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唐代蔺道人所著,全书三章,收方剂45首,用药160余种。总结了理伤正骨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记载有洗、贴、掺、揩以及内服诸方药,奠定了骨伤科辨证、立法、处方与用药的基础,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奠定了中医骨伤科治疗学基础,对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起有重要作用,现浅谈《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对骨伤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体类要》为明代医家薛己所著,成书于嘉靖八年(1529),为我国第一部骨伤科内伤专著。全书共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正体主治大法"、"扑伤之症治验"、"跌坠金伤治验"及"汤火所伤治验"四门,下卷为方药。《正体主治大法》围绕伤损内症进行阐述,其中所列损伤局部病症有"各种痛症"、"青肿不溃"、"手足损伤"、"腐肉不溃"、"新肉不生"5种。  相似文献   

3.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名《理伤续断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学专著。成书于唐代武宗李炎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对后世骨伤科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他的整复手法,至今仍被中西医临床所应用。作者是蔺道人,蔺氏学  相似文献   

4.
《正体类要》是明代薛己撰写的中医骨伤科专著。其注重气血、脏腑关系,发展了骨伤科的内治法。《正体类要》在瘀血的处理上总体以补养气血,适时祛瘀,随"邪"治之为治疗原则。在瘀血证的治疗上分期论治:初期先去其标,伤在外者,采用外科的治法对创口进行清理,如用针砭、熨帖等,伤在内者,多攻下逐瘀,以承气汤类方、花蕊石散为用;中后期以内服补养气血的汤药为主,活用六君子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小柴胡汤。在治疗上做到圆机活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5.
赵明 《辽宁中医杂志》1999,26(5):205-205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文中简称《理伤续断方》)[1]是由唐代医家蔺道人所著,成书于公元846年,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其学术思想源于《内经》、《难经》,以气血学术为立论依据,继承了《肘后方》、《诸病源候论》和《千金要方》、《外台秘要》[2]...  相似文献   

6.
<正> 由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管理局局长胡熙明作序,河南、湖北、广西三所中医学院联合编写的中医骨伤科系列教材:《骨伤学基础》、《骨伤学》、《筋伤学》、《内伤学》、《骨病学》、《骨伤简史及医籍选》、《骨伤手术学》、《生物力学》共8册,约150万字,已交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将于1988年3月陆续出版。  相似文献   

7.
钱忠权 《中医正骨》1991,3(2):24-25
《理伤续断方》,又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系唐·蔺道人所著。成书于公元341~846年间。全书主要论述骨折、脱位、伤筋和内伤四大病症及骨折整复、固定、练功和内外用药四大疗法,对后世伤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就本书的学术成就浅论如下。在骨伤科诊断学上的成就荫氏《理伤续断方》对骨伤科诊断学的重要贡献是最早提出了“相度损处”的骨伤科诊断技术和望、比、摸等验伤方法。书中所载:“凡脑骨伤碎,在头骨上,则可治;在太阳穴,乃是命处,断然不可治矣。”就是望其损伤部位,以判断伤情轻重缓急的方法。太阳穴是命处,根据现代解剖学表明,该穴系脑膜中动脉循行经过,外伤后易引起颅内出血,故为致  相似文献   

8.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模式新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欣 《中医正骨》1994,6(4):41-41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模式新构想张仲景国医大学(河南473054)杨小欣《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防治人体的筋骨、关节、皮肉、气血、经络、脏腑等各种损伤疾病的学科,是中医临床专业课程之一。学习《中医骨伤科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伤科学的基本知识、基...  相似文献   

9.
<正>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精华。中医骨伤科在辨病的基础上,应用手法、手术等治疗,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取效迅疾,倍受重视,但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表明,辨证基础上的内外用药,对促进损伤愈合,提高疗效,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诚如《正体类要·序》所言:“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  相似文献   

10.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唐代蔺道人所著,全书三章,收方剂45首,用药160余种。总结了理伤正骨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记载有洗、贴、掺、揩以及内服诸方药,奠定了骨伤科辨证、立法、处方与用药的基础,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  相似文献   

