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三腔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及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的心胸比例、QRS波时限、EF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返流量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随着随访期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的趋势,而2种起搏方法在改善心衰患者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LVED及LVEF等4个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缩短QRS波群时限方面,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室双部位起搏.结论 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方法,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而2种起搏方法对心功能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三腔起搏器CRT与右室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力衰竭的治疗除药物外,三腔起搏及右室双部位起搏均能有效改善心功能,但右室双部位起搏能否真正取代双心室起搏的临床地位,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3.
心力衰竭的治疗除药物外,三腔起搏及右室双部位起搏均能有效改善心功能,但右室双部位起搏能否真正取代双心室起搏的临床地位,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有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D)≥55mm,有反复心功能不全病史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右室双部位起搏分别植入右室流出道电极、右室心尖部电极、右房电极,术中测试各项参数,术后观察12个月心脏功能。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2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LVEDD、心胸比率改善较术前有显著差异。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心脏功能显著。  相似文献   

5.
吴忠东  许力舒 《新疆医学》2004,34(3):141-144
房室正常顺序的电激动和机械活动、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同步性以及频率应答功能是心脏电机械活动的三个生理特点。目前提倡的生理性起搏就是为了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由于起搏器已在房室同步、频率应答等生理性功能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因此对生理性起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恢复和保持左、右室及室内电收缩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对比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将我院100例进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纳入研究,按照1:1的分配比例,将患者完全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别,每组50例.A组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B组于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比较两组的N末端脑钠肽水...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双心室起搏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 ,探讨其适应证、禁忌证和方法学要点 .方法 :11例难治性CHF患者 ,男 7例 ,女4例 ,年龄 4 9~ 74 (49 3± 8 1)岁 ,其中扩张型心肌病(DCM) 7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 (EHD ) 2例 ,冠心病(CHD) 1例 ,风湿性心脏病 (RHD) 1例 .所有患者均有房室和 /或室内传导阻滞 ,表现为PR间期延长、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穿刺锁骨下静脉 ,将冠状窦电极或剪去一侧羽翼的普通心室电极植入冠状窦的上游分支实现左心室起搏 ,失败者改用螺旋电极在右室…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8岁,主因间断性胸闷、气短3年,加重伴夜间不能平卧3天,于2003年3月3日入院.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显示左房内径42.5mm,左室舒张末内径83.7mm,射血分数(EF):19%,CDFI:二尖瓣口左房侧可见重度收缩期返流信号.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室双部位(RV-Bi)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8例,其中病窦综合征(SSS)5例,心房纤颤(Af)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3例,患者均于术中完成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RVOT)及RV-Bi起搏,5例进行了永久RV-Bi起搏。在同一起搏频率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RVA、RVOT及RV-Bi起搏时的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每搏输出量(SV)和心输出量(CO),同时随访观察永久RV-Bi起搏前后EF、FS、SV、CO和二尖瓣反流量的变化。结果:与RVA起搏相比,RV-Bi起搏和RVOT起搏的EF、FS、SV及CO明显增高(P〈0.01),其中又以RV-Bi起搏时心功能为最佳;永久RV-Bi起搏术后1周和3月后,患者心功能亦得到改善,EF、FS、SV和CO增加(P〈0.05);二尖瓣最大瞬间反流面积亦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RV-Bi起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6 7岁 ,原有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塞史及“阵发性心房颤动”史均 6年 ,“高血压病”2年 ,近一年出现心动过缓。入院前十余天持续心房颤动 ,窦性心律时ECG观察 :P波增宽 ,心房间传导延迟为 12 0ms,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室率 5 4次 /分。我们为该患者选用DDD起搏器 (SD2 0 3型 )。CS电极选用 (SP) 2 188型特殊设计的起搏电极 ,Y型连接器选用 5 86 6 38M型(均为Medtronic公司生产 ) ,右房和右室电极为常规J型心房和右室电极。患者CS电极在左前斜位X线透视下顺利插入 ,右房和右室电极也顺利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右房右室双部位,双房右室双部位及双房双室(四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均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心衰,4例患者中,2例植入右房右室双部位起搏,1例植入双房及右室双部位起搏,1例植入双房及双室(四腔)起搏,行房室顺序,心室同步起搏,起搏前后观察LVEF,NYHA心功能分级,QRS间期,左室舒张末直径,结果:心房,心室各导线起搏参数均符合标准,随访中亦未发现导线移位等并发症,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QRS间期较术前缩窄LVEF较术前提高,左室舒张末直径较术前缩小,结论:右房右室双部位起搏,双房右室双部位起搏,双房双室(四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伴有QRS波增宽的患者,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双腔起搏与单腔心室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双腔或单腔心室起搏器安装前后各5例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结果提示,对于心功能和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双腔起搏和单腔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对8例心功能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散≤35%,QRS波时限>0.12秒,伴有二尖瓣反流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行三腔双心室起搏治疗,观察术后心功能改善和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0天临床症状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二尖瓣反流消失或缓解,左心室内径缩小,QRS波时减少。二个月后随访临床症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结论:双心室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能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以来,我院对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成功施行右心房双心室三腔起搏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任洁  刘娟  王智勇  赵沁 《现代医学》2007,35(4):318-319
目的 了解双室起搏对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顽固性心衰经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安装埋藏式三腔双室人工心脏起搏器,观察其临床症状及左室射血分数(EF)的变化。结果 13例安装三腔双室起搏器后临床症状好转,EF提高15%~34%。结论 三腔双室起搏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16例三腔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探讨多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方法:12例原发病为扩张性心肌病及4例原发病为缺血性心肌病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双心室同步起搏器。全部患者术前1周接受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临床心功能评价等作为基础对照,术后1周、3个月在重复上述检查。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心电图显示QRS时限较术前缩短,临床评价及超声测定的心功能情况明显改善。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能使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双心室收缩达到同步化,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方法]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Attain冠状静脉窦(CS)长鞘,在CS导管的导引下,将鞘送人CS,用Attain球囊造影导管进行心脏静脉逆行造影,将左心室电极经长鞘放入选择的静脉,送人右心室及右心房电极至右室心尖和右心耳。与三腔脉冲发生器连接,脉冲发生器埋藏于左上胸皮下。[结果]3例均患者无电极脱位,无膈肌刺激。但1例术前有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伴阿-斯综合征患者,于术后6月在医院外因心室颤动而猝死。[结论]CHF伴室内阻滞的患者经双心室起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明显改善,LVEF提高,心脏缩小,与多中心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9.
总结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的护理.植入术前做好评估和心理护理,完善准备工作;植入术后严密监测起搏器功能,及时发现及处理并发症,同时做好健康随访教育,出院后重视随访管理,使CRT-D发挥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20.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江红  胡冬青 《甘肃医药》2009,28(3):216-217
目的:通过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的起搏,比较其对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68例RVS与RVA起搏患者,术后随访3~5年(平均4±1.6年),分析两种不同起搏方式的心电生理学效应,对比其超声心动图心脏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RVS较RVA起搏QRS波群时限明显缩短,LVEF明显高。结论:RVS起搏更符合生理,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