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在甘肃省兰州河口地区进行蒙古白蛉及中华白蛉感染人株及犬株利什曼原虫,计解剖蒙古白蛉323只,阳性58只(17.9%),中华白蛉53只,阳性23只(41.5%)。前者鞭毛体多在白蛉的胃及后肠部,但亦可发展至前胃部。后者鞭毛体多在胃及前胃部,但亦可在后肠部发现。2.两种白蛉对黑热病原虫的感染率有显著性的差别。但都具感受性,在兰州地区中华白蛉为主要传病媒介,蒙古白蛉次之,但从流行病学上,蒙古白蛉占该地区白蛉密度的94.3%,而中华白蛉仅占5.7%,蒙古白蛉的媒介作用不容忽视的。3.使用蒙古白蛉消化道内的鞭毛体,腹腔注射给健康田鼠三只黄鼠二只,皮肤划痕接种一只未获结果。  相似文献   

2.
白蛉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毛蛉科,白蛉亚科,是一种小型吸血昆虫。白蛉能够传播黑热病(Kala azar),早已证实。山西省白蛉的调查研究工作,自1956年开始,至今已发现四种白蛉,它们是中华白蛉,蒙古白蛉,鳞嘩白蛉和许氏白  相似文献   

3.
1.经土壤内检查幼虫和安装捕蛉器的方法来测定白蛉的孳生场所,发现孳生地是很分散的,在秦安郭家镇是以窑洞内的鼠洞为主其次为其他场所之鼠洞,在皋兰县抚河湾以畜圈的墙缝为主,其次为其他场所的墙缝和鼠洞。2.通过封闭马蛉薯窖的方法,发现该处亦为孳生地之一。3.通过安装捕蛉器发现在村镇周围的洞穴及野外的洞穴也是白蛉孳生地之一。4.经捕蛉器检查结果,发现皋兰县抚河湾有中华白蛉及蒙古白蛉,而秦安县郭家镇只发现中华白蛉。5.对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方法及结果加以简单的讨论,认为用安装捕蛉器的方法比较简便而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正> 中华白蛉是黑热病的媒介昆虫,它在国内的分布并不限于黑热病流行区。长春市查见中华白蛉是国内已知的最北点(北纬43°54’)。不过,只是在长春市内一平方华里范围内的几幢颓屋中查见的。由于阳性地点非常局限,这现象引起我们注意。20年来(1956~1979年,除外1970~1973年),我们坚持观察原阳性地点,并于1978及1979年向各点的居民作了调查,结果都是阴性。居民普遍能描述出他们在厨房或厕所内所见蝶蛉(psychoda sp.),但未见过白蛉。根据这20年的调查,我们得出“长春市中华白蛉从原阳性地点消失”的结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直至70年代,山西晋中一带的黑热病时有散发。白蛉是黑热病的传播媒介,晋中一带的白蛉情况尚需了解,为此,于1985年7月5~25日选择介休、阳泉、盂县等三个县市,对白蛉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在介休、阳泉和盂县三个县市,选择平川、丘陵、山区三种不同生境的9个捕集地点,用人工捕集和蓖麻油纸粘蛉法,在7个捕集点捕到了白蛉。所捕白蛉经过腐蚀、染色、解剖,最后进行蛉种鉴定,结果共发现三种白蛉:中华白岭 Phlebotomus chin-  相似文献   

6.
<正> 五十年代中,陈、徐二氏,七十年代后期冷氏等分别对本省的白蛉种类进行过调查。此后一直未见进一步的新报道。为了进一步了解本省的白蛉分布情况,结合白蛉相的研究,作者等于1958年7月对粤北几个县进行了白蛉亚科昆虫的调查,发现了两个省内新记录蛉种。包括过去调查的共有白蛉十一种,其种类及地理分布如下: 一、秦蛉属Genus Chinius Leng,1985 (1) 筠连秦蛉 C. junlianensis Leng,1985 阳山二、格蛉属 Genus Grassomyia  相似文献   

7.
1983—1984年,在太行山地区,在牛、羊、犬三种家畜及一些小型野生动物体上进行了日本血蜱季节动态调查。成虫4月上旬出现,4月中旬形成高蜂,6月上旬开始减少,6月下旬后消失。若虫3月中旬出现,4月中旬达高蜂,6月中旬后消失。幼虫主要寄生在小型野生动物体上,5月中旬起到9月中旬均能采到。  相似文献   

