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我院2000年9月~2004年9月共收治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200余例,采用了运动疗法、高压氧、应用护脑药等综合康复治疗,其中超早期治疗者达82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2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年龄为0~3个月,其中男59例,女2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均衡性。1·2方法:除常规应用护脑药、行高压氧治疗外,另行Bobath手技的运动疗法(活动关节、关键点控制、俯卧位肘支撑等),10天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10天(运动疗法不间断);对照组常规应用护脑药、行高压氧治疗,10天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10天。1·3统计…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理学疗法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0~9个月的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158例分成治疗组85例,对照组73例.2组均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方法,治疗组加用脑瘫的理学疗法.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的90.4%(P<0.05);治疗组治愈率84.7%比对照组的52.2%明显提高(P<0.05).结论 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运用理学疗法,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减少伤残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传统康复方法同时加以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therapy,CIMT)对偏瘫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者的优势.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门诊治疗的偏瘫型中枢性协调障碍(CCD)患儿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  相似文献   

5.
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指出生前及出生后28d内的各种原因导致脑损伤,引起患儿运动功能及发育落后的一类病症。这类患儿若未经早期干预治疗,可导致脑瘫。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应用Voj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儿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6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病史采摘,根据Vojta评价结果 制定康复训练计划,采用Vojta疗法进行早期干预治疗.结果 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6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中,17例患儿完全康复,其余43例患儿的运动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应用Voj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早期干预,取得了满意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Vojta法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的疗效。方法  49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为二组 ,对照组 1 9例 ,采用综合康复疗法 ,观察组 30例 ,在综合康复基础上运用Vojta法治疗 ,并进行康复评价。结果 治疗 3个月 ,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6 .67%和63 .1 6 %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χ2 =7.2 7,P <0 .0 1 )。结论 Vojta法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的方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的疗效影响.方法 对300例12月内中枢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高压氧、药物及水疗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疗法.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及脑瘫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采用以运动疗法为主,辅以高压氧、药物、水疗等综合性康复治疗,可显著降低脑瘫发生率,提高治愈率,促进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庭训练对中枢性神经协调障碍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能配合家庭康复训练的43例患儿为治疗组,不能配合进行家庭康复训练的40例患儿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应用营养脑细胞药物输注、功能训练、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及中药熏药治疗,治疗组增加规范化家庭训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庭训练可明显改善中枢性神经协调障碍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发育商,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余虹   《中国医学工程》2014,(6):175-176
目的探讨家长树立正确心态参与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家庭康复的重要性。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接受康复治疗6个月。治疗组同时增加家长理论培训和家庭康复指导,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家长树立正确心态参与家庭康复对患儿功能改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枢性协调障碍的临床诊断特点。方法:对我院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的4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中Vojta姿势反射1~3项异常者11例,4~5项异常21例,6项异常者11例,7项反射异常并有肌张力异常者5例。分别诊断为极轻、轻、中、重度中枢性协调障碍。结论:中枢性协调障碍的诊断要点为Vojta姿势反射,头颅CT仅能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动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旭东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704-1705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KOA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药物及物理因子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运动疗法,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和有氧运动锻炼。结果:对照组在1年内5例手术,观察组1例。对照组在治疗1个月时膝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P<0.05),而在治疗12个月时无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在治疗1个月和12个月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运动疗法能有效促进KOA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改善,并能长期维持。  相似文献   

13.
社区医疗康复存在居民需求量大、技术落后、疗效不确切等问题.悬吊运动疗法已经被证明是在康复领域中有效的全新的主动运动疗法.本文通过分析该技术在社区中的应用,旨在探索适合社区应用的康复适宜技术.  相似文献   

14.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运动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运动治疗能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身体功能产生有益的影响,改善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指导运用运动治疗,观察运动治疗前及运动治疗应用1年后心率、血压、血红蛋白、上臂肌围、睡眠等身体功能状况的变化。结果:运动治疗运用1年后患者睡眠改善,睡眠时间治疗前后对照P〈0.01,贫血改善,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对照P〈0.01,肌肉代谢得到改善,上臂肌围治疗前后对照P〈0.01,心肺功能改善,治疗前后运动心率对照P〈0.01。结论:运动治疗实施前全面评估患者身体机能状态,制定适合于患者的个体化运动训练方案,运动治疗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肩周炎患者病情恢复的重要性。方法将264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150例和对照组114例。第一组为康复护理,第二组则为单纯的常规按摩,30d后分别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分析并统计结果。结果康复组治愈82例,好转40例,无效28例;对照组治愈44例,好转30例,无效4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5)。结论康复护理能促进患者的康复,并能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止病情复发,这对肩周炎的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邹东华  何世安 《医学综述》2013,(20):3661-3663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家族成员根据其形成的二聚体的不同分为5种.作为重要的生长因子,PDGF参与调控细胞生长与分裂等众多生理活动,是间叶组织来源细胞(如平滑肌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重要的分裂原,并在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就PDGF的分子结构、生理功能等进行论述,尤其是对PDGF的一个亚型PDGF-BB与脑卒中以及运动疗法的关系等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运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运动疗法,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进行评定,判断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饮食调节及运动疗法对肥胖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肥胖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3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对照组15例,两组均用维生素C、维生素E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行为纠正、饮食调节、运动疗法;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体重指数、肝功能、血脂及肝脏彩超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2.2%,对照组为46.7%,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患者体重指数、ALT、TG、TC及肝脏彩超显著改善。结论:行为纠正、饮食调节、运动疗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王芳  马向华 《医学综述》2007,13(2):136-138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大多是因不合理饮食及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药物减肥、手术去脂、饥饿疗法和快速减重等方法影响身心健康。运动锻炼能增加能量消耗,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是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安全有效手段。运动处方因人而异,明确运动的项目、强度、频率、持续时间等,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陆建霞 《医学综述》2011,17(23):3587-3589
在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康复治疗中,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和下肢(足下垂、膝过伸、步态异常)功能及矫正异常运动模式方面都有明显的作用,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