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采血不足量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2011-2015年共有375 305名无偿献血者在邯郸市中心血站街头献血车上进行献血,对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的血液采集不足量的原因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献血者献血过程中出现采血不足量的为1 031人,占献血总人数的0.27%。其中献血反应导致的采血不足量为476人,占总体采血不足量人数的46.17%,静脉穿刺技术导致的采血不足量为555人,占总体采血不足量人数的53.83%。献血反应导致的采血不足量,初次献血者高于再次献血者(P0.05),高温月份(5~10月)高于其他月份(11月~次年4月)(P0.05);采血量≤100 ml、101~250 ml、251~350 ml,献血不足量比例分别为25.84%、57.77%、16.39%(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静脉穿刺导致的采血不足量,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5),脑力献血者高于体力献血者(P0.05),初次献血者高于再次献血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和提高静脉穿刺术水平是减少采血不足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柳州市106例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覃益康 《广西医学》2010,32(2):239-240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心理情况。方法对106例发生献血反应的献血者进行心理反应分析。结果献血前出现紧张、恐惧等严重反应者,则出现较严重的献血心理反应(P=0.000);第一次献血者发生紧张、恐惧等严重心理反应的比率明显高于第二、第三次献血者(P=0.000)。结论献血前有心理紧张、恐惧者,容易发生献血反应,对这类献血者应做好安抚工作,以防止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杨堃 《当代医学》2016,(24):108-109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采血护理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有效方法.方法 从进行无偿献血的人员中抽选1 80例,将其按照献血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控制,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统计所有无偿献血者在采血中或采血后所发生的不良事件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1%,低于对照组献血者的1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风险评估在无偿献血采血工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无偿献血者献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与安全隐患,分析其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防控,能有效杜绝无偿献血采血中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6月期间接待的初次捐献血小板献血者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献血者在献血小板的同时均给予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心理状态发生忧虑、紧张、恐惧的比率明显减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干预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有效减少献血反应发生率,对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及血液质量,促进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再次招募及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初次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 采用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70名初次献血者献血前后进行评定.结果 研究组献血前焦虑、恐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水平(p<0.01),献血后焦虑、恐惧、强迫,躯体化因子得分高于常模水平(p<0.05).结论 初次无偿献血者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应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的宣传和发展工作.方法 对2008年1 801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者的情况详细记录及分析,并与2009年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的2 039例进行比较.并就Trima和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一些献血反应的诱因进行分析,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2008年机采血小板1 801例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149例,占8.27%,2009年2 039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过程中实施全过程护理干预,仅发生献血反应19例,占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选择体质量>55 kg,血小板计数高的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实践证明全过程的沟通干预有助于献血者保留、招募及其再次献血, 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并对进一步开展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到北京市血液中心成功捐献血小板的10 16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每个献血者的特征信息,即献血者献血时年龄、性别、献血状态(初次、非初次)和是否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分析其与下一年度献血者保留相关的两个变量的关系,即再次献血(是,否)和重复捐献的次数.结果 年轻献血者(<25岁)献血返回率(26.4%)低于非年轻献血者返回率(47.2%),返回后献血次数低;女性献血者返回率(22.5%)低于男性献血者返回率(3.5%),返回后献血次数低;初次献血者返回率(24.3%)明显低于非初次献血者返回率(58.8%),返回后献血次数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与献血者返回无关(P>0.05).结论 年轻、女性、初次献血与献血者返回呈负相关.建议针对这3类献血者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单采献血保留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和分析常年定期献血人群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情况跟踪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常年定期献血者800例和同期体检的与其人口学特征相近的未参与献血或非常年定期献血者500例,定义为固定献血组(n=800)和非固定献血组(n=500)。另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来院咨询的300例意向献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研究组(n=150)和对照组(n=150),研究组根据本次跟踪随访结果给予针对性健康宣教,对照组健康宣教不公布本次跟踪随访结果。跟踪随访固定献血组和非固定献血组人群2年内血栓性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和统计研究组和对照组献血情况差异。结果固定献血组血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发生率10.88%显著低于非固定献血组19.60%(P0.05)。研究组总献血率69.33%明显高于对照组54.00%(P0.05)。研究组献血量300 ml、400 ml、2次以上累计400 ml的人群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献血量分布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年定期性献血可降低献血人群血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其可显著提高意向献血人群献血率和献血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在整个献血过程中的变化及反应。方法:选择本中心2台流动采血车自愿无偿献血者从献血开始至献血结束后半小时观察。结果:献血反应与献血者年龄、献血次数、献血体位及采血者有关系。结论:献血者捐献200~400 ml基本没有献血反应,只有少部分因身体、心理、年龄等诸多因素会发生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本地区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中心登记的13636人次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分析225人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结果 献血不良反应以轻度为主(94.22%),主要诱因为精神紧张,其次为空腹、操作不当、疲劳等.其中,女性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不同体质量群体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社会人士(P<0.05);睡眠良好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睡眠不良者(P<0.05);11:01~13:30期间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12~2月份高于其他月份;团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街头献血者(P<0.05);献血次数≥2次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初次献血者(P<0.05).结论 无偿献血群体中存在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调查分析本站献血者不足量献血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不足量献血率,减少血液报废.方法:对本站2015年不足量献血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2015年本站不足量献血占献血人次的1.97%,首次献血不足量高于多次献血不足量,有显著性差别(P0.05),女性献血不足量高于男性,两者有显著性差别(P0.05),年轻者高于年长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别(P0.05),血流不畅和自愿放弃是女性献血不足量的主要原因,不同季节献血不足量无明显差别。结论:加强采血业务技能培训,加强献血前宣传及献血知识宣传,消除献血者紧张情绪,避免空腹及疲劳者献血,科学合理确定献血量,巩固固定献血者队伍,以降低采血不足量的发生,减少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12.
