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治疗高度近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希军  项鹂  刘谊 《华西医学》2006,21(3):619-620
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广泛开展以及手术方式的逐渐成熟使大多数近视眼患者得到了很好的矫正,但是对于一部分患者(如高度近视≥6D),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切除较多的角膜组织,这就可能导致术后眩光发生率的明显增加;且由于过多的角膜组织的缺失,会致使角膜深层组织溶解而发生角膜膨隆。而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体植入术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角膜激光手术所带来的并发症。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体其屈光主体与瞳孔非常贴近,这就比较好的解决了在角膜屈光手术后由于夜间瞳孔散大所导致的眩光现象,并且其手术不对角膜进行切割,避免了由于角膜组织过薄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特别其手术具有良好的的可预测性和手术操作的可逆性,这是相对于角膜屈光手术的最大优势.近年,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新型人工晶体的不断推出,使得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体植入术成为另一种可行的近视矫正手术,并对准分子激光手术形成了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随着角膜屈光手术的不断完善及盛行,越来越多的屈光不正患者接受了该项手术,然而,用常规方法计算的人工晶体度数常常不准确,术后往往出现严重屈光偏差。国内外研究认为,这主要与测量误差、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误差有关。至今学者们已提出了多种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3.
屈光矫正手术矫正近视是以手术方式改变眼的屈光状态,包括角膜屈光矫正手术、眼内屈光矫正手术和巩膜屈光矫正手术。角膜屈光力约占眼球总屈光力的2/3,约为43D。因此在角膜上施行手术可以有效地改变眼的屈光状态。本文就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近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 (phakicanteriorchamberinteraocularlens,PACLs)植入术是 1986年Baikoff等人推出矫正高度近视的新型手术[1]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phakic 6型人工晶状体是一种新型的PACLs,较好地解决了以往PACLs的房角损伤引起术后眼压升高、角膜内皮损伤、瞳孔变形、眩光、白内障等术后并发症[2 ] 。据此 ,2 0 0 0年 11月我院率先在国内开展phakic 6型PACLs植入治疗高度近视 ,至 2 0 0 2年 12月对 4 1例共 73只眼行此手术 ,取得满意疗效 ,本文就护理特点作一介绍。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 0 0 0年 11月~ 2 0 0 2年 1…  相似文献   

5.
<正>有研究[1]报道:我国近视的发病率高达58%。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广大屈光不正患者对视觉质量追求的不断提高,屈光手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患者接受和期待。对于低中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或角膜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眼屈光不正,因其良好的预测性和安全性已在临床广泛使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原位磨镶术(LASEK),因其可避免可能的相关角膜瓣的并发症,同时减轻术后的严重疼痛不适及降低术后上皮下网状混浊和屈光回退的发生率,越来越受到临床欢迎。LASEK手术的并发症较少,主要有上皮延期愈合、和屈光回退。我们在临床上遇到2例术后并发严重丝状角膜炎的病例,经过合理用药及对症护理,情况好转,视力恢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晶状体屈光手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内障手术已进入屈光手术的时代,这种转变应归功于白内障碎核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型人工晶状体的不断涌现。屈光手术具体表现为术后视觉质量的提高,视觉缺陷被克服,例如术后散光、波前像差的改变、对比敏感度下降,在暗光下眩光、出现光晕、色觉异常以及调节功能与立体视功能的丧失等。本文回顾晶状体性屈光手术的分类与发展。突出介绍冷超乳与激光乳化技术使白内障手术切口缩小至2.0 mm的原理,全面综合介绍各类人工晶状体在提高视觉质量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人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9例高度近视患者(18眼,术前屈光度-6.75~-28.00 DS)行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屈光度、晶状体在眼内的位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8眼均成功植人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时,11眼(61.1%)裸眼视力≥0.5,9眼(50.0%)最佳矫正视力≥0.8,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眼瞳孔呈轻度竖椭圆形;2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偏位;2眼夜间眩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角膜是眼球最重要的屈光间质,它的屈光力占眼球总屈力的3/4左右,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臻于完善,术前准确测算人工晶状体度故是非常重要的,其准确程度主要依据于角膜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检查的精确性及患者术前的屈光状态,本文通过对应用两种仪器所测角膜屈光状态的结果进行比较,阐述两者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上应用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的手术方式有两种 ,一种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ho torefractivekeratotomy ,PRK ) ,一种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 )。PRK是通过计算机控制激光束的投射 ,重塑角膜前表面 ,改变角膜曲率 ,用以矫正近视、散光、远视等屈光不正 ,因其创伤轻微 ,预测性好 ,屈光不正矫正理想而倍受患者推崇。LASIK是在PRK基础上用于治疗屈光不正的屈光角膜手术 ,是激光角膜切削术与角膜板层手术的结…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潜在的可逆性和保留了调节力等优点,是目前富有潜力的屈光手术.而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矫正高度近视的方法,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目的:探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稳定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03/2009-01在山东施尔明眼科医院行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患者11例(18眼),男4例(7眼),女7例(11眼).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5.3个月),观察屈光度、眼压、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角膜内皮计数及晶体的混浊情况等.结果与结论: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均≥术前矫正视力,术后散光明显减轻,裸眼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值在全频明显提高,术后6个月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数及眼压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随访6个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例患者出现夜间视力降低及眩光的现象.说明短期内观察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是一种颇具前途的高度近视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phakic anterior chamber interaoeular lens,PACLs)植入术是1986年Baikoff等人推出矫正高度近视的新型手术。目前应用于临床的phakic 6型人工晶状体是一种新型的PACLs,较好地解决了以往PACLs的房角损伤引起术后眼压升高、角膜内皮损伤、瞳孔变形、眩光、白内障等术后并发症。据此,2000年11月我院率先在  相似文献   

