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为慢性移植肾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我院450肾移植术后受者症状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客观分型并探索规律。结果:肾移植术后1周证型可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4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上或外感或兼有血瘀,第2类在肝肾阴虚基础上或湿热或兼有湿浊,第3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上兼湿热或血瘀、湿浊,第4类在气阴两虚的主证上兼湿热、血瘀、湿浊。肾移植术后1年证型可聚为3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上或兼外感或兼血瘀,第2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上兼有湿浊、血瘀,第3类在气阴两虚基础上或湿浊或兼有血瘀。结论:肾移植术后1周至1年内,肾移植术后患者证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择80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辨证给出证型。结果:调查发现,肾移植术后证型均为虚证,所涉及脏腑为脾肾。其中脾肾气虚、脾气虚、脾肾阳虚较为常见。移植1年以上组及肾功能正常组阴平阳秘比例高;男性患者以气虚证为多,女性患者以阳虚证、气虚证为主;40~50岁年龄组病人虚证的比例较高。结论:肾移植术后证型均为虚证,其中以脾肾气虚、脾气虚、脾肾阳虚为主。证型与患者病程、年龄、性别以及肾功能改善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100例帕金森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研究帕金森病的基本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并探讨基本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对100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主要病症及证型的描述,按照术语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相关要求设计《帕金森病中医临床信息采集表》,调查表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相关条目、临床表现、诊断结论等内容,筛选出74条症状条目进行样本聚类分析。结果归纳了13种帕金森病常见主症:手足震颤、四肢拘急、肢体麻木、表情淡漠、言语迟缓、活动缓慢、活动笨拙、行走不稳、步态慌张、易患疼痛、头摇、项强、头胸前倾。证候要素中震颤型以血瘀及风最多见,而少动型则以血瘀及阳虚最多。病位要素则同样以肝及肾为主,脾次之。对本病症状进行分类,初步得出4种证候类型:肾阳亏虚、瘀血内阻型,肝肾阴虚、瘀血风动型,气血两虚型,痰热瘀血风动型。结论帕金森病有着本虚的基础,风及血瘀贯穿疾病的全程,寒、阳虚、阴虚、气虚、血虚则是随着疾病的发展,其所占比例越来越突出,病位要素中则以肝、肾贯穿疾病的全程,心、脾则是随疾病的发展,其所占比例越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癫痫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2002年1月至2012年7月具有明确关于癫痫证候分型的现代文献,人工进行评价和筛选,对入选文献中的证候名称进行规范,提取相应的证素,录入计算机,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描述分析。结果收集到合格文献63篇。癫痫常见证型为血瘀证、风痰证、痰热证、肝肾阴虚证、心脾两虚证。共提取证素20个,其中病性证素12个,排在前5位的为痰、风、血瘀、气虚、火(热),病位证素8个,排在前4位的是肝、肾、脾、脑。结论癫痫的中医证候类型的分布比较分散,而证候要素的分布相对简洁、集中,因此有必要从证候要素人手进行癫痫常见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分布特征.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式,收集105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人口学资料、主要临床症状、舌象、脉象及证候要素等信息,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基本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症状分布前10位的依次是:咳嗽、乏力、纳差、痰白、喘憋、胸闷、眠差、气短、胸痛、痰少;舌象与脉象分布前5位的依次是:苔白、舌红、舌暗、脉细、苔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痰湿、血瘀、阴虚、阳虚、痰热、气滞、血虚;聚类分析共聚为6类,其证候之间相似系数均较小.结论 气虚证、痰湿证、血瘀证、阴虚证构成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基本证候要素,寒湿困脾、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脾肾阳虚、肝脾不调是其6种基本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中医证候要素及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查阅有关老年性痴呆的古代中医文献与现代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文献研究,将老年性痴呆和常见的伴随症状、体征组成中医证候要素调查表。结果:调查显示临床症状出现率最高的是健忘、神情呆滞、头懵头晕,其次视物模糊、腰酸膝软、行为古怪等,出现频率低的临床症状有肢体浮肿、小腹坠痛、肌肤甲错、两颧潮红等。舌象是以舌淡红、薄白苔为主,舌体及舌质多正常。脉象共有20种,单一的脉象有8种,两种组合的脉象有10种,3种组合的脉象有2种,弦脉和细脉在单相脉中最常见,弦细脉和细涩脉在复合脉象中出现率较高,还有一种沉细弱脉3者组合的脉象所占比例也较高。结论:此次分析归纳老年性痴呆的证候要素及分布规律将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研究老年性痴呆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医证型和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制定乳腺癌的辨证分型标准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近20年有关乳腺癌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建立数据库,对证型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乳腺癌术前证型文献分布频率前3位的是:冲任失调证、肝郁痰凝证、肝郁气滞证;病例数频率前3位的是:肝郁痰凝证、冲任失调证、肝郁气滞证。术后证型文献分布频率前3位的是:气虚证、阴虚证、肝郁气滞证;病例数前3位的是:有病无证、脾肾两虚证、气虚证。