8.
中华白蛉在国内除分布于黑热病流行地区外,昆明、毕节和长春也有发现。在已知的地理分布中,长春是最北地区。1954和1955年我们在市内的几幢颓屋中观察了它的季节消长。颓屋只剩屋顶和墙壁,地面潮湿,堆有垃圾和人粪。两年皆由五月开始,晚上用捕蛉管按人工小时进行捕捉,到九月连续三次阴性时则停止。1954年同时使用蓖麻油捕蛉纸捕捉,次日取回鑑定计数。两年共捕到白蛉1,447只,皆是中华白蛉。它的季节消长(见附表);1954年是由  相似文献   

9.
1997~ 1998年在 2 2个县 (市 ) 6 3个自然村 ,用扑蛉管、扑蛉纸和灯光诱扑等方法 ,开展了白蛉监测 ,共扑获白蛉 12 0 8只 ,经鉴定 99.38% (12 0 0只 )为鳞喙白蛉 ,0 .6 6 % (8只 )为鲍氏白蛉 ,未发现黑热病的传播媒介—中华白蛉。  相似文献   

10.
中华白蛉在形态上是可因学生地区不同,从而影响其形态和生态,致发生对黑热病具有不同特殊性的传播意义,还是值得观察。我们于1957——1958年在安徽省宿县,五河及萧县三个不同黑热病流行区,从事中华白蛉成蛉的采集与生态上一系列的观察,一面采集江苏徐州和山东泰安白蛉一批作比较,拟通过白蛉形态和生态上不同特点,以说明中华白蛉有否种型的区别。初步获得有以下几点,可说明中华白蛉因地区不同,在形态和生态上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别。兹将经过分述如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预防方针黑热病的传播机转: 黑热病的病原——杜氏利什曼原虫,由于黑热病人及利什曼病犬(病源)被白蛉叮咬而进入白蛉体内(传播媒介);经过发育和繁殖后,又由于白蛉再次叮咬健康人(易感染者),而把黑热病传播开。在中国传播黑热病的主要媒介为中华白蛉。针对上述情况,扑灭中华白蛉,切断传播环节是黑热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阐明我国中华白蛉群体的遗传差异,探讨四川白蛉的分类地位。方法 在我国陕西、河南、甘肃和四川等地采集白蛉,依据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别种类,扩增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itochondrial DNA cytochrome b,mt DNA-Cytb)基因片段,测定和分析序列。结果 共获得42个单倍型,形成2个独立的家系,存在明显的地理聚集性,分别是来自陕西和河南的各单倍型家系,以及四川和甘肃的单倍型家系,均呈平行演化,四川白蛉与中华白蛉的单倍型未完全区分。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计算结果显示变异主要存在于种内群体间(89.25%),其次是群体内个体间(20.41%),种间的变异部分为负值,FST值为0.808,各群体间具有相当水平的遗传分化。各群体间的地理距离与基因流的相关性Mantel检验,显示两者呈负相关性(R2=0.888),群体遗传结构符合距离隔离模型。结论 我国中华白蛉群体间遗传差异大小与地理距离存在密切相关性,综合分析显示中华白蛉与四川白蛉在形态和分子水平已出现遗传分化,支持其为独立种。  相似文献   

13.
白洋淀蚊虫种类与季节消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5月下旬至10月下旬进行了白洋淀蚊虫种类与季节消长调查,共发现蚊虫4属7种。其中淡色库蚊与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诱捕总数的43.77%和41.33%,其次为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与中华按的高峰期在8、9月份,9月上旬达高峰,10月中旬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4.
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额济纳旗大沙鼠和蜥蜴均自然感染了利什曼原虫;感染原虫的大沙鼠耳组织无溃疡;该原虫虫体比其它利什曼原虫大,对小鼠不致病。但能在黑线仓鼠睾丸的塞氏细胞内繁殖;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是大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微小白蛉新疆亚种为蜥蜴利什曼原虫的媒介;未发现当地居民有皮肤利什曼病,提示大沙鼠利什曼原虫对人类无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江苏白蛉和贝氏司蛉的生活史和某些生态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布在东洋区内的江苏白蛉及贝氏司蛉的生活史和某些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并与分布在旧北区内的中华白蛉、鳞喙司蛉和孙氏司蛉的生活史做了对比。实验证明生活史的长短取决于蛉种与属别无关,分布在东洋区内的蛉种较分布在旧北区的蛉种发育为快。  相似文献   

