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3年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3年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8月至2006年1月骨质疏松门诊PMOP患者115例,口服阿仑膦酸钠70 mg 每周1次,同时每天补充钙剂800 mg和活性维生素D 0.25 μg,疗程3年.定期测定治疗前后的腰椎、股骨颈与全髋骨密度值(BMD)及骨转换标记物.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结果 治疗3年后,腰椎、股骨颈和全髋部位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增幅分别为8.1%、3.5%和4.0%.治疗6个月,血清ALP、骨钙素和尿钙/肌酐比值分别下降16.7%、24.1%和13.4%,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其后各骨转换标记物仍维持较低水平,但无进一步下降.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6个月时骨钙素和尿钙/尿肌酐比值的变化与3年后腰椎、股骨颈和全髋部位BMD的变化值均呈负相关(P<0.01),血清ALP与腰椎BMD的变化值呈负相关(r=-0.231,P<0.01).治疗期间新发骨折4例.结论 阿仑膦酸钠是治疗中国PMOP患者安全而有效的药物,治疗6月可显著降低骨转换标记物,3年中显著增加骨密度,而且,早期骨转换标记物的下降与3年后骨密度的改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OPD患者骨质疏松症经唑来膦酸治疗的疗效及对肺功能影响。方法 COPD合并骨质疏松患者52例,给予唑来膦酸及基础药物治疗,疗程1年,测量治疗前后腰椎、髋部骨密度(BMD)、肺功能及血清中血钙、血磷、骨特异性碱性膦酸酶(BALP),血清骨钙素(BGP)和晨尿游离脱氧吡啶啉排泄率(Dpd/Cr)、VAS及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治疗1年后疼痛症状改善,FEV1、FEV1%有显著提高,腰椎、股骨颈BM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FEV1、治疗后FEVl变化值△FEV1与腰椎骨密度变化值正相关。治疗后BGP值升高,ALP、Dpd/Cr值均下降,而血磷、血钙均无变化。结论唑来膦酸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代谢,同时改善通气功能,可以应用在COPD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血清硒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以及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之间相关性。方法检测156例正常骨密度和162例骨质疏松症的血清硒、25-羟基维生素D、PTH、骨钙素、PINP、CTX和NTX/Cr等指标水平。腰椎和股骨颈的BMD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探索了血清硒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症女性的血清硒水平低于正常骨密度的女性(P0.05)。在骨质疏松症妇女中,血清硒水平与年龄、绝经年限、BMI、PTH、骨钙素、PINP、CTX和NTX/Cr水平呈负相关,与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呈正相关。在正常骨密度组,血清硒水平与这些参数均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调整年龄和BMI后,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与血清硒及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绝经年限、PTH、骨钙素、PINP、CTX和NTX/Cr呈负相关。对年龄和BMI进行调整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确定BMD的预测因子,血清硒和PINP、CTX是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的显著预测因子。结论绝经后女性患者血清硒水平降低与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降低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利塞膦酸钠胶囊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40名受试者随机等分入利塞膦酸钠组(A组)和安慰剂组(B组)。A组给予利塞膦酸钠胶囊+碳酸钙D3咀嚼片,B组给予安慰剂+碳酸钙D3咀嚼片,整个试验疗程为12个月。在治疗前、用药后6月末及12月末随访,通过对腰椎2~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髋部BMD的测量及骨代谢生化指标:血骨钙素(osteocalcin,OCN)和尿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肌酐(urine cross-linked N-telopeptide of collagen typeⅠ/creatine,NTX/Cr)的检测,对有效性进行评估;在治疗前、3月末、6月末和12月末随访,通过对一般体征、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的观察对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结束后,腰椎2~4BMD变化率A组增高8.28%±13.79%,B组增高4.09%±14.60%,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髋部BMD变化率A组增高8.49%±15.58%,B组增高6.84%±18.3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OCNA组下降2.94±4.73ng/ml,B组下降0.53±3.90ng/ml,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尿NTX/CrA组下降9.38±65.93nMBCE/mMCR,B组升高3.59±59.86nMBCE/mMCR,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A组发生新骨折8例,发生率7.84%;B组6例,发生率5.76%,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过程中未发生与药物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利塞膦酸钠胶囊能够有效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的骨密度,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不良反应少,用于防治PMO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老年女性骨转换指标变化对骨密度(BMD)和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632名健康中老年女性(年龄40~89岁),测定空腹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OC)、骨I型胶原C-末端肽(s CTX)和N-末端肽(s NTX),以及腰椎和近端股骨骨密度(BMD),并分析这些骨转换指标与BMD和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检测的各种骨转换指标与腰椎、股骨颈和髋部BMD呈显著负相关(r=-0.238~-0.528,P均=0.000)。调整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后,血清BAP、OC和s CTX与腰椎和股骨颈BMD的偏相关系数仍然有显著性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这些骨转换指标对腰椎BMD是一个有意义的负性决定因素,大约可以解释腰椎BMD 7.6%~27.9%的变异性。各种骨转换指标水平最高的四分位组(Q4)与最低的组(Q1)比较,腰椎、股骨颈和髋部的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分别显著增加4.6~15倍(OR=4.6~15,95%CI:2.6~30),3.2~13倍(OR=3.2~13,95%CI:1.5~36)和3.0~13倍(OR=3.0~13,95%CI:1.3~44)。