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提高对袋状直肠,乙状结肠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4例袋状直肠、乙状结肠综合征患儿均为女性,全并先天性肛门闭锁,婴儿期行会阴肛门成型术。术后4例均进行排便困难,充盈性大便失禁,经保守疗法无效。 相似文献
2.
经肛门行乙状结肠套叠式拖出治疗乙状结肠冗长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肛门于腹膜返折上方套叠式拖出直肠、乙状结肠,切除并端端大斜面吻合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是我们2000年初在国内首创的一个新术式。此术式不同于经肛门Soave术。受此术式启发,我们自2003年3月-2005年8月开展了经肛门行乙状结肠拖出切除端端吻合术9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肛门肌鞘内结肠拖出术与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雨历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2(5):303-303
直肠盆底肌的研究曾使肛门直肠畸形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为了经肛门肌鞘内结肠拖出手术做得更好 ,我们聚焦在肛门直肠血运、神经供应及与其周围的相关解剖上。直肠 直肠壶腹部自S3 乙状结肠末端至肛直角。乙状结肠带延续至直肠形成前后纵形带。直肠无结肠带、袋和肠脂垂。肌间动静脉分支网丰富 ,肠外脂肪包绕。壶腹部的前上 1/3为盆腔腹膜所覆盖、并反折形成Douglas’窝 ,此窝前方女性为阴道后壁上方、男性为精囊、输精管。因此 ,女性子宫颈、男性膀胱颈都可作为手术向上分离到达Douglas’窝的标志。紧贴直肠肌鞘外的圆柱形… 相似文献
4.
肠重复畸形(Duplication of the Intestine)是指附着于消化道系膜侧具有与消化道相同特性的球形或管形空腔肿物,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先天性畸形。直肠重复畸形(Rectal Duplieation)更为罕见。作者近期收治1例,并成功经肛门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5.
经肛门结肠拖出根治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经肛门结肠拖出根治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手术过程、疗效及短期随访。方法我院2000~2005年经该术式治疗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19例,乙状结肠冗长症有典型的便秘症状,钡灌肠显示19例乙状结肠比正常对照组平均长25cm;直肠肛管测压显示直肠肛管松弛反射存在,呈“W”型特殊波型;组织化学检查无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的副交感神经纤维。结果19例经肛门拖出切除结肠肠管20~52cm,平均切除结肠肠管28cm。均于术后2~3d开始进食,术后1个月随访每日排便6~8次,其中15例行钡灌肠检查未见结肠扩张,24h无钡剂潴留。6个月随访(17例)每日排便1~3次,无污粪。结论经肛门结肠拖出根治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手术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良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术治疗儿童直肠脱垂的疗效。方法对6例Ⅱ-Ⅲ型直肠脱垂患儿采取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术治疗t。结果6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3h,平均2.5h。术中元大出血、副损伤,术后无肠瘘、感染、大便失禁等并发症。术后住院6~8d,平均7d。6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腹泻、便秘及排便不畅,排便控制功能正常,无复发。结论对儿童Ⅱ-Ⅲ型直肠脱垂采取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手术,可针对性地消除复发因素,创伤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息肉是儿童消化道常见疾病之一,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息肉切除是目前主要诊断及治疗方式。针对息肉分类选择适宜的切除方式对减少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该文主要围绕儿童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方法的选择原则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小儿直肠前庭瘘大多发生在生后肛门正常,而在新生儿时期发生肛周感染,脓肿向前庭及舟状窝破溃而形成瘘管,以往的许多手术方法效果多不满意。2000-2004年我们采用直肠肌鞘内拖出,近端直肠或结肠拉下与肛门吻合,关闭和旷置直肠内的瘘口的手术方法治疗小儿直肠前庭瘘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手术治疗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儿童结直肠息肉的治疗主要包括内镜微创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内镜微创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诊疗全流程的有效护理配合可明显提高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的治疗效果,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文就儿童结直肠息肉内镜微创治疗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随访等内容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71,自引:3,他引:68
目的 总结经肛门SoaveI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过程、疗效及短期随随访。方法 自1999年经该术式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14例。均经钡剂灌肠和直肠粘膜吸引活检诊断为常见型巨结肠。结果 14例切除结肠17~24cm,均于术后2~4d开始进食,术后1个月随访;每日排便8~10次,其中9例行钡剂灌肠未见结肠扩张,24h钡剂潴留;6个月随访(12例)每日排便1~3次,无污染。结论 经肛门SoaveI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陈小林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3,2(1):71-72
目的 探讨新生儿乙状结肠造口术的手术方式。方法 总结53例新生儿直肠肛门严重畸形行乙状结肠造口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种造口术的优缺点。结果 53例病儿,39例效果满意、切口感染11例,造口肠管坏死1例、造口狭窄2例。结论 双切口乙状结肠端式造口术优点明显,术后并发症少,易护理。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幼年性息肉是儿童最常见的肠息肉类型,以间歇性无痛性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诊断首选结肠镜检查,一旦发现立即切除.目前该病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一般认为该病变为良性错构瘤,组织学上以黏膜固有层间质的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及腺体的囊性扩张为特点.该文对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生物学特性、诊疗方法、病因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discase,HD)的手术方法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和演变。