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广玉  王德生 《现代康复》2000,4(7):1102-1102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两组病人分别行常规治疗及头部亚低温治疗,测定病人鼻咽温,观察两组间脑水肿量,欧洲卒中评分差别,以及亚低温对平均动脉压、脉搏、血离子、PCO2的影响。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脑水肿量、欧洲卒中评分间有明显差异,鼻咽浊与脑水肿量间呈正相关,与欧洲卒中评分间呈负相关,两组血离子、Pco2、脉搏、平均动脉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2.
局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54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24例,鼻咽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1~3d,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对照组30例,鼻咽温度控制在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分别于入院当时及2周时进行2次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周时亚低温组脑水肿量减少,欧洲卒中评分升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局部亚低温具备肯定的脑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安全有效,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脑出血患者按1∶1配对分为亚低温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给以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48h,监测患者鼓膜温度和生命体征,采用多田氏公式计算脑水肿量,采用欧洲卒中评分方法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1周及2周后对照组脑水肿量分别为(21.52±5.52),(19.48±5.47)mL;而亚低温组脑水肿量分别为(17.14±4.57),(12.57±4.01)mL;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66,8.45,P<0.05)。治疗1周及2周后对照组欧洲卒中评分分别为(53.95±8.78),(62.43±7.95)分;亚低温组欧洲卒中评分分别(60.90±8.73),(71.38±7.2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结合常规治疗能减轻脑出血患者脑水肿量,减轻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了解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患者脑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实验于2004/12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进行,计算机检索CNKI1994/2004与脑出血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相关文章,文章须有对照组,并以“欧洲卒中量表”为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应用Meta分析对检索出的符合要求的8项研究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对照研究进行再分析,评价其综合显著性差异和效应大小。结果:纳入8篇文章进入Meta分析。①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脑水肿体积比较:综合检验Z=0.16,自由度10,P>0.25。②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脑水肿体积的比较:综合检验Z=4.39,自由度10,P<0.001;ES:d平均=1.24。③治疗组亚低温治疗前后的欧洲卒中评分的比较:综合检验Z=28.05,自由度16,P<0.001;ES:d平均=2.44。④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欧洲卒中评分的组间比较:综合检验Z=5.39,自由度16,P<0.001;ES:d平均=1.36。结论:局部亚低温可显著降低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体积,同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了解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患者脑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实验于2004/12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进行,计算机检索CNKI 1994/2004与脑出血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相关文章,文章须有对照组,并以“欧洲卒中量表”为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应用Meta分析对检索出的符合要求的8项研究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对照研究进行再分析,评价其综合显著性差异和效应大小。结果:纳入8篇文章进入Meta分析。①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脑水肿体积比较:综合检验Z=0.16,自由度10,P〉0.25。②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脑水肿体积的比较:综合检验Z=4.39,自由度10,P〈0.001;ES:d平均=1.24。③治疗组亚低温治疗前后的欧洲卒中评分的比较:综合检验Z=28.05,自由度16,P〈0.001;ES:d平均=2.44。④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欧洲卒中评分的组间比较:综合检验Z=5.39,自由度16,P〈0.001;ES:d平均=1.36。结论:局部亚低温可显著降低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体积,同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患者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脑出血患者按1:1配对分为亚低温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给以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48h,监测患者鼓膜温度和生命体征,采用多田氏公式计算脑水肿量,采用欧洲卒中评分方法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1周及2周后对照组脑水肿量分别为(21.52&;#177;5.52),(19.48&;#177;5.47)mL;而亚低温组脑水肿量分别为(17.14&;#177;4.57),(12.57&;#177;4.01)mL;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66,8.45,P&;lt;0.05)。治疗1周及2周后对照组欧洲卒中评分分别为(53.95&;#177;8.78),(62.43&;#177;7.95)分;亚低温组欧洲卒中评分分别(60.90&;#177;8.73),(71.38&;#177;7.2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结合常规治疗能减轻脑出血患者脑水肿量,减轻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刘彬  石冬梅  沈岩 《中国急救医学》2002,22(11):653-653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 (ET)的影响 ,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将 4 0例脑出血患者按 1∶1配对分为治疗组 2 0例和对照组 2 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 ,监测患者鼓膜温及生命体征 ,观察 2组间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依据欧洲卒中评分评价 )及血浆、ET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于治疗后第 1周及第 2周欧洲卒中评分明显升高 (P <0 0 5 ) ,对照组ET水平在治疗后第 3天及第 7天较治疗组显著升高 (P <0 0 1)。