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病证结合探求病与证的规律性联系“病”是机体在一定的病因和条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应答性反应,表现为病因和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机体功能、代谢、结构的失常。“病”是“证”产生的基础,“证”是病程中各阶段病理、生理变化所反映的证候。中医辨证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透过证的现象分析机体内的病理过程和脏腑间相互联系,分析气候、环境、体质和精神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综合判断病因、病位、病机。因此,机能、代谢与  相似文献   

2.
<正> 日本汉方与中医学都强调“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前者“随证治疗”之“证”与后者“辨证论治”之“证”,其内涵却不尽相同。细野史郎先生的《汉方医学十讲》认为,汉方医学的治疗方法是随证治疗,这包含了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其一,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找出其一定的规律,根据各个病期,分别套用相应的治疗方药。犹如六经辨证、《伤寒  相似文献   

3.
一、在辨病的基础上研究辨证。从诊断学的观点看,西医的辨病常是从病原学的角度或病理解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例如钩端螺旋体病就是病原学的概念,慢性支气管炎就是病理解剖学的概念。中医的辨证常是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寒证、热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我们体会基本上是病理生理学综合征的概念。将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结合起来,使疾病的诊断具有病原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三重意义,将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全面和深刻,诊断学上的中西医结合必将推动诊断学领域的新  相似文献   

4.
辨证治疗“甲亢”突眼3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勇 《河南中医》2007,27(5):54-55
突眼是甲状腺机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常见而难治的并发症之一,本病临证可见眼球胀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视力减退,眼球活动受限、复视,甚则眼球可固定,眼眶水肿,结膜炎,角膜干燥、炎症、溃疡和继发感染,严重者可有视神经萎缩、失明。笔者以临证所见与肝之生理病理相结合从肝辨证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有完整资料者30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病”和“证”是相联系的,“病”是“证”的基础。“证”是“病”的产物和机体病理的真实反映。所以,在诊断上不能以提出病名为满足而得到治法的依据。“辨证”的特点是整体观。而辨证与辨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对通过四诊所搜集到的病史、症状、体征和环境因素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辩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种病症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对疾病证候作出判断和治疗的过程。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广泛开展,对“辨病”和“辨证”等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目前存在着这样一种做法,依靠西医诊断,选用中医方药治病。这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纯强调辨证论治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如无证可辨,或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或疾病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证候存在特殊性,也存在着不同医生经验和认识上的差异等,从而影响证候判断的准确性及诊疗效果,而辨病强调疾病固有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病证结合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一种在临床疾病诊疗过程中既重视疾病又注重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二者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但传统的病证结合模式即中医辨病辨证结合模式由于中医病名缺乏特异性、针对性,并不能完全准确把握疾病发展、演变规律与结构功能变化特征,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临床的需要。陈可冀院士倡导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模式,认为同一疾病具有相同的代谢、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其发展变化过程始终贯穿着一条基本主线,即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规律,同病各证之间肯定有同质性、共性,理应能指导辨证,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腹水又是肝硬化晚期的常见证。肝病腹水的出现,标志着肝脏机能的损伤已失其代偿能力,整个机体的代谢机能发生紊乱,是肝病常见的一种重危病证,临床治疗颇为辣手。据《内经·水脏篇》记载:“臌胀……腹胀身皆大,大与腹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肝硬化腹水一证,似可包括在祖国医学“臌胀”的范围内。肝硬化腹水的形成,经历着由肝及脾,由气及血的病理过程,病程迁延日久,虽气滞、血瘀、湿停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病理机  相似文献   

8.
刘德章 《江西中医药》1993,24(6):6-6,16
大凡疾病都有一个外在症情与内部病变相互映证的内在联系,有的是相一致的,即按一般规律发展变化,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但疾病有时却不尽然,其发展变化表现于外部的证候与内部病变实质不相一致,这就须很好地辨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透过现象去探求,辨别其实质,这就是所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也即是指辨证时,应考察“有”还是“没有”外在的某些症情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病理改变的有关联系,以确定是否“某证”而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朝医学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存在于传统医学之林,已被专家们认可,而其区别于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而独具的“四象学说”,也已为同行们所周知。朝医学之核心为辨象论治,如同中医学之辨证论治一样成为朝医学区别于其他传统医学而独成体系的原因所在。那么辨象与辨证不同究竟在何处?笔者在此作一粗浅的探讨。中医学的特点有两个基本点,即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辨证论治的主要临床根据。证有时候也称“证候”,是疾病发展中阶段的病因、病位,疾病性质以及邪正斗争消长变化的病理概括,然而“证”却不同于“症”。…  相似文献   

