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几种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就骨质疏松症几种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讨这几种基因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予以综述。结果及结论骨质疏松是一个多基因疾病,一些基因的多态性、s细胞因子与骨量的变化有明显相关性,但它们之间的作用机理没有完全被研究清楚,还有待于广泛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白雪  王毅  于顺禄 《中国骨伤》2007,20(9):573-576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在很大程度上受基因的影响。在OP的相关基因中,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雌激素受体(ER)基因、Ⅰ型胶原基因及转化生长因子基因都是重要的候选基因。VDR基因中BB基因型者比Bb及bb基因型者的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低,骨丢失率高。FokⅠ基因型与腰椎BMD降低有明显相关性,ff基因型者腰椎BMD<Ff基因型者<FF基因型者,且ff基因型者股骨骨丢失增加。ER基因与OP较密切的是PvuⅡ和XbaⅠ的多态性,PP基因型者腰椎(L1-L4)和股骨上端BMD的Z分值有降低倾向,且PP基因型者<Pp基因型者<pp基因型者;而Xx基因型则为XX基因型者>Xx基因型者>xx基因型者。Ⅰ型胶原基因与骨量呈显著相关性,COLIA1基因突变可致低骨量、骨脆性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对调节骨形成和骨吸收有重要作用,TGF-β基因中可发生碱基丢失,这种变异多见于OP患者。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白雪  王毅  于顺禄 《中国骨伤》2006,19(9):573-576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在很大程度上受基因的影响。在OP的相关基因中,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雌激素受体(ER)基因、Ⅰ型胶原基因及转化生长因子基因都是重要的候选基因。VDR基因中BB基因型者比Bb及bb基因型者的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低,骨丢失率高。FokⅠ基因型与腰椎BMD降低有明显相关性,ff基因型者腰椎BMDXx基因型者>xx基因型者。Ⅰ型胶原基因与骨量呈显著相关性,COLIA1基因突变可致低骨量、骨脆性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对调节骨形成和骨吸收有重要作用,TGF-β基因中可发生碱基丢失,这种变异多见于OP患者。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它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并使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多因子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基因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试图通过研究确定其直接病因;找到敏感的遗传标记,预测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开发药物防止骨量丢失和逆转骨质疏松。但是,其相关基因和致病基因尚未明确,复杂的遗传学体系也未完全清楚,还有待于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探索。本文回顾国内外文献,就骨质骨疏松症几种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这些基因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思考骨质疏松症的遗传学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骨质疏松的最严重后果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即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的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时即可发生骨折,这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病死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正在悄悄地、迅猛地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骨密度仍是临床预测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金标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引发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遗传机制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复杂的遗传学体系并未完全清楚,还有待于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探索。研究和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近年来研究某个基因多态性对骨密度影响的相关性研究比较多,而少有系统阐述其关系的文章,故对此予以综述。以探讨这些基因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系,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遗传学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脂代谢相关疾病和骨质疏松症作为两种常见的代谢相关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这已成为重要的公共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脂代谢异常与骨质疏松症发病是独立的,然而最近许多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不仅具有共同的影响因素,在病理生理上也密切相关。高脂血症、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脂代谢相关疾病受多种相关分子机制调控,包括Wnt、TGFβ/BMPs、Notch、Hhs/Ptch1/Smo-Gli1等主要信号通路和激活的转录因子,这些信号通路及转录因子并不是孤立的发挥作用,在特定的微环境中可以被同时激活,诱导MSCs的分化,影响脂肪和成骨细胞的分化及功能,使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平衡失调,进一步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临床骨质疏松症患者也常并发高脂血症等脂代谢指标的异常,且随着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缓解,脂代谢紊乱现象会有所逆转。本文重点阐述脂代谢与骨质疏松症之间主要的信号通路及脂代谢相关疾病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这将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理念。  相似文献   

7.
雌激素受体α基因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病因学复杂,其遗传性状受激素、环境及营养因素调节.已知雌激素在调节骨的内稳态及防止绝经后骨量丢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进行了大量相关性研究,但是雌激素受体α基因及其多态性在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并未取得共识.该文就雌激素受体α基因及其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学者对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机制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试图寻找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致病基因,从而揭示其遗传机制.在复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雌激素受体基因、维生素D受体基因及I型胶原基因等相关基因多态性进行综述,发现相关文献报道虽多,但研究结果争议较多,尚不能达成共识.认为骨质疏松症不太可能是由个别基因的主要效应导致,而应该由多个基因分别产生微效应来决定;且已发现的这些基因可能占所有与其相关基因的4%还不到,尚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基因未被发现及重视.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结果以及今后类似的研究已为骨质疏松症的基因学研究开启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9.
