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甾体抗炎药肠道损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不仅引起胃十二指肠损害,还可引起小肠和大肠损害。NSAIDs小肠损害包括溃疡、穿孔、狭窄及NSAIDs肠病,以后者最为常见,表现为肠道失血、蛋白丢失及回肠吸收功能障碍。NSAIDs大肠损害包括非特异性结肠炎、溃疡、穿孔、狭窄,还可使原有结肠病变加重。其肠损害机制前期可能与NSAIDs抑制环氧合酶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引起粘膜防御能力降低有关,后期则与肠腔内侵袭因素的作用有关。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寻求副作用少的新型NSAIDs将可预防肠道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s)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十分突出,得到临床广泛重视。近年来随着诊断手段的不断发展,发现NSAIDs的小肠黏膜损害的发生率也不低。NSAIDs导致小肠黏膜损伤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可导致黏膜通透性增加、炎症、溃疡、出血、狭窄及穿孔等。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就NSAIDs导致的小肠黏膜损害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引起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并出血的特点。方法收集177例经胃镜检查证实为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并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既往有无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NSAIDs组(50例)和非NSAIDs组(12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NSAIDs组年龄高于非NSAIDs组,女性患者比率高于非NSAIDs组;有上腹痛症状者比率低于非NSAIDs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NSAIDs组;NSAIDs组反流性食管炎和急性胃黏膜损害患者多于非NSAIDs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少于非NSAI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AIDs引起的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并出血有其特点。掌握其临床特点并在临床中合理规范用药,可最大限度降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新一代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已证实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致胃肠粘膜损害,主要表现为出血、糜烂和溃疡,故在使用NSAIDs时应注意监测。 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包括年老体衰者,尤为女性、肝肾功能衰竭以及有消化性溃疡和/或胃肠道出血病史的病人,还包括饮酒或服用抗凝剂的病人,大量服用NSAIDs、阿司匹林和NSAIDs联用  相似文献   

5.
非类固醇抗炎药物(NSAIDs)广泛应用于临床,由此引起的胃、十二指肠损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的研究包括溃疡出血组、消化性溃疡组、住院病人组、健康人组,结果示消化性溃疡组服用NSAIDs明显高于其他组,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多数病人在出血前有服NSAIDs历史,且药物频率大于其它组。部分服用NSAIDs病人以出血为首发症状,扑热息痛对消化溃疡出血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我国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胃肠道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对服用NSAIDs的胃肠道危险因素的认知。方法全国28家医院进行多中心横断面非干预现场问卷调查研究,共1649例OA患者参与调查问卷。结果服用NSAIDs的OA患者主要是膝关节受累(74.89%)。胃肠道危险因素最常见的是使用高剂量NSAIDs(56.03%)、高龄(38.75%)和吸烟(30.50%),32.93%的OA患者存在3个以上的危险因素,52.82%存在1个或2个危险因素。知晓NSAIDs可增加胃肠道风险的危险因素依次是酗酒(61.40%)、胃肠道溃疡(54.35%)、消化道出血/穿孔病史(45.92%)。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的OA患者中,28.04%知晓服用高剂量糖皮质激素会导致胃肠道风险增加。心血管风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其次是高血脂。结论使用NSAIDs时应均衡胃肠道和心血管风险后再选用。NSAIDs使用应以缓解症状的最小剂量为宜。  相似文献   

7.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胃肠道损害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胃肠道损害的危险因素有消化性遗疡病史、高龄、大剂量多种NSAIDs长期联合使用、联合应用激素和抗凝药等。对高危人群联用保护性药物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因具有良好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胃肠道不良反应较明显。目的:探讨风湿性疾病患者NSAIDs胃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服用NSAIDs至少2周的风湿性疾病患者行问卷调查和内镜检查。结果:共109例患者纳入研究。52例(47.7%)患者发生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其中黏膜糜烂36例(33.0%),溃疡13例(11.9%),糜烂和溃疡同时存在3例(2.8%);29例(26.6%)患者病变位于胃部,11例(10.1%)位于十二指肠球部,12例(11.0%)为复合性损伤。各类风湿性疾病患者间的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服用不同种类NSAIDs患者间的损伤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溃疡发生率随NSAIDs暴露时间的延长而上升(P〈0.05)。高龄(≥60岁)、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联合应用泼尼松可增加NSAIDs胃病发生的风险。结论:风湿性疾病人群中NSAIDs胃病的发生率较高,损伤多发生于胃部,以糜烂为主。传统NSAIDs、高龄(≥60岁)、且pylori感染和联合应用泼尼松是风湿性疾病患者发生NSAIDs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胃肠黏膜损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种类和范围不断增加,应用NSAIDs的患者越来越多;然而,NSAIDs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其引起严重的NSAIDs相关性胃肠黏膜损伤,常是导致患者不得不停药的原因。在国外,NSAIDs的不良反应占所有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的25%~30%。  相似文献   

