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浆GMP-140与vWF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血浆中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APL合并的凝血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APL患者初诊、治疗中(第14天左右)、缓解时及正常人的血浆GMP-140水平,并计算GMP-140(ng)/10^7血小板数;(2)应用增强免疫胶乳法测定上述各期患者的血浆vWF:Ag水平。结果 (1)APL患者在初诊与治疗中GMP-140(ng)/10^7血小板数(4.55±3.10,4.73±2.7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0.94±0.67)(P〈0.01),缓解期(1.08±0.65)则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2)APL患者各病期vWF水平(%)(初诊时245.00±82.83,治疗中257.22±104.18,缓解期193.62±61.15)均较正常对照组(129.34±34.57)升高(初诊和治疗中P〈0.01,缓解期P〈0.05);缓解时的vWF水平较初诊时、治疗中明显下降(P〈0.05)。结论 APL患者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及内皮损伤,随着化疗的进行,骨髓造血逐渐改善,血小板的功能趋于正常;而内皮损伤恢复更慢,因而化疗中及化疗后期也应注意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RP)数值的变化对各型血小板减少疾病的诊断价值;外周血RP与骨髓中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MK)增生程度的关系。[方法]以噻唑橙作为RNA的荧光染料,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含有RNA的RP,并计算RP(%)及RP绝对值。[结果]正常对照组:RP(8.6±2.5)%,RP绝对值为(17.1±6.5)×10^9/L。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RP(%)高于正常组,而RP绝对值低于正常组(P〈0.01),在不同MK增生级别的ITP患者中,RP(%),RP绝对值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RP(%)及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急性白血病患者R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其RP绝对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上述疾病患者,经治疗有效者RP(%)恢复正常,而治疗无效或欠佳者,则RP(%)基本无变化。[结论]外周血RP测定,有助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治疗监控。外周血RP与骨髓中MK增生的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网织血小板检测方法的改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改良网织血小板(RP)检测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噻唑橙(TO)作为RNA的荧光染料,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和48例各种血小板减少症外周血中含有RNA的RP百分数及RP绝对值,后者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TP)、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AA)及初治急性白血病病人。结果ITP病人RP百分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65.29,q=10.26,P〈0.01),而RP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F=85.07,q=19.59,P〈0.01);AA病人RP百分数及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q=3.47、16.41,P〈0.05、0.01);AL组病人RP百分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q=0.51,P〉0.05),但其RP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q=15.46,P〈0.01)。结论 改良了传统的网织血小板检测方法并建立了简便、稳定的检测手段,为临床各类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L)在不同病期血小板膜糖蛋白(p-GP)及网织血小板(RP)水平变化规律以及RP与网织血小板绝对计数(RPC)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活细胞直接/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5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初发期及缓解期外周静脉血富含血小板血浆(PRP)CD41、CD42、CD61、CD62p、RP表达水平,并根据患儿不同病期测定RP时的静脉血血小板计数得出其相应的RPC。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初发病期外周血血小板糖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CD41,CD42,CD61均P<0.01,CD62pP<0.05),RP百分比初发病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RPC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当经化疗获得缓解时,急性白血病患儿血小板糖蛋白表达也恢复正常,而RP及RPC虽仍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AL患者在初发/复发期及缓解期,RP表达百分比与RPC呈一定负相关关系,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r=-0.071,P=0.41)。结论AL患者不同病期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与其骨髓造血微环境变化及骨髓内皮细胞功能改变等有关。在临床上,AL患者接受化疗时可监测其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水平及RP百分比并计算RPC,有助于判断其骨髓受抑状况,并可根据RP与RPC来决定AL患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时血小板输注与否及输注时机。  相似文献   

5.
