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蒋艺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7):1795-1797
目的:观察玻璃离子(glass ionomer cemen,GIC)和三氧化矿物骨料(mineral trioxide aggregrate,MTA)修复髓室底穿孔术后对患者牙周组织炎症反应和硬组织造成的影响。方法:根据修复材料将56例髓室底穿孔患者共56颗牙分为MTA组与GIC组,比较不同材料修复效果。结果:穿孔直径>2mm时,MTA组成功率为83.33%,高于GIC组(P<0.05)。MTA组牙槽骨修复时间多为3~6个月,GIC组多为6~12个月。结论:临床治疗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修复材料进行修复,以避免对患者牙周组织炎症反应和硬组织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采用 MTA 经三明治技术修复侵袭性根颈吸收同时保持患牙牙髓活力的疗效。方法选用2006年10月~2010年3月我科门诊诊断为侵袭性根颈吸收患者3例,采用 MTA 联合玻璃离子水门汀,复合树脂进行修复治疗,平均随访2年。结果采用 MTA 经三明治技术修复侵袭性根颈吸收可中止进行性根颈吸收的进度,治疗有效。结论以 MTA 联合玻璃离子水门汀,复合树脂修复侵袭性根颈吸收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陈瑞  易道喜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1):1694-1696
目的:观察并评价以无机三氧化聚合物(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即刻修补根管侧壁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根管侧壁穿孔患牙10例,采用MTA修补,完成根管充填及冠部修复。术后3、6、12个月复查,观察穿孔处根周组织变化和患者临床表现,评价修复根尖穿孔效果。结果:10例患者均在完成即刻修补后2天内观察无异常而完成后续根管或修复治疗,1例由于侧穿范围过大治疗失败,其余9例患牙无不适,术后X线片显示充填物致密,随访中X线片示穿孔处根周无暗影出现,2例有少量材料超充,但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MTA治疗根管穿孔患牙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直径种植体种植修复后牙缺失的美学效果及对牙周健康指标和骨吸收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在笔者医院就诊的后牙缺失患者62例,根据植体直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直径种植体,研究组采用小直径种植体,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红色美学指数(Pink esthetic score,PES)、修复后的牙周袋深度(Pocket depth,PD)、骨吸收量、骨密度,观察种植体颈部根方1 mm、7 mm、10 mm点位与长轴垂直面的牙槽骨厚度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种植成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美学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修复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PD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PD均有所降低;两组术后骨吸收量均低于术前(P<0.05),骨密度均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术后骨吸收量低于对照组(P<0.05),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h的1 mm、7 mm、10 mm点位与长轴垂直面的牙槽骨厚度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术后1 h的1 mm...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静止期牙周病动物模型,观察不同加力时间下其牙槽骨骨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156只28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0只)和实验组(106只),实验组建立静止期牙周病动物模型,再随机分为牙周治疗组和牙周+正畸治疗组(各50只),对牙周+正畸治疗组动物模型上颌右侧第一磨牙加力,力值为50 g。各组于加力后0、7、14、21、28 d各处死10只动物,取材,行Micro-CT检察。结果①加力0、7、14、21、28 d,实验组动物模型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牙槽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均较对照组降低,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分离距离(Tb·Sp)均较对照组升高;②相较牙周治疗组,加力14 d时牙周+正畸治疗组动物模型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牙槽骨BMD、BV/TV、Tb·Th降低,Tb·N、Tb·Sp升高;加力28 d时,BV/TV升高,Tb·N、Tb·Sp降低;③加力14 d,牙周+正畸治疗组动物模型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牙槽骨BMD、BV/TV、Tb·Th降至最低,Tb·N、Tb·Sp升至最高,但至28 d时各项指标已恢复至未加力时状态。