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胸痛中心是分类诊疗急性胸痛患者的新型医学模式。通过阐述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的建设经过与应用效果, 对胸痛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胸痛中心的成立、运作模式、管理及成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说明胸痛中心可以提升医疗质量, 提高抢救成功率, 值得建设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胸痛中心规范建设通过认证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果,总结基层胸痛中心建设和区域协同救治策略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20年8月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原东莞市常平医院)基层胸痛中心认证通过前后诊治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胸痛中心通过认证前的156例患者纳入A组,胸痛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在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分析中国胸痛中心扩散影响因素,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级行政区2014—2022年胸痛中心面板数据,以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为基本模型,创新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定量分析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创新扩散影响因素。结果:固定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结果保持一致。公众需求没有对胸痛中心采用率产生显著影响,政策支持、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均对胸痛中心采用率产生正向影响。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证实了公共服务创新扩散存在邻近效应。结论:建议市县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辖区胸痛中心建设予以政策支持。采取输送技术、结对帮扶等方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胸痛中心建设成功率。通过学术会议、交流培训等方式改善农村地区学术信息滞后、信息茧房现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江阴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认证前后关键性指标的变化趋势,结合胸痛中心建设的实践,评估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效果,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年份患者的关键时间节点及预后指标的变化。结果: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显著缩短急性胸痛患者的关键性救治时间,有效降低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结论: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作为疾病防治体系建设中可推广的一种模式,未来可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的质控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减少各环节的时间消耗,以确保高质量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管理持续改进机制对胸痛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某三甲综合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管理中持续改进的具体作法,选取急诊PCI的STEMI患者,观察持续质量改进前后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结果:胸痛中心管理持续改进后,急诊PCI的STEMI患者的首份心电图时间、首份心电图至其确诊时间、肌钙蛋白获得时间、D-to-B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平均住院日都明显缩短,院内死亡率降低,远程传输心电比例提升。结论: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管理中,通过不断持续质量改进,强化了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提高了时间管理和质量意识,提升了胸痛患者救治效率,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胸痛是一种常见而又可能危及生命的病症,造成急性胸痛的原因复杂多样,有40多种疾病可以引起胸痛,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病因做出准确判断并实施正确治疗至关重要。与美国胸痛中心建设模式走向成熟相比,我国胸痛中心发展明显滞后,差距较大。随着全国各地胸痛救治中心的成立,这种情况将大大改善。作为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到底能从逐渐完善的胸痛中心获益多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规范化胸痛中心护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及若干问题,以优化胸痛诊治流程,减少胸痛确诊时间,缩短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抢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方法:通过集中授课,分部门培训,现场演练,进修学习和经验总结组建优良规范化胸痛中心护理队伍。结果:各部门护理分工明确,操作熟练,缩短流程时间。结论: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中,训练有素的优良护理队伍在各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胸痛急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胸痛中心建设为契机,率先将物联网、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信息技术引入胸痛中心的建设之中,并联合多家基层医院、干休所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军地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体系,将急救服务流程从院内延伸到院前急救和转运的过程中,在提升我国胸痛急救的服务能力、改善急救管理水平方面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发挥全市胸痛专科救治优势和特点,探索具有天津特色的胸痛中心建设模式,并依托胸痛中心建设与发展成果、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专科医院与二级医疗机构、基层社区以及患者的联系,推动胸痛专科联盟建设,取得较好成效。目前,以天津市胸科医院为核心的专科联盟,已与天津市146家医疗机构、河北省6家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初步形成覆盖天津、推广河北、辐射华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就诊胸痛中心(CPC)的患者进行病因调查,并评估CPC建设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的影响。方法调查2017年7月—2018年6月因胸痛在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胸痛中心诊治并在国家胸痛中心(CCPC)登记的2 958例患者,分析胸痛患者病因,其中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定义为胸痛中心组。另外,从病案系统检索胸痛中心建立前2016年7月—17年6月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136例定义为非胸痛中心组。比较胸痛中心建设前后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差异。结果 2017年7月—2018年6月,因胸痛就诊胸痛中心的患者共2 958例,其中STEMI 210例(7. 10%),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209例(7. 07%),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264例(8. 92%),非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心源性胸痛963例(32. 56%),主动脉夹层16例(0. 154%),急性肺栓塞6例(0. 20%),其他非心源性胸痛1 185例(40. 06%),放弃诊疗原因不明40例(1. 35%),诊断中21例(0. 71%)及其他44例(1. 49%)。在210例STEMI患者中有158例(75. 24%)接受了急诊PCI术。胸痛中心组较非胸痛中心组明显缩短进门-球囊(D2B)时间(74±56 vs 92±69 min,P <0. 05)。结论胸痛中心就诊患者中STEMI占7. 10%,NSTEMI占7. 07%以及UAP占8. 92%;胸痛中心模式能显著缩短STEMI患者D2B时间  相似文献   

