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介入手术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的早发冠心病患者95例,平均年龄(50.52±3.14)岁,男65例,女30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通过比较三组病例的基本资料来阐明其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在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抽取入选患者血清观察hs-CRP浓度变化。结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多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史方面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在术前,急性心肌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术后24h含量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其他两组与术前比较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旧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术后24h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三组CRP均有所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组hs-CRP浓度降低幅度大于其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陈旧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众所周知,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是冠心病传统的危险因子,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局部和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1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心肌梗死(AMI)急性期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8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42例、AMI恢复期组47例和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45例,同时选取40例建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血清Hs—CRP的测定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急性期组和UA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组、AMI恢复期组和OMI组(均为P〈0.01),AMI急性期组亦明显高于UA组(P〈0.01)。结论血清Hs-CRP在预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心血管事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C-反应蛋白和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和发展的结果。在粥样斑块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局部炎症反应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目前认为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答性反应,在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起保护作用,但当损伤持续存在时应答性反应则可能演变为过度的炎症,并促进斑块的形成。斑块的发展亦与炎症反应相关。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标志物之一可以反映冠心病的发展,有助于冠心病的临床监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40例正常对照人群和4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CHD患者的血浆C-RP浓度,在CHD中,单支病变16例,双支以上病变24例,稳定型心绞痛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2例.结果:CHD组C-RP浓度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RP水平比稳定型心绞痛组有明显升高(P<0.05),双支以上病变组C-RP水平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C-RP浓度与冠心病(CHD)和冠脉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以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变化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71例冠心病PCI术患者(A组)及167例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者(B组)前后的血清CRP水平,并将B组分列为有冠脉狭窄组(B1组,118例)和无冠脉狭窄组(B2组,49例),比较3组患者血清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前血清CRP水平冠心病患者(A组和B1组)明显高于无冠脉狭窄组(B2组)(P〈0.01);冠心病PCI术患者(A组)术后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组(B组)血清CRP水平术后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与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PCI能导致冠心病患者的内皮损伤,加重炎症反应,从而引起管腔再狭窄,因此PCI术后应加强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 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炎症反应的敏感而非特异性标志物,其介导的补体激活在人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1-2].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炎症反应的敏感而非特异性标志物,其介导的补体激活在人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旨在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艳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7):29-3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肌钙蛋白T(c Tn-T)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66例行PCI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根据术后c Tn-T水平变化分为:c Tn-T升高组和c Tn-T正常组,各33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手术前后血清hs-CRP和c Tn-T水平,并记录冠心病组PCI手术相关情况。结果冠心病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术后hs-CRP和c Tn-T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c Tn-T升高组直接植入支架患者比例、使用支架直径显著低于c Tn-T正常组(P<0.01),支架数目、长度、球囊扩张压力总和、扩张时间总和、扩张次数均显著高于c Tn-T正常组(P<0.05或P<0.01)。结论 PCI术可诱发冠状动脉局部炎症反应,引起血清hs-CRP水平增高。PCI术引起的心肌损伤与球囊扩张压力总和、球囊扩张时间总和、球囊扩张次数、支架的数目、长度、直径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稳定型心绞痛 (SA)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三组病例C反应蛋白(C reactiveprotein ,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CRP变化与手术参数的相关性。探讨CRP在住院期间预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joradversecardiacevent,MACE)的价值。方法 测定入选患者 (n =97)CRP水平 ,观察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CHD)病例中高CRP水平组 (n =2 5 )及低CRP水平组 (n =35 )围手术期及住院期间MACE。