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中医学对七情的定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怒喜思悲恐”,揭示了情志的产生。自古以来各代医家都对七情致病有所重视,而“怒”在七情致病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怒”导致了多种疾病的发生,消渴病与其关系密切。现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三)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七情致病的原因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二是人们不能正确地对待外来刺激。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导致疾病发生。 1.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此原文指出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脏腑的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由此可见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七情与内脏的具体关系,主要指五志和七情与五脏各有所属。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  相似文献   

3.
五志出自五脏,但亦可伤及五脏,如“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心肺”“惊恐伤肾”等。这些情志活动,分而言之为七情、合而言之称为五志,后世统称为七情,五志。从情志因素发病来看,临床是屡见不鲜的。五志之中,怒、忧思、悲、惊恐等志致病易解,但对“喜伤心”则易惑。一般说来,喜志对人体来说是有益于机体的一种活动,它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气血调和,重病转轻,轻病消失,从而益寿延  相似文献   

4.
丁香 《气功》2010,(11):1008-1011
被誉为中国国宝之一的中医学,一开始就将精神心理因素列入致病原因,一方面强调外邪入侵体内而致病,另一方面也不忽视“七情致伤”、“病从心生”。中医学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又因为心脏为五脏之腑之首,所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调,都可伤及心脏,而心伤则会引起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  相似文献   

5.
谢中志 《新中医》1989,21(4):54-55
七情学说,是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发病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七情的产生,对老年人健康有何影响?笔者就此试作一初步的探索。一、七情太过能导致五脏功能紊乱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又统称为“情志”,属于广义的“神”的范畴。中医学认  相似文献   

6.
七情,喜、怒、忧、恐、悲、思、惊.情志的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而人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通过有关脏腑的机能,才能反映情志的变化。故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情志的波动可致病情的改变。情志为病,内伤五脏,主要是使五脏气化失常,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而致病.  相似文献   

7.
情志在中医学属于“神”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的一种内心体验,反映了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中医学素以“七情”、“五志”称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言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可见人体内存在着承担情志活动的统一系统,这个系统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精气为基础,脏腑活动为契机,心(脑)神任物为中枢,外界物感为条件,四者协调统一,从而产生了各种情志变化。其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一般不会致病,当情志活动过于剧烈或持久,超过了人体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时,便会成为致病因素。情志和调,可…  相似文献   

8.
一、七情变化,脏腑呼应七情变化与脏腑气血的关系甚为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活动由脏腑所产生,情志变化为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将不同性质的情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总结为肝在志为怒、心为喜、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恐。故脏腑机能活动正常,人  相似文献   

9.
詹建  孟胜喜 《陕西中医》2000,21(9):426-427
<正> 本文仅就该书中有关心理护理学即情志护理的论述作一浅析,以供同道参考。 1 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内经》认为,人有喜、怒、忧、悲、思、恐、惊七情,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对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协调作用。但如果突然遭受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可直接伤及五脏,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五脏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如“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可使肝气横  相似文献   

10.
龙汉文  吴岳 《中医药导报》2009,15(12):57-57
七情,喜、怒、忧、恐、悲、思、惊.情志的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而人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通过有关脏腑的机能,才能反映情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情志,在中医学中是七情五志的统称。七情的具体内容,儒家指喜、怒、哀、惧、爱、恶、欲;道家指喜、怒、忧、悲、好、憎、欲;佛家指喜、怒、忧、惧、爱、憎、欲;而中医学则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各家称谓虽有所不同,但都泛指人的全部情志变化。五志,是指中医学按五行归纳后的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  相似文献   

12.
七情,具体是指怒、喜、思、忧、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志,但中医学中的“七情”概念,却涵盖了人的全部情志活动,是包括情绪、情感在内的重要心理活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心身变化,这本来是人的正常心理生理现象,但七情变化太过,则又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医七情与整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正常的精神刺激反应就简称七情 [1 ]。七情变化与脏腑气血功能活动有密切关系。正常的情志变化不一定致病 ,但是突然或剧烈的长期精神刺激使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和持久 ,若加上人体肝的疏泄功能薄弱就会扰乱气血和脏腑的机能活动 ,导致阴阳失调而致病。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故又称内伤七情。喜伤心 ,怒伤肝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七情伤及五脏与否决定于心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而肝主怒 ,肝失疏泄 ,气机逆乱 ,又是情志病变发病机制的关键 ,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 ,迅速恶化 ,如…  相似文献   

14.
七情致病及心理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春祥 《养生月刊》2006,27(2):110-113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人皆有之。七情活动变化,能反映和概括人的主要心理活动。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如若人们没有七情表现,或缺乏其中的几种情感,或七情太过,都会导致情志剧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七情怎样致病七情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也是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内经》很早就有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里明确指出了喜怒忧思之情大多伤及内脏之气机。宋代陈…  相似文献   

15.
《内经》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不仅将人体情志活动统称为七情,并且认识到七情所伤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因此作为中医护理人员,理解情志变化特点,开展情忐护理十分必要。本文将有关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论七情致病中“思所伤”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情志学说是中医病因学与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整体观“形神一体”的具体体现,它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7种: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中医学认为,七情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形成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而七情之中,脾主思是最为关键的一个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7.
试论“内伤七情”与情志护理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030012)王燕宁关键词护理,七情中医学把人的七种情志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认为七情是人的正常精神状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又认为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  相似文献   

18.
王广洁 《河南中医》2007,27(12):9-10
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越来越多的疾病受到情志变化的影响。据分析,当今人类疾病有50%~80%与情志因素有关[1]在诊察疾病时应更多地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早在《内经》就有情志致病的论述,如《素问·疏五过论》:“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七情对内脏的影响概括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本为人之常性,正常的情志活动不会致病,但当情志活动过于剧烈和持久,超过五脏生理承受限度时,就会成为致病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 人体生长壮老已是一种自然规律,这一规律既和饮食、疾病、环境相关,又和情志相关。情志有七情之分,但忧伤太过则成悲,恐惧突发即是惊,忧与悲同属,恐与惊相似。《医学真传、七情内伤》说:“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忧通肺,悲通脾,恐通肾.”所以七情虽由内脏精气化生,实则原于五脏之志,而五脏与衰老密切相关,因此,五志与衰老之间也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心的生理功能与喜关系密切,因此《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但过度之喜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的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7种情绪,又称七情,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国古代有关情志的学说并非只有中医一家。儒家也有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指的是人的7种本能。《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佛教的七情指喜、怒、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