10.
成人Still病的治疗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红胜  白艳  葛勇鹏 《山东医药》2008,48(20):111-112
成人Still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目前认为本病可能为感染后变态反应.即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1 治疗 1.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NSAIDs为治疗成人Still病的常用药,可退热及止痛.单独应用疗效有限,与慢作用药或精皮质激素合用可有效控制病情,其后逐渐减量或停用.当本病出现系统损害时,可减少用量或不用.对仅用NSAIDs治疗即可控制病情者,往往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赵树靓  周鋆  吴叔明 《胃肠病学》2006,11(5):290-294
背景:质子泵抑制剂(PPI)广泛应用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胃肠疾病的治疗,但其疗效缺乏相关循证医学资料证实。目的:评价PPI治疗NSAIDs相关胃肠疾病的疗效。方法:通过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1979-2005年10月发表的有关PPI治疗NSAIDs相关胃肠疾病的单中心或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根据人选标准,共有6项临床试验纳入本研究。由2名作者各自独立地对入选研究中的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特征、研究结果等内容进行摘录。应用RevMan4.2软件,以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结果:6项随机临床试验中共2280例患者满足纳入标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PI与安慰剂相比,RR为1.33,95%CI为1.00—1.76,P=0.05;PPI与胶体铋相比,RR为0.99,95%CI为0.85—1.17,P=0.95;PPI与H2受体拈抗剂(H2RA)相比,RR为1.26,95%CI为1.08~1.46,P=-0.002。但PPI与安慰剂相比和PPI与胶体铋相比均仔存异质性。结论:PPI在不停用NSAIDs的情况下仍能有效缓解NSAIDs引起的胃肠道损害,其疗效优于H2RA.但与胶体铋相比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抑酸剂和前列腺素类似物能较好地防止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所引起的消化性溃疡,但对小肠和大肠损伤的预防作用较弱。牛初乳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抗体和生长因子,具有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非甾体类抗炎剂(NSAIDs)相关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统计2001年1月~2006年1月消化病专家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胃镜检查前1周内有无服用NSAIDs史,将138例患者分为A(服NSAIDs,41例)、B(未服NSAIDs,97例)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活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饱胀、烧心、恶心、腹痛4项主症中前3项A组均高于B组,但腹痛B组高于A组(P〈0.05)。A组中胃溃疡(GID占80.5%(多发性为24.4%),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ID为19.5%(多发性4.9%);B组分别为48.5%(12.4%)、51.5%(11.3%)。活动性溃疡A组占63.4%,溃疡灶〈10mm占80.5%;B组分别为42.3%、62.9%,2组间比较P〈0.01。幽门螺杆菌检出率A组63.4%,B组81.3%,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提高临床医师对NSAIDs相关溃疡临床特点的认识,加强对必须服用NSAIDs者的防治及医学指导,尽量减少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s)因其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各种风湿性疾病。其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粘膜损害。目前认为环氧合酶和前列腺素的抑制可能不是NSAIDs相关性胃病唯一的发病机制。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C9的催化活性和基因多态性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NSAIDs相关性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人消化性溃疡(PU)及其常见并发症出血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分析方法,收集60岁以上老年消化性溃疡病(PUD)连续住院患者784例为研究组.再根据有无并发出血将研究组分为出血亚组(416例)与非出血亚组(368例):选同期住院的60岁及以上老年慢性胃炎患者261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明确诊断.并进行Hp快速尿素酶试验.统计患者NSAIDs的服用情况。结果 ①研究组服用NSAIDs的百分率及坳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研究组出血亚组服NSAIDs者的Hp阳性率(22.6%)低于未服NSAIDs者(73.8%)(P〈0.05);③非出血亚组服NSAIDs者的Hp阳性率(30.0%)低于未服NSAIDs者(82.0%)(P〈0.05);④研究组出血亚组中无论胃溃疡(Gu)还是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服用NSAIDs百分率均高于非出血亚组(P〈0.05);出血亚组中GU患者却感染率(62%)比非出血组(82.5%)明显降低(P〈0.05),而出血亚组中DU患者Hp感染率(66.7%)与非出血组(70.6%)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①老年人PUD的发病与Hp感染及服用NSAIDs密切相关,②服用NSAIDs可以增加老年PUD出血的危险性,而Hp感染并不增加老年PUD出血的危险性。③老年人PUD(不论出血和非出血)服NSAIDs者坳感染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韦浪曲 《内科》2009,4(3):376-377
目的 观察抑酸药对预防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服用吲哚美辛片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胶囊预防性治疗。结果23例服用吲哚美辛片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胶囊预防性治疗后,胃镜复查未出现上消化道损害。结论抑酸药预防NSAIDs致上消化道损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王丽  丁士刚 《胃肠病学》2008,13(1):53-56
根据是否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将幽门螺杆菌(H.pylor/)阴性消化性溃疡(PU)分为NSAIDs相关PU和非且pytori、非NSAIDs相关PU。NSAIDs相关PU病程较短,常无典型的腹痛,近50%为无痛性,症状与实际病变相关性差,内镜下常表现为多发溃疡,溃疡直径较小,多集中于胃窦部。对NSAIDs相关PU的治疗仍有争议.对高危人群和非高危人群应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非H. pylori、非NSAIDs相关PU发生的机制复杂.可能与高胃酸分泌、基础疾病致黏膜防御机制受损、少见病原体感染、某些药物以及其他因素如吸烟、心理因素、应激、饮食习惯等有关。由于发病因素较多且无法明确,非H.pylori、非NSAIDs相关PU的治疗效果常较差。  相似文献   

18.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人群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可降低40%~50%。在结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肿瘤动物模型复制过程中,长时间加用NSAIDs可明显降低肿瘤的发生率。NSAIDs作用的中心环节是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而  相似文献   

19.
已知幽门螺旋菌(HP)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95%的十二指肠溃疡和67%~87%的胃溃疡都与该菌的感染有关。而HP阴性的患者则多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有关。为减少胃镜检查的工作量,作者提出一种胃镜检查前的筛选方法,即对那些年龄小于45岁、HP血清学检测阴性且未服用NSAIDs的患者不作胃镜检查,其检出病理学的敏感度为96%~  相似文献   

20.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广泛用于抗炎、镇痛、抗风湿等方面,临床疗效得到公认,有关的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益增多,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据美国FDA资料,NSAIDs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3,其中对胃和十二指肠损害的研究和报道最多,而结肠的报道较少。但实际上,它不仅损害正常的结肠,而且可以加重其它的结肠疾病如憩室病和炎症性肠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