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目的:研究CT对胰腺癌胰外神经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术前1个月内均行螺旋CT检查.回顾性分析肿瘤大小、胰周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胰外神经侵犯情况,根据胰周腹腔神经丛主干及腹腔神经节周围软组织改变确定胰外神经侵犯的CT征象.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CT对胰外神经侵犯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胰外神经侵犯与肿瘤大小、胰周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32例胰腺癌,病理发现胰内和(或)胰周神经侵犯27例(84.4%),胰内合并胰周神经侵犯24例(75%),单纯胰内神经侵犯3例(9.4%).CT发现22例(68.8%)胰外神经侵犯,CT诊断胰腺癌胰外神经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7.0%、77.8%、84.4%.胰外神经侵犯与肿瘤大小(Spearman,P=0.428>0.05)、淋巴结转移(Fisher's exact test,P=0.506>0.05)无相关性,与血管侵犯(Spearman,r=0.54,P=0.001<0.05)具有相关性.结论:CT对胰腺癌胰外神经侵犯有较高的预测率.胰周间隙密度增高,出现条带状致密影,或出现不规则软组织块影提示已有肿瘤的神经侵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胰腺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征象进行探讨。方法 :病理证实胰腺癌 37例 ,胰头癌 2 8例 ,胰体癌 5例 ,胰尾癌 4例。其中男 30例 ,女 7例。给予高分辨率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胰腺癌主要征象 :胰腺肿块 ,在动脉期 (胰腺期 )表现为明显的低密度灶 ,胰腺肿块低密度灶与正常胰腺组织密度差有显著差异。其他征象 :胰管和胆管扩张 ;胰周脂肪间隙模糊 ;胰周血管变形和周围淋巴结肿大等。结论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检出胰腺癌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胃癌征象与病理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胃癌征象及病理分期与组织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64排螺旋CT胃癌征象的TNM分期结果的准确率分别为81.37%、80.39%及82.35%;肿瘤最大直径和肿瘤厚度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远处转移无关(P0.05);瘤周低密度带厚度和强化程度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病灶厚度、强化差值、强化方式、瘤周低密度带厚度及淋巴结转移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而病灶大小、浆膜受侵和远处转移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64排螺旋CT诊断结果与病理研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分析CT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例经手术、组织学活检及激素治疗后好转证实的AIP作为观察组,18例经手术证实的胰腺癌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对比两组病灶的形态、密度、被膜样边缘、强化方式、胰管改变和胰腺外等方面的不同。结果 2组胰腺病变在腊肠样改变、局灶性密度减低、密度均匀度、增强后静脉期病灶强化密度、延迟强化、被膜样边缘、胰周淋巴结肿大、胆管渐进性狭窄、胆管截断与胆管壁强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2组胰管扩张、胰周血管受累情况、合并假性囊肿形成以及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强化密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扫描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胰腺癌的CT诊断及其与B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胰腺癌胰周组织侵犯征象,提高CT术前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并为诊断胰腺癌提供合理选用CT、B-US的依据。材料与方法:总结6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对术前CT、B-US的诊断准确率及各种征象检出率进行对比,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B-US的诊断准确率,直接及间接征象、部分胰周侵犯、肝转移征象的检出率相似。CT在胆总管阻塞端,胰周大血管侵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优于B-US。结论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胰周淋巴结转移分布特征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蒲红  宋彬 《放射学实践》2006,21(4):366-369
目的:胰腺癌胰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征及螺旋CT影像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胰腺癌45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影像标准诊断有胰周淋巴结转移。根据本组45例病例CT所反映的肿大淋巴结的分布情况,将胰周淋巴结分为8组。设定淋巴结的短径≥1.0cm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影像表现。统计阳性淋巴结的出现率,重点观察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密度、强化情况。结果:本组45例胰腺癌中,共计89个部位观察到淋巴结转移胰周转移淋巴结以腹腔动脉干组46.7%(21例),肠系膜根部组46.7%(21例),腹主动脉周围组35.6%(16例)为最多,胃周11.1%(5例)及脾动脉-脾门组13.3%(6例)最少。结论:胰腺癌转移所致肿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腹腔干、肠系膜根部以及腹主动脉周围。螺旋CT扫描检查可以较准确显示胰腺癌胰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7.
