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网织血小板检测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继发感染时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89例疑似感染的AL患者,分别测定并记录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网织血小板(RP)百分比、腋下温度(T).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进行诊断价值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RP百分比与重症感染相关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RP百分比在诊断AL继发感染及重症感染时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其他传统炎症指标;RP百分比与CRP或PCT联合诊断感染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显著提高;RP百分比<9.76%的重症感染组患者40 d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RP百分比≥9.76%的重症感染组患者(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炎症指标,RP百分比在诊断AL患者继发感染及重症感染时诊断价值最高,与CRP和(或)PCT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AL患者继发感染的早期诊断率.RP百分比可作为预测死亡风险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L)在不同病期血小板膜糖蛋白(p-GP)及网织血小板(RP)水平变化规律以及RP与网织血小板绝对计数(RPC)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活细胞直接/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5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初发期及缓解期外周静脉血富含血小板血浆(PRP)CD41、CD42、CD61、CD62p、RP表达水平,并根据患儿不同病期测定RP时的静脉血血小板计数得出其相应的RPC。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初发病期外周血血小板糖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CD41,CD42,CD61均P<0.01,CD62pP<0.05),RP百分比初发病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RPC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当经化疗获得缓解时,急性白血病患儿血小板糖蛋白表达也恢复正常,而RP及RPC虽仍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AL患者在初发/复发期及缓解期,RP表达百分比与RPC呈一定负相关关系,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r=-0.071,P=0.41)。结论AL患者不同病期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与其骨髓造血微环境变化及骨髓内皮细胞功能改变等有关。在临床上,AL患者接受化疗时可监测其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水平及RP百分比并计算RPC,有助于判断其骨髓受抑状况,并可根据RP与RPC来决定AL患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时血小板输注与否及输注时机。  相似文献   

3.
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41例中,<50岁者占多数,且疗效好(P<0.001);白细胞数量、形态学分型(M3a,M3b)与疗效之间无明显相关;免疫表型以CD13、CD33阳性,CD34阴性为主;有t(15;17)改变者多见;DIC阴性者疗效好于DIC阳性者(P<0.001);WBC>25×109/L者易并发DIC。  相似文献   

