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危重病人交接班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5年8月—2016年1月住院的危重症病人采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护理交接班管理,观察比较实施前后护理工作质量(基础护理、病情观察、专科护理、健康教育)及护士对交接班效果的评价。[结果]实施SBAR沟通模式后,护理工作质量总分(97.22分±0.88分)以及护士对护理交接班效果评价(72.05分±3.49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与实施前(94.15分±0.84分,63.95分±6.3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SBAR沟通模式,可提高护士病情观察和专科护理能力,改善护士对护理交接班的评价,有利于医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改进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传染病医院责任护士床边交接班流程的优化与实施效果。方法成立床边交接班流程管理小组,评估原有交接班流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组织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优化后的交接流程;将新流程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对交接班流程优化前、后的相关护理质量指标及护士、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平均分由90.1分提高到98.5分,科室交接班质量检查平均分由90.5分提高到98.7分;床边交接班流程优化后,患者对床边交接班流程满意,部分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流程优化前后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护士对交接环节中项目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边交接班流程的优化,提高了交接的质量、效率、患者满意度,增加了责任护士对于患者病情掌握程度,体现了优质护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ICU床边交接班核查单在老年ICU床边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ICU住院的危重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住老年ICU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对照组采用传统床边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实验组采用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ICU床边交接班核查单进行床边交接班,并通过患者信息传达遗漏或错误发生率、接班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情况、交接班质量、床边护理质量合格率来评价床边交接班的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信息传达遗漏或错误发生率更低,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更全面,护理交接班质量更高,患者床边护理质量检查合格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ICU床边交接班核查单的设计与应用,规范了护士交接班流程,有助于护士快速掌握护理工作重点,降低了患者重要信息传达发生遗漏和错误,提高了护理交接班质量和床边护理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廖亚显  罗艳  陈丽莉  韩伟婵 《全科护理》2020,18(23):3091-3093
[目的]探讨循证实践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层级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ICU护士22人作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6月开展ICU循证实践护理层级培训,比较培训前后ICU护士的循证实践能力。[结果]培训后护士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分别为(89.25±3.32)分和(88.47±3.01)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ICU护士循证护理知识、循证护理态度、循证护理技能评分分别为(92.44±5.17)分、(94.18±2.92)分、(90.75±4.61)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ICU护士的基础护理质量、专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质量、文书书写质量、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分别为(92.18±2.86)分、(91.57±4.55)分、(93.73±4.61)分、(94.98±3.67)分、(93.79±4.13)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在ICU开展循证实践护理层级培训可有效提高ICU护士的循证能力,提高ICU护士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ICU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晨间交接班细节管理模式在耳鼻喉优质服务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护士基本资料》和《晨间交接班细节管理质量评价》对23名在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患者人口学资料》和《患者满意度量表》对282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和两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①细节管理质量总评分为(89.34±9.95)分,患者满意度总评分为(85.96±11.59)分;②晨间交接班细节管理质量总评分(t =4.355, P =0.000)、对细节管理认知(t =9.935,P =0.000)、对交接班认知(t =3.538,P =0.001)、十知道掌握程度(t =8.086,P =0.000)和病情汇报(t=3.139,P =0.003)存在显著差异,且实施晨间细节管理后显著高于实施前,而考勤(t=1.306,P =0.198)和仪表(t=1.742,P =0.089)在实施晨间细节管理前后并无显著差异;③患者满意度总评分(t=5.485,P =0.000)、护患沟通(t=6.654,P =0.000)、服务态度(t =7.631,P =0.000)、手卫生(t =5.047,P =0.000)、病房管理(t=3.442,P =0.001)和隐私保护(t =3.015,P =0.003)存在显著差异,且实施晨间细节管理后显著高于实施前,而专业知识和技能(t=1.786,P =0.075)在实施晨间细节管理前后并无显著差异。结论晨间交接班细节管理显著提高了护士晨间交接班细节管理质量,也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标准化流程在神经外科ICU护士床边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7~12月采用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流程,规范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交接班过程。