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沈宁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7):995-996
目的 评价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31例持续时间<90 d的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5例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进行转律,16例应用胺碘酮转律.比较两组药物转复心房颤动的成功率、转复时间和不良事件.结果 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胺碘酮组(66.7与37.5%,x2=1.98,P<0.05),伊布利特组的转复房颤时间明显缩短[(31.75±7.39) min与(51.87±9.26) min,t =3.67,P<0.05],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 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优于胺碘酮,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转复老年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心房颤动患者98例,随机分成伊布利特组和胺碘酮组,伊布利特组于30 min内静滴1 mg伊布利特,胺碘酮组于10 min内静注胺碘酮150mg.观察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成功率高于胺碘酮组(70.2%vs52.9%,P<0.05),房颤的转复率与本次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有关,持续时间低于24 h的房颤转复率(77.7%)明显高于持续时间高于24 h者(60%).伊布利特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非持续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12.8%.结论:伊布利特对老年房颤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转复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药物复律前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对复律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98例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顿服普罗帕酮450~600mg复律治疗,观察患者复律前后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9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顿服普罗帕酮后48h内57例(58.2%)转复为窦性心律,成功复律组患者复律前血浆NT-proBNP水平为(435.65±156.27)ng/L,明显低于未成功复律组的(482.76±59.86)ng/L,(P<0.01),成功复律组患者复律后1h血浆NT-proBNP水平为(195.61±36.38)ng/L,明显低于复律前的(435.65±156.27)ng/L,(P<0.01),而未成功复律组复律前血浆NT-proBNP为(482.76±59.86)ng/L,与服药后48h的(453.76±143.38)ng/L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房颤本身是影响心肌细胞脑钠肽分泌的重要因素,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对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药物复律效果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崔嵬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135-136
目的比较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房扑/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选择符合条件的房扑/房颤患者共38例,按照药物编号顺序依次入组,给予富马酸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静脉泵静注,观察两组患者的房扑/房颤转复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时观察血、尿指标。结果普罗帕酮组为(38±9)min的平均转复时间,转复窦性心律时为(134.5±5.8)mg的平均使用量,出现低血压2例,于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另有1例患者发现窦性停搏,全天共发生4次>2.5s的窦性停搏,最长R-R间期2.8s。伊布利特组转复率78.9%(15/19),普罗帕酮组转复率31.6%(6/19)。伊布利特组转复窦性心律时有(1.6±0.5)mg的平均使用量,(28±12)min的平均转复时间,有2例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现短阵单型性室速。两组所有患者用药前后的化验检查无明显变化。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快速转复房扑/房颤新型Ⅲ类的有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安全、疗效迅速等优点,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普罗帕酮与西地兰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 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n=20)和西地兰组(n=20),分别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210 mg、西地兰0.4~0.6 mg,观察两组房颤的转复情况、复律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普罗帕酮组转复成功15例,成功率75%,西地兰组转复成功8例,成功率40%,P〈0.05。结论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疗效优于西地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转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总结围转复期的护理经验,以便更安全的应用伊布利特。方法将90例心房颤动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伊布利特组54例给予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进行心律转复;普罗帕酮组36例给予静脉应用普罗帕酮进行心律转复,严密观察转复过程中的心电图、血压情况,比较2组药物对不同病程心房颤动患者转复成功率的影响,并观察转复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组对不同病程组患者转复的成功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对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伊布利特是相对安全有效的转复药物之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严密观察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按其病程可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对于阵发性房颤的转复分为电转复和药物转复两种方法。现比较口服胺碘酮、普罗帕酮(心律平)在心房颤动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频谱分析在预测伊布利特(富马酸伊布利特注射液)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符合2012年欧洲心脏学会《心房颤动诊疗指南》标准的房颤患者40例,其中1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及29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记录V1导联体表心电图,基于Matlab平台对患者心电图进行QRS-T波去除后频谱分析,并计算主导心房频率(简称主频)。比较不同复律结局的主频。结果使用富马酸伊布利特注射液后成功复律28例,未成功复律1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主频值为(4.6±0.5)Hz,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主频值为(5.0±0.8)Hz,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伊布利特成功复律患者主频值为(4.6±0.6)Hz,未成功复律患者主频值为(5.2±0.7)Hz,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性房颤患者中伊布利特成功复律患者主频值为(4.5±0.7)Hz,未成功复律患者主频值为(5.4±0.6)Hz,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体表心电图频谱分析可预测伊布利特复律持续性房颤的效果;体表心电图主频大小与房颤的复律结局有关,主频越小,房颤更易于被伊布利特转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持续时间少于90天的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房颤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心电血压监护下,分别静脉应用(l~2次),静脉推注10min/次。伊布利特(1mg和1mg)和普罗帕酮(70mg和70mg)。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率71.4%,普罗帕酮组转复率4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布利特组平均转复时间(16.6±5.2)min,普罗帕酮组平均转复时间(46.8±17.5)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普罗帕酮相比,伊布利特是一种转复房颤的快速、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口服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应用盐酸胺碘酮片口服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分散片口服治疗,观察两组的复律成功率及治疗后12个月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并测量复律成功即刻、复律后12个月的左心房直径。