16.
1978年我们进行黑热病调查时,分别于合江、宜宾县、宜宾市查获土门白蛉及鲍氏白蛉。对这二种白蛉,过去研究甚少,了解不多,为进一步研究媒介提供资料,现将结果,简述于后。一、土门白蛉(phlebotomus tumensis sp.n.)雌蛉:灰黄色,腹部第2—6节背面上有成簇的竖立毛。咽甲前部有尖形小齿3—4排,齿尖向后,中部和后部有许多由点状小齿所构成的平行横脊。口脏内无色板。受精囊形似气球,除未端一节外,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安康市旬阳县不同生态环境,不同场所蚊相种群组成及密度、季节消长情况。方法人工小时法。结果共捕获成蚊4属5种20668只。其中,淡色库蚊2055只,潘氏按蚊316只,中华按蚊199只,白纹伊蚊26只,骚扰阿蚊18072只。总密度为163.01/人工小时。结论骚扰阿蚊是优势蚊种,其次为淡色库蚊、潘氏按蚊。密度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9月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最高峰,10月上旬开始下降,10月下旬降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8.
铁皮石斛集约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求铁皮石斛人工集约化高产栽培技术的最佳途径。方法 利用铁皮石斛的试管苗对不同苗的大小、栽培基质、不同季节和不同的外源生长素作用下 ,比较其成活状况和产量。结果 在思茅地区铁皮石斛最佳栽培季节为每年 3月中旬至 6月中旬和 9月上旬至 11月下旬 ,其排列顺序依次为 3月中旬至 6月中旬 >9月上旬至11月下旬 >6月下旬至 10月下旬 >12月上旬至次年 3月上旬 ;施用外源生长素对促进产量效果明显 ;共生菌对提高移栽苗成活率有一定影响 ,但对提高产量无明显作用。结论 通过实验研究应用以上方法进行集约化栽培铁皮石斛可年产鲜品达 6× 10 3~ 1.2× 10 4 kg/ hm2 ,下地成活率达 92 .5 % ,较好地解决了铁皮石斛大田移栽成活率低及产量不理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1960年以来,黑热病在山西省大同市有2例报告,雁北地区天镇县有1例报告。但是,关于黑热病的传播媒介白蛉的调查,除武绍庭(1958)在大同市发现中华白蛉外,尚无人进行白蛉调查。为摸清白蛉在我省北部的分布情况,给黑热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隐翅虫的生境及季节分布 ,为防制隐翅虫皮炎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校园内操场、花园、学生宿舍际内草坪、食堂周围草坪等 10个地点作定点观察 ,2 0 0 1年 4月~ 2 0 0 2年 4月每隔 10天 1次于观察点采集隐翅虫 ,并将采集到的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虫种鉴定、分类。结果 :共采获到 4种隐翅虫 :褐足隐翅虫、圆胸隐翅虫、依担隐翅虫和桑巴隐翅虫 ,且以褐足隐翅虫为主 ;在生长有杂草的潮湿的土壤表面或表层 ,尤其是肥活且有腐败树叶、杂草的疏松土壤表面多见本虫 ;隐翅虫夜出昼伏 ,校园内 4月~ 11月均可发现 ,最早在 3月下旬可捕到 ,最迟在 12月上旬可见。 4月~ 6月 ,种群密度较低 ,7月起虫密度增高较快 ,8月份达到高峰 ,此后缓慢下降 ,至 10月下旬 ,11月上、中旬 ,减少到 4~ 6月份的水平 ,11月下旬虫体密度甚少 ,12月上旬虫体逐渐消失。结论 :最常见的隐翅虫为褐足隐翅虫 ,其喜居于隐蔽潮湿环境中 ,夜出昼伏 ,季节分布呈单峰型 ,每年8月为峰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