杨堃 《当代医学》2016,(22):115-116
目的:分析探讨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到血站主动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60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2组,各28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心理护理,对比2组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比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0.71%)显著低于对照组(3.2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袁强 《中国现代医生》2012,(25):155-156
目的探讨献血年龄及环境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站1 141例献血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献血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不同年龄段分组,18~25岁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26~40岁组和41~55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车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94%,献血屋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献血者年龄和献血环境密切相关,采血前采取必要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黄筱曼  潘越飞 《广西医学》2009,31(5):723-724
目的研究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与心理、年龄、体重、献血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43例参加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543例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19例,发生率3.5%;献血反应中因心理因素15例,占78.9%;其它因素4例,占21.1%。结论在校大学生献血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与献血量、年龄、体重无关。  相似文献   

15.
刘爱军 《大家健康》2016,(12):53-53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过程中出现采集不足量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和处理。方法:将该市于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接收的97543例无偿献血者中出现不足量血的30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出现不足量血的原因进行探究。结果:在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采集不足量血的比例为0.31%,同个人无偿献血相比,团体无偿献血中发生采集不足量血主要原因为献血反应、针堵及其他,所占比例依次为0.13%、0.17%;团体无偿献血中因献血反应发生采集不足量血的几率明显要低,对比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献血屋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献血反应现象的几率低于流动献血车,对比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献血反应、针堵是导致无偿献血过程中出现采集不足量血的主要原因,所以应优化献血环境,并增强采血人员的采血技术,降低不足量血的发生几率,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6.
傅奇  秦瑶  夏代全 《重庆医学》2016,(2):243-245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时献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和措施。方法重庆市血液中心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3种类型的仪器单采血小板7952例,共发生献血反应202例,收集发生献血反应者的健康信息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者的身体及精神因素与献血反应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P <0.05);献血反应与采集机器及献血者年龄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枸橼酸盐中毒反应是主要的献血反应(P<0.05)。结论在采集过程中多与献血者交流沟通,并作好护理,可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地区无偿献血的现状,分析输血相关病原体感染的危险性、不同献血方式与输血风险的关系,为建立乌鲁木齐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2002年1月~2003年12月63 935名献血人员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户口所在地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并比较不同献血方式、不同献血量、不同献血次数的血液检测情况.结果男、女性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4.66%、3.47%,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维吾尔、回、哈萨克族及其他民族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3.91%、3.47%、4.45%、3.84%、3.83%,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2、2003年自愿献血分别占47.64%、71.46%,2003年高于2002年(P<0.05);计划、自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4.73%、3.82%,计划献血者明显高于自愿献血者(P<0.05);献200 ml、400 ml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4.28%、3.7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1、2、≥3次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4.30%、3.93%、3.62%,献血3次以上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明显低于献血1次和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实行血液集中检测、改进血液检测方法、加强临床科学用血、推广成分输血等是提高血液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英罗  时卉丽 《大家健康》2017,(10):204-205
目的:研究并分析在无偿献血人群的献血过程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护理风险及献血者心理状态的影响,为临床献血安全奠定基础.方法:在该中心选择了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期间的无偿献血人群,随机抽取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并对比其对护理风险及献血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措施后,试验组献血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如抑郁、健康知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等,差异显著(P<0.05).对试验组献血者采用综合护理的血压及心率异常、过敏等并发症发生率(7.81%,5/64)显著低于对照组(29.7%,19/64),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无偿献血人群的献血过程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献血者心理状况、护理满意度的改善,并提升献血的安全性,应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及分析引起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做到反应前的预防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和机采血小板产品的质量.方法:调查465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有95例,并对其资料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结果:465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共发生反应95例,轻、中、重度反应率分别为15.26%、5.16%、0.结论:献血前严格按相关标准要求,选择高体重,多次献血者,做好献血前的告知及献血前中后的护理等.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机采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确保血小板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周倩  许鑫珏  刘江 《北京医学》2021,43(4):350-353
目的 评价"伙伴计划"项目对成分献血者招募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取2018-2019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服务二科中心机采室和赵登禹路献血屋参与成分献血的献血者,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搭建新的成分献血者招募方式——"伙伴计划"项目.利用微信二维码识别以及分享,宣传成分献血理念,招募潜在的成分献血者;采用"工时累积-晋级奖励"的机制,分级管理招募者;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充分调动招募者的招募积极性.结果 "伙伴计划"上线期间,2019年与2018年比较,成分献血总人数同比增长17.76%(13 245人比11 247人),成分献血总量同比增长40.52%(71 040 U比50 555 U);2019年新增成分献血者8 215人,通过"伙伴计划"项目参与成分献血的人数达3 192人,共捐献血小板12 380 U,占该年度血小板采集总量的18%;就首次献血者的招募而言,"伙伴计划"较传统方式(团体无偿和个人无偿)更具优势(95.5%比66.2%、39.3%,x2 = 286.90,P = 0.000)."伙伴计划"招募的成分献血者重复献血率(33.05%)显著高于原有途径招募(2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30.347,P = 0.000).此外,"伙伴计划"运营期间招募2018年流失成分献血者150人,2018年的成分献血者流失率低于2017年(64.52%比6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31.230,P = 0.000).结论 "伙伴计划"项目能有效招募成分献血者,并对成分献血的宣传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