破骨细胞是一种巨大的多核细胞,它的形成和活性异常可导致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置换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等许多疾病;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其治疗靶点主要集中在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及促进成骨细 胞的形成方面,随着破骨细胞对骨作用的信号通路等骨生物学研究的深人,一些新的治疗靶点被陆续发现;目前,0PG/, RANKL /RANK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一氧化氮和雌激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等信号通路认为与破骨细胞关系密切,本文就破骨细胞与骨质疏松症关系作一综述,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非编码RNA如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可以在转录、转录后和表观遗传学水平上调节目标基因,目前发现其与mRNA、miRNA、蛋白均存在互作机制,包括骨质疏松在内的多种疾病中都有lncRNA调控涉及。本文基于目前lncRNA在骨质疏松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其主要为破骨与成骨失衡的结果。力学因素、细胞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在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对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长期卧床、制动、失重是导致废用性骨质疏松发生的三大病因。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常见表现为骨质疏松性骨痛、骨的脆性增加、骨折的风险提高。目前对于废用性骨质疏松的诊断也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骨代谢物的生化检查进行判断。但在废用性骨质疏松症骨反应的不同阶段,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骨代谢物水平存在差异。因此,针对废用性骨质疏松的防治也应从药物、理疗、功能锻炼等多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由于骨质疏松研究的深人进展,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其发病机制,传统观念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主要包括内分泌紊乱、代谢紊乱以及机械性因素。然而,最近研究提出了“骨免疫学” 的观点,认为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系统和免疫因素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骨免疫学是专门研究免疫系统、造血系统及骨骼之间相互作用的领域,免疫系统中调节骨细胞及造血功能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这些T淋巴细胞分泌炎性因子和Wnt配体,促进骨的形成和吸收。另外,T淋巴细胞通过CD40配体及共刺激分子调节骨间质细胞及成骨细胞之间代谢的动态平衡。本文将阐述免疫学因素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生主要源自于KIT基因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的突变。但约10%~15%的GISTs不存在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被称为野生型GISTs,主要包括琥珀酸脱氢酶功能缺失型GISTs、BRAF突变型GISTs,以及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型GISTs。GISTs相关的基因研究可以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笔者就GISTs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的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生主要源自于KIT基因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的突变。但约10%~15%的GISTs不存在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被称为野生型GISTs,主要包括琥珀酸脱氢酶功能缺失型GISTs、BRAF突变型GISTs,以及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型GISTs。GISTs相关的基因研究可以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笔者就GISTs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的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银屑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多发病,可分为四型,其中关节病型银屑病存在骨关节的损害,同时会导致骨质疏松。而寻常型银屑病血清中钙、锌、硒等元素含量的降低以及IL-1、IL-6、IL-8、IL-17、TNF-α的升高均是导致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细胞因子。本文就寻常型银屑病导致骨质疏松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骨骼代谢性疾病,可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骨折倾向,危害个人健康,加重社会公共医疗卫生负担。关于OP的科学研究离不开OP动物模型的构建,目前造模方法主要包括诱导建模和基因工程建模两类。诱导建模包括手术诱导、药物诱导、饮食诱导、失用性诱导等,常用动物包括大鼠、小鼠、兔、羊、猪、狗、斑马鱼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基因工程建模则多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外源性基因插入动物基因组或对动物自身基因进行突变、敲除、过表达等使得动物具有骨质疏松特性,目前常用动物有小鼠和斑马鱼。不同的动物模型和建模方法各具优缺点,应综合考虑具体研究目的和关键科学问题,建立最合适的OP动物模型。笔者主要对目前各种骨质疏松动物建模方法及应用进行汇总梳理,以期为日后OP发病机制探索、药物筛选、防治手段等研究建模和实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idiopathic juvenile osteoporosis,IJO)是一种罕见的、具有自限性的,以青春期早期全身骨痛、骨折、行走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骨病,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随青春期发育而自发缓解。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影像学表现为全身骨骼骨密度下降,容易出现腰椎椎体及长骨尤其干骺端骨折,“新生骨骨质疏松症”是其独特的影像学表现,其诊断需先排除其他常见的青少年降低骨密度原因。目前其药物治疗规范尚未达成共识,以补充钙剂、维生素D及双膦酸盐为主要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极少部分遗留严重残疾。笔者就近年来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虽然现在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等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进展,但许多问题丞待解决.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对生物体内的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寻找出代谢物变化与生理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有助于疾病的诊疗及预后评价.本文就代谢组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在骨质疏...  相似文献   

18.
银屑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多发病,可分为四型,其中关节病型银屑病存在骨关节的损害,同时会导致骨质疏松.而寻常型银屑病血清中钙、锌、硒等元素含量的降低以及IL-1、IL-6、IL-8、IL-17、TNF-α的升高均是导致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细胞因子.本文就寻常型银屑病导致骨质疏松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发于妇女绝经后的骨疾病,其预防、治疗已是当前许多国家重要保健课题之一。笔者主要就近几年来国内外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分别从中药、西药和非药物治疗三方面做一综述。目前3种治疗方法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更深入地开发、研究中药和西药,探索有效而安全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将两者结合起来,辅以非药物治疗,实行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20.
遗传性肾小管酸中毒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肾小管性酸中毒(RTA)为肾脏酸化功能障碍引起的以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可因远端肾小管泌H+障碍所致,也可因近端肾小管对HCO3-重吸收障碍所致,或者两者皆有[1].1935年Lightwood[2]首先描述了1例儿童RTA病例.1945年Bain报道了首例成人病例.1958年董德长等川在国内首次报道R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