将实施后的交接班问题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满意度与实施前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应用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流程后,危重患者交接班的问题发生率由原来的20.09%降低至5.26%,交接双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平均得分由原来的(86.83±3.90)分提高到(95.25±3.28)分,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流程避免了交接班遗漏,规范了患者转出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保证了重症患者连续性护理质量,保证了患者安全,促进了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SBAR交接模式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危重症患者床旁交接班质量及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5月在本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从事护理工作的2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2021年2月—3月(实施前),护士对患者实施常规干预及床旁交接班,2021年4月—5月(实施后),护士对患者实施基于SBAR交接模式的床旁交接班,比较SBAR交接模式实施前后护士交接班质量及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并分别选取SBAR交接模式实施前后护士护理的100例患者,比较实施前后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结果 实施基于SBAR交接模式的床旁交接班后,护士交接班质量评分为(67.52±2.97)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的(54.98±2.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自我效能感评分为(36.43±2.98)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的(27.53±3.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为9.00%,显著低于实施前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基于SBAR交接模式的床旁交接班能够有效提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危重症患者交接班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CU分组交接班模式对护理安全管理的意义。方法在ICU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床旁交接班模式,完善交接班内容,优化交接班流程,明确各职级人员在交接班中的职责。采用《重症外科护理质控检查评分结果》和《SICU护理床边交接班质量考核表》对实施新的交接班模式后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统计资料显示,实施护理分组交接班模式后,科室护理质控检查的结果2010年较2009年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医院感染质控评分2010年为(91.61±3.40)分,高于2009年(88.89±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P〈0.05);分级护理得分分别为2010年(92.68±1.99)分,2009年(90.32±2.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P〈0.05);其他护理质控检查评分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季度夜班护理质量检查的不合格率显著下降分别为46.36%,29.57%,29.4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004,P〈0.05)。结论ICU分组交接班模式的实施切实提高了床边交接班的护理质量,其规范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整个护理行为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ICU患者家属需求,为改进医院危重症患者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98例患者家属为研究对象,应用危重患者家属需求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危重患者家属需求均分(3.10±0.50)分,其中病情保证(3.64±0.51)分、获取信息(3.38±0.53)分、接纳(3.36±0.55)分、支持(2.70±0.64)分、自身舒适(2.68±0.74)分。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家属需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护士应该重视和理解不同年龄阶段危重患者家属的不同需求,实行整体、个性化护理,更好地提高ICU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产科危重症患者交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7-12月我院MICU收治的80例危重症产妇作为对照组,以传统口头交接班模式交接;选取2019年1-6月我院MICU收治的80例危重症产妇作为观察组,采用SBAR(现状、背景、评估、建议)结构框架设计的产科危重症患者交接单进行各个班次的病情交接。使用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NASR)对两组交接班的质量进行比较,并对两组交接班问题发生率及孕产妇MICU监护时间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NASR总分(4.13±0.87)分, 其中有效与高效交班(4.30±0.74)分,保证患者安全(4.06±0.78)分,促进患者参加(4.02±0.80)分,增进护士监督、合作、责任(4.01±0.83)分,提供患者信息(4.16±0.69)分。对照组NASR总分(3.16±0.92)分, 其中有效与高效交班(3.16±0.74)分,保证患者安全(3.03±0.80)分,促进患者参加(2.92±0.85)分,增进护士监督、合作、责任(2.97±0.77)分,提供患者信息(3.16±0.74)分。观察组NAS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62,P<0.05)。观察组交接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632, P<0.05)。观察组MICU监护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5, P<0.05)。结论: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产科危重症患者交接班记录单在MICU的应用,可帮助护士快速、全面的掌握产科危重症患者病情,提高病情交接的完整性、正确率,有利于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提升护理质量,从而保证危重症孕产妇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国三级医院护士执业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方法依托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应用护士执业环境测评量表对我国629所三级医院的护士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护士执业环境测评总均分为(78.74±6.22)分,对新入职护士的培训、为患者提供良好护理服务、对护士长认可、职业暴露后的处理、胜任护理工作等几个方面认可度较高;得分较低的条目主要涉及护士参与管理决策、专业及个人发展机会、薪酬待遇、社会地位方面;不同特征护士的执业环境得分存在差异,其中男性、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师和主管护师、年龄30~39岁、职务为护士、工作年限5~9年的护士执业环境得分较低(P0.01)。结论我国护士执业环境的改善应关注护士医院管理参与度、薪酬待遇、职业发展、不同人群的需求等,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工作环境对临床护士工作沉浸的影响,为护理管理者从工作环境层面更好地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护士更好地沉浸到护理工作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护理工作环境量表和护士工作沉浸问卷对60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理工作环境总均分为(3.04±0.35)分,工作沉浸总均分为(4.04±0.53)分。医院等级、夜班频次、高质量护理服务基础、护理管理者的能力及领导方式、护士参与医院事务是临床护士工作沉浸的影响因素(P0.01或P0.05)。结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对良好工作环境的创造,提高临床护士工作沉浸水平,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江苏省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士专科护理实践行为现状。方法2018年8月,便利抽样法选择江苏省6所医院的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以自制的ICU护士专科护理实践行为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共273名护士参与调查。