1948年Swenson首次采用病变结直肠切除、经肛门拖出吻合术根治本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改良Soave术结合Sarasola-Klose内痔环切术联合治疗儿童肛门、直肠、结肠血管畸形.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至2008年收治的12例小儿肛门、直肠、乙状结肠血管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就其诊断和手术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病史、纤维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腹部CT和MRI检查,临床诊断为弥漫性肛门、直肠、乙状结肠血管畸形.11例患儿接受改良经腹Soave术,肛周黏膜层及黏膜下血管切除采用Sarasola-Klose内痔环切术式(改良Whitehead术).1例患儿仅接受常规经腹Soave术.12例患儿术后随访3个月~8年,1例仍有少量间歇性便血,余均无便血、便秘,1例污粪.结论 血管畸形累及肛门、直肠甚至乙状结肠的病例少见,肠镜、CT、MRI是诊断的主要方法.改良Soave术结合Sarasola-Klose内痔环切术是安全、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儿童结直肠息肉是临床中无痛性便血、腹痛和肛门肿物突出最主要的就诊原因。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结构上的差异分类,早期诊治不影响生长发育及营养吸收。发现息肉应行内镜下息肉切除,若幼年性息肉合并腺瘤或为腺瘤性息肉,需定期行结肠镜复查。目前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联合金属钛夹是治疗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息肉是儿童便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病理类型可分为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锯齿状息肉。儿童结直肠息肉绝大部分为良性病变,但部分息肉体积大、数目多、生长快,甚至可癌变,引起肠梗阻、营养不良、贫血和消化道肿瘤等,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治疗除积极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外,根据不同息肉类型采取系统科学的随访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该文根据病理类型对儿童结直肠息肉进行系统归纳,并总结了相应的个体化、精准化随访策略。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息肉是儿童常见病,是儿童无痛性便血的常见病因。随着儿童结肠镜检查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结直肠息肉患儿得到了诊断和治疗。结直肠息肉多在幼儿期、学龄前期出现症状,通过结肠镜检查,能够确认息肉的部位、大小、数量,能够进行病理检查确定其性质。儿童结直肠息肉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多种类型。儿科医生需要提高认识,对有症状或有相关家族史的患儿积极进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肛穴肛门直肠成形术在女婴先天性肛门闭锁并直肠前庭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2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69例肛门闭锁并直肠前庭瘘女婴的临床资料, 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2组:行经肛穴肛门直肠成形术者34例(A组);行前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者35例(B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近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术后6个月Rintala评分)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比较;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6个月Rintala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 A组手术时间[(80.18±9.29) min]及术后住院时间[(6.10±1.52) d]均短于B组[(103.85±8.26) min、(7.63±2.40)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0、2.62, 均P<0.05);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Rintala评分总分A组[(19.36±0.93)分]较B组[(18.76±0.44)分]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 P<0.05)。近期并发症:A组4/34例(11.8%), B组7/35例(2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直肠盲袋肌鞘内拖出一期治疗男性新生儿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尿道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获得随访的87例行直肠盲袋肌鞘内拖出术患儿的临床资料(为A组),并与48例行Pena手术治疗的男婴无肛尿道瘘患儿比较(为B组),评价两组患儿术后排尿功能、肛门功能及排便控制功能.结果 ①直肠盲袋肌鞘内拖出术患儿术后出现尿线异常(15/87,17.24%)、尿滴沥(9/87,10.34%)、尿道狭窄(28/87,32.18%)、尿道瘘(2/87,2.3%)、尿道憩室(5/87,5.75%)、膀胱充盈量、残余尿、膀胱输尿管反流(7/87,8.05%)、输尿管扩张(4/87,4.6%)、肾积水(3/87,3.45%);Pena手术患儿术后出现尿线异常(5/48,10.42%)、尿滴沥(4/48,8.33%)、尿道狭窄(15/48,31.25%)、尿道瘘(1/48,2.08%)、尿道憩室(2/48,4.17%)、膀胱充盈量、残余尿、膀胱输尿管反流(2/48,4.17%)、输尿管扩张(2/48,4.17%)、肾积水(1/48,2.08%).两组术后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②直肠盲袋肌鞘内拖出(A组)与Pena手术(B组)在排便次数、便失禁,有无污粪,排便控制能力,辨别稀便和气体的能力,术后肛门功能、直肠肛门狭窄、直肠黏膜脱垂等指标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肠盲袋肌鞘内拖出一期治疗男性新生儿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尿道瘘,可避免多次手术,有良好的控制排便、排尿功能,可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患儿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息肉是儿童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以幼年性息肉最常见,绝大部分为良性病变,但也存在恶变可能。肠道微生物群与结直肠息肉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在结直肠息肉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多种环境因素如高脂饮食、肥胖、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可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而影响其发病。结直肠息肉患儿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且不同类型、不同位置的息肉患儿其肠道微生态结构也存在差异,通过饮食干预、补充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及某些药物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可能成为防治儿童结直肠息肉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