乳腺癌病位类证候要素5个,术前主要为肝,术后为肾;病性类证候要素10个,术前居前3位的为气滞、痰、血瘀,术后为气虚、血瘀、阴虚。结论:该结果初步反映了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乳腺癌的证候规范化及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研究帕金森病(PD)僵直少动型的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方法采集100例PD僵直少动型患者的四诊信息并提取证候要素,以规范化术语同时征询专家意见设计《帕金森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临床症状、诊断结论等相关条目。建立证候四诊指标信息数据库,分析帕金森病僵直少动型症状、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结果 160个症状中归纳了9种PD僵直少动型常见主症:四肢拘急屈伸不利、表情淡漠、活动笨拙、行走不稳、易疼痛、项强、头胸前倾、肢体无震颤或震颤不明显。病性要素以痰(湿)、血瘀、气虚、阳虚为主,病位要素则以肝、肾为主,脾次之。对频率≥10%的75个症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初步得出3种证候类型:脾肾气虚、水湿瘀阻型;肝肾阴血亏虚、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痰湿瘀阻型。结论 PD僵直少动型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中痰(湿)、血瘀、气虚、阳虚、阴虚、肝、肾、脾等证候要素在该病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贯穿着疾病全程,早期以邪实为著,随着病情的发展,本虚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因子分析,初步探索胃癌术后中医证候要素,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87例胃癌术后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资料,经一般性描述分析后进行因子分析,归纳证候要素。结果:经频数分析,常见症状为神疲乏力、纳呆、形体消瘦;根据因子分析,公因子有9个,证候要素的病位在脾、胃、肝,病性为气虚、脾虚、阴虚、血瘀、痰湿、气郁、气逆。提示的中医证型:脾胃虚寒证、血瘀证、胃阴亏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及脾气虚证。结论:应用因子分析规范胃癌术后中医证候要素,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胃癌术后辨证规范化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冠心病介入术(PCI)后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143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在不同性别、年龄、PCI术后病程等方面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①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蕴。气虚血瘀作为主要证候贯穿冠心病PCI术后的始终;②中青年最主要的证候要素为血瘀,老年人最主要的证候要素为气虚。女性患者的痰浊证、热蕴证明显多于男性。气虚证、痰浊证所占比例随着PCI术后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上升。结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蕴是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基本证候要素。中医药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应以益气活血为主法,中青年人应侧重活血,而老年人应侧重益气。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介入术后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冠心病介入术(PCI)后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143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在不同性别、年龄、PCI术后病程等方面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①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蕴。气虚血瘀作为主要证候贯穿冠心病PCI术后的始终;②中青年最主要的证候要素为血瘀,老年人最主要的证候要素为气虚。女性患者的痰浊证、热蕴证明显多于男性。气虚证、痰浊证所占比例随着PCI术后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上升。结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蕴是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基本证候要素。中医药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应以益气活血为主法,中青年人应侧重活血,而老年人应侧重益气。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临床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专人通过问卷采集186例患者临床资料,应用SPSS13.0软件数据库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医症状分布居前10位的依次是: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胸痛、心悸、头晕、失眠多梦、心烦、潮热盗汗、口干欲饮、手足麻木;中医证素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寒凝>气滞>血虚>阳虚;中医证型分布前3位依次为心血瘀阻型(30.65%)、痰阻心脉型(22.04%)、气阴两虚型(19.89%)。结论:冠心病的发病与气虚、血瘀、痰浊等证候要素相互夹杂有关,中医证型以心血瘀阻型和痰阻心脉型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文献回顾研究泄泻的中医证型及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2007年1月至2017年5月中文数据库中有关泄泻的中医药研究相关文献,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出合格泄泻证型类文献54篇,8654例病例,17种中医证型,常见4个证型肝郁脾虚、脾胃虚弱、湿热蕴结、脾肾阳虚共占达总样本量70%,其余13个证型共占总样本量30%。检索满足要求的泄泻证候类文献70篇,11156例病例,52个证候变量,主症是以便稀、次数增多、色淡和臭不甚为主;次症的文章比例60%的仅有腹痛和神疲倦怠;舌脉分布以舌淡(或淡白)、苔白(或薄白)、脉弦滑为多,小儿主要是指纹红。结论研究泄泻的中医分型及证候特点在现代文献中的分布规律,可为泄泻的临床诊断、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彬森 《河南中医》2013,33(6):888-889
