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眼科之“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1]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 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治未病"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徐成贺 《国医论坛》2006,21(6):50-50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在开卷论述治未病的思想举肝病为例说:"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唯治肝也."其中对"四季脾王"一语该当何理解有不同认识.一般认为"王"与"旺"通 ,而笔者认为此语的关键是对"四季"的认识,现就"王"与"四季"一并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开篇第一条即:"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本条以肝病为例,说明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后面篇章中提出的病愈防复,概括了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内经>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思想在临床中的具体印证.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滑胎预防干预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建立辨证论治的临床医疗理论,而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预防医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早在二千多年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而<难经·七十七难>亦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肝虚传脾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虚传脾,乍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理论上客观存在,实践上经得起检验."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肝病实脾的这个著名论断虽被世代传承,并被不断发掘(或创新),但过去我们曾囿于尤在泾"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脏邪惟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之论,强调肝虚一般不传脾.纵观<金匮要略>全书,肝虚亦可传脾.现特论述之:  相似文献   

6.
《金匮》治肝之法,首推“见肝实脾”大法.如见肝实之病,在治疗肝实的同时,应注意调补脾脏,此法乃治肝病之要旨.但病有虚实,体有差异,病因又各有别.因此,《金匮》对肝病的具体治法可谓常中有变,笔者总其书中所论,认为可归纳为十一法.1 泻肝补脾法本法是治疗肝邪盛,乘克脾土的方法,如《金匮》开宗明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既为治未病法,又阐明了泻肝补脾的意义.凡肝病初起,横侮脾土而见胁痛、胸闷、头眩、腹胀食少、乏力便溏、脉弦等  相似文献   

7.
“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尤其重视治未病,他在《金匾要略》开始就明确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对于本条之"肝病传脾",多数医家以五行相克相乘学说解释,以致对"肝病实脾"的涵义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8.
仲景<金匮要略>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对治未病的典型举例.依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观点,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消化),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主统血,主升清、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此肝之疾病,最易传及脾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在治疗肝病的同时,要注意调理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不能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以其高发病率,并发症严重,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糖尿病的预防有其重要的意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强调"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诚如<金匮要略>中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相似文献   

10.
正1概述1.1肝脾不调的中医学论述中医学的肝、脾两脏是机体中两大生理功能系统,"肝脾不调"是中医学最常见的脏腑兼证之一。对肝脾不调的论述,始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明确。《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曰:"怒气伤肝,则肝木之  相似文献   

11.
王昊  阎小萍 《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19-1620
<正>自古中医学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即非常重视"治未病"思想,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记载"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此处"治未病"与《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第1条提出“上工治未病”的概念,所言未病者即未受邪之地,或将受五行乘侮即传变之地.然后以肝脾传变时的用药方法概括脏腑疾病传变应遵循的用药原则.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与《黄帝内经》的比较和查阅信息资料获得几点体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的“治未病”,作为一种重点的预防疾病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第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早在《内经》中,治未病大约有以下几种涵义:1.顺应天地四时阴阳,摄精调神,预防疾病的发生,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见微知著,早期施治,防止疾病的深入和传变,见《素问·刺热病篇》。3.揆度邪正盛衰,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见《灵枢·逆顺篇》。《难经·七十七难》进一步从五脏相关的角度,提出了肝病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法则。在《金匮要略》中,仲景亦以肝病为例,更为具体地说明了治未病法则的临床运用,原文云:“夫治来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睥,当先实脾,四季脾旺  相似文献   

15.
宜治未病靈樞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聚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门而鑄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曰:‘经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作者按:所谓治未病者,有於治疗中防加杂症之发生,如难经所谓知肝传脾当先實脾之类,有防  相似文献   

16.
刘政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77-378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该法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然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则源于《内经》中“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难经》指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7.
《金匮》全名为《金匮要略方论》,该书在杂病的治疗学中,具有经典的地位,是中医临床各科的纲领。通过对《金匮》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我们上溯《内经》、《难经》,旁通《伤寒论》,下涉诸家,有利于全面继承祖国医学理论,现根据个人学习《金匮》的体会,谈谈该书治法方面的特色。1“治未病”原则指导下的无病防病,有病防变的思维特色《金匮》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先安未病之脏及“适中经络,即医治之”的早期治疗方法。该思想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受气于所生,…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一条,在论述“治未病”时,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三版教材在解释“四季脾旺”时,认为“是指一年四季脾气都很旺盛之意”。把“四季”当做春、夏、秋、冬四季,即一年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以及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符合社会与医学的发展。"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诸多论述反映了肝脾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肝脾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病机,调和肝脾是中医治未病理论中预防疾病发生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治则。肝脾相关理论已在亚健康状态、脾胃疾病、高血压病、中风、乳腺疾病、骨质疏松等多系统治未病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