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性强直的髋关节转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评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治疗髋关节骨性强直的效果。方法自1987年8月~1998年2月,36例(38髋)行转换THA,平均术前融合时间20年1个月;平均随访8年11个月。结果Harris评分由(68·7±7·2)分提高到(87±6·1)分;髋关节总活动度增加180·7°±14·5°。关节疼痛缓解率为93·3%;平均肢体短缩由4·1cm降到1·6cm;人工关节存活率为86·8%。X线片示髋臼骨溶解6例,髋臼杯松动2例,股骨骨溶解4例,股骨柄松动1例。结论骨性强直的髋关节转换THA,可以缓解周围关节疼痛、增加髋关节的活动度、改善双下肢不等长和矫正髋关节畸形,提高生活质量。髋关节功能与臀中肌力量的恢复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严重髋关节融合强直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57髋)严重髋关节融合强直畸形分次行单侧THA,均采用外侧切口,通过对股骨颈2次截骨后,根据骨盆倾向头侧还是尾侧进行髋臼成形,正确定位臼杯的外展角,根据患侧屈曲畸形情况进行股骨柄和髋臼前倾角的调整。结果术后48例均获随访平均28.5(12~36)个月,1例一侧假体下沉4 mm,1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折,1例出现股骨近端劈裂,1例出现坐骨神经的牵拉伤。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16.3分提高到85.6分;髋关节活动度由术前0°提高至术后平均152.5°,其中平均屈髋91.4°;髋关节屈曲畸形程度由术前平均25.6°改善至术后平均5.1°。术后患者髋痛基本消失,术侧步态基本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重髋关节融合强直屈髋畸形的THA不能按常规的方式处理,显露出真臼底和根据术前患肢的内旋或外旋程度把握好准确的前倾角、外展角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关节骨性强直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髋臼假体定位方法及其准确性。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3月采用THA治疗33例(49髋)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龄18~69岁,平均35.8岁。左髋10例,右髋7例,双髋16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18例,结核6例,创伤6例,骨性关节炎2例,化脓性感染1例。病程7~15年,平均10.8年。术中采用髋臼周围骨性标志(闭孔上缘、髋臼切迹等)及软组织标志(髋臼横韧带等)定位髋臼假体位置。术后摄髋关节或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外展角及上下、内外髋臼偏移度,并以前倾角15°、外展角45°、上下及内外髋臼偏移度为0作为参考值,评价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髋臼假体位置的准确性。结果术中、术后均无血管神经损伤、骨折、脱位、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63个月,平均30.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髋臼假体前倾角、外展角分别为(13.904±4.034)、(42.898±7.474)°,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86,P=0.178;t=1.969,P=0.055)。内外及上下髋臼偏移度分别为(2.530±2.261)、(3.886±3.334)mm,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30,P=0.000;t=8.159,P=0.000);其中5 mm 29髋,5~10 mm 18髋,10 mm 2髋,贴合率达59.2%。结论对于丧失正常解剖结构的骨性强直髋关节,THA术中充分利用残留及永久性解剖结构进行髋臼假体定位是比较准确的。  相似文献   

4.