目的:探讨慢性脑缺血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有关眩晕的古代中医文献调研与现代治疗眩晕的文献研究,将眩晕和常见的伴随症状、体征组成中医证候要素调查表.结果:调查显示临床症状出现率最高的是头重,其次头痛、胸闷作恶、视力减退等,出现率低的临床症状有纳少神疲、口唇紫暗、唇甲淡白等.舌象是以舌淡暗、薄白苔为主,舌体及舌质多正常.脉象共有20种,单一脉象5种,两种组合有12种,三种组合为3种,细脉、弦脉、沉脉在复合脉象中出现率和此三者的组合脉象比例较高.结论:此次分析归纳“眩晕”的证候要素规律为中医研究“慢性脑缺血”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和演变的规律.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9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太原市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诊治的脑出血患者494例,研究证候要素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 494例脑出血患者中,最为常见的证候要素为痰,其次为血瘀、风、火,气滞出现最少;两个证候要素组合最多...  相似文献   

16.
陶怡  赵莺  陶铮 《陕西中医》2011,32(11):1495-1497
目的:探讨艾滋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研究近20年文献报道的3217例艾滋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结果:3217例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均以虚证(80.55%)为主,并以气血两虚(35.02%)及气阴两虚(30.41%)为主。多表现寒热错杂,脏腑辨证方面以脏腑兼病为主,其中居前三位的依次为肺肾阴虚(22.12%)、脾肾阳虚(18.89%)、脾气虚(16.29%)。结论:艾滋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是"以气血、气阴两虚为主,寒热错杂,脏腑兼病多见,证候复杂多变",采用中医方法治疗艾滋病时应注意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介入治疗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ACS患者于介人治疗成功后24—48h内调查其病史、症状、体征及证候要素特点,利用冠心病中医临床科研共享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和管理.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5家医院480例介入治疗成功的ACS患者,其中血瘀占81.7%,痰浊偏寒占22.5%,痰浊偏热占18.3%,气虚占51.7%,阴虚占42.5%,阳虚占10.8%。证候要素组合情况显示:2个证候要素相兼占52.5%,3个证候要素相兼占23.3%,单证候要素占14.2%,4个证候要素占10.0%。其中血瘀与痰浊(包括偏寒与偏热)相兼占34.2%,血瘀与气虚相兼占44.2%,血瘀与阴虚相兼占32.5%.气虚与阴虚相兼占26.7%。结论介入治疗后ACS患者证候要素主要是血瘀、气虚,证候要素组合以2个证候要素组合最常见,其中以血瘀兼气虚组合最常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聚类分析法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不同时间节点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设计冠心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采集1037例PCI术后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舌苔、脉象四诊信息,采用excel建立病例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证候要素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证候规范化,在提出多种不同辨证方法的同时,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归结到证候要素的提取上来.  相似文献   

20.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及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筛选出9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发现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及证侯分布规律,以对今后中医诊治绝经后女性PMO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对118例正常绝经后女性通过本研究设计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和脱落标准后,运用QCT骨密度测量仪[QCT3000 Bone Densitoming(Version2.0R)]进行T12-L2椎体骨密度测量,从中筛选出9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再由两位中医教授对每一位受试对象进行双盲对比症候观察,所得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证候进行具体的辨证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统计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全部数据由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并分析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人群中的大致分布情况.结果:本研究发现91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肝肾阴虚型最多44例占48.35%,肾阴虚型19例占20.88%,肾阳虚型12例占13.19%.脾肾阳虚型10例占10.99%,脾胃虚弱型6例占6.59%.但通过单因数方差分析,各型骨量减少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分析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主要证候为腰膝酸软或疼痛79例,占86.81%,初步认为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样一个涉及多脏腑的复杂病变,不应简单的以骨量降低的多少进行临床分型.对于本病的治疗仍以"肾主骨"理论为主,注重与肝、脾的密切联系.着眼于整体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