结果 UA组 (n=37)CRP水平高于SA(n=2 7)和冠状动脉造影组 (n =33) [(2 3.4± 2 .3)mg/Lvs(6 .1± 8.3)mg/L ,P <0 .0 1;(2 3.4± 2 .3)mg/Lvs(4 .6± 3.7)mg/L ,P <0 .0 0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 ,PCI)组 (n =39)手术后CRP水平明显增高 (P <0 .0 0 1)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球囊成型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总时间 >10秒与PTCA总时间≤ 10秒CRP手术前后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8.2±17.6 )mg/L vs(17.2± 7.1)mg/L ,P <0 .0 5 ],支架最大扩张压力 ,支架扩张总时间 ,支架长度两组间CRP手术前后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CRP组 (CRP >15mg/L)CHD围手术期及住院期间反复发作心绞痛高于低CRP组(CRP <15mg/L) (P <0 .0 5 )。结论 血清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C反应蛋白 (CRP)、纤维蛋白原的相互关系 ,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多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检测了 5 4例冠心病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1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2 0例 ,稳定型心绞痛 18例 )血清肺炎衣原体DNA ,选 2 0例体检健康者作对照 ,同时用免疫浓度法检测各组血清CR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 ,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组肺炎衣原体DNA阳性率分别为 81.3%、75 %、6 6 .7% ,与对照组 2 5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CRP浓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并且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CRP浓度和纤维蛋白原浓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r =0 .96 2 ,P <0 .0 1) .结论∶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率明显增高 ,肺炎衣原体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和凝血机能增强在冠心病的发生、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血清CRP浓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冠心病(CHD)患者血清CRP浓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及与相关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01例冠心病患者血清CRP、CK、CK-MB、TC、TG和HDL-C,比较CRP与冠脉病变支数及各相关指标间的相关性,并以40名健康者的结果为对照。结果血清CRP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组内AMI、冠状动脉一支病变、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间也有显著性,冠心病组的CRP水平与CK、CK-MB、TC、TG水平有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CRP的水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相关且与相关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杨立顺 《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5,6(4):290-291
[目的]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水平并探讨其在冠心病的发病和病情监测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152例冠心病患者包括心肌梗塞患者51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56例,稳定心绞痛患者45例,健康对照组60例血清超敏CRP浓度。[结果]患冠心病组血清hs-CR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且AMI、UAP和SAP之间hs-CRP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AMI组与UAP组相比显著增高(P〈0.001),UAP组与SAP组相比较也显著增高(P〈0.01)。[结论]血清hs-CRP在冠心病时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结合C反应蛋白(CRP),探讨血清内脂素、脂联素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27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1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10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6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2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内脂素、脂联素水平。同时检测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及肌酐(Cr)水平。采用多元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内脂素、脂联素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清CRP、内脂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脂联素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1)。AMI组、UAP组及SAP组间血清CRP、内脂素和脂联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内脂素与CRP、TG、LDL-C呈正相关(r分别为0.929、0.756、0.793,P均<0.001),与脂联素及HDL-C呈负相关(r分别为-0.351、-0.699,P均<0.001);脂联素与CRP、TG及LDL-C呈负相关(r分别为-0.873、-0.639、-0.799,P均﹤0.001);与HDL-C呈正相关(r=0.681,P<0.001)。结论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均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推测二者可能与CRP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 (CHD)与血液C反应蛋白 (CRP)、纤维蛋白原 (FBG)及尿酸 (UA)的关系。方法 对 35例不同类型的CHD患者进行CRP、FBG及UA测定 ,并同 35例健康组比较。结果 CHD组CRP、FBG、U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均P <0 0 1) ;不同类型的CHD患者中三者的浓度均以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增高明显 ;CRP同FBG呈正相关 (r =0 76 3,P <0 0 1)。结论 UA、CRP、FBG同CHD关系密切 ,CRP、FBG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而高UA血症可能独立于其它危险因素对CH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为CHD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85例CHD患者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AMI,n=30)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n=28)组,稳定性心绞痛(SAP,n=27)组,同时选择4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清中Hcy和hs-CRP含量。结果 (1)CHD组Hcy与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HD各组之间血清Hcy和hs-CRP含量亦存在显著差异,AMI组大于UAP组大于SAP组。结论 Hcy与hs-CRP是CHD的危险因子,血清中Hcy和hs-CRP含量与CHD之间关系密切,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对CHD患者的诊断和防治,同时也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Si-Si Zhang Wen-Yi Hu Yi-Jing Li Juan Yu Shang Sang Zakareya M Alsalman Da-Qi Xie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2022,10(35):12909-12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