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将97例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组和合并大血管病变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尿酸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糖及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血管病变组血尿酸水平高于未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结论:高尿酸血症可能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175例正常人群、240例2型糖尿病、176例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脑梗塞104例、合并冠心病61例、糖尿病足11例)、87例非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组人群MTRR的A66G进行基因分析.比较上述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无差异.结果 4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P>0.05),但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 (P<0.05),其中2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AA基因型频率低于正常人群和单纯大血管病变组(P<0.05),AG基因型频率高于正常人群和单纯大血管病变组(P<0.05).结论 MTRR A66G基因多态性可能与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的发生相关,AG基因型可能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AA基因型可能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年以来发病率有上涨的趋势,中医"治未病"以"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对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三级预防对其进行分阶段防治,将中医特色融入其中,对于降低发病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纤维蛋白原(Fb)与血流变检测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 对50例非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患者(正常对照组),45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患者和45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与血流变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患者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 P <0.05), 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01),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患者组与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有差异(P <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纤维蛋白原(Fb)与血流变检测结果的增加是导致2 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可作为糖尿病疗效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思想核心是预防疾病,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未病"阶段,把中医"治未病"理论纳入糖尿病前期的防治策略中,将糖尿病治疗重心提前.早期干预,早期防治糖尿病前期阶段,可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瘦素、脂联素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47例和2型糖尿病无合并大血管病变组33例患者的瘦素、脂联素水平,其中大血管病变组分为3个亚组。结果:大血管病变组瘦素水平显著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P〈0.01):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无大血管病变组(P〈0.01)。不同部位大血管病变组间瘦素、脂联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瘦素水平增高、脂联素水平降低为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瘦素水平增高、脂联素水平降低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与糖尿病前期状态社区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最佳的医学模式是"治未病",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正是"未病"到"已病"的典型代表,故运用"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未病阶段既目前研究最多的IGT就进行干预,强调在社区干预的现实意义.首先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其次制定科学的社区IGT社区干预模式和评价体系,最终通过构建"治未病"IGT社区干预模式,以便给糖尿病的预防带来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超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提示CRP可能是2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炎症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毅强  王华  尹德辉 《海南医学》2010,21(21):119-121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较好疗效。本文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以及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进行讨论,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ELISA法测定102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54例合并大血管病变)、45例大血管病变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LDL-ICs)浓度。T2DM及大血管病变患者血LDL—ICs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者,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者高于单纯糖尿病、单纯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LDL-ICs浓度与体重指数、血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相关性。LDL-ICs、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冰冰  曲怡  石岩  刘立旻 《医学综述》2009,15(5):785-787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在中药复方"益糖康"干预后血脂、体质量和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变化。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中药复方益糖康治疗组。用链尿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中药煎剂益糖康对中药治疗组进行治疗性灌胃。4周后取大鼠血液测量血糖、血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MCP-1的含量。结果中药治疗组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并且能降低血清中MCP-1的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4周治疗组的大鼠体质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中药复方"益糖康"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血清中的MCP-1水平的影响,揭示了中药复方"益糖康"可能通过干预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和MCP-1水平起到治疗糖尿病并预防大血管病变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白娟  禄保平 《中医学报》2016,(6):818-821
情志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瑰宝之一,以其指导临床,与"治未病"紧密结合,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其效力,能够指导治未病理论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以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个体健康状态全面系统管理,它要求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心身健康。概言之,"治未病"就是追求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状态不止是机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许尤佳教授"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小病防变""病后调护"3个方面,其"未病先防"即见病知源,认清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根源在脾胃,窥见病之先兆,先期干预,可防病生;"小病先防"即见微知著,注重小儿外感病,晓防变之机在于脾胃,可截断病进;"病后调护"即贵在"调护脾胃"。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4):498-499
据调查,近年糖尿病以其极高的发病率及致命的危害性成为国人十大死因之一。面对西医治疗的种种弊端,不妨考虑从中医养生中的"治未病"角度进行论治。对于未患人群实施高危防病,对已患人群则要既病防变,将疾病控制并稳定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因此,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实施中医"治未病"综合干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淋证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成因不外乎肾虚、湿热,由于湿与热导致不同的病理变化,且因病程长短、素体禀赋不同,临床上又有五淋、六淋之说。从“湿热”是淋证主要病理因素、“肾虚”是淋证根本内在病因2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淋证发病机理,同时结合现代研究辨证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淋证的优劣势,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疾病,心理因素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起重要作用.仔细观察分析病人患病后的心理变化,就可针对这些心理因素进行治疗,加上药物的应用,便  相似文献   

17.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多因脾胃虚弱,加之饮食损伤、外邪犯胃、情志不畅、劳倦过度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失和.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弱、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寒、热、滞、湿、浊毒、痰、瘀、痈多见.中医药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保护胃黏膜,阻止病情发展.名老中医分别从"阴"伏邪"毒"气机"瘀"痈"等辨证论治,为中医辨治萎缩性胃炎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多项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在相当部分与精神和心理疾病的症状相重叠,即心血管疾病经常与精神和心理疾病共存,这使得单一的治疗很难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引起了近年来的医学界对于心脏和心理双重疾病的关注,即双心疾病。然而我国传统医学从整体出发,倡导"形神结合"的概念,认为心的形态和功能与心理密切相关,更贴近目前双心疾病的理念。但是目前大多数临床心脏病专家由于专业的限制性,多不具备诊断和治疗双心疾病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现有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以及大多数患者在心理上对精神科就诊具有抵抗性,这使得"双心疾病"在临床诊疗上面临困难。为探索"双心疾病"的临床特点,我国的有关学者已经开展过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均比较支持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状况失常相伴而生的观点,印证了"双心疾病"存在的真实状况。在该类型疾病的临床诊治方面,中医和西医的治疗理念和思路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诊疗理念和方式方面的多重差异,如何将中西医治疗"双心疾病"的优势进行融合以提高临床的诊疗能力和精准度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临床关于"双心疾病"诊疗方面的相关进展,在本文中将针对"双心疾病"的中西医诊疗思路和具体的措施等进行综述,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心肌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心肌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本文就微血管和中医之"络"的结构、生理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具有类同性;并由此进一步探讨心肌微血管病变与"久病入络"的病理关联性,认为微血管病变可归属中医"络病"范畴,糖尿病心肌病具有"久病入络"病机特点.从而为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糖调节受损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干预能明显改善其转归,也符合祖国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本文对其病名、病因病机、证型、干预等方面加以综述,以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