13.
肖桃  刘瑜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6):1485-148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眼科医生把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研究的重点投入到了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中,该手术具有保留光学区角膜组织完整性,保留屈光组织良好光学特性,矫治屈光范围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EK(LASEK)手术是意大利医师在1999年发明的针对角膜厚度较薄的一种特殊的屈光治疗方法。其手术效果与LASIK相同。它是将角膜上皮层与前弹力层分开做成上皮瓣,利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基质进行消融。在激光切削角膜基质完成后再将上皮游离片复位的屈光手术.从而赢得了角膜厚度,是目前解决角膜厚度相对较薄(大于450微米小于520微米)的屈光患者的先进、合理的角膜屈光手术。它不仅解决了因角膜厚度较薄而不能实施LASIK手术的问题.还加强了此类患者的安全性。但任何可能造成角膜上皮损伤的治疗性操作,术后都有发生角膜感染的危险,有文献报道角膜感染非常少见,(LASIK)约0.1%-1.6%,陈兵、王正英等认为。  相似文献   

15.
逯阳  许蒲华 《临床医学》2005,25(6):85-85
因晶状体混浊而造成视力低于0.1的内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囊内或囊外摘除术,尽管这样可以获得屈光介质透明的效果.但视力提高仍不理想.需要配戴 10.000左右的远视镜,视力才能被矫正,给患者带来了很多麻烦及不适应。再由于基础条件差,及农村经济问题,还不能接受术中术后植入人工晶体,又难以采用其他形式的角膜成形术,因而造成无晶状体眼而不能矫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眼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双眼屈光状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93例上睑遮盖角膜1/2、提上睑肌肌力〈4mm的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进行双眼散瞳客观检影验光。借助统计学方法比较双眼屈光状态是否存在差异。结果:93例患者患侧眼95.7%为复性远视散光,3.2%为混合性散光,1.1%为单纯性远视.健侧眼71.0%为单纯性远视。26.9%为复性远视散光,2.2%为混合性散光。患侧眼平均患侧眼比健侧眼球镜度高0.21 DS,散光度高0.92DC,等效球镜度高0.66DS。结论:单眼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双眼屈光状态存在差异,手术矫正上睑下垂的同时,应注意矫正屈光不正及弱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眼科显微超声乳化技术的发展,准确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是白内障手术医生及患者关注的问题。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的原因为眼生物特征数据准确性低和未应用适宜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此外,制造商、患者性别、屈光手术史及不同的眼内充填物等因素均可能影响术后屈光。本研究总结影响白内障术后屈光准确性的因素,综述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发展及优劣,为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框架眼镜是目前矫正屈光不正的首选方法,但是对于屈光参差、高度近视、高度散光、圆锥角膜等疑难屈光不正,框架眼镜的视力矫正效果不理想[1]。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矫正效果和光学性能,已经成为矫[2]  相似文献   

19.
背景: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部分患者晶状体植入后依然存在不同程度屈光不正现象,可以采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矫正屈光不正。目的:观察应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矫治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残留屈光不正的效果。方法:纳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残留屈光不正38例(45眼),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4-74岁;角膜中央厚度490-590μm,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前裸眼视力为0.1-0.3,矫正视力为0.6-1.0。均应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进行矫治,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等情况。结果与结论:大部分患者于术后3-6 h后有异物感、疼痛等眼部刺激症状,术后2 d内有不同程度的眼痛、畏光、流泪等角膜刺激症状,术后7 d左右角膜上皮基本愈合,20 d左右视力基本恢复到最佳。术后12个月时裸眼视力均≥0.6,其中26眼视力达到或超过1.0(58%),35眼(78%)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为0.6-1.2。球镜度数从术前平均-2.5 m-1降至术后-0.5 m-1,柱镜度数从术前平均-3.85 m-1降至术后-0.53 m-1。12眼发生眼压偏高,5眼有0.5级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形成。结果说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治疗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屈光不正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崔馨  贺翔鸽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258-7259
1983年,Trokel等将准分子激光应用于切削角膜.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成为眼科手术的一场革命。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一度成为矫正近视的主要方法。由于其明显的术后疼痛、角膜雾状混浊、可矫正范围有限,很快被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mtomileusis,LASIK)替代。但LASIK罕见然而严重的并发症如术中角膜瓣破碎、游离,术后上皮植入、创伤导致角膜瓣移位等使手术风险较PRK增高。由Camellin提出并开展了保留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屈光手术,因手术过程中在角膜光学切削表面覆盖了一层角膜上皮而兼顾了LASIK和PRK的双重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