结论①静止期牙周病动物模型牙槽骨骨质疏松且对力学刺激的反应变缓慢;②突然受力后静止期牙周病动物模型牙槽骨以吸收为主,但随着加力装置力量的减弱和力值的稳定,牙槽骨可逐渐恢复到加力前的状况;③较小的力值刺激有利于静止期牙周病动物模型牙槽骨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T-scanⅢ对咬合力的控制和龈沟液中RANKL、OPG水平的变化及牙槽骨高度的测量评价牙周炎患者固定义齿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14例前牙缺失并需要固定义齿修复,但至少有一颗或多颗牙基牙牙槽骨吸收≥1/2而≤2/3的患者为受试对象,且将符合牙槽骨吸收≥1/2而≤2/3的基牙作为目标基牙,共20颗。患者经过彻底的牙周治疗并将牙槽骨吸收严重的牙进行去髓术后,行前牙固定义齿修复,并在戴牙时用T-scanⅢ辅助调牙合。并于修复前、修复后即时和修复后1个月、3个月检查咬合力心的位置、检测目标基牙龈沟液中RANKL、OPG水平的变化及目标基牙牙槽骨高度的变化。结果:患者在正中咬合时,COF距X轴的垂直距离在戴牙后即时和修复后与修复前相比显著性降低(P0.05);目标基牙OPG的浓度在修复后比修复前升高(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目标基牙RANKL/OPG比值在修复后比修复前降低(P0.05),且随时间延长而降低。目标基牙牙槽骨高度在任何两个时间点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随时间变化牙槽骨高度变化不明显。结论:牙槽骨吸收大于1/2而小于2/3的牙经完善牙周治疗并行去髓术后作为基牙进行固定义齿修复,在短期内其临床各指标均保持稳定,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Z-350树脂桩核修复后牙牙体严重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Z-350复合树脂桩核修复后牙牙体严重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个牙体严重缺损的后牙随机分为两组,银汞组65个,Z-350树脂组75个,随访时间2年。结果:Z-350复合树脂在修复后牙牙体严重缺损的成功率优于银汞桩核,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Z-350树脂桩核用于修复后牙严重牙体缺损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ALN)在不同时间抑制兔牙槽骨吸收的作用.方法:大耳白兔20只建立牙周炎模型,随机分成五组,每组4只.各组分别于用药后二周和四周通过骨灰度测量、组织形态学等方法进行药效评价.结果:胶原+0.5mg/mlALN组、胶原+1mg/ml ALN组及胶原+2mg/ml ALN组中骨吸收抑制比单纯胶原组和空白对照组中的明显,且胶原+1mg/ml ALN组和胶原+2mg/ml ALN组中的骨吸收抑制又比胶原+0.5mg/ml ALN组抑制明显.结论:阿仑膦酸钠能够在抑制兔牙槽骨吸收降低失牙风险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长联冠在治疗重度牙周病,延长天然牙寿命中的作用.方法:32名牙槽骨水平吸收已达根1/3以下患者共686颗牙,在彻底的牙周治疗和完备的根管治疗完成后,避行长联冠修复.结果:32名患者中30名治疗结束后3-5年临床随访修复体来见松动,X-ray显示牙槽骨硬骨板较修复前清晰.结论:长联冠在重度牙周病后期治疗中对延长天然牙寿命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Z350纳米树脂联合流体树脂修复老年人前磨牙楔状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1月在笔者科室就诊的232例患者(男120例,女112例),年龄60~70岁,第一前磨牙156颗,第二前磨牙124颗,共280颗患牙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自酸蚀后采用Esthet-X Flow树脂垫底后Z350纳米树脂修复;对照组:单纯玻璃离子(GIC)垫底后用3M Adper Easy THree自酸蚀粘结处理Z350纳米树脂进行充填修复,比较即刻、1年后、2年后两者的美观、树脂脱落率、边缘密合度、继发龋、着色等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即刻修复成功率比较,两种修复方法效果相似(P0.05),无明显差异,而1年后、2年后充填成功率对比,流体树脂联合Z350纳米树脂夹层修复楔状缺损时明显优于单纯玻璃离子(GIC)联合Z350纳米树脂(P0.01)。结论:Z350纳米树脂联合流体树脂修复楔状缺损时长期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玻璃离子(GIC)联合Z350纳米树脂,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老年人前磨牙深度楔状缺损充填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