4.
网织血小板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9年Ingram和Coopersmith用一种新亚甲基蓝的染料在狗的末梢血中发现有一些清晰网状结构的血小板,这种血小板在放血后比值可增至6%以上,学者们将其命名为网织血小板(RP)。网织血小板是新释放入血液循环的新生血小板,被认为是最“年轻”的血小板,其网状结构为胞浆中残余的mRNA。近年来有报道网织血小板可反映骨髓血小板生成情况,指导部分血液病的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三氧化二砷维持治疗时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抽选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达到完全缓解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9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以ATRA+砷剂维持治疗;对照组以ATRA+6-巯基嘌呤(6-MP)+甲氨蝶呤(MTX)维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维持治疗时间,随访统计复发率、死亡率、无复发生存率、总生存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胶原、二磷酸腺苷(ADP)诱聚:观察组分别为(76.72±5.33)%、(81.43±8.3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9.46±6.29)%、(88.27±7.95)%(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死亡率、无复发生存率、总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维持治疗时间为(19±3)月低于对照组(27±4)月(P0.05)。结论APL患者使用三氧化二砷维持治疗能抑制患者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化疗过程中联合检测网织红细胞(RET)及网织血小板(R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血液内科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8例MM患者(MM组),从体检中心随机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检测健康组和MM组(化疗前和化疗后第5、10、15、20天)WBC、PLT、RET相关参数。结果化疗前,MM组WBC和PLT水平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组IRF高于健康组(P<0.05);两组RET、IP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各检测参数均开始下降,WBC、PLT、RET分别在化疗后第20、15、15天回升。IRF和IPF分别在第10天开始回升。结论在MM化疗过程中,IRF和IPF反应骨髓功能的变化情况比WBC和PLT更早,是监控骨髓造血功能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梁宝英  李秀芹  李斌 《中外医疗》2010,30(17):93-93
通过对传统的网织血小板检测方法的改良,建立一简便、稳定、适用于临床的检测手段,可为临床各类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ANLL中的一个特殊亚型,按FAB分类为M3型,约占ANLL的5%~10%。其特点是早幼粒细胞胞浆中充满了异常的嗜天青颗粒,90%以上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21)和/或PML/RANa融合基因.易发生出血和致死性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往死亡率极高。随着我国独创的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的问世,APL的预后有了明显的改观。目前,我国在治疗APL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诱导缓解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国内外资料证实ATRA治疗APLCR率为75%~100%,明显优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病人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32例不同类型AL病人的RP、血小板(PLT),动态观察7例病人化疗过程中的RP、PLT的变化,并与12例健康查体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L初治组、复发难治组RP、PLT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7.320、6.950,q=4.318-5.897,P〈0.05)。缓解组化疗前RP高于化疗后(t=2.806,P〈0.05);未缓解组化疗前RP低于化疗后(t=3.128,P〈0.05)。7例初治AL病人骨髓抑制期RP、RP%低于骨髓恢复期(F=7.061、9.345,q=3.932~5.983,P〈0.05)。AL病人RP%与PLT呈负相关(r=-0.373,P〈0.05)。结论 RP可反映AL病人的不同病理状态,也是化疗后骨髓恢复的一个早期且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急性骨髓细胞白血病 M3型(简称 M3)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白血病 ,除具有其他急性白血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外 ,还具有下列特征 :1以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 2常伴随出血病变。 3对化疗敏感 ,但早期死亡率高。 4能被维甲酸诱导分化成熟。 5持续缓解时间长。本病预后凶险 ,多因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或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 ,导致严重出血而早期死亡。因此 ,对本病的观察和护理愈显重要。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8年 5月~ 2 0 0 1年 3月收住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患者 2 0例 ,男 12例 ,女 8例。平均年龄 30 .2岁。入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评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体内凝血状态中的作用。方法对23例APL患者初治时与完全缓解时进行TEG测定,了解其凝血功能情况。并与24例健康体检者的TEG相比较。结果23例初治APL患者中有22例(95.65%)的TEG表现为低凝图像,R、K明显延长,Angle、MA、G及CI明显变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完全缓解后相比亦差异显著(P〈0.05)。TEG检测的多项参数与常规凝血指标有相关性,K时间与PT呈正相关;Angle角与PT相关,与Fbg呈负相关;MA及G与PT负相关,与PLT计数呈正相关;CI与肌负相关。结论APL患者体内存在病理性低凝状态,应用TEG动态观察其凝血状态,对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TEG检测参数不仅可检测患者的凝血紊乱情况,而且与APL患者的PT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亚砷酸(AS2O3)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初治APL患者临床资料,比较ATRA单药诱导治疗组与ATRA联合AS2O3诱导治疗组的缓解率、早期死亡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联合诱导组与单诱导组比较,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单诱导组(P〈0.05)。结论:联合用药诱导初发APL缓解的疗效优于单用ATRA组,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抗凝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APL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两组均进行实验室指标与体征检查,进行常规APL治疗,分别给予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与诺保思泰抗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一周测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含量,于治疗后7 d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估,治疗后1个月内记录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心功能损伤情况发生率,并统计两组复发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7 d后血浆PT、a PTT、Fbg及D-D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LMWH组下降程度较诺保思泰组更显著(P0.05);治疗1周后,LMWH组治疗有效率可达80.43%,与对照组60.87%相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1个月内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及心功能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内均无复发,死亡率也相当(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LMWH治疗APL伴DIC,可获得优于诺保思泰的临床疗效,并显著改善患者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14.
孙雄飞  孙璇  林海清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512+1659
目的评价在诱导缓解治疗阶段应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方案)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双诱导治疗初诊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在诱导缓解治疗阶段均接受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和全反式维甲酸方案双诱导治疗的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缓解情况及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方案双诱导治疗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完全缓解率达87.5%,1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1例死于颅内出血,3例患者出现维甲酸综合征且经治疗后好转。结论在诱导缓解阶段应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方案双诱导治疗初诊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很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例经临床诊断、血象、骨髓象、细胞免疫、细胞遗传学等检查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采用两药联合化疗和三氧化二砷单独化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完全缓解时间等情况。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时间、实验室指标和完全缓解率均优于单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提高了患者完全缓解率和生存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测定40例正常人和5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复合物(SF)及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Fg为1.8±0.72g/L,FDP为464±94μg/L,SFC为482.5±167mg/L,D-二聚体为5524.94±4247.03μg/L.正常对照组Fg为3.2±0.87g/L.FDP为215±63μg/L,SFC为49.7±16.4mg/L,D-二聚体为177.1±43.9ug/L.两组差异显著.提示上述指标可作为显示体内出凝血像异常及纤溶亢进的有效证据.作为DIC的确诊可确切地反应疾病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急性白血病患者38
例(患者组)和健康体检者20 例(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对初治、缓解和复发3 个阶段患者D-二聚体水平进行动态监
测,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APL)与其他类型白血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初治组(38 例)D-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相比
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8, P< 0.01),缓解组(26 例)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 t=0.72, P> 0.05),复发组(8 例)D-二聚体的水平再次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15, P< 0.01)。患者初治时
D-二聚体的水平与缓解后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58, P< 0.01),复发时D-二聚体水平再次升高,与缓解时相
比差异明显( t=25.20, P< 0.01)。APL组初治时D-二聚体水平升高更明显,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8.09, P< 0.01),缓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2, P> 0.05)。结论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
病情进展、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对2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单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进行诱导缓解,20例(90.9%)达到完全缓解(CR),平均时间42天。20例白细胞升高,平均26.44×10~9/L白细胞升到最高值所需时间中位数为11天。CR后用阿糖胞苷、阿霉素、三尖杉进行2个疗程的巩固化疗。ATRA的副作用包括皮肤粘膜干燥、头痛、骨骼肌肉酸痛等,患者一般能耐受。  相似文献   

19.
报告联合应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RA)、小剂量三尖杉酯硷和(或)阿糖胞苷,或单用 RA 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和治疗方法。14例全部获得骨髓完全缓解。大多数病例无明显骨髓抑制和继发感染,不诱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加重。强调 RA 诱导分化洽疗中综合疗法的重要性,该疗法是 APL 诱导缓解的安全、高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