结论 ①局部亚低温脑保护结合常规治疗能减轻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临床疗效 ;②局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血浆、ET水平 ,从而达到脑保护的作用 ;③医用半导体局部亚低温治疗仪用于治疗脑出血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 ( 2 0例 )和对照组 ( 2 0例 )。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 ,对照组为单纯药物综合治疗。 7天后两组进行脑水肿体积对比及瘫痪肢体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结果 7天后 ,观察组脑水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提高 (P <0 .0 1)。结论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以减轻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活性物质NO、ET、神经肽AVP及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 78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局部亚低温组 38例和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 4 0例 ,治疗组在药物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 ,对照组为单纯药物综合治疗 ,动态观察两组血浆NO、ET、AVP、MDA的变化及治疗 2 1d脑水肿带的变化和治疗 30d后临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治疗 15d ,局部亚低温组ET、AVP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 0 1) ,NO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血浆MDA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 (P <0 0 5 ) ;治疗 2 1d ,局部亚低温组脑水肿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 (P <0 0 5 ) ;治疗 30d后局部亚低温组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抑制血管活性物质ET、AVP、MDA的过高分泌 ,调节NO分泌的减少 ,减轻脑出血患者脑水肿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部亚低温与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4例急性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2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头部亚低温与醒脑静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以及脑血肿、脑水肿体积变化。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脑水肿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与醒脑静治疗可促进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明显改善脑水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微创钻颅联合病灶中心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微创钻颅术后病灶中心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6例,随机分为常温组(20例)、病灶外侧组(20例)和病灶中心组(16例),3组均给予微创钻颅术及常规治疗,常温组未给亚低温治疗,病灶外侧组在钻颅后立即行病灶外侧局部亚低温治疗,病灶中心组钻颅后行病灶中心低温盐水持续灌注引流4 h后给予病灶外侧局部亚低温,2组局部亚低温时间72 h.比较3组治疗有效率、病死率,治疗前后脑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3个月后Barthel指数.结果 病灶中心组、病灶外侧组和常温组有效率分别为81.3%(13/16)、60.0%(12/20)和40.0%(8/20),病死率分别为12.5%(2/10)、15.0%(3/20)和20.0%(4/20);病灶中心组脑水肿体积小于其他2组(P均<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其他2组(P均<0.05)、Barthel指数亦高于其他2组(P均<0.05).结论 病灶中心亚低温能有效地起到脑保护作用,微创钻颅术联合病灶中心亚低温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明显加快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纳络酮以及两者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 方法将4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2例,在发病24 h内给予6-氨基己酸,颅内压增高时予脱水剂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1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3 d,鼻咽温度控制在33~34℃;纳络酮组1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点滴纳络酮,每次4 mg,每日1次,共14 d;联合组1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和静脉点滴纳络酮。于入院时和治疗第14天行头颅CT扫描,以测定出血量和水肿量;并于治疗前、后采用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 结果治疗前,4组间比较,出血量、水肿量和E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第14天,4组间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亚低温组水肿量[(21.25±5.86)ml]与联合组[(19.44±4.74)ml]接近(P&rt;0.05),但明显低于纳络酮组[(27.71±6.15)ml,P<0.05]和对照组[(35.40±9.83)ml,P<0.05],纳络酮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ESS评分由高到低分别是:联合组(75.58±9.97)分;亚低温组(64.06±8.23)分;纳络酮组(54.86±7.51)分;对照组(45.98±5.90)分,各组间的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局部亚低温和纳络酮静脉点滴治疗均能明显减轻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亚低温在减轻脑水肿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作用均优于纳络酮;联合应用不能进一步减轻脑水肿,但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了解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脂质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12在东莞市东城人民医院进行。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04),检索词包括脑出血和亚低温。文献纳入标准是:论文内容包含有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为计量资料,应用欧洲卒中量表或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检索出的文章中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和对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脂质影响的对照研究进行再分析,评价其综合显著性差异和效应大小。结果:共纳入14篇符合要求的文献。①治疗组在局部亚低温治疗前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比较:综合检验Z=22.82,自由度8,P<0.0005;效应大小:d平均=6.10。②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比较:综合检验Z=14.54,自由度8,P<0.0005;效应大小:d平均=4.23。