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肾衰竭与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慢性肾衰竭中晚期患者骨质疏松情况,探讨骨质疏松与年龄、体重指数、性别及慢性肾衰竭的相关性及骨质疏松表现。方法①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正位(L1~L4)和股骨颈、Ward’s三角、大粗隆的骨密度,测量134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及154例对照组骨密度(BMD)值,采用病例对照法分析慢性肾衰竭对骨质疏松发病率的影响;②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慢性肾衰竭、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对骨质疏松的影响。结果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分别为85.3%和41.2%;②按慢性肾脏病(CKD)分期观察,CKD 3、4、5期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病率与肾衰竭程度正相关(P<0.01);③骨质疏松与年龄及慢性肾衰竭正相关,与体重指数负相关;慢性肾衰竭、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④股骨颈、Wards三角、大粗隆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量减少程度高于腰椎(P<0.01)。结论慢性肾衰竭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ward’s三角区可作为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首选检查部位。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中老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骨密度变化,了解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方法:以305名中老年(年龄≥50岁)慢性肾脏病3~5期且尚未透析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102名非慢性肾脏病中老年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DXA)仪测定腰椎正位(L1~4)和股骨等部位的骨密度(BMD),观察CKD患者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按性别或CKD分期进行再分组,进一步观察不同性别或不同CKD分期条件下患者骨质疏松患病情况。结果:中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总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7.8%,男性组患病率为28.2%,女性组患病率49.2%,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升高(P〈0.01或P〈0.05)。按CKD分期观察,随慢性肾衰竭程度加重,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增加,其中CKD5期患者与CKD3、CKD4期患者比较其骨质疏松患病率增加更加明显(P〈0.01或P〈0.05)。结论:中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具有较高的骨质疏松患病率;随慢性肾衰竭程度加重,骨质疏松患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慢性肾衰竭是否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尚需探讨。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对骨质疏松发病率的影响及骨质疏松与年龄、体重指数及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①选择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48例对照组病例,测量其骨密度(BMD)值,采用病例对照法分析2型糖尿病对骨质疏松发病率的影响;②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糖尿病、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对骨质疏松的影响;③对糖尿病、年龄、体重指数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①2型糖尿病组的骨质疏松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5.9%和43.2%;②骨质疏松与年龄及糖尿病正相关,与体重指数负相关;糖尿病、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③糖尿病组的年龄、体重指数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只有年龄有其统计学意义;⑤Ward's三角区为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结论 ①2型糖尿病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②2型糖尿病人应保持适当的体重指数;③中老年人均应定期检查BMD,以求尽早诊治骨质疏松和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④Ward's三角区可作为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首选检查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对骨质疏松发病率的影响及骨质疏松与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①选择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46例对照组病例,测量其骨密度(BMD)值,采用病例对照法分析2型糖尿病对骨质疏松发病率的影响;②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糖尿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对骨质疏松的影响;③对糖尿病、年龄、体重指数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①2型糖尿病组的骨质疏松发病率为55.9%,对照组为43.2%,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②骨质疏松与年龄及糖尿病正相关,与体重指数负相关;糖尿病、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③糖尿病组的年龄、体重指数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④对照组的年龄对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影响有统计学意义;⑤ ward's三角区为两组病例骨质疏松共同的好发部位.结论 ①2型糖尿病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与骨质疏松正相关;②2型糖尿病患者应保持适当的体重指数,以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减轻骨质疏松的程度;③无论有无糖尿病,中老年人均应定期检查BMD,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骨质疏松,降低由骨质疏松导致的腰椎、股骨骨折发生率,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④ ward's三角区对骨质疏松最敏感,可作为首选检查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和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464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正位第2~4腰椎、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区骨密度;问卷调查受试者的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重、血压等情况.