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反馈调控异氟醚吸入麻醉干肥胖病人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择期肥胖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组Ⅰ)和BIS反馈组(组Ⅱ),每组20例。组Ⅰ术中麻醉深度以MAP,HR和对手术刺激的反应为依据调节麻醉深度。组Ⅱ以BIS值作为控制变量,“吸入麻醉执行者”以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运算法则对目标BIS值与实测值进行处理,然后按照TCI-1泵预先设定的命令格式每2s输出新的命令至TCI泵,调节异氟醚至呼吸环路的液量。观察全麻诱导插管期,维持期及恢复期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并记录术毕停药后两组病人意识恢复时间(睁眼和拔管时间),随访有否术中知晓。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病人的BIS值较基础值明显为低(P〈0.01),术中两组病人的BIS值差别不显著(P〉0.05)。两组BIS高于60的发生率分别为14.03%和7.4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BIS低于40的发生率分别为1.75%和1.21%,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毕唤醒时间组Ⅱ早于组Ⅰ(P〈0.05);术后随访病人均无术中知晓。结论应用BIS值反馈调控吸入麻醉,可更加合理地评估麻醉深度,防止术中知晓,减少麻醉用药量,加快病人苏醒。  相似文献   

2.
BIS对颅脑损伤术后昏迷病人的预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BIS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昏迷病人预后评估中的应用,通过较直观的数值反映昏迷病人的预后.方法:随机选择30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性别、年龄无差异.分别于麻醉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不同时段监测并记录BIS值,做BIS值与GCS、GOS统计处理.结果:手术前与手术后BIS有明显差异,手术可提高BIS值.结论:BIS值与昏迷病人预后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肖旭 《中外医疗》2011,30(35):18-19
目的分析颅脑手术病人不同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行脑颅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监测3组病人的术中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值;记录各组药物的用量、手术完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中知晓率。结果 BIS组及NT组的RR、MAP、HR、SPO2与对照组的数值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且患者用药量明显比对照组减少(P〈0.05);术后苏醒时间相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手术以BIS为反馈值调控麻醉药,或采用NT麻醉深度检测仪给予麻醉药都能明显减少丙泊酚用量,有利于病人术后快速苏醒,准确判断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腹腔镜手术中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的实用性.方法 选择腹腔镜手术气管内全麻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记录术中两组患者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麻醉药用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 常规组T2、T3时点MAP与T0相比P<0.05,BIS组麻醉用量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而且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腹腔镜手术中起到指导麻醉用药,有助于判断麻醉的深度,减少麻醉药用量,改善麻醉苏醒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外科全麻手术病人术后复苏期的监护是保证手术成功和病人安全过渡到手术恢复期的重要环节。随着一些高精尖手术的开展,术后的全面监测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院重症监护技术协作网络针对各专科在术后监护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难点给予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和培训,使各专科监护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降低了麻醉和手术后的并发症,保证了病人的术后康复质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双频谱指数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常规经验麻醉下瓣膜置换术病人的麻醉深度(意识水平),观察BIS在伤害性刺激时的变化.方法选择30例瓣膜置换术病人,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哌库溴铵及心血管活性药物对病人实施麻醉;术中监测并有专人分别记录入室(基础值)、诱导后、插管后、切皮后、锯胸骨时、缝胸骨时及术毕BIS和MAP,HR各参数值,观察不同阶段各参数的变化.结果诱导后各参数均明显降低,虽然切皮后、锯胸骨及缝胸骨等强刺激后MAP和HR未见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改变,但BIS却显著增高(P<0.01);全部病人锯胸骨时BIS均在60(67.28±8.97)以上,缝胸骨时63(68.46±8.70)以上,而无1例低于50者.结论该组瓣膜置换术病人麻醉偏浅,尤以锯胸骨、缝胸骨及术毕等时段为甚,表现为BIS值偏高,有知晓发生;知晓可发生在临床认为满意的麻醉中;应用BIS监测,可更加合理地评价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7.
