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常见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说明正气虚损是形成积聚症癜(肿瘤)的主因。近来,人们认为恶性肿瘤乃因机体受到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导致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增生。然而接触致癌因素者并不一定都患癌,致癌因素(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及其它等等)仅是外因,外因是条件,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可理解为致癌因素,这里的“气虚”即正气不  相似文献   

2.
丁英钧  肖永华  傅强 《药品评价》2009,6(4):153-153
糖尿病肾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继发“尿浊”、“水肿”、“关格”等病证范畴。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理假说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实质上是糖尿病治不得法,迁延不愈,伤阴耗气,痰、郁、热、瘀互相胶结,积聚于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由瘕聚渐成癃积的过程。正气亏虚为肾生癥瘕之因,痰热郁瘀互结为肾生癥瘕之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医是从整体观点出发来看待癌肿的,认为癌是全身性的疾病,肿瘤所处的部位只不过是其局部的表现。癌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正气内虚不能抗郁,邪毒乘虚而入,脏腑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七情郁结,气机郁滞,瘀血内停,痰滞交阻,正虚瘀凝所致。如《内经》所说:“壮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成病。”故癌的病理机制虚是病之本,实为病之标。在治疗中通常都是采用扶正祛邪、标本、虚实兼治的方法,但是应根据病人在临床的表现进行辩证施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六法。 一、扶正培本法:包括补肝益肾、益气补血,健脾醒胃等等,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本法能提高肿瘤的化疗、放疗的疗效,延长生存期,减轻放疗、化疗毒副反应;提高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新陈代谢机能,提高抗癌能力,减轻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肾损伤属于中医学“淋证”、“腰痛”、“癃闭”等范畴,发病主要与脾肾二脏功能失调有关。毒与药往往被认为是一体的,毒药因为自身的毒性、炮制、配伍、剂量、煎服、辨证不当可以加重患者的病情,变生他疾或者直接损伤脏腑,从而导致气、血、津、液亏损。当毒药进入机体,则会助邪伤正,耗伤正气,最终形成邪盛正衰的局面。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聂晓莉教授从事医、教、研工作多年,对药物性肾损伤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理论研究,并总结药物性肾损伤病机为“因毒致衰”,治疗上重视健脾补肾、通络泄浊,自拟清毒抗衰方,已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对肿瘤发生的认识,是把着眼点放到人体免疫力上的。认为肿瘤的形成是由于正气(人体抵抗力)不足,才能受邪,而发生气滞、血淤、痰凝,相互胶结,形成肿块。故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积(肿块)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等著名论点。因而对于肿瘤的治疗,除用消法(攻法)  相似文献   

6.
袁家玑教授认为疾病发生后,邪正对比关系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邪气盛正气衰则病趋恶化,正气盛邪气衰则病势减轻以至痊愈,因此治病始终以扶正为主题,抓住主要矛盾处理好邪正关系。袁老师不仅擅长调治脾胃,同时对化痰活血通络法运用有独到之处。袁老师常谓:“胸痹心痛一证,久病多虚,久病在血。久痛入络,闷多为痰,痛多为淤”。并指出:中医对动脉硬化所致疾病多以为与痰有关,痰指广义,也是重要病因,但目前对血淤较重视而对痰浊每易忽视,临证,特别是心脑血管一类疾病痰蚀与淤血每与相结,互为影响,阻滞经  相似文献   

7.
应用中药调节免疫机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过程是邪气与机体正气之斗争的过程,因而在治疗疾病时,如何增强正气,能影响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正是这个原因,中医特别强调使用补益药物来固本扶正。大量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资料证实,上述治疗之法其根本的机理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那么中药是怎样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抵抗疾病能力的呢?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肿瘤免疫学研究的进展,祖国医学中的扶正培本法在治疗肿瘤领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注意从机体的内部因素着手治疗疾病,既看到整体,又看到局部,治法上既重视祛邪——攻局部癌变,更注意扶正——加强人体的抵御能力。根据癌肿发展的不同阶段,疗法可以有所侧重。但总的还是攻补兼施,把扶正祛邪有机地结合起来,扶正培本的中药及一些具有抗癌活性的中草药同时应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的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9.
扶正固本法是祖国医学中独特的治则之一,它与祖国医学的气血、脏腑等学说紧密相关。近几年来,对扶正固本法进行了大量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开展了对扶正固本法及其方药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祖国医学的“正”与“本”和扶正固本法一、祖国医学的“正”与“本”: 人体在其生存、发展中要不断地同各种致病因素进行斗争,显示出强大的抗病能力。机体的这种抗病能力,在祖国医学中被称为“正气”。它是生命机能的总称。“正气”是对一切致病因子——邪气而言的,是指机体对疾病的防御、抵抗、再生的能力。它是通过脏腑、组织机能活动反映出来的。但是,从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学认为,胃肠道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是胃肠黏膜攻击因子占优势所致,而胃肠黏膜的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的相互作用是由多种因素介导的,并形成复杂的网络体系。现代医学的这种平衡失调的发病理论与中医学发病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正相争,百病之由”的观点是相互吻合的。防治胃肠疾病的措施主要是增强保护因子,削弱攻击因子,使其逆转或保持保护因子占优势地位。因此,只有深入探讨中医药对胃肠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的相关作用,才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认为 ,小儿形体未充 ,肌腠疏薄 ,卫外功能不固 ,加以对气候的变化尚未能很好的适应 ,故易为外邪外侵 ,而引起发烧。现代医学认为 ,发烧是人体抵御疾病的一种反应 ,笔者从事幼儿保健工作多年 ,据观察有些家长对小儿发烧的治疗护理常常进入误区 ,反而耽误治疗加重病情。现将几种情况分析如下。1 过早用退热药《美国医学论坛报》指出“发烧是一种重要的防御机制 ,会给宿主提供抗感染的能力。”祖国医学认为 ,发烧是体内“正气”与“邪气”激烈交锋的反应 ,“正气胜 ,邪气退”,从这点上讲发烧是好事。若不是高烧 (腋温 39.5℃以上 ) ,…  相似文献   