多排螺旋CT曲面重建在胰腺和胰周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曲面重建在胰腺及胰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胰腺和胰周病变的患者共 17例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上腹部 (5例单纯平扫 ,11例平扫 增强 ,1例行静脉CT胆道造影 ) ,其中胰腺癌 4例 ,胆总管结石 3例 ,慢性胰腺炎伴假性囊肿 3例 ,真性囊肿合并慢性胰腺炎及胆道梗阻 1例 ,囊腺瘤 1例 ,胰岛细胞瘤 1例 ,胰周淋巴结肿大 3例和 1例脾动脉瘤。由操作者经特定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画线做曲面重建。结果 多排螺旋CT可获得高质量的曲面重建图像 ,跟踪显示胰胆管或胰周血管 ,和清晰显示病灶与胰腺、胰胆管和胰周血管的关系。结论 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能获得胰腺高质量曲面图像 ,提供独特的解剖信息和相关病理征象 ,有助于胰腺和胰周病变的诊断及局部侵犯的评价 ,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相似文献   

8.
胃癌螺旋CT与病理、nm23-H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螺旋CT征象与手术病理及nm23-H1蛋白表达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65例胃癌行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nm23-H1蛋白表达.将螺旋CT诊断结果 与病理结果 、nm23-H1蛋白表达进行对照.结果 65例胃癌TNM分期CT的准确性为80.0%(52/65),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0.8%(33/65).CT像上的病灶大小、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病理结果 一致性良好,与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 螺旋CT可较准确地反映胃癌增殖、浸润转移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PNEC与PDAC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寻找具有鉴别价值的临床或影像学征象,以期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PNEC与20例PDA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病变位置、大小、形态、边界,测量病灶、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CT值,计算并采用两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两组相对密度指数;另外观察分析胰管、胆管扩张情况及远端胰腺萎缩、邻近组织受侵或远处转移等征象。结果 PNEC组病灶边界相对PDAC更为清晰;PNEC病灶于各期CT值均高于PDAC,且二者动脉期及静脉期相对密度指数有明显的差异,但平扫及延迟期病灶相对密度指数接近,不易区分两组病灶;PDAC组出现胰腺萎缩的概率高于PNE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胆管扩张、淋巴结转移、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等征象对于区分两者无显著意义。结论 PNEC与胰腺癌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像重叠征象,容易误诊,但PNEC相对于PDAC边界较清,动脉期及静脉期相对密度指数高于PDAC,以及较少出现胰腺萎缩等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胰腺癌的CT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胰腺癌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搜集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细胞癌患者的癌肿组织石蜡切片进行特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6例患者术前均行MS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Loyer的CT诊断标准,对受侵胰周血管进行CT分级,并以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图像,评价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情况。评价CT像上胰腺癌血管侵犯、胰周侵犯与肿瘤部位、淋巴转移、肝脏转移、UICC分期、病理分级、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VEGF—C、金属蛋白酶(MMP)MMP-2、MMP-9的关系。结果对于胰周血管侵犯,统计结果示UICC分期(P<0.001),病理分级(P=0.02),MVD(P<0.023),VEGF(P=0.01),VEGF-C(P=0.016),MMP-2(P=0.041)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胰外侵犯,统计学结果示淋巴转移(P=0.031),肝脏转移(P=0.025),UICC分期(P<0.001),MVD(P<0.001),VEGF(P=0.02),MMP-2(P=0.01),MMP-9(P=0.003)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非参数统计显示胰外侵犯,血管侵犯与未侵犯组的平均UICC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对于平均病理分级,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75,P=1.00)。结论CT影像上胰外侵犯、血管侵犯的表现与肿瘤UICC分期、血管生成关系密切,与肿瘤病理分级无直接联系。血管侵犯和淋巴转移、肝转移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胰外侵犯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对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40例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为N0期16例,N2期6例,N3期为11例,CT以淋巴结长径〉6mm为阳性标准,发现NO期16例、N1期7例、N2期5例及N3期4例,其中CT各N分期特异性在76.5%-94.7%之间,但是对N2及N3分期的敏感性欠佳(分别为28.6%和33.3%)。转移淋巴结特点为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明显,虽高于动脉期强化,但是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结论:64排螺旋CT对胃印戒细胞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及N分期有帮助,其诊断特异性较高,但是准确性和敏感性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癌螺旋CT浸润转移与病理及环氧合酶(COX)-2蛋白表达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57例胃癌行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原位杂交实验检测肿瘤组织中COX-2蛋白、mRNA表达。将螺旋CT结果与病理结果、COX-2表达进行对照。结果 57例胃癌螺旋CT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为82.5%(47/57),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为78.9%(45/57),4例胃癌发生远处转移螺旋CT均正确诊断,TNM分期的准确性为80.7%(46/57)。COX-2蛋白及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4%(35/57)和73.7%(42/57)。CT对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病理一致性良好,与COX-2蛋白及mRNA表达率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 螺旋CT可较准确地反映胃癌浸润转移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性,从而可指导手术、化学预防和治疗以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肿瘤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间的相关性。方法:搜集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SCLC,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手术病理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P-V法)检测肿瘤组织VEGF-C及LVD,分析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与VEGF-C、LVD间的相关性。结果:60例NSCLC中,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阳性组VEGF-C、LVD均高于阴性组。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所示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与VEGF-C及LVD相关,可间接反映其含量。  相似文献   

14.
