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如不积极救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2月收治的AMI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0.5h、1.0h、2.0h血管再通率,住院期间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出血、过敏反应、心律失常、低血压等)发生率、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0.5 h、1.0 h、2.0 h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过敏反应、心律失常、低血压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观察组为10.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5±1.2) d,短于对照组的(11.0±1.6) d (P<0.05)。结论瑞替普酶有助于提高AMI患者血管再通率、缩短血管再通时间,且不增加不良临床事件及不良反应等的发生风险,是一种高效而安全的静脉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2月收治的AMI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0.5h、1.0h、2.0h血管再通率,住院期间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出血、过敏反应、心律失常、低血压等)发生率、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0.5 h、1.0 h、2.0 h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过敏反应、心律失常、低血压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观察组为10.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5±1.2) d,短于对照组的(11.0±1.6) d (P<0.05)。结论瑞替普酶有助于提高AMI患者血管再通率、缩短血管再通时间,且不增加不良临床事件及不良反应等的发生风险,是一种高效而安全的静脉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溶栓疗法中不同溶栓剂的选择和应用。方法 90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A组采用瑞替普酶治疗,B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B组比较,A组血管再通率较高(88.9%vs 71.1%,P0.05),特别是发病时间6 h者(66.7%vs 12.5%P0.05);A组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高,脑钠肽(BNP)较低(P0.05),心功能较好。两组均无致死性大出血及脑出血。结论瑞替普酶能早期快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减少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和预后,是STEMI患者的更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国产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瑞替普酶治疗组53例,尿激酶治疗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心功能、出院存活率、住院天数、出血率,以及低血压、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脏骤停、心衰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国产瑞替普酶组在再通率、心功能恢复、出院存活率、住院天数、出血率及低血压、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脏骤停发生率和心衰发生率方面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瑞替普酶较尿激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疗法是当前挽救缺血心肌最简单、最直接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之一.虽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需要设备和随叫随到的技术人员,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在基层医院静脉溶栓治疗为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应用瑞替普酶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瑞替普酶(r=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合适剂量.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r-PAⅠ组(40例)、r-PAⅡ组(40例)和t-PA组(40例),r-PAⅠ组给予瑞替普酶5U+5U静脉溶栓治疗方案,r-PAⅡ组给予瑞替普酶10U+10U静脉溶栓治疗方案;t-PA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2 h内心电图ST回落≥50%率及ST段完全回落率.结果 r-PAⅡ组ΣSTI回落≥50%的比率及完全回落的比率明显高于t-PA组、r-PAⅠ组(P<0.05);r-PAⅡ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达峰时间与r-PAⅠ组、T-P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APTT值差异不明显(P>0.05);r-PAⅡ组胸痛症状缓解率及再通率较r-PAⅠ组、T-PA组显著改善(P<0.05);r-PAⅡ组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r-PAⅠ组和t-PA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用r-PA静脉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r-PA剂量以10 U+10 U为佳.  相似文献   

8.
<正>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特别当因各种原因使入院至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冠脉时间延长至获益降低时,静脉溶栓仍然是较好的选择〔1〕。本文对比瑞替普酶及尿激酶(UK)治疗STEAM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瑞替普酶和尿激酶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用符合溶栓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瑞替普酶)33例与对照组(尿激酶)32例.观察两组血管再通率、肌钙蛋白达峰时间、出血率、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再通率82.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5%(P<0.05)、出血发生率6.1%、肌钙蛋白达峰时间13.4 h±2.3 h,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替普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再通率安全性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基层医院应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入选的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利用患者ST段回落、肌酸激酶同工酶、再灌注心律失常及胸痛症状间接判断梗死血管是否再通,观察疗效.结果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 min、60 min和90 min的血管再通率分别是37.9%、67.8%和92.0%,随访35 d死亡率为6.9%.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基层医院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第三代静注溶栓药物瑞替普酶和重组链激酶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0例,其中瑞替普酶组22例,重组链激酶组18例,观察血管再通率、死亡率、心力衰竭及休克等并发症和出血不良反应.结果 瑞替普酶组和重组链激酶组的临床再通率分别为86.36%和66.66%,其中60 min及90 min再通率瑞替普酶组高于重组链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30 d内再闭塞率、心力衰竭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分别为4.55%和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发生率瑞替普酶组高于重组链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替普酶、重组链激酶均适合急诊室内急性心肌梗死惠者的静脉溶栓治疗,瑞替普酶早期再通率高于重组链激酶.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使用小剂量尿激酶延迟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是否优于阿斯匹林加肝素钠 ,根据WHO的诊断标准 ,将 66例距发病时间 1 2~ 2 4h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尿激酶组 30例 ,阿斯匹林加肝素钠组 36例。以一周内心绞痛发生率、4周内病死率 ,心肌梗死并发症作为评定标准。结果发现 ,减少频发心绞痛发生率尿激酶组优于阿斯匹林加肝素钠组 (第一周 2 6 .7%比 36 .1 % ,P <0 .0 5) ,减少心衰竭并发症小剂量尿激酶组亦优于阿斯匹林加肝素钠组 (1 3 .3 %与 33 .3 % ,P <0 .0 5) ,4周病死率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3 .3 %与 2 .8% ,P >0 .0 5)。