网织血小板与血常规中血小板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静脉血中网织血小板百分比与血常规中血小板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72例男性及75例女性静脉血样本同时检测其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与PLT、MPV、PDW、P-LCR,并对它们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比较RP%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将MPV进行分组比较,比较两者的差异性。结果RP%与PLT之间均RP%与PLT之间无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男性组r=-0.033(P〉0.05),女性组r=-0.092(P〉0.05),而RP%与MPV、PDW、P-LCR之间在男性组及女性组之间均有相关关系,P〈0.01。女性MPV≥11.0fl组RP%高于MPV〈11.0 fl组的RP%,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RP%与PLT之间无相关关系,而RP%与MPV、PDW、P-LCR之间均具有良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免疫荧光标记通过流式细胞仪(FCM)检测50名健康人、48例初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0例抉完全缓解ITP患者的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百分率和血小极相关抗体(PAIg),并以RP%和PAIg两种方法配对测定48例ITP患者,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结果:ITP初治组的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绝对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TP缓解组的RP%和绝对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RP%对ITP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和98%,而PAIg对ITP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8%和80%,RP%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PAIg(P〈0.01)。提示RP%法对ITP的诊断价值较传统PAIg法大,且可作为ITP临床判断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病人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32例不同类型AL病人的RP、血小板(PLT),动态观察7例病人化疗过程中的RP、PLT的变化,并与12例健康查体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L初治组、复发难治组RP、PLT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7.320、6.950,q=4.318-5.897,P〈0.05)。缓解组化疗前RP高于化疗后(t=2.806,P〈0.05);未缓解组化疗前RP低于化疗后(t=3.128,P〈0.05)。7例初治AL病人骨髓抑制期RP、RP%低于骨髓恢复期(F=7.061、9.345,q=3.932~5.983,P〈0.05)。AL病人RP%与PLT呈负相关(r=-0.373,P〈0.05)。结论 RP可反映AL病人的不同病理状态,也是化疗后骨髓恢复的一个早期且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探讨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31例血液病患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662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急性白血病(AL)组、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6.49%、71.19%、50.67%(P〈0.05);AL、AA组中发热患者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患者(P〈0.05);AL患者脾脏肿大与否及是否发生DIC,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组和骨髓移植组血小板榆注有效率分别为52.54%、38.22%(P〈0.05),而HSCT组中的死亡者与未死亡者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21%和52.91%(P〈0.05)。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应视患者一般状况、出血情况、治疗方案及血小板计数综合判断并选择适宜时机输注血小板,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各种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治疗难治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acute promyeloeytic leukemia,APL)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71例难治性APL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复方青黛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磁珠分离系统(MACS)分离、纯化骨髓CD34^+细胞;用SABC亲和细胞法和CMIAS系列多功能真彩图像分析仪检测骨髓CD34^+细胞bcl-2表达.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8.33%,94.44%和74.29%,2.85%,77.1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骨髓CD34^+细胞bcl-2蛋白阳性产物的阳性率和OD值治疗前均较健康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显著减低(P〈0.01),治疗组减低幅度尤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可明显提高中药砷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心理干预配合中药砷剂治疗能更有效下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诱导或促进了APL骨髓CD34^+细胞的分化和凋亡,使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得以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1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6例1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3个月的低强度有氧运动疗法,记录并比较运动疗法前后的血压、心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max)、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及平均血小板容积(MPV)的变化,并与36例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运动疗法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AGTmax为(0.88±0.08)%,血浆GMP-140含量为(57±23)μg/L,MPV为(9.14±0.9)fl,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15.221、10.916、16.401,均P〈0.01)。与运动疗法前比较,运动疗法后原发性高血压者24h平均血压降低,同时PAGTmax下降至(0.80±0.05)%(t=4.323,P〈0.05),血浆GMP-140含量下降至(28±20)μg/L(t=15.049,P〈0.01),MPV下降至(9.0±0.9)n(t=5.518,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368、4.908、6.239,均P〈0.01)。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小板活性增强,有氧运动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能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ITP、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50名健康人外周血中百分比,同时计算RP绝对值。结果:ITP组RP百分比((32.4±10.5)%)明显高于对照组((9.6±4.6)%)(P〈0.01),RP绝对值((9.1±5.9)×10^9/L)则低于对照组((20.9±13.1)×10^9/L),在治疗明显好转后RP百分比明显降低((11.9±5.7)%),与治疗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AA组RP百分比((5.8±1.8)%)和RP绝对值((2.2±1.4)×109/L)都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RP在IT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且在观察其治疗效果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总数在鼻咽癌中的变化规律,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各期鼻咽癌患者血液流变学11项指标。结果各期鼻咽癌患者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沉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小板总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Ⅲ期~Ⅳ期红细胞压积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Ⅲ期~Ⅳ期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和血沉高于Ⅰ~Ⅱ期(P<0.05,P<0.01),血小板总数多于Ⅰ~Ⅱ期(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血液呈高凝高粘状态,并且此状态在晚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客观评价寒痹康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观察组)50例,年龄35~56岁;病程0.5~5年;西医治疗组(对照组)50例,年龄37~58岁;病程0.8~6年。