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中老年女性骨转换指标与BMD和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关系,提示骨转换指标水平变化是中老年女性BMD的重要决定因素,骨形成指标和/或骨吸收指标水平增加者骨质疏松患病率和患病风险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代谢性骨病患者跟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四种骨吸收标志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y,TRAP)、脱氧吡啶酚(deoxy pyridinoline,D-Pyr)、Ⅰ型胶原N端肽(N-telope tide of typeⅠcollagen,NTX)、尿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OP)水平,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定量超声法、酶联免疫法、氯氨T化学法测定82例代谢性骨病患者跟骨BMD T值、Z值以及血清TRAP、尿D-Pyr/Cr、尿NTX/Cr、尿HOP/Cr水平,多元回归分析其相关性,并以85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组。结果代谢性骨病患者跟骨BMD T值、Z值、骨硬度指数下降(P0.05),男女性T值与年龄负相关,与体质量正相关(P0.05),而与身高、BMI相关关系不大;患病组血清TRAP、尿D-Pyr/Cr、尿NTX/Cr、尿HOP/Cr水平升高(P0.05),男性BMD除Z值与TRAP外,T值、Z值均与TRAP、D-Pyr/Cr、NTX/Cr、HOP/Cr负相关(P0.05),女性T值、Z值与D-Pyr/Cr、NTX/Cr负相关(P0.05)。结论代谢性骨病患者跟骨BMD下降,骨吸收标志物TRAP、D-PYR、NTX、HOP水平升高,两者存在一定相关性,联合检测可较准确评估患者的骨量变化及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3):1193-1197
[目的]分析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对药物应用的指导意义,为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探索一条精准有效地治疗途径。[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研究,56例患者根据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与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 Laps)测量值分为低骨转换组(30例)与高骨转换组(26例)。每组随机分别给予2种治疗方案:特立帕肽(20μg/d)与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年),治疗时间为26个周,期间定期观察β-cross Laps、P1NP、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MD)以及VAS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高、低骨转换组中,特立帕肽治疗后P1NP与β-cross Laps均较治疗前浓度升高(P<0.05),唑来膦酸治疗后P1NP与β-cross Laps均较治疗前浓度降低(P<0.05);低骨转换组特立帕肽治疗后腰椎BMD升高较唑来膦酸显著(P<0.05),高骨转换组唑来膦酸治疗后股骨颈BMD升高较特立帕肽显著(P<0.05);低骨转换组特立帕肽治疗后骨痛缓解优于唑来膦酸(P<0.05),高转换组中两种药物均能缓解骨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应以骨生化标志物作为药物选择的依据:低骨转换状态下以促成骨药物为主,高骨转换状态下以抑制骨吸收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8.
采用一新骨吸收指标尿吡啶啉(Pyr)和脱氧吡啶啉(DPyr)以及骨密度(BMD)观察日本48例原发骨质疏松绝经后妇女,年龄为49-82岁,平均56岁.绝经年限均在3年以上,平均10年。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HRT,n=13)及1aD3治疗(n=20)3年.并与单纯钙剂治疗(n=15)比较。结果可见治疗前尿Pyr和DPyr与BMD,及治疗6个月后的尿Pyr和DPyr与治疗24个月后的腰椎BMD均有明显的负相关;HRT组和laD1组治疗后尿Pyr和DPyr在不同时间均有明显下降,HRT组腰椎,股骨颈和全身三个部位BMD在治疗后不同时间有明显上升;且HRT组屎Pyr、DPyr冶疗后的下降率和腰椎BMD治疗后的上升率明显大于1aDa组。提示雌激素替代治疗和1nD2治疗均可明显抑制骨吸收,而前者作用优于后者并增加骨量。尿Pyr及DPyr为目前骨吸收的特异、敏感指标,可作为骨质疏松治疗的反映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绝经前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密度(BMD)和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EXA)测定178例绝经前女性SLE患者以及60例正常对照组的腰椎、股骨颈的骨密度以及T值,血钙、磷浓度,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血清骨钙素(BGP)、尿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水平,并将SLE组患者分为SLE初诊组与治疗组,分别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LE初诊组的腰椎BMD,股骨颈BMD及T值,血清AKP、尿NTX较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而腰椎骨密度T值、血清BGP较正常对照组低(P<O.05);SLE治疗组的腰椎BMD、T值和股骨颈1值,血清BGP低于正常对照组,但股骨颈BMD、血清AKP、尿NTX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SLE治疗组的腰椎、股骨颈BMD与T值均显著低于SLE初诊组.SLE组的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率分别为6.74%、16.85%.结论 绝经前SLE患者较同年龄正常女性易发生骨质疏松,血清BGP和腰椎骨密度可能较早反映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不同阶段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方法检测T2DM正常白蛋白尿患者(51例)与DN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组40例,临床白蛋白尿组28例,肾功不全组20例)的BMD及骨代谢指标。结果 25羟维生素D3(25-OH-D3)在正常白蛋白尿组最高,在DN各组间随着肾功能的恶化逐渐降低(P0.05)。DN各组血清骨钙素(BGP)及血清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均低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5)。DN各组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均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5)。肾功不全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量白蛋白尿组及肾功不全组各部位BMD值均低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5)。多元相关分析表明腰椎BMD及股骨颈BMD与年龄、血Cr、BUN、尿MA/Cr、βCTX、PTH成负相关,与血Ca、25-OHD3、BGP、T-PINP成正相关,女性患者腰椎BMD及股骨颈BMD与绝经年限成负相关。结论随着T2DM患者肾功能逐渐下降,其骨量减少的程度逐渐加重,T-PINP、BGP、βCTX、25-OH-D3等骨代谢指标较BMD更敏感地反映DN早期骨代谢的变化。DN患者的BMD与年龄、绝经年限、尿MA/Cr、25-OH-D3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