严重异位骨化伴骨性强直的人工全髋置换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严重异位骨化伴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及预防对策。方法:对12例髋关节严重异位骨化伴骨性强直者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术后经3-10年的随访。结果:所有病例经3-10(平均6.3)年随访,髋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是髋关节严重异位骨化伴骨性强直的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强直髋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10):674-676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告关节强直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结果。方法 对45例强直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平均年龄为55.8岁(28~80岁)。20例系自发性髋关节强直,25例为术后强直。关节强直的平均时间36年(3~65年),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6.5年。结果根据Merled Aubigne评分标准在最近的随访评价中,髋关节平均分数是165±1.5分。髋关节功能45例中41例疗效满意。在最近的随访中平均屈曲范围是88°(30°~130°)。大多数病人在邻近关节有减轻疼痛的效果。积累8年的生存率,随访最后分数的修定是96.7%(95%可信度,间隔90.2%~100%)。结论作为治疗强直髋的手术方法,全髋关节置换的长期疗效在该关节和邻近关节的最近研究中获得证明。当考虑手术时,应仔细的评价术前和术中臀中肌的功能,这是预测最后行走能力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髋关节骨性强直或融合后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髋关节骨性强直或融合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 10例髋关节骨性强直或融合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 6~ 30个月 (平均 18个月 ) ,10例 12个髋关节活动度术前为 0° ,术后总的活动度平均 16 3° ,屈髋平均 89°;Har ris评分术前平均 15 6分 ,术后平均 89分。术后髋痛消失 ,膝痛、下腰痛明显改善 ,步态基本恢复正常 ,8例重返工作岗位。结论 髋关节骨性强直或融合后如果发生严重的下腰痛、对侧髋关节、同侧膝关节疼痛或髋关节融合在非功能位上 ,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条件好 ,外展肌基本正常 ,应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非功能位骨性强直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效果的因素,包括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假体选择等。[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对14例强直性脊柱炎导致髋关节非功能位骨性强直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2例23髋,女2例3髋;年龄18~45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28分。[结果]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假体位置良好,无脱位等情况,活动度良好。[结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非功能位骨性强直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应用生物型假体及精确的手术技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oplasty,THA)的手术方法 、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1992年5月-2004年7月,对56例71髋AS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切口行THA治疗.男52例67髋,女4例4髋;年龄17~48岁,平均35.5岁.左侧32髋,右侧39髋.均有髋关节屈曲强直,角度为(43.1±7.2)°,其中15例为双侧强直.术前Harris评分为(42.6±5_3)分.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分级髋关节病变均为Ⅳ级.病程3~11年. 结果 本组1例术中因严重骨质疏松出现股骨近端骨折,予钛丝捆绑同定,6周后骨折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年,平均5.3年.1例1髋于术后第8天出现皮下组织感染,1例1髋于术后第11天出现伤口破溃,2例2髋分别于术后11个月及术后3年出现感染,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关节感染.术后X线片检查示,单纯髋臼假体松动4髋(5.6%),单纯股骨假体松动3髋(4.2%),髋臼及股骨假体均松动5髋(7.0%),总松动率为16.8%;其中8髋行翻修术,疗效满意;其余患者未作处理.15髋(21.1%)术后1年出现异位骨化,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2.7±4.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0髋,良43髋,可14髋,差4髋,优良率为74.7%. 结论 前外侧入路THA可有效治疗AS患者髋关节屈曲强直.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同期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自2008-05—2011-05对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5例,女1例;年龄31~42岁,平均37岁;术前双髋关节骨性强直,活动度0度,5例髋关节屈曲挛缩。结果术后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 a,平均27个月,无关节脱位、感染、松动、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3.3%。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双侧髋关节完全强直,行同期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与全髋置换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明确诊断髋关节骨性关节炎81例,其中男49例,女32例,年龄48~72岁,平均55岁。14例髋关节置换术中,其中2例行双侧全髋置换术。术前Harris评分平均51分(38~64分)。结果 81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据临床特征均得到确诊。术后14例病人均无髋脱位,髋关节疼痛消失。X线平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术后平均随访28个月(6~76个月),患者Harris评分平均85分(81~88分)。结论 对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只要根据其临床特征和采取正确的诊断方法及标准,均能确诊。对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晚期病人,采取正确的全髋置换技术,均能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效果。方法对16例(20髋)AS患者行THA治疗。采用Harris评分对术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16例均获随访,时间3~8年,至末次随访时,患者髋关节屈伸、内外旋、收展总活动度由术前的0°~95°提高到89°~215°。