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究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以及控制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324例,分析体重、胎龄、喂养方式、分娩方式、侵入性操作等因素与患儿医院感染的关系,研究病原菌种类,并对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24例患儿中发生54例院感,感染率16.67%,患儿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27.78%)和肺脏(51.85%)为主,培养的54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15株,以葡萄球菌属为主(20.37%),革兰阴性菌37株,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37.04%),真菌2株,为白假丝酵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重2500g、胎龄37周、住院时间长、剖宫产分娩、肠外营养、侵入性操作、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病房中应重点关注低体重、肠外营养、早产、剖宫产的患儿,通过减少侵入性操作、感染前预防性使用药物能有效控制院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新生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进一步形成有效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37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胎龄、出生体质量、侵入性操作、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或激素、喂养方式、分娩方式、住院时间等资料,探究病原学特点,并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形成有效预防对策。结果 3370例新生儿共发生医院感染60例,感染率为1.78%;共培养病原菌6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8株占63.33%,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9株占31.67%,以葡萄球菌为主,真菌3株占5.00%;多因素logistic研究结果显示,胎龄<37周、非自然分娩、出生体质量<2500g、肠外营养、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以及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或激素等,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新生儿院内感染临床资料分析,探究病原学特点和危险因素,总结有效预防措施,以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住院的1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患儿医院感染率、病原菌特征;探讨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共有1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0.9%;其中下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及手术部位感染分别占58.4%、25.0%、8.3%及8.3%;共分离出3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占58.9%,革兰阳性菌15株占38.5%,真菌感染1株占2.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岁、机械通气时间>5d、抗菌药物使用>7次、心脏体外循环时间>120min、存在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30d患儿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性菌;年龄、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特点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2001年1月-2008年12月在新生儿科住院的9324例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为4.88%,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占47.03%;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3.59%,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不动杆菌属;革兰阳性球菌占40.75%,主要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链球菌属;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侵入性操作、出生体重、住院时间长短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485、2.854、2.341,均P0.05)。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呼吸系统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侵入性操作、低出生体重、住院时间长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新生儿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4月新生儿科1 258例住院新生儿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菌分布、主要感染部位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258例新生儿共发生医院感染63例,感染率为5.01%,其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占49.20%;共检出病原菌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2株占61.76%,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6株占38.2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单因素分析发现,剖宫产、出生体质量2.5kg、住院时间7d、胎龄37周、非母乳喂养、入住暖箱、机械通气、羊水污染、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是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体质量、胎龄、机械通气、母乳喂养是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感染病原菌较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采取相应措施,提倡母乳喂养,减少侵入性操作,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杭州大江东医院儿科2017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7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检测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抗体,记录并分析病儿的发病年龄、发病季节、发病病程、性别、发热天数、流行接触史、是否合并贫血、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生活环境等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危险因素。结果在所有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中共有41. 92%(70/167)发生院内感染;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导致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有发病季节、住院时间、发热天数、侵入性操作、流行病接触史、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生活环境不良;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病季节、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是导致院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合并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以细菌感染为主,病毒感染也较为常见,而导致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出现院内感染的独立因素主要有发病季节、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侵入性操作,防范这些独立危险因素,可降低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慢阻肺院内感染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8年3月绍兴市立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91例纳入研究。回顾性调查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院内感染患者病原菌和药敏情况、院内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及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结果 491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83例,感染率为16.90%,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感染患者共分离出9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8株占63.74%、革兰阳性菌27株占29.67%、真菌6株占6.59%;主要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耐药性较高,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耐药性较高;主要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青霉素G耐药性较高,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性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础疾病和滥用抗菌药物为影响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院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要病原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提示需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做好相关预防手段,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重症及普通儿科病房患儿病原菌特点及感染相关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率并指导抗菌药物使用。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医院儿科病房治疗的283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入住重症病房841例、普通病房1997例,回顾分析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入住病房类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激素、侵入性操作、季节变化、营养状况及使用呼吸机等临床资料归纳患儿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对感染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2838例患儿发生医院感染42例,感染率为1.48%,其中重症病房感染率为1.78%高于普通病房(P=0.036);共培养分离病原菌4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7株占64.29%,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0株占23.81%,以肠球菌和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株占11.90%,以白假丝酵母为主。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和胃肠道为主;住院时间、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激素、有侵入性操作、入住重症病房、中重度营养不良及春冬季节是患儿在病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儿科病房患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较多,临床应对感染相关因素引起重视,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3 63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 结果 研究期间住院总新生儿人数3 635例,发生医院感染175例,181例次,医院感染率为4.81%,例次感染率为4.98%。检出病原菌4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5株(51.02%),革兰阴性菌20株(40.81%),真菌4株(8.16%),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是肠球菌属,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医院感染的部位以上呼吸道及胃肠道为主。