结果治疗组复律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vs 82%)(P<0.05)。治疗9个月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于治疗后12个月左心房直径(Cm)显著小于对照组(3.53±0.17)vs(3.72±0.25)(P<0.05)。结论缬沙坦能有效改善胺碘酮对老年患者持续性房颤的转复率及窦性心律维持率,并能抑制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1.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注射液转复持续时间〈90d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房扑,心室率≥60次/min且发作在90d以内的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和伊布利特组,每组均为26例。伊布利特组:体重≥60kg者,首次静脉推注伊布利特注射液1mg;停用药后10min仍为房颤或房扑,再次静脉推注1mg。体重〈60kg者,首次0.01mg/kg静脉推注;停用药后10min仍为房颤或房扑,再次静脉给予0.01mg/kg,中途转复则立即停用。普罗帕酮组首次70mg静脉推注普罗帕酮,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35mg,中途转复则立即停用。结果2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或房扑的心室率,伊布利特组房颤、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对比42%,P〈0.01)。2组平均转复时间相比,伊布利特组明显短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伊布利特组3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普罗帕酮组2例出现低血压。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起效快,对房扑、房颤患者转复率高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与普罗帕酮比较,伊布利特对房扑、房颤的转复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吕蒙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11):739-741
目的比较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在转复阵发房颤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随机分成依布利特组(A组)、胺碘酮组(B组)、普罗帕酮组(C组),每组30例。于入院10min内,三组分别经静脉注射依布利特1 mg、胺碘酮150 mg、普罗帕酮70 mg。观察10 min后若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首次剂量。观察开始给药后1、2、4、24 h内房颤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QT和QRS间期变化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在各时间点房颤的转复率(83.33%)均显著高于其他组。A组转复时间(24.3±10.7)min明显短于其他组。A组不反应发生率(3.33%)明显低于C组,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用药后心率均显著降低,A组给药后QT间期较B组和C组显著延长,B组QT间期在用药各时段无明显变化。C组给药后的QRS间期较A组和B组明显延长,A组和B组的QRS间期用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伊布利特对房颤转复的效果优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对心室率和QT间期的影响大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但对QRS间期无明显影响。伊布利特是一种转复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周平  郭国宁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2262-2264
目的 探讨抗心律失常药及持续时间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80例房扑及18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选择的药物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治疗各分为三组,每组患者再分为持续时间≤3 d和>3d,每组各30例,比较各组患者治疗1.5h后的转复率,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伊布利特组≤3 d和>3d的房扑的转复率为90.00%和83.33%,普罗帕酮的≤3 d和>3d的房扑的转复率为76.67%和36.67%,胺碘酮的房扑的转复率为73.33%和33.33%,对于房扑持续时间≤3 d,伊布利特、普罗帕酮、胺碘酮的房扑的转复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房扑持续时间>3d,伊布利特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的(P<0.05);三种药物房颤的转复效果比较:伊布利特的≤3 d和>3d的房颤的转复率为80%和73.33%,普罗帕酮的≤3 d和>3d的房颤的转复率为43.33%和26.67%,胺碘酮的房颤的转复率为50%和36.67%,对于房颤持续时间<3d,伊布利特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P<0.05);对于房颤持续时间>3d,伊布利特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的(P<0.05);三组药物房扑、房颤总转复率分别为81.67%、45.83%、48.33%,伊布利特明显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P<0.05);伊布利特对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房颤的转复率(P<0.05).结论 对于持续时间≤3 d的患者,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房扑转复成功率没有明显差异,但伊布利特房颤转复率明显增高;对于持续时间>3d的患者,伊布利特房扑、房颤转复的成功率均高于普罗帕酮及胺碘酮,应根据心律失常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关键词 房颤 心律平 顿服 文摘 目的 观察监测临床广泛应用的静脉输注心律平转复房颤的患者,是否能安全院外处方顿服心律平转复房颤。方法 临床入选>阵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静脉负荷量心律平组和口服负荷量心律平组,对成功转复的患者院外处方顿服心律平治疗,比较两组转复率、副作用发生率、急诊就诊率 结果两组首次顿服心律平发生副作用(8.9%vs5.7%,p>0.05),无统计学差异.而院外顿服负荷量心律平治疗副作用发生率(8.9%vs1.25%,p<0.05),急诊就诊率(19.0%vs5%,p<0.001),据统计学差异。结论患者首次转负房颤,宜院内口服负荷量,发生副作用可及时处理,保证患者安全,即使能耐受静脉冲击量心律平转复房颤,也不能预测顿服心律平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91 例慢性肺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5 例和对照组 46 例,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吸氧、 祛痰、 平喘) 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 75 mg 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 250 mL+疏血通 6 mL 静脉滴注,均 1 次/d, 应用 14 d。检测 48 h 内阵发性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时间; 用药 48 h 及 14 d 时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维持例数; 于治疗前及治疗 14 d 时采用胶体金法检测 D-二聚体(D-Dimer), 并监测肝、 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在 48 h 内阵发性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12.62±2.32 vs 13.32± 2.25, t=1.461); 治疗组用药 48 h 及 14 d 时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是 86.67%(39/45)、 82.22%(37/45),均高于对照组的 69.56%(32/46)、 60.87%(28/46)。治疗 14 d 时, 治疗组 D-Dimer[(2.05±0.34)mg/L]较治疗前[(2.61± 0.27)mg/L]降低, 且低于对照组[(2.53±0.31)mg/L] (均 P<0.05)。2 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肝、 肾功能异常, 且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口服可防治慢性肺心病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复发, 降低血栓栓塞的风险,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胺碘酮与毛花苷C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毛花苷C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由各种心脏病引起的80例快速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n=40)和毛花苷C组(n=40)。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 mg静注后,以0.8~1.0 mg/min维持静脉点滴,依心室率情况调节胺碘酮剂量。毛花苷C组:近1周未用洋地黄者,以毛花苷C 0.4 mg静脉注射;近1周口服地高辛者,以毛花苷C 0.2 mg静脉注射,依疗效情况调节剂量。观察两组复律情况及心室率的变化。结果胺碘酮组与毛花苷C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2.5%(33/40)和57.5%(23/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14.2±10.3)min和(30.5±5.1)min,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房颤心室率,作用迅速、安全有效,不影响心功能,维持时间长,临床可作为急诊控制快速房颤心室率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