③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变化程度的组间比较:Z=9.83,自由度8,P<0.0005;效应大小:d平均=2.80。④治疗组在局部亚低温治疗前后的过氧化脂质比较:Z=6.78,自由度6,P<0.0005;效应大小:d平均=1.55。⑤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过氧化脂质比较:Z=12.72,自由度6,P<0.0005;效应大小:d平均=2.71。⑥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过氧化脂质变化程度的组间比较:Z=3.07,自由度6,P<0.0005;效应大小:d平均=0.93。⑦治疗组局部亚低温治疗前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比较:Z=9.40,自由度26,P<0.0005;效应大小:d平均=2.41。⑧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的组间比较:Z=4.60,自由度26,P<0.0005;效应大小:d平均=1.21。结论: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其机制与清除自由基、降低急性期过氧化脂质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了解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脂质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12在东莞市东城人民医院进行。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04),检索词包括脑出血和亚低温。文献纳入标准是:论文内容包含有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为计量资料,应用欧洲卒中量表或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检索出的文章中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和对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脂质影响的对照研究进行再分析,评价其综合显著性差异和效应大小。结果:共纳入14篇符合要求的文献。①治疗组在局部亚低温治疗前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比较:综合检验Z=22.82,自由度8,p&;lt;0、0005;效应大小:d平均=6.10。②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比较:综合检验Z=14.54,自由度8,p&;lt;0.0005;效应大小:d平均=4.23。③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变化程度的组间比较:Z=9.83,自由度8,p&;lt;0.0005;效应大小:d平均=2.80。④治疗组在局部亚低温治疗前后的过氧化脂质比较:z=6.78,自由度6,p&;lt;0.0005;效应大小:d平均=1.55。⑤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过氧化脂质比较:z=12.72,自由度6,p&;lt;0.0005;效应大小:d平均=2.71。⑥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过氧化脂质变化程度的组间比较:z=3.07,自由度6,p&;lt;0.0005;效应大小:d平均=0.93。⑦治疗组局部亚低温治疗前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比较:z=9.40,自由度26,p&;lt;0.0005;效应大小:d平均=2.41。⑧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的组间比较:Z=4.60,自由度26,p&;lt;0.0005;效应大小:d平均=1.21。结论: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其机制与清除自由基、降低急性期过氧化脂质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彭光善  罗娇利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2187-2189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2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4组:局部亚低温组、依达拉奉组、局部亚低温+依达拉奉治疗组(联合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于入院时和治疗d14行头颅CT扫描,测定出血量和水肿量;并于治疗前、后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行CSS评分.[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常规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评分)及血肿、水肿体积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2组SSS评分和血肿、水肿体积比较的改变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SS评分、血肿和水肿体积比较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亚低温联合冬眠治疗中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1周脑水肿程度轻度和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GCS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γ-羟基丁酸对脑出血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γ-羟基丁酸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出血病例随机分为γ-羟基丁酸组及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脑出血常规治疗。γ-羟基丁酸组采用γ-羟基丁酸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2周,应用欧洲卒中评分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情况,利用CT测卒中灶体积。结果 γ-羟基丁酸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出血灶周围脑水肿体积明显减小。结论 γ-羟基丁酸治疗脑出血有效,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9.
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懿  徐金枝 《中国康复》2007,22(4):261-261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佐治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出血患者40例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同时维持头部温度32-35℃。结果:治疗第7天时,脑卒中评分(NIHSS)2组均比治疗前下降,第14天时亚低温组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第30、60、90天Barthel指数评分亚低温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抗利尿激素(ADH)、醛固酮(ALD)的影响。方法 65例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及常温对照组。亚低温组入院或术后6h入ICU行亚低温治疗,治疗前后24h、3d与7d分别测定血ADH、ALD含量变化,并与常温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ADH、ALD水平均下降,但治疗后24h,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亚低温组血ADH、ALD值较常温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亚低温组病死率(21.9%)明显低于对照组(39.4%),且远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应激激素水平,减轻继发性脑水肿,对脑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起保护作用,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