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灰阶超声造影诊断肝外伤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灰阶超声造影对肝外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全麻开腹状态下4只小型猪肝内共建立外伤模型16处,其中锐性伤7处,钝性伤9处。肝脏创伤后分别应用常规超声及灰阶超声造影观察肝实质损伤的部位、范围、损伤程度,并与增强CT、病理学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灰阶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肝内损伤病灶的部位、形态、范围,其显示肝内损伤区的敏感性为100%(16/16).显著优于常规超声(37.5%,P=0.000)。肝内损伤病灶的超声造影特征为在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无增强,呈负性显影,损伤区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分界清晰。在判断肝损伤的严重程度上,超声造影分级与病理学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灰阶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常规超声对肝外伤的诊断水平,在肝外伤的诊断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脾外伤中的应用。方法 60例肝脾外伤患者,先行常规超声检查,再行超声造影检查,据肝脾损伤程度分级而分别处理。结果 6例常规超声显示肝或脾可疑病灶及腹盆腔积液,超声造影提示肝或脾内未见明确病灶。9例常规超声未显示可疑病灶,仅显示腹盆腔积液,超声造影提示肝或脾内明确病灶;45例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均提示肝或脾血肿病灶。与常规超声比较,超声造影检查病灶范围较大,病灶数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4例肝脾损伤患者,保守治疗23例,ICU监护+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25例。结论超声造影在肝脾外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引导局部注射治疗闭合性肝、脾创伤出血的价值.方法 使用健康成年杂种犬.用自制的小型生物撞击器建立肝和脾闭合性外伤模型.符合美国创伤外科协会分级(AAST)的Ⅲ~Ⅳ级的28只犬纳入实验,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超声造影引导病灶内注射蛇毒凝血酶和α-氰基丙烯酸酯黏合胶,对照组于病灶局部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结果 两组动物注射干预后均存活.治疗组注射治疗后超声造影复查显示病灶内无活动性出血,处死动物后开腹见病灶局部被血凝块及止血胶膜覆盖,腹腔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0).对照组注射后病灶仍有出血.结论 超声造影引导局部注射治疗Ⅲ~Ⅳ级闭合性肝、脾创伤出血,效果明确,可实现即刻止血.超声造影既可对肝、脾外伤进行准确、迅速诊断,同时可在其引导下进行局部穿刺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4.
超声显像诊断脾外伤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我院2002~2005年经超声检查及手术证实的脾破裂56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5~62岁。受伤后就诊最短时间15min,最长6d。56例中脾真性破裂42例,脾实质血肿8例,脾包膜下血肿6例。1.2方法使用TOSHIBA SSA-340超声诊断仪,凸阵腹部探头,频率3.5~6MHz。作常规腹部扫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脾外伤保脾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脾外伤患者行保脾手术治疗,应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其术前及术后进行监测。结果:46例脾外伤手术分级,Ⅱ级5例,Ⅲ级32例,Ⅳ级9例;常规超声共检出42例,漏诊4例;超声造影对46例损伤均作出诊断,其中9例可见造影剂外溢。术后常规超声发现1例腹腔积液进行性增加;超声造影发现2例并发症,1例脾动脉主干受压,1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难以控制,其脾脏术后增强体积小于原来体积的1/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为脾外伤保脾手术术前提供选择依据,术后进行监测和随访,对于发现并发症、伤情变化以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评价闭合性脾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闭合性脾损伤的价值。方法20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其中一组全身肝素化处理,另一组不进行肝素化处理,采用自制小型撞击器撞击犬体表脾区,建立闭合性脾损伤模型。分别于撞击前、撞击后对脾进行普通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实验结束后评估脾损伤情况并与上述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普通二维声像图:脾实质损伤区回声不规则,与正常脾组织界限不清晰,部分可见包膜连续性中断,包膜下及腹腔可见不同程度的积液。超声造影所见:脾实质损伤伴活动性出血时在不同时相的增强特点不同;脾包膜破裂伴活动性出血时,可见微气泡自破裂口向外呈“涌泉状”或“喷射状”移动;脾内血肿形成而止血时,血肿内各时相均未见增强效应。病理检查结果与超声造影结果相关性好。结论超声造影能通过微气泡的增强特征实时判断脾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或形成血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在肝脾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检查疑为肝脾外伤患者127例,将其诊断与术中对照及对保守治疗患者随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7例患者,超声诊断肝外伤22例,脾外伤101例,肝脾联合伤3例,其中6例肝脾声像图表现未见异常。经手术治疗93例,经保守治疗34例,误、漏诊患者4例,与手术、CT检查对照总诊断符合率约96%(123/127)。结论超声检查快速,简便,准确率高,是急症肝脾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在保守治疗随访中也起到积极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时超声对脾外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B超诊断脾外伤32例,分析了脾真性破裂、包膜下破裂和中央破裂三种类型的超声图像表现,对B超诊断脾外伤的临床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并分析了漏误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引导止血剂局部注射治疗闭合性脾外伤出血的即刻及近期疗效.方法 模型建立后,将损伤程度为Ⅲ~Ⅳ级的动物随机分为治疗后即刻处理组(Ⅰ组)及近期观察组(Ⅱ组).Ⅰ组治疗30 min后剖腹探查止血情况;Ⅱ组治疗3周后剖腹探查.结果 Ⅰ组超声造影示止血剂注射处局部呈强回声,造影剂外溢消失,剖腹探查见凝血块和胶膜覆盖病灶,出血基本停止;Ⅱ组3周后超声造影示强回声减小,剖腹探查见病灶完全愈合,局部可见大网膜贴附.Ⅰ组HE染色见无结构的坏死组织;Ⅱ组见脾被膜衬覆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其中可见新生的薄壁血管.结论 超声造影引导止血剂联合局部注射治疗Ⅲ~Ⅳ级脾外伤出血效果及时可靠,操作简单,可实现外伤诊断后的即刻止血.  相似文献   

10.