彭泽华  蒲红  白林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21-1124
目的:探讨结肠癌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方法:回顾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的MSCT表现,并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MSCT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结果:①56例患者CT显示肠壁增厚,45例表现为肿块或结节;②25例分化较好的肿瘤呈轻-中度均匀强化,31例分化差的肿瘤呈不均匀强化或分层状强化;③MSCT显示结肠浆膜或/和周围脂肪间隙受侵的敏感度为95.83%,特异度为87.5%,准确度为94.64%,阳性预测值97.87%,阴性预测值77.78%;④MS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1.67%,特异度为77.42%,准确度为82.14%,阳性预测值75.86%,阴性预测值88.89%;⑤MSCT术前T分期和N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较好(KT=0.864,P=0.000;KN=0.650,P=0.000)。结论:螺旋CT扫描可有效显示结肠癌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确定肿瘤侵犯范围、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可以准确进行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CT特征性表现,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正确率,为外科手术方案和手术范围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共33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对其中141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1例患者中包括仅有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79例,CT诊断符合为60例;中央区及侧颈区(Ⅱ~Ⅴ区)均转移者62例, CT诊断符合51例。结果采用χ2检验。102例淋巴结密度、强化程度与甲状腺癌相似,其中23例伴有囊变坏死,14例伴有颗粒状钙化灶,7例并发喉返神经侵犯或气管、血管侵犯。结论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好发部位为中央区;但侧颈区亦同样常常有转移,应高度重视。转移淋巴结的CT扫描特征:淋巴结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保持一致,可发生囊性变或坏死,以及出现颗粒状钙化灶,CT检查对临床手术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鼻咽癌的CT表现并评价其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48例经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鼻咽癌患者均接受了常规CT扫描,5例患者又经对比增强CT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CT像上,鼻咽癌病灶表现为鼻咽壁增厚(40例),咽隐窝消失、变平(46例),鼻咽腔充填软组织肿块(8例),颅底骨质破坏(5例),合并颈淋巴结转移(15例)以及合并肝与肺转移(1例)。CT增强扫描显示鼻咽癌病灶呈轻微强化。结论 CT扫描能清楚显示鼻咽癌病灶的部位与范围以及邻近组织的受累情况,同时,它能早期发现颅底骨质破坏,颅内受侵以及淋巴结和远位脏器转移,因此,它在指导临床分期和采取适当的放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腺瘤MSCT征象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胸腺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46例胸腺瘤患者行MSCT平扫,其中21例行增强扫描,所有胸腺瘤标本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分析MSCT征象与PCNA、MMP-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胸腺瘤CT征象中的病灶直径大于10cm,分叶征,病灶边缘不光滑,纵膈脂肪线消失,胸膜、心包及大血管侵犯,纵隔淋巴结、远处转移及病灶高强化程度与胸腺瘤组织PCNA及MMP-2的高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SCT征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胸腺瘤的病理学特点,有利于术前无创地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对胰腺癌侵犯胰周主要血管的影像表现及手术可切除性评价。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胰腺癌患者扫描后,进行动脉期和门脉期胰周主要血管CTA三维成像。以三维图像为主,结合原始图像对胰周血管是否受累进行判别及评价,并与手术对照。结果:51例手术病例与手术结果比较,术前MSCTA判断不能切除的21例中手术均无法切除,术前MSCTA判断能切除的30例中手术结果能切除28例,2例误判,判断符合率为93%。结论:MSCTA对于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锐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24-122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理特征的价值.方法:对129例NSCLC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采用多元相关分析探讨灌注参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再分组进行趋势检验.结果:灌注参数与NSCLC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高、中和低分化肿瘤的血流量(BF)值分别为(58.3±20.5)、(38.5±15.7)和(30.3±6.7)ml/(100g·min),强化峰值(PEI)分别为(26.1±11.7)、(23.6±6.9)和(16.2±4.9)HU,血流量和强化峰值随分化程度减低而降低(P值分别为0.01和0.023);有淋巴结转移组的BF[(28.4±9.8)ml/100g·min)]和PEI[(10.9±8.4)HU]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47.3±16.5)ml/(100g·min)和(24.0±8.7)HU],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2);术后转移组BF值[(22.6±3.2)ml/(100g·min)]明显低于未转移组[(45.0±16.4)ml/(100g·min)].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不同病理类型灌注参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通过无创性评价血管生成的方式和程度,间接反映肿瘤分化程度,从而预测淋巴结转移和术后转移的可能性,是判断NSCLC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