出生体重≤1 500 g、胎龄≤32周、出生合并窒息、住院时间超过10 d、孕母合并胎膜早破、住院期间使用呼吸机、住院期间深静脉置管、肠外营养其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出生体重低、胎龄小、出生合并窒息、住院时间长、孕母合并胎膜早破、住院期间使用呼吸机、住院期间深静脉置管、肠外营养等均是影响新生儿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效预防措施,对于超低及极低出生体重儿保护性隔离,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加强深静脉置管、呼吸机管道及患儿气道护理,减少二重感染的发生,并尽量缩短留置各种管道时间,近早开始建立肠内喂养,加强静脉营养支持,缩短住院时间,尽量避免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并加强对于耐药菌的监测等措施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研儿科重症监护室发生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危险因素,探讨防控策略。方法选取2016年2月1日至2018年12月25日在本院儿科住院的1 265例患儿,统计院内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科住院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防控儿科住院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对策。结果 1265例患儿中有50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3.95%,其中有8例患儿出现2个部位同时感染。院内感染的高发部位为呼吸道感染,占48.28%(28/58);其次为胃肠道感染,占41.38%(24/58)。院内感染患儿的微生物送检率为81.03%(47/58),共检出病原菌59株,其中12份标本同时检出2种病原菌。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和病毒为主,分别占38.98%(23/59)和33.90%(20/59);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18.64%(11/59)和6.78%(4/59)。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感染呼吸道感染和血液系统感染,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感染呼吸系统,轮状病毒主要感染胃肠道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年龄、营养状况、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和时间、激素使用情况及有侵袭性操作是影响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重症监护室患儿院内感染主要以呼吸道感染和胃肠道感染为主,应减少或避免侵入性操作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吸科住院感染患者菌种分布、相关因素及管理小组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11月呼吸科住院患者52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8例确诊为院内感染患者作为院内感染组,450例未出现院内感染患者作为非院内感染组,统计院内感染组感染部位、菌种分布,并对比院内感染组和非院内感染组一般资料;将院内感染组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给予管理小组干预,记录干预后两组管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本组78例院内感染患者,73.1%为呼吸系统感染,15.4%为泌尿系统感染,11.5%为消化系统感染;78例患者共检出148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82.4%,以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3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OR=2.61)、侵入性操作(OR=5.68)、抗生素不合理应用(OR=2.23)、住院时间≥15 d(OR=1.71)是呼吸科患者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干预后,医院人员管理、环境管理、器械管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科住院感染患者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与年龄、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不合理应用、住院时间有关,应加强呼吸科医院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与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新生儿病房的6699例患儿进行监测.结果 4年共监测新生儿6699例,发生医院感染146例,感染率2.18%;监测以新生儿病房搬迁前医院感染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0.00%,其次为皮肤黏膜占19.18%,口腔占10.27%,胃肠道占7.54%,其他占13.01%;新生儿医院感染易感因素主要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有侵入性操作及使用抗菌药物有关.结论 空气及环境污染致呼吸道感染率高是医院感染特点;低体重儿、住院天数长、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侵入性操作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NICU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合并医院感染患儿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无医院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572例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50例占8.7%,单因素x2及t检验7个变量,是N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日龄小、实施侵入性操作、应用抗菌药物、非母乳喂养,OR值分别为3.32、3.13、2.87、2.80.结论 NICU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相关因素实施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作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基础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率最高,占30.61%;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8.85%;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年龄、住院时间、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严重的基础疾病和侵入性诊疗操作等。结论:加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监测,严格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限制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才能有效降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肿瘤化疗患者的感染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目的:了解肿瘤化疗患者感染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调查1998-1999年我科收治的428例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各项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26.6%,死亡率11.4%;感染部位依次是肺部、胃肠道、泌尿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55%),其中克雷伯杆菌最常见,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等。结论:低蛋白血症、皮肤或粘膜糜烂,各种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20d)、住院时间长(>21d)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肺癌、白细胞下降、陪护感染是高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院内菌血症的临床状况、危险因素、病原学分类及耐药现状。方法:对91例医院内菌血症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医院内菌血症发生率为0.15%;其主要危险因素为老龄、住院日长、严重的相关基础疾病、动静脉插管及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等;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6.8%,革兰阳性菌占27.7%,真菌占25.5%。结论:医院应积极控制原发病,缩短住院时间,尽量减少动静脉插管,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控制医院内菌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2014-2015年325例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掌握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及各种影响因素,以采取有效防控对策.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用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调整法调整医院感染发病率,同时对3种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进行分析.结果 325例入住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9例(12.0%),感染48例次(14.8%),与同期平均医院感染率(3.2%)相比,差异显著(P<0.01);经ASIS法调整后日感染发病率为7.7‰;使用呼吸机相关的下呼吸道感染为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占57.6%;医院感染病原体主要是条件致病菌,以G-菌为主,占76.1%,耐药率较高.结论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高,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应重视目标性监测工作.加强相关物品的消毒灭菌与管理,对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进行监控,实施干预,是预防控制ICU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63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63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有84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13.2%,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与患者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合并心力衰竭、使用抗菌药物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合并心力衰竭、使用抗菌药物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针对性的预防保护措施,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情况及预防对策.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月84例进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发医院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及临床对策进行研究.结果 84例患者中以肺部感染所占比例最高,达46.43%,其次为口咽部、胃肠道及泌尿道,分别占19.05%、15.48%及13.09%;而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7.67%,其次依次为革兰阳性菌占37.21%、真菌占15.12%;患者年龄、营养状况、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种类、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14d、应用抗菌药物≥3种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所有患者经针对性的治疗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均有其特殊性,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骨科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研究预防感染的控制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医院骨科2009年8月—2011年6月2226例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2226例骨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1例,感染率为3.64%;最主要的感染部位为泌尿系统,占64.20%,其次是手术切口、上呼吸道、皮肤及软组织、下呼吸道;主要的危险因素为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原发疾病;8l例患者中经手术治疗的71例,占87.65%;留置尿管63例,占77.78%,治疗中经验使用抗菌药物72例,占88.89%,使用>2种抗菌药物46例,占56.79%,是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从培养的菌株显示,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0株,占49.38%,革兰阳性菌32株,占39.51%,真菌9株,占11.11%.结论 骨科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对骨科患者的治疗应严格按照岗位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对各环节治疗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