我们总结了近几年B超对腹部外伤的诊断及脾破裂的声像图特点,分析了漏诊、误诊原因,以进一步提高正确诊断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5例均为外伤后行急诊B超检查的住院病人,男20例,女5例;年龄5~70岁,以18~35岁居多。初诊时间最早在伤后1小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实时谐波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对31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检查,并比较不同病变的肝脏超声造影增强特点.结果 恶性病变患者增强开始时间、峰值时间、减退时间、持续时间均早于良性病变患者(P<0.05),良恶性患者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病变增强方式也有所不同.结论 超声造影能反映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脏是转移癌最重要的靶器官之一。随着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肝内转移病灶的早期检出、诊断以及疗效评价均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在转移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与流速剖面技术评价肝硬化程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观察门脉右支开始显影时间以及彩色多普勒流速剖面技术检测门脉右支流速和血流量,以探讨其评价肝硬化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23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分为肝硬化代偿组(11例)和肝硬化失代偿组(12例)。非肝硬化患者2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门脉右支开始显影时间,并检测门脉右支流速和血流量,分别比较各参数之间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门脉右支开始显影时间较非肝硬化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平均流速、最高流速以及血流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肝硬化失代偿组门脉右支开始显影时间较肝硬化代偿组明显延长(P〈0.05),平均流速、最高流速以及血流量较肝硬化代偿组明显降低(均P〈0.01)。肝硬化患者门脉右支开始显影时间与门脉右支平均流速、最高流速以及血流量之间均存在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门脉右支开始显影时间逐渐延长,流速和血流量逐渐下降,两者之间呈明显负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对于评价肝硬化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在脾外伤评估和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经CT和(或)手术证实为脾外伤患者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2例脾外伤常规超声检出28例,漏诊14例(轻重不同程度各7例);超声造影检出40例,漏诊2例(均为轻微损伤)。超声造影在损伤灶检出率和分级方面明显优于常规超声(P〈0.001)。在42例脾外伤程度分级诊断中,常规超声组存在明显级别低估者10例;超声造影组无一例发生级别低估,且与CT和(或)手术组脾外伤程度分级诊断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超声造影在脾外伤检出率及脾外伤程度分级评估上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基本与手术或(和)CT检出率和评估结果一致。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诊断脾外伤相比,是一项新的技术突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超声造影评估闭合性肝损伤伴活动性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闭合性肝损伤伴活动性出血的价值。方法采用自制小型撞击器对10只实验猪肝区进行撞击,建立闭合性肝损伤伴活动性出血模型。采用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分别于撞击前、撞击后实时观察肝局部回声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束后处死实验动物取出肝,对损伤情况进行大体评估、常规HE染色检查,将二维声像图及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二维声像图显示:10只实验猪肝局部损伤区均有回声强弱不等的点状、片状低回声或无回声区,与正常肝组织界限不清晰;7只可见肝包膜连续性中断,3只中断不明显;肝包膜外(膈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积液。超声造影显示:动脉相及门脉相血管显像呈放射状增强的特征在损伤区中断,可显示微气泡回声自损伤(或裂口)处向外移动呈“涌泉状”或“喷射状”流人积液区,损伤区肝组织较正常肝组织增强延迟;延迟相正常肝组织增强回声开始减弱而损伤区回声减弱缓慢,损伤区因造影反差形成明显的边界。大体观察10只实验猪局部肝实质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挫裂性损伤及肝包膜破裂,病理检查结果与超声造影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超声造影可实时、动态观察闭合性肝损伤的范围、程度及活动性出血的情况,对进一步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超声造影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在不同肝占位性病变中超声造影特点.方法对30例原发性肝癌、17例转移性肝癌、8例肝血管瘤、7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9例结节性肝硬化、1例炎性包块,共72例患者的肝占位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超声造影后,各种肝内占位性病灶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增强特点.肝癌表现多为动脉相快速显影,门脉相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型;肝血管瘤动脉相时无明显变化,增强方式以门静脉期周边缓慢增强,呈向心样填充,即从周边向中心部持续充填,造影剂显影持续时间较长;肝转移癌动脉相为均匀性增强或周边环状增强,内部可有轻度点状增强改变,实质期迅速出现回声减弱改变,易发现微小病灶;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也为动脉期迅速增强,表现为门静脉期保持呈持续增强改变,以中央扩散型的均匀持续增强为主,在延迟相中有明显的造影剂摄取.结论不同的肝占位性病变在实时超声造影能表现出不同的时相特点,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对肝肿瘤超声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