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出血并发症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此结果提示 ,小剂量尿激酶延迟溶栓治疗发病 1 2~2 4h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降低频发心绞痛发生率及心肌梗死后心衰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尿激酶静脉溶栓后ST段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发病12h内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52例进行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分为ST段回落组29例及ST段无回落组23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应门诊随访6个月观察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再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中ST段回落组为7例(24.14%),低于ST段无回落组10例(43.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激酶静脉溶栓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ST段回落的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大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大剂量国产尿激酶(UKTP)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152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接收大剂量UKTP治疗。其中118例给予200万U,34例给予300万U,对其中41例溶栓后90分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为76.3%;90分钟冠状动脉造影开通率为80.5%;住院死亡率为5.3%;轻度出血发生率为14.5%;无大出血及脑卒中发生。比较200万U和300万U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300万U血管开通率及轻度出血发生率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大剂量UKTP治疗AMI安全、可能提高血管开通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疗效。  方法 :9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静脉尿激酶溶栓联合PCI(A组 )和直接PCI (B组 )。A组 50例患者接受尿激酶 150万单位或 2 0 0万单位治疗后 ,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以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 (TIMI)血流分级法评估 ,必要时做PCI。B组 46例患者直接PCI。比较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早期与最后心肌梗死面积 (2周后 )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A组为 94 0 % ,B组 95 7% ;两组患者首次造影时梗死相关动脉已达TIMI 3级血流者19例 (A组 13例 ,B组 6例 ) ,经PCI后变为TIMI 3级血流者 67例 (A组 3 3例 ,B组 3 4例 ) ;两组间术后 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无差异 ,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造影显示溶栓已达TIMI 3级血流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好于直接PCI者 ;两组早期及最后心肌梗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 ;住院病死率A组 4 0 %、B组 2 7% ,均未见严重出血风险。  结论 :初步结果显示尿激酶溶栓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可使部分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尽早开通 ,有利于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在12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在对症治疗的同时立即给予静脉滴注尿激酶100万U,分析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中26例再通,再通率为86.67%,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心肌梗死后早期采用静滴尿激酶进行溶栓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选取多个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新蝶呤(Neopterin),观察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和正常人群中的不同表达水平以及与传统心肌损伤标志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探索其在AMI发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和用于预测急性心梗风险的可行性。方法从收住本院的患者中,入选AMI5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48例,稳定性心绞痛54例,正常人44例。所有患者的确诊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和中华医学会的相关指南。所有患者均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同时采集血标本。用ELISA法分别测定4组患者的MMP9,TIMP1和Neopterin浓度。所得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差异。各个数据之间的相关采用单回归线性分析检验。结果 (1)基本临床资料:四组之间在年龄和高血脂,糖尿病发病率上无显著性差异,正常组男性,高血压和吸烟史相对其他组较少。稳定心绞痛和不稳定心绞痛高血压的发生率高于急性心梗。(2)传统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炎症因子检测结果:高敏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I,急性心梗组皆高于其他3个组,有显著性差异。而其他三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3)其他炎症因子检测结果:,MMP9、TIMP1、MMP9/TIMP1以及Neopterin各个指标,AMI组皆高于其他3组,有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组相互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4)入选病人的Hs-CRP与Neopterin和CK呈良好的正相关性(P0.05),而MMP9/TIMP1与hs-CRP及CK皆无相关性。Neopterin与CK也无相关性。结论在AMI患者,炎症因子MMP9、TIMP1、Neopterin均明显升高,除Neopterin与Hs-CRP有良好相关性以外,其他的炎症因子与传统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给予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单独给予尿激酶治疗,均连续治疗5~7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血管再通率为100%,对照组血管再通率为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一段时间的溶栓治疗后,治疗组出血率为10%,对照组出血率为35%,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较好,是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高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治疗高龄 (≥ 75岁 )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高龄 AMI患者 70例 ,经静脉溶栓治疗患者 34例为溶栓组 ,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 36例为未溶栓组 ,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结果。  结果 :溶栓组临床血管再通率为 6 8%。病死率溶栓组为 15 % ,未溶栓组为 2 5 % ;溶栓组中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在冠状动脉再通者中 30 % ,未通者中 5 5 % ,病死率再通者中 4.4% ,未通者中 36 .4%。  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高龄 AMI可降低病死率 ,减少心力衰竭发生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昼夜节律性与尿激酶溶栓疗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昼夜节律性与急性心肌梗死静脉尿激酶溶栓疗效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且发病至开始溶栓治疗时间小于等于3小时患者共95名。首先,记录其发病时间,按发病时间将其归入二组:上午组(n=42):6:01~12:00,其他时间组(n=53):12:01~6:00(次日)。第二,分别在溶栓前及溶栓开始后30分、120分抽取肘部大静脉血,测定其①抗凝活性:抗凝血酶Ⅲ活性。②纤溶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PAI-1)抗原、PAI-1活性、α_2-抗纤溶酶抗原、D-二聚体。第三,对溶栓开始后2小时是否再通进行判断。第四,对95名患者的溶栓再通率及抗凝纤溶活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午组较其他时间组再通率低,有显著差异(P<0.05)。上午组较其他时间组 PAI-1抗原水平高,有显著差异 (P<0.05),其他指标两组间无差异。溶栓前及溶栓后30、120分未通患者较再通患者 PAI-I 抗原、PAI-1活性水平高,均有显著差异(P 均<0.05)。而抗凝血酶Ⅲ活性、α_2-抗纤溶酶抗原及 D-二聚体无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尿激酶溶栓存在晨起抵抗现象,其原因可能与 PAI-1抗原及活性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