准确判断全身麻醉深度对维持术中麻醉平稳、指导麻醉合理用药、判断麻醉苏醒具有重要意义。脑电双频指数(BIS)是数量化脑电图(QEEN)中的代表性参数,目前认为是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的可靠指标。本研究旨在研究无手术刺激条件下吸入麻醉药N2O和地氟醚对BIS的影响,以评价用BIS监测此两种吸入麻醉药麻醉深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在术中知晓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抽取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安康市中心医院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手术患者798例,双盲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396)与对照组(n=402),观察组在BIS检测下实施全凭静脉麻醉手术,对照组术中则遮蔽BIS值,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BIS值、麻醉中OAA/S评分、术中知晓情况及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开始、术中平均值、麻醉结束、手术结束时BI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AA/S评分0、1分所占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知晓率0.00%,与对照组的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丙泊酚使用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患者恢复反应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BIS监测能够有效避免在全凭静脉麻醉时出现麻醉偏浅的状态,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避免术中知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需术中唤醒的癫痫病人术中知晓的发生,探讨此类病人的麻醉方案,提高麻醉和手术的满意度.方法 25例需手术治疗的癫痫病人,气管内插管全麻,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诱导及维持,右美托咪定持续输注,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40 ±5.在大脑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期间,调整麻醉药物剂量,观察并记录BIS在<40,40~ 50,50 ~ 60,60 ~ 70,及>70期间脑电变化.ECoG监测结束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伦0.05 mg/kg,调整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剂量,使BIS值回复至40 ±5至术终.术后第1,3,7天对患者问卷调查,评价术中知晓的发生.结果 25例病人麻醉效果良好.术中知晓发生率为8%(2/25).80%(20/25)的病例对麻醉满意或比较满意.结论 对术中知晓的高危病人,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及右美托咪定持续输注,辅以苯二氮卓类药物、术中BIS监测、可能减少术中知晓的发生,保证病人对麻醉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王金龙  刘中砥 《浙江医学》2003,25(9):527-528,568
目的 研究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监测反馈调控静吸复合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将5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 (组Ⅰ )和BIS反馈组 (组Ⅱ ) ,每组25例。组I术中麻醉深度以MAP、HR和对手术刺激的反应为依据调节麻醉深度。组II以BIS值40~50作为反馈值调节麻醉深度 ,BIS>50时提高吸入异氟醚浓度 ,<40时降低吸入异氟醚浓度。记录两组病人入室后、意识消失、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切皮、术中、停异氟醚后10min、吞咽反射和睁眼时BIS值、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MAP和HR等的变化 ,记录意识恢复的时间 ,随访有否术中知晓。 结果 麻醉诱导后两组病人的BIS值较基础值明显为低 (P<0.01) ,术中两组病人的BIS值差别不显著 (P>0.05) ;停异氟醚后10min,组ⅡBIS值明显高于组Ⅰ (P<0.01) ;术中吸2%异氟醚时间组Ⅱ明显短于组Ⅰ(P<0.01) ;术毕唤醒时间组Ⅱ早于组Ⅰ (P<0.05) ;术后随访50例病人均无术中知晓。结论 应用BIS值反馈调控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可更加合理地评估麻醉深度 ,防止术中知晓 ,减少麻醉用药量 ,加快病人苏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谱指数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健康状况属ASAI-Ⅱ级手术病人72例,其中42例剖胸手术病人,随机双盲法平分为两组;30例下肢,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双盲法平分为两组。A组为全麻组,B组为硬膜外阻滞——气管内插管联合麻醉组,C组为硬膜外阻滞组,D组为蛛网膜下腔阻滞组。所有病人均放置脑电双频谱指数电极,记录入室后、术中、出室时BIS值。结果 同一组内病人人室后、术中平均值、出室时BIS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各组间在入室后基础值和出室时的BIS值均无差别(P>0.05)。术中BIS平均值:A组明显低于B组(P<0.05),C组与D组无明显差别,A组和B组均低于C组和D组。结论 脑电双频谱指数是监测临床麻醉深度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在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对照组,各30例,BIS组连接麻醉深度监护仪在麻醉手术期间通过连续监测BIS、对照组根据患者血压及心率的变化调节给药剂量调控麻醉深度.监测指标:两组患者入室、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 min、麻醉期间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术毕拔管时间、术后1、2 h麻醉恢复和简易智能评分.结果 麻醉诱导期BIS组丙泊酚用量、血压下降的程度、术中低血压发生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S组术毕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后1、2 h简易智能状态(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丙泊酚总用量BIS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调控麻醉用药,可预防麻醉过深.  相似文献   

13.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麻醉深度(depth of anaesthesia,DOA)监测是为了防止麻醉药物过量所造成的危险,近来麻醉深度监测是为了有效防止病人潜在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防止术中体动反应,消除术中记忆及调控术中麻醉药用量。适当的麻醉深度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操作条件的关键。目前报道较多的是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麻醉深度的监测。BAEP监测是反映脑于功能信息的一项敏感指标,其广泛应用后颅凹手术中听觉和脑干功能的监测,对防止术中神经功能损伤,降低并发症及判断麻醉深度有着重要意义。而BIS和BAEP监测同时应用并不产生相互干扰。本文就BAEP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陈星曲  余得水  孙广运 《重庆医学》2021,50(7):1125-1129,1135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拟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BIS组(39例)和对照组(43例).BIS组手术全程采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并且维持BIS数值40~60;对照组手术全程使用屏幕被遮挡的BIS监护仪监测麻醉深度,麻醉医生根据经验调节麻醉深度.