11.
《正体类要》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荣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在骨伤科领域,借助于手法、手术等外治法已能很好地处理救治各种骨伤科病证,但要满足病者减轻痛苦、缩短病程、取得更好恢复效果的需求,脾胃学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骨伤科疾病,虽然大多为各种外因所引起的局部伤损,但人体是一个整体,局部损伤往往造成整体的失调而致气血阴阳失衡、经络受损和脏腑功能失常,加之血液的流失(内、外出血)、剧烈疼痛的影响等常可导致气血阴阳或脏腑的虚报,而气血阴阳、脏腑的虚报又必然影响损伤的修复,这种虚报表现并不一定只有损伤后期才可出现,如果形体素弱,伤势过重或者初期治疗不当,均有可能出现虚损。明代薛己在《薛氏医案》中通过大量医案,阐明伤科补泻之法,正如其《薛氏医案·正体类要》序中所日:“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  相似文献   

13.
《正体类要》是一本治疗骨伤科疾病的重要著作,其重视气血辨证和脏腑辨证,强调三期分治和灵活运用"攻""和""补"三法,重点从脾胃、肝和肾论治,尤其重视应用补气养血活血类方药。深入发掘《正体类要》中骨伤科疾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指导临床和今后开展相应的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体类要》是明代医家薛己所著的骨伤科专著,书中对骨伤科疾病的辨证施治、理法方药探讨较为全面。薛己治疗骨伤科疾病重视气血辨证和脏腑辨证,重点从气血、肝肾、脾胃论治,尤其注重应用补气活血养血方药,首次提出伤科内治之法,对后世伤科的内治有比较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气血辨证及脏腑辨证两个方面出发,探讨了薛己在伤科内治方面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5.
《医宗金鉴》是清政府组织编写的90卷医学丛书,吴谦主编,刊于1742年。骨伤科部分题名为《正骨心法要旨》,共四卷,它采辑《内经》至清代伤科诸书,“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见卷首奏疏)。立论精辟,尤重实用,对伤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影响甚大,至今仍是发掘伤科精华的重要文献。现将《医宗金鉴》(以下简称《金鉴》)对伤科学的贡献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骨伤科老中医郭汉章学术经验拾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郭汉章为骨伤科界知名的老中医。他祖居河南洛阳平乐村。其先代自明末起就以正骨之长而著称乡里,他自幼就受传统正骨的熏陶。郭老现虽已年逾花甲,但精于实践。现就郭老的主要学术经验介绍如下. 一、强调整体,注重气血《正体类要》曰:“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郭老认为这段话精辟的概括了人体损伤后内与外、气与血、营与卫、脏与腑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关系。所以他经常  相似文献   

17.
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于1981年在全国首先创办中医骨伤专业,办学初期张安桢、王和鸣教授自编教材《中医伤科学基础》、《中医正骨学》,并于1986年由厦门大学海外学院出版, 1989年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3年福建中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首批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福建省  相似文献   

18.
《仙授理伤秘方》(以下称《秘方》)是唐代骨伤学家蔺道人所著,成书于公元841~846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科学专著.全书共一卷,分三节,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它以气血理论为立论依据,详细论述了骨折、内伤、伤筋等骨伤科疾病的分类和治疗.《秘方》创造性地发展了气血学说,主张"凡肿是血作"[1],认为跌仆损伤引起的肿痛主要和瘀血有关,故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  相似文献   

19.
喻昌字嘉言,江西南昌人,撰著《尚论篇》、《医门法律》及《寓意草》,是明末清初很有影响的医家.他创见颇多,尤以议"燥"气为病,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只赅言六气为病,未及燥气为患.金元刘河间首创"六气皆从火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论点,补充了《内经》所未备.喻氏发挥河间之说,另立"伤燥"一门,倡言"诸气膹郁"、"诸痿喘呕",皆属肺燥,突出秋燥致病的理论.指出:《内经》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凡秋伤于燥,后世多误传作秋伤于湿,形成历史性的疑误.纠正其大意,当作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六气配四时之旨,与五运不相乖戾.  相似文献   

20.
孙绍良 ,男 ,1919年 11月出生 ,汉族 ,中共党员 ,陕西省南郑县人 ,主任医师、教授。曾任陕西中医学院骨伤科教研室主任、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医正骨》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中医骨伤科杂志》、《陕西中医学院学报》顾问、编委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 (现为中国中医药学会 )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顾问 ,《中医骨伤科学》编委。现任《中医正骨》第二届编辑委员会顾问 ,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顾问等职。孙绍良先生于 1949年毕业于陕西医专 ,195 0年参加工作 ,在南郑县卫生院任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