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近年来中医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分期的认识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使得中医药在其病治疗方面更取得了新的可喜的进展。但在规范诊断、病变的分期分型及疗效评判标准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临床上发病率高,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本病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本病及其并发症危害的逐渐重视,中医对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中医认识、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辨证论治及针刺等外治法等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便为该病的中医药诊治提供临床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3.
选择我科1998~1999年住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其智能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西医诊断标准(1)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与统计手册(DSM-R)痴呆的诊断标准。(2)Hachinski缺血量表检查大于等于8分。(3)脑CT检查有单一或多个病病灶存在。(4)排除感染、中毒、代谢等原因引起的痴呆。[1,2]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全国中医老年脑病第四届学术研讨会(济南)论文汇编《老年呆病的诊断、辩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3]。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为治疗组,其中男21例、女19例…  相似文献   

4.
结合理论与临床,提出现代的病证结合是指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高水平的结合,包括西医的病与中医的病、证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两个不同阶段中3个层次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疣状胃炎 ( verrucousgastritis,VG)是现代医学的诊断病名 ,又称痘疹样胃炎或慢性糜烂性胃炎 ,是一种在内镜下有特征性改变的胃粘膜病变。中医无此病名 ,但根据其临床症状 ,一般可归属于“胃脘痛”范畴[1~ 3 ] 。近年来 ,国内中医学者对疣状胃炎的病因病机诊断及各种治疗方法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  疣状胃炎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粘膜隆起、肿胀、糜烂、渗出 ,与“痈疡”相似 ,有学者提出应该从“胃痈”论治[4] ;也有学者认为疣状胃炎的胃粘膜形态改变如同“瘰疬”、“瘿瘤”,可以看作是视之可见、触…  相似文献   

6.
阴囊Paget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8例阴囊Paget氏病均行手术治疗。本病易误诊为阴囊皮肤慢性湿疹、病检方能确诊。强调治疗6 ̄8月周无效的阴囊皮肤湿疹样改变应早期活检。阴囊皮肤局部扩大切除术疗效满意。本文对阴囊Paget氏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及其预后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探讨中医临床发展 ,必须辨病辨证中西医结合 ,这就是中医临床发展的切入点 ,也是中医临床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医的发展在于临床的研究 ,即整个疾病过程的治疗方案的研究 ,那就是以西医病名为纲 ,以中医证型为目 ,全面研究其中医病机特点、主要证型及其演变规律 ,治则治法和有效方药 ,使中医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的中医理论在糖尿病前期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未病是指不具有诊断某种疾病的特征性症状及诊断标准的病前状态,即“无典型症状,有客观证侯”。“不治已病,治未病”则指在发现异常表现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逆转其发展方向,恢复其正常状态。防病于未然,治病于潜伏阶段,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糖尿病的其未病状态是指搪尿病前期,主要表现为糖耐量低减或空腹血糖受损。古代治未病尚包括“既病防变”,现代医疗对象的主体是已病人群,缺少大规模的未病医疗。本文就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及其证候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论述,目的在于强调在糖尿病前期运用中医理论,借助现代医学的微观检测手段,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及养生保健方法早期干预早期防治,将糖尿病治疗重心提前。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因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并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或脊髓而引起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相当于中医腰痛病范畴。本病种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行业标准之《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群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eflux disease,GERD)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不断上升.随着GERD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深入及治疗用药的更新与发展,在过去十年中,GER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相似文献   

11.
眩晕病是中医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于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历代医籍论述颇多,总结起来包括风、火、痰、虚几方面。西医则认为本病是前庭系统病变的一种表现。可见于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梅尼埃病,脑动脉硬化等。我们2007年5月-2009年5月临床观察了眩晕病43例,根据西医定位诊断,中医辨证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黄光  刘兴洲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8):1658-1659
Paget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骨病,其基本病理改变是破骨性及异常增生性骨病变,临床以骨重建增加、骨肥大、骨结构异常,并导致骨痛、畸形和局部皮肤发热为特点.其诊断应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骨纤维异常增生症、骨巨细胞瘤、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及前列腺癌骨转移等相鉴别.现将Paget病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局部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一种以白指为特征的职业性疾病屑中医“痹证”范畴。卫生部1985年发布的《职业性局部振动病诊断标准及其处理》中,将振动性白指作为诊断局部振动病的主要依据。梅传林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局部振动导致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在振动病的发病及其演变过程中引起重要作用,并且认为白指发生率与接振时间、劳动强度、寒冷气侯等有关。 1.病因病理 劳力过度、外邪侵袭为其主要病因。劳伤、邪入使血液瘀滞,遂成本病。劳伤为本,邪入是标。初起病在肢体经络,久则病入脏腑。 1.1 劳伤致瘀:其途径有二 1.1.1 络伤血瘀:《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的中医病名思辨李达祥(第三附属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266012)关键词冠心病;中医病名;诊断与鉴别诊断冠心病中医病名的诊断,存在以一个病名概括求全的倾向,值得讨论。1胸痹与冠心病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立胸痹病名为纲 ̄[1],概括真心痛、厥心痛为目,...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论治、治法方药等方面,对近十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康复治疗进行了综述,认为中医康复治疗具有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但仍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心力衰竭的中医诊断、辨证分型、疗效评价等标准不尽统一,不利于科研和药物评价。因此,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证候诊断标准、中医康复诊疗规范及评价体系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证"研究的发展方向--证中求病,病中求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中医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的角度,回顾历史,总结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认为“证”的研究是中医临床研究中一项关键性的课题。近十几年来,西医学有关新发现疾病及其诊断方法的发展较快,而中医“证”的研究却进展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1)辨证分型固定化,不求发展;(2)辨病为主,辨证为辅;(3)只对病下药,不对症下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开展“证中求病,病中求证”的临床研究思维方法,从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实践中,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发现新的疾病和证,以提高中医临床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的水平,为中医基础理论和药学研究提供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条件,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辨证论治指导下的中医治疗存在"异病同治"的现象,西医在肿瘤治疗中存在不同肿瘤因为具有相同的基因分型,而选择相同的治疗方案,也存在着"异病同治"的情况。中医"异病同治"的"证"与不同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基因存在着共性,我们可以认为"证"与基因改变之间可能会存在着一定内在的、本质联系,基因状况应是中医"异病同治""证"研究的核心,"异病同治"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桥梁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郝风玲  李萍  方习红 《中外医疗》2008,27(32):92-92
目的 从中医的观点阐述头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方法 引用古代经典中医文献,结合临床证候,从4个方面说明头痛的诊断治疗,并应用病例验证.结论 中医治疗头痛,方法灵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失眠病中医治疗的独特优势及研究进展;查阅近五年以来的大量有关文献,从失眠病的诊断标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专方治疗方面总结中医治疗失眠病的研究概况;中医治疗失眠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显示了可喜前景;特别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中医药有着无可替代的强大优势;中医治疗失眠,今后应寻找切实可行的客观性指标,确立统一全面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中医治疗失眠病提供更加确凿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其中医治疗两个方面,对近年来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研究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