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第1、3、7天,出院时、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POCD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术中指标、麻醉恢复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动态血压(MABP)、输液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丙泊酚剂量、瑞芬太尼剂量、舒芬太尼剂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式阿曲库铵剂量、BI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转入ICU率、住院时间、麻醉满意度、术后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POCD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除了术后6个月外,其余时间点POCD患者和非POCD患者发生深麻醉(BIS<40)和浅麻醉(BIS> 60)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个月中POCD患者较非POCD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经历深麻醉的时间长(P<0.05).结论 BIS监测和POCD的发生并无明显相关性,通过避免深麻醉状态可以有效减少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脑电双频指数 (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EPI)监测全身麻醉深度的局限性。 方法 :收集普鲁泊福 (Propofol)麻醉中同时监测BIS和AEPI时 ,手术中出现AEPI值持续升高的 8例患者 ,记录麻醉诱导、手术期和恢复期各时间点BIS、AEPI、收缩期动脉压 (SAP)、舒张期动脉压 (DAP)、心率 (HR)、终末潮气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值和普鲁泊福血药浓度。并做AEPI、BIS、血药浓度之间相关性分析。术后第 1天随访有无术中知晓。结果 :麻醉诱导期和恢复期 ,AEPI和BIS与普鲁泊福血药浓度的变化呈线性负相关 ;而在手术期 ,AEPI值却偏离BIS值而明显增高 ,其中仅 2例有临床麻醉偏浅指征 ;3例术中AEPI值高达 90 % ,而且持续于手术全过程 ;手术期BIS值与普鲁泊福血药浓度呈线性负相关 (P <0 .0 1 ) ,而AEPI值则与二者均不相关 (P >0 .0 5 )。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 结论 :BIS监测不能完全反映手术中麻醉偏浅 ;部分患者手术中AEPI指标可能有误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监护麻醉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中的应用。方法以芬太尼和咪达唑仑诱导,静脉泵注异丙酚维持。监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结果手术出血量20~200ml,Ramsay镇静评分4~6级,术后清醒时间2~8分钟,术中BIS值60~80,有2例术中改全麻,术中术野清晰,可唤醒,术后恢复良好,全部患者无麻醉死亡。结论监护麻醉可满足FESS的麻醉要求,具有安全、苏醒迅速、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用于小儿全麻复合用药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小儿外科泌尿系手术患儿80例,麻醉方式为气管内插管吸入麻醉,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术中均采用BIS监测,观察组40例术中根据预设理想的BIS值调整用药量,对照组麻醉医生不能观察BIS监测结果,根据临床经验结合常规监测调节用药量,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末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末七氟烷浓度、BIS值和七氟烷用量,并比较两组苏醒、拔管、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平均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术中/术末MAP、术末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HR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术末呼末七氟烷浓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术中、术末BI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七氟烷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苏醒、拔管、出PACU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507,P=0.034)。结论小儿全麻应用BIS监测可使麻醉药物用量更加精确,从而缩短苏醒时间,提高安全性,为小儿外科的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麻醉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全身麻醉术中麻醉深度,探讨BIS监测对老年口腔癌根治术病人术后谵妄(POD)发生率及皮瓣存活率的影响。方法:68例全麻下行口腔癌皮瓣转移修复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年龄65~80岁,ASAⅠ~Ⅲ级,BIS组(n=34)在全麻中调节BIS值在45~60之间,非BIS组(n=34)术中不使用BIS监测。术后第1天、第5天使用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ICU)评估病人是否有POD,记录术中病人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术中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术后留置气管导管时间、皮瓣存活情况等。结果:术后第1天POD发生率BIS组11.8%(4/34)低于非BIS组为38.2%(13/34)(P<0.05);术后第5天POD发生率BIS组8.8%(3/34)低于非BIS组29.4%(10/34)(P<0.05)。同时,BIS监测可减少术中丙泊酚用量,减少术中低血压发生,降低术中麻黄碱使用率。2组病人的苏醒延迟、术中知晓发生率及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的皮瓣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可降低老年口腔癌...  相似文献   

19.
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醉深度监测对提高麻醉质量,保障病人的围术期安全与康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适当的麻醉深度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创造良好手术条件的关键因素之一。术中监测麻醉深度能提高麻醉质量和手术安全性,减少麻醉并发症。现对临床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异丙酚和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了解喉部表面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对诱导插管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脑部手术患者,微泵持续输注异丙酚,间断使用芬太尼行麻醉维持,诱导中使用1%丁卡因喉头喷雾后气管插管观察BIS值,同使用安慰剂喷雾BIS的变化对比。结果1%丁卡因喉头喷雾后气管插管,患者BIS值变化幅度小,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结论诱导中使用1%丁卡因喉头喷雾后气管插管,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术中监测BIS,可以更加准确评估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