ICU基础监护技术、检验标本采集/保存、仪器设备使用、检验指标判读等护理实践行为有较高的操作频率,分别为78.57%、77.78%、81.81%和100.00%。在护理实践技能的掌握方面,不同能级护士对护理实践行为的掌握有所差异,N0、N1护士掌握较好的是ICU基础监护技术和检验标本的采集/保存;N2、N3护士对大部分护理实践行为有着较好的掌握度,但仍对部分护理实践行为掌握较差。结论ICU不同能级的护士所掌握的专科护理实践行为有所差异,护理管理者在制定培训方案时应考虑不同能级护士的学习需求,同时为应对医疗技术的发展应定期培训和巩固操作频率较低的专科护理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患者社会支持及疾病认知能力对其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以期为护士的临床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2015年7-12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颅内肿瘤患者21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状况调查量表、疾病认知测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evalued scale,SSRS)、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re-core 30,QLQ-C30)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患者疾病认知得分为(25.07±8.04)分。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为(42.47±5.58)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61,P0.001);其中:主观支持为(25.35±4.03)分,客观支持为(9.14±2.49)分,对支持的利用度为(7.99±1.74)分。除整体健康状况外,其他患者生活质量的功能领域评分与欧洲癌症治疗组织推荐的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症状领域,疼痛、恶心呕吐的评分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单一条目方面,失眠、食欲下降、经济困难的评分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肿瘤患者的社会支持、疾病认知与生活质量功能领域的各维度呈正相关(均P0.05),与症状领域的各维度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应完善颅内肿瘤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度以及疾病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16.
调查了解医联体护士及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为更好地推动医联体内“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4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及6家医联体医院工作的648名护士及143名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护士及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1份,有效回收率98.88%,其中医联体护士648份,患者143份。571名(88.12%)护士和143名(100%)患者支持“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447名(68.98%)护士表示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但仅有4.32%的护士曾参加过“互联网+护理服务”,且5.59%的患者对该项服务非常了解。92.9%的护士和80.42%的患者希望由工作5年及以上的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并且希望护士进行专科培训,且具有专科资质。79.63%的护士担心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安全问题,78.40%的护士希望能从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中获得绩效奖励;在服务价格方面,护士和患者差异较大,64.97%的护士认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价格应该为200-300元/次,而82.52%的患者希望价格低于200元/次。结论 医联体护士和患者都支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但其对该项服务内涵了解程度较差,部分护士担心上门服务的安全问题,双方在服务价格、医院等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更好地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一定要加强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宣传力度,平衡护士及患者的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提高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利用护理质量反馈本作为护士长与护士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方法 科室建立护理质量反馈本,护士长在病房质量检查中随时发现护理问题,第一时间提出问题并告知当事人,明确解决方案,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结果 护理部质量得分、患者满意度、护士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护理缺陷和护理投诉明显下降(P<0.01).结论 护理质量反馈本能够有效的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预防和减少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患者能得到安全舒适的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ICU护士对患者早期活动的信念和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护士对患者早期活动信念及态度调查表,对243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对早期活动的信念得分为(4.03±0.34)分,态度得分为(2.96±0.21)分;回归分析显示,学历、工作年限、具有实施早期活动的经验、定期接受早期活动相关培训是ICU护士对患者实施早期活动信念和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ICU护士对患者早期活动的认知有待提高,需要不断增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以促进其信念的转变,提高护士在早期活动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现状及其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2月便利抽样选取黄石市2所综合性医院、1所专科医院的262名儿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Stamm设计的专业生活品质量表(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Pro QOL)中文版调查儿科护士的同情心疲乏现状;通过参阅病历和现场调查的方法,对262名护士进行儿科护理质量评估。结果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各维度得分为:二次创伤(22.84±4.04)分、倦怠(22.72±3.62)分和同情心满足(32.46±5.15)分;不同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护士间各同情心疲乏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儿科护理质量得分为要素质量(31.22±2.24)分、环节质量(26.17±2.58)分、终末质量(31.41±2.38)分;护士同情心疲乏中的二次创伤和倦怠维度与儿科护理质量各指标评分呈负相关(P0.05),同情心满足与儿科护理质量各指标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儿科护士存在明显的同情心疲乏,其中二次创伤、倦怠维度与儿科护理质量呈负相关,同情心满足维度与护理质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