10.
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最佳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病”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证”反映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特征。在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辨病与辨证结合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通过多年来临床、科研工作的体会,认识到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医、西医治疗艾滋病的现状使得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成为重要的治疗策略。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在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疗效,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能发挥中西医结合的最大优势,在治疗艾滋病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2.
心肌纤维化是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肌病等多种常见心脏疾病向终末期心脏病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阻止或逆转纤维化是延缓心力衰竭、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手段。中医学可将心肌间质纤维化归属于“心痹”范畴。文章就心肌纤维化的发生、调控、中西医结合辨治、单味中药及成分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疾病的证候分类研究思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疾病分类和证候分类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疾病的证候分类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切入点之一,并指出可以从基于疾病诊断的中医证候分类和基于疾病疗效的中医证候分类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医心病单元组合辨证分类法临证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心病学是专门研究心系病证的一门临床学科,其内涵广泛,病证复杂,治疗为渐进式,且应遵循个体化诊疗原则。为了提高心系病症的临床疗效,沈绍功教授对其诊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单元组合辨证分类法"的新方法,并制订了整体方案。将其"本虚"确立3个单元,"标实"也确立3个单元,每个单元确立1项主症和1项兼症,加之舌象和脉诊,尤以舌象为准;然后根据临证实际加以组合,形成证类。这种组合式的辨证分类法,可以客观反映临床病变的实际,比较符合错综繁杂多变的临床证类,做到辨证的相对准确性,也便于实现辨证的实用化。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在冠心病病理生理、诊疗技术等方面的突飞猛进,给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的阵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尽管近年来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痛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难点,本文就此提出对策及展望。  相似文献   

16.
疾病证候分类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疾病和证候结合的诊疗模式已经成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主要模式。本研究结合疾病和证候两种分类方法,对疾病证候分类的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阐释了疾病证候分类的方法及其生物科学基础,并且对于疾病证候分类在临床疗效评价、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新药研究开发、疾病研究的创新发现和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的重要应用价值以实际应用举例法进行了论证,指出对疾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重要理论表现形式,是发扬中医学、创新生物医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疾病证候分类研究不仅表现为其理论的指导意义,更具有现实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型肺炎10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非典型肺炎的疗效。方法:西医采用营养支持、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及糖皮质激素等方法治疗;中药根据中医辨证分期选方用药。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法。结果:103中治愈96例(93.2%),死亡7例(6.8%);入院治疗后退热时间为(6.72±3.95)天;胸片复查病灶完全吸收94例,病灶吸收时间(18.13±8.99)天;2例胸片呈局部纤维索条样改变。结论:SARS属中医“温病”范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拟从中西医对"病"及"证"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认识差异角度,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走向"病证结合"的必然,并提出"病—证—方"的科研思路最终将会是中西医结合的根本切入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就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证候本质的认识是辨证论治与病证结合的关键,也是中西医融会贯通的核心因素。以脾虚证研究为例,脾虚证是一种以胃肠系统的吸收、消化、运动和营养代谢等功能低下和紊乱为特征的机体疾病反应状态,今后应该以系统生物学的观点出发,以各种疾病的确切证型为切入点,探索出证的形成规律和物质基础。国际上认为营养支持疗法是20世纪重大医学进展之一,它显著地改善各种疾病患者的临床结局。现代医学的营养支持疗法与中医的脾胃理论和调理脾胃法则存在相似之处,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已经制定了10余种消化疾病的诊疗共识,但还需要逐步提高指南中中西医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度,在临床实践中去应用和接受检验,尽量获得更高、更多的证据,不断完善已制定的指南,以期更好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全身性炎症反应与中西医结合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炎症反应是很多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对感染性疾病,以往的临床治疗主要是抗病原体,而抗炎治疗只是辅助措施.但近十年,随着对炎症反应在重症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概念的提出,抗炎治疗逐渐成为重症感染性疾病综合干预措施中的重要环节。许多非感染性疾病与全身性炎症反应也有密切联系,如动脉粥样硬化就是一种炎症反应,肥胖病也有很多炎性因子参与对代谢的影响。中医药对炎症反应的调控将是中西医结合抗炎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契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