11.
为改变我国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救治现状,国内以广州军区总医院及上海胸科医院为首,相继成立了基于胸痛中心的STEMI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嘉定区中心医院自2016年5月12日成立嘉定区胸痛中心,截止2018年4月30日共收治了9 002例胸痛患者,其中STEMI患者363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203例。通过医疗资源整合、建立区域协同快速救治体系及优化院内胸痛救治流程,有效缩短了患者门-球(Door to Balloon,D2B)时间,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整合医学的基本理论,论述胸痛中心的整合医学特点,分析胸痛中心应用整合医学的基本经验,为整合医学理论的应用提供一种示范方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胸痛中心的基本情况,论述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对应用进行分析,表明该系统可实践可评估可推广,为急性胸痛的诊治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Healthcare benchmarks》1999,6(10):112-113
Key points Heart attacks kill nearly 600,000 Americans annually. The early signs of a heart attack are often ignored--with potentially disastrous results. A chest pain center (CPC) provides readily accessible facilities for the immediate medical evaluation of chest pain. The hallmark of a CPC is its emphasis on streamlined procedures that triage patients into one of five clinical pathways, or tracks. CPC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recognized as cost- and mission-effective.  相似文献   

15.
陈黎平  凌燕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2313-2314
目的分析胸痛患者心电图(ECG)变化特点,探讨心电图在胸痛患者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38例30岁以上的胸痛患者12导联同步心电图。结果筛选出异常心电图263例,发生率77.81%,其中男性152例,占57.79%,女性111例占42.21%。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按10年一个年龄组划分,年龄分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异常以ST-T改变居首位,占26.33%,其次是心律失常。结论胸痛患者心电图异常存在年龄差异,方便快捷的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心脏性疼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为高危疾病的救治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胸痛中心急救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镇江市急救中心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接诊的94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0例,女性44例;年龄42~81岁,平均(60.37±4.31)岁。根据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救流程,研究组患者接受基于胸痛中心基础上的急救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急救各环节时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急救各环节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38%比23.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3.62%比78.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胸痛中心急救流程可有效缩短急救过程中各环节时间,最大限度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患者满意度高,对提高AMI患者救治效果、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D-二聚体在高危性胸痛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并明确诊断为高危性胸痛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龄44~78岁,平均(62.43±5.28)岁;体重指数(18.26~24.37)kg/m2,平均(21.34±0.98)kg/m2。统计高危性胸痛中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的发生占比情况,测定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120例高危性胸痛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共53例(44.17%),主动脉夹层共38例(31.67%),肺栓塞共29例(24.16%)。肺栓塞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高于主动脉夹层与急性心肌梗死,且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高于急性心肌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清D-二聚体在不同病因所致的高危性胸痛中的水平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表达较低,呈轻度升高,在肺栓塞患者中升高趋势最为显著,故临床上可通过检测高危性胸痛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来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  相似文献   

18.
We studied the localization of pain in the acute phas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omparison with localization in non-cardiac chest pa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could not be differentiated from patients with non-cardiac chest pain in localization of pain on mid-chest, left side of the chest and left arm. Howev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reported pai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chest and in the right arm twice as often as non-cardiac chest pain patients. Results are similar when patients indicated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pain symptoms on attending the Emergency Coronary Care Unit, or when asked five days later. Pain symptoms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chest and the right arm differentiate better betwee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non-cardiac chest pain than the 'classical' symptom pattern.  相似文献   

19.
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总院、紧密型医联体医院及患者3方面,分析急性胸痛患者管理现状。针对急性胸痛患者病史采集规范性、正确判断率、诊治流程等多个攻坚点拟定对策并加以筛选,形成3大方策群组予以实施:(1)建立急性胸痛规范化、同质化诊治流程;(2)基于大数据构建胸痛智慧化疾病诊断系统;(3)依托医联体增强胸痛患者早期预警意识。通过对策实施,形成了多项胸痛诊治标准流程,建立了胸痛诊断数据模型,为后续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