根据Harris评分:术前为7~63(30±3.5)分,术后为63~94(85±2.8)分,优13例,良5例,差2例。结论采用THA治疗AS可有效恢复关节功能,明显缓解髋关节疼痛,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髋关节骨性融合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髋关节骨性融合后所产生的并发症和功能丧失所带来的诸多生活不便,使越来越多的髋关节融合者,尤其是年轻患者,要求解除髋关节的融合状态,重建关节的运动功能.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成功,THA已经成为重建髋关节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关节感染后遗关节畸形患者,其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感染再发的情况。方法回顾2010年6月—2017年5月采用THA治疗的31例(31髋)髋关节感染后遗关节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18例,女13例;年龄20~71岁,平均46.1岁。化脓性感染17例,结核性感染9例,感染性质不详5例;感染至治愈时间6~25个月,平均13.9个月。明确感染源患者感染治愈至THA时间为6~58年,平均23.4年。根据Kim分型标准:Ⅰ型12例,Ⅱ型9例,Ⅲ型10例。关节发育异常后遗骨关节炎21例,病理性脱位7例,髋关节强直3例。患侧下肢短缩0.5~5.6 cm,平均2.9 cm。术后通过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评估感染情况,摄髋关节X线片评估髋关节骨性结构、是否有感染性病灶及测量下肢长度,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63个月,平均34个月。术中留取组织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例发生坐骨神经刺激症状,1例关节后脱位。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再发。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参照Harris评分获优8例、良19例、中4例,优良率达87%。X线片复查示无斑片状骨密度降低及点状硬化,无透亮区。与健侧相比,5例患侧肢体短缩,长度为0.4~1.3 cm,平均0.6 cm;患者均未见明显跛行,无肢体不等长主观感觉。结论髋关节感染后遗关节畸形患者经评估确定为感染静止期后行THA,可以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感染再发风险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22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行踝关节及足趾屈伸等功能锻练。结果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屈曲畸形基本矫正。11例均获随访,时间2-6年。未出现关节脱位和假体松动。Harris评分由术前9-58(36±9.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64-94(81.2±10.6)分,优13髋,良6髋,中3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能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矫正髋关节畸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已经非常成熟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John Charn ley,他开创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新时代,他设计的低磨损全髋关节假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Charn ley也被誉为现代全髋关节置换术之父[1]。Charn ley(1911-1982)是莱庭顿医院(W righ tingtonHo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关节畸形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1例(22髋)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关节畸形行THA治疗。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随访观察假体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45(24-58)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坐骨神经损伤或感染复发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未出现〉2 mm的透亮带,无假体松动。临床症状及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9.5(73-97)分,较术前平均45.3(25-62)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42,P〈0.001)。结论 THA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关节畸形的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髋臼发育不良的病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人工髋臼安放的方法。方法:对15例22个因髋臼发育不良导致骨关节炎的病例,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根据髋臼发育不良的程度,采用了髋臼外上缘植骨,加深髋臼及髋臼轻度内陷等三种方法。术后3、6、9、12个月及以后每半年以同等条件投照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观察人工髋臼安放的角度及人工髋臼与髋臼骨床愈合的情况。平均随访24个月。结果:随访时发现加深髋臼及髋臼轻度内陷的病例,人工髋臼与髋臼骨床接触良好,角度满意,关节功能恢复优良。而髋臼外上缘植骨的病例,术后2年时植骨块与人工髋臼之间出现了透亮带。结论:髋臼发育不良导致髋关节骨关节炎的病例在施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时应根据髋臼骨床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安放人工髋臼。特别是在髋臼较浅,而髋臼骨床底部骨质较多的情况下,应采用向内切磨髋臼:加深髋臼后安放人工髋臼。本组病例大部分采取此方法,收到了十分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手术中应注意不宜切磨髋臼过深,影响到髋臼内壁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严重畸形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刘欣  白人骁 《中国骨伤》2008,21(9):654-655
目的:总结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严重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1992年至2005年采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严重髋关节畸形33例共计45个髋关节,比较手术前后疼痛指数、畸形角度、关节活动范围、单腿负重能力改变及术后并发症。结果:27个髋关节术后无疼痛,疼痛指数平均下降1.0级;术髋屈曲畸形角度平均改善44.17°;术后关节活动度平均改善58.4°;31个手术关节可单腿负重。有22个关节出现不同程度股骨头假体下陷,1例患者于假体安装后因暴力复位导致坐骨神经挫伤,术后8个月恢复。结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严重畸形的中期临床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