观察组用寒痹康胶囊治疗,对照组用西药(尼美舒利)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P〈0.05);2组治疗后ESR、CRP、RF、IgG、IgA和IgM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不良反应者15例(32.0%),观察组3例(6.0%),观察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1)。结论寒痹康胶囊治疗类风湿眭关节炎安全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的临床特点,并分析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对患者机体及CNSL的影响。方法从武冈市人民医院2007年4月~2013年3月收治APL患者中随机抽取16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实施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分为2组,非鞘内注射组仅实施常规化疗,鞘内注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鞘内注射化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复发及并发CNSL情况;并根据是否并发CNSL分为实验组(并发CNSL)、对照组(未并发CNSL),对比观察2组患者相关指标水平及复发情况。结果鞘内注射组患者复发率及CNSL并发率显著低于非鞘内注射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WBC(white blood cell)水平明显较高、PLT(blood platelet)水平明显较低,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L并发CNSL后患者机体状况较差,病情明显较为严重,且预后与单纯APL患者相比较差,在临床上需加强对CNSL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对APL患者实施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能够有效降低复发及并发CNSL,具有较理想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尿毒清颗粒对老年糖尿病肾病(DN)患者微炎性反应状态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老年临床期DN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50例,常规治疗加尿毒清治疗组52例,2组疗程均12周,另纳入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间血清微炎性反应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将这些促炎因子与VEGF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进行相关分析。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IL-1β、IL_6、CRP、TNF-α、VEGF和UAER水平的变化。结果(1)2组老年临床期DN患者IL-1β、IL-6、CRP、TNF-α、VEGF、UAER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2周,常规治疗组IL-1β、、VEGF、UAER显著下降(P<0.05),而IL-6、CRP、TNF-α无明显变化(P>0.05);尿毒清治疗组IL-1β、IL-6、CRP、TNF-α、VEGF、UAER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尿毒清治疗组各项指标下降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VEGF与IL-1α(r=0.41,P<0.01)、IL-6(r=0.28,P<0.01)、CRP(r=0.33,P<0.01)、TNF-α(r=0.36,P<0.01)呈正相关;UAER与IL-1α(r=0.39,P<0.01)、IL-6(r=0.32,P<0.01)、CRP(r=0.29,P<0.01)、TNF-α(r=0.37,P<0.01)呈正相关;VEGF与UAER呈正相关(r=0.55,P<0.01)。结论老年DN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炎性反应状态和VEGF增高,尿毒清颗粒治疗能有效改善微炎性反应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脂联素、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测定40例稳定期COPD患者(COPD稳定组)、42例COPD急性加重期(COPD急重组)、4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血清脂联素、IL-8水平,分析COPD稳定组、COPD急重组血清脂联素、IL-8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相关性。结果 COPD稳定组、COPD急重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COPD急重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COPD稳定组(P0.05)。COPD稳定组、COPD急重组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COPD急重组血清IL-8水平高于COPD稳定组(P0.05)。血清脂联素与PaO2呈正相关,IL-8与PaO2呈负相关。结论脂联素、IL-8可能参与了COPD炎症反应,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各期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301例住院的慢性肾脏病1-5期的患者作为CKD组,经体检证实的301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CKD组与对照组及CKD不同分期患者发病年龄、血压、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血脂、血小板、血色素等临床资料,并分析CKD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CKD组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血色素、血小板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 2期血压低于CKD 4、5期(P<0.05);CKD 3期血小板高于CKD 4、5期(P<0.05);血脂、血红蛋白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滤过率与血肌酐、年龄呈负相关,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成正相关。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早期即出现脂代谢紊乱,以甘油三酯增高为主;CKD 3期以后血压增高明显,以收缩压增高为主;CKD 5期血小板数量最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解痉通络活血药物纠正高血压患者氧化应激功能紊乱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76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两组,每组38例,治疗2组单纯给常规西药治疗,治疗1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痉通络活血中药治疗2个月,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的含量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治疗1组治疗前血清SOD、CAT和GSH-PX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血清MD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2组治疗前血清SOD、CAT和GSH-PX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清SOD、CAT和GSH-PX水平虽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仍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血清MD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清MDA水平虽有下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解痉通络活血药物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氧化应激功能紊乱的改善作用,较单纯常规西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控制颅内压、血压和血糖、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细胞及防治并发症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18μg肌肉注射,1次/d,连用2周。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和NSE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FMA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或上升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3例(8.33%)和6例(16.67%),症状均较轻。两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51,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作用与其能降低血清Nhs-CRP和NSE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