结果 ①高血压组绝经后妇女年龄、体重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②高血压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65.71%、非高血压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59.88 %,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高血压组股骨颈(0.789±0.112)、Ward's三角区(0.629±0.139)骨密度明显低于非高血压组股骨颈(0.818±0.121)、Ward's三角区(0.655±0.138)骨密度(P<0.05),高血压组第2~4腰椎、大转子骨密度与非高血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病与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存在相关性,高血压病是导致绝经后妇女低骨密度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区1 403例成年女性骨密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本地区成年女性人群腰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随年龄、绝经年限、体重、身高的变化规律、各部位骨密度的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公司的XR-46系列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 403例成年女性人群腰椎(L2-L4前后位及L3侧位)、非优势(左)股骨近端各部位(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BMD值,按10岁一个年龄组分7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州地区成年女性腰椎骨峰含量出现在30~39岁组,而股骨近端骨峰含量出现在20~29岁组,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腰椎和Ward's三角部位在50~59岁和60~69岁两年龄组骨量呈快速丢失现象.各部位骨密度的偏相关分析显示各部位的骨密度均呈相关性(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体重对绝经前女性股骨颈的骨密度有影响(P<0.01),而绝经后女性腰3侧位骨密度除了年龄和体重的影响外,身高和绝经年限均对其有影响(P<0.01).成年女性在达到峰值骨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各部位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都呈上升趋势.结论女性机体BMD随年龄而变化,年龄、体重、绝经年限及身高等对机体BMD均有一定的影响,保持合适的体重和体型,有利于BMD的增加与维持.对不同年龄段的成年女性人群,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应以测量不同部位的BMD作为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邵阳地区成年人各年龄段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和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邵阳地区4000例成年人进行腰椎2-4和髋部骨密度测定。结果男性骨密度峰值在25~29岁,女性股骨颈,Ward’s三角,股骨粗隆的骨密度峰值均出现在25~29岁,但腰椎2-4骨密度峰值在30~34岁。消瘦组(低体重组)的BMD显著低于正常体重或超重、肥胖组。骨质疏松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女性高于男性,50岁以后的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出现明显加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文化程度、高钙饮食及体重指数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24,0.795,0.623,0.821。结论邵阳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文化程度、高钙饮食及体重指数是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而年龄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吉林省长春地区4613例25~79岁女性腰椎正位L1-L4 TOTAL骨密度(BMD),分析长春地区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研究女性腰椎BMD与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Discovery WA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腰椎正位L1-L4 TOTAL骨密度。将4613例受试者腰椎BMD检测结果按5岁为一年龄段分组,应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腰椎BMD和骨质疏松患病率与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3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腰椎BMD值呈下降趋势,骨质疏松患病率升高,年龄与腰椎BMD呈负相关,与OP患病率呈正相关;随绝经年限延长,BMD值降低,OP患病率升高,绝经年限与腰椎BMD呈负相关,与OP患病率呈正相关。低体重指数组,腰椎BMD值最低,OP患病率最高;随体重指数增加,腰椎BMD增加,骨质疏松患病率降低,体重指数与腰椎BMD呈正相关,与骨质疏松患病率呈负相关。结论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是骨密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增龄、绝经年限延长与低体重指数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体重指数患者的腰椎和股骨近端、股骨颈、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及T值评分,探讨体重指数对绝经老年妇女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25例年龄均为60以上的绝经老年妇女为研究对象,计算体重指数将患者分为体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检测患者腰椎和股骨近端、股骨颈、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分析各部位骨密度变化与体重指数的关系。结果体瘦组的患者各部位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和肥胖组的患者,体瘦组与正常组或肥胖组比较,腰椎(L1~L4)、股骨颈、股骨近端、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均有显著的差异(P<0.01);正常组与肥胖组比较,仅L3和L4的骨密度有显著的差异(P<0.05),其余部位的骨密度无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体重和体重指数是影响骨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体重和体重指数与绝经老年妇女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低体重指数的绝经老年妇女,骨丢失而引起的骨量减少明显,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及伴肌少症患者的骨密度变化情况。方法健康对照组57例。CKD患者123例,男性61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59. 8±12. 6岁。以核素肾动态显像获得的肾小球滤过率,将CKD组患者分为CKD1组(CKD1~2期)和CKD2组(CKD3~5期)。将研究对象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检测腰椎和髋关节骨密度及体质成份,评估肌肉质量、肌肉强度。结果①CKD2组患者腰椎、髋部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CKD患者肌少症组腰椎、髋部和股骨颈骨密度均较非肌少症组骨密度T值显著减低(P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41. 7%、20.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367,P=0. 012)。结论骨密度随CKD病情进展而下降; CKD合并肌少症患者更易罹患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