12.
一、概论癌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疑难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这也说明从远古时代它就已经开始危害人类的健康了。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第一部医学著作《内经》中对于癌瘤就有较详细的记述,认为癌瘤的病因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居其间,久而内着”。《医宗必读·积聚篇》中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等等。都说明正气虚弱,邪气必侵入,外因通过内因的作用,就会引起机体的病理变化。在不同的部位发为不同的癌瘤,如《灵枢刺节真篇第七十五》又谓: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里所说的脾脏功能,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脾是不一样的。现代医学认为脾是淋巴器官,也是人体血库,它有造血、破血和滤血的功能,还能产生浆细胞及抗体,而患某些病时,还要把它切除。祖国医学认为脾是人身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14.
荨麻疹俗称“风团”“风团块”,中医称其为“隐疹”和“风疹”等,其发病原因多为机体正气不足风邪入侵而致。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引起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近年笔者用“过敏煎”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根据祖国医学“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作者在防治慢性气管炎时采用扶正培本方法,以培补脾肾为主,对116例进行了疗效观察。扶正培本方药的组成及给药方法为: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淮山、白芍、黄精、百合、冬瓜仁、葶苈予、淫羊藿、制附片各二两,甘草、贯仲各一两。共研细  相似文献   

16.
肖凤双 《医药世界》2009,11(6):242-243
排卵障碍是女性不孕的根本原因,类症繁多,病机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属卵母细胞活化过程异常,多无器质性病变,属排卵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小卵泡、卵泡发育不良和不排卵。就其治疗,有许多相关报道,但用于临床,重复出相同结果并不多见。笔者采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多有效验,现将体会所及介绍如下。1扶正固本,取之以温古有“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之说。  相似文献   

17.
中医养生学认为,阳气的虚衰会给身体带来很多问题,“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健康和长生.银屑病虽然表现在皮肤上,但其根本原因在于肾,在于机体内的元气,治疗银屑病必须从肾论治,从提高机体内的元气着手,需遵循“扶正祛邪”的法则,临床应用“温阳强肾、活血化瘀、解表消斑”的治疗原则进行辨证论治,才能从根本上对银屑病起到治疗作用.养生实际上就是养阳气,养护阳气就是扶助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养住阳气就能养住健康和长寿.  相似文献   

18.
肿瘤化疗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药物毒副反应大,对机体正常细胞的损伤,导致患者在化疗期间难以承受而中断治疗。鉴于此,应用中药作为化疗的辅助治疗,对提高质量、增效减毒、扶正固本诸方面具有独到之处。现作一简述。1 健脾化生汤中医辨证认为,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是损伤脾胃功能,出现气血虚亏以及免疫功能下降的结果,若保护和健运脾胃,使之“正气存内”,自然可抵御外邪能力。姚淮芳等[1]自拟健脾化生汤以黄芪、党参、白术、云苓、姜半夏、陈皮、当归、阿胶、丹参组方,探讨了该方对胃癌术后化疗期间细胞免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中药与免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医学,早就具有免疫学的概念.《内经》中提到"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观点,其中提到的真气即是机体抵御病邪的正气.正气包括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及营卫之气等等,它与人体维持一切正常的功能活动及抗病的能力有关,当然也包括人体的免疫能力.因正气是由肾脏的先天之精气,脾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之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构成,所以,中医认为肾、脾、肺三脏与免疫功能的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20.
<正>中医理论的特点是“整体现念”与“辨证论治”,二者又是建立在“阴阳学说”之上。《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又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由此可见,治病求本,应本于阴阳。即“平调阴阳”,为治病所求之本[1]。中医认为,人所以生病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以说致病的原因虽在于邪,发病的关键却在于正,由此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方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即扶正与祛邪成为了中医的治疗大法,是“补不足,损有余”的“双向调节”。下面从方剂组方及药理方面加以浅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