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经手术证实的腹内疝病例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腹内疝均表现为肠梗阻。22例显示疝口,并见"肠管异位聚集征"、"囊袋征"和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20例见"鸟嘴征",15例见"靶征"。伴发肠扭转14例,显示肠管和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14例均出现"绞窄征",表现为肠壁增厚、血性腹水。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多平面重建对腹内疝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时准确诊断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SCT对后天性腹内疝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6例后天性腹内疝的MSCT资料,CT检查采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行MPR观察。结果:16例均表现为肠梗阻,其中13例有腹部手术史。14例CT表现为肠襻聚集伴扩张积液,具有占位效应;疝内肠系膜血管移位、伸拉,向疝口纠集,呈“梳征”或“缆绳征”。2例CT表现为空肠移位,呈“C”型,肠管积液、稍扩张,肠壁无明显水肿增厚。CT增强扫描7例肠壁及系膜强化程度减弱。结论: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后天性腹内疝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小肠扭转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经手术证实小肠扭转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例患者行CT平扫,7例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8例中7例有肠管和血管的漩涡征,5例有鸟喙征,2例见同心圆征,4例显示肠管壁强化减弱、肠壁水肿和腹水.结论:肠管和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小肠扭转的特征性征象,同心圆征、肠管强化减弱、肠壁水肿和腹水的出现,则高度提示绞窄性肠梗阻;螺旋CT增强扫描和图像重组可对小肠扭转做出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急腹症MSCT双期增强扫描病例80例,其中10例患者图像经多平面重组(MPR)及肠系膜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诊断为肠扭转。结果MSCT诊断10例肠扭转,主要征象有肠系膜血管“漩涡征”10例,肠管“漩涡征”5例,靶环征或双晕征5例,肠系膜上动脉、静脉(SMA、SMV)换位征3例,鸟喙征4例,SMV血栓形成2例,腹水征10例。诊断均经手术证实。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与肠系膜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肠扭转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并分析12例本院经手术证实为腹内疝的急诊MSCT检查的资料,所有患者在常规非增强全腹部MSCT容积扫描后作多平面重组处理。结果 12例患者均有肠梗阻征象,其中先天性腹内疝4例,为十二指肠左旁疝3例,右旁疝1例;继发性腹内疝8例,均为粘连索带疝;12例中9例在多平面重组(MPR)上可见疝口,3例未见明确疝口,疝口处肠管、肠系膜及血管走行聚集呈“鸟嘴征”和“缆绳征”;12例中4例有完整疝囊结构,5例为扩张肠管壁构成的假性疝囊,3例未见疝囊;12例疝入的肠管呈C型/反C型、“假肾征”改变。结论 MSCT容积扫描结合MPR重组诊断腹内疝引起的肠梗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扭转CT平扫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6例经手术证实的肠扭转患者的CT平扫检查及其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肠扭转CT平扫的主要征象为:①直接征象:肠袢呈C形15例,肠系膜血管扭曲征16例,远端肠管呈鸟嘴征13例,漩涡征6例;②间接征象:扭转肠袢内积液、积气者14例(其中单纯肠管内积液者6例),近端肠管见液平面者12例,腹膜腔内积液者3例.结论:CT平扫对肠扭转的早期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肠扭转的CT表现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目的 提高螺旋CT诊断肠扭转的正确率。方法 对9例术前CT明确诊断为肠扭转,并经手术证实病例的CT资料进行分析。主要重组方法有多平面重组法(MPR)及滑动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法(STS-MIP)。结果 9例肠扭转诊断均正确,主要征象有肠管的“漩涡征”(6例)和血管的“漩涡征”(9例)、“靶环征”(2例)、“鸟喙征”(6例)。结论 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靶环征”及肠壁强化减弱、腹水是提示绞窄性梗阻的可靠征象。螺旋CT扫描及重绢对肠扭转的诊断具有莺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内疝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8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结果:8例中十二指肠旁疝3例,2例术前诊断正确,1例误诊为肠扭转;5例经肠系膜疝中4例有腹部手术史。8例患者的CT表现中共同征象包括肠梗阻,小肠异常聚集,肠系膜血管异位、伸拉、聚集或扩张。其他肠管移位。左侧十二指肠旁疝表现为胃和胰尾间或胰尾后方囊袋状异常排列的肠管;右侧十二指肠旁疝表现为十二指肠圈部位囊袋状肠管伴肠系膜血管紊乱;经肠系膜疝表现为小肠异常排列,无大网膜脂肪覆盖,结肠中心性移位,常伴小肠梗阻或肠绞窄。5例经肠系膜疝的CT征象均能明确或高度提示内疝。结论:腹内疝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可对大多数病例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螺旋CT对小肠内疝的诊断率。方法对11例经手术证实且术前CT资料完整的小肠内疝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CT主要后处理方法有多平面重组(MPR)、滑动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STS-MIP)重组。结果11例小肠内疝CT诊断正确。左侧十二指肠旁内疝表现为胃和胰之间一囊性或囊实性肿块;肠聚集、移位及拥挤、拉伸;肠系膜走行异常,并可见血管充盈增粗,其他肠段移位;疝口、肠梗阻、小肠内疝伴扭转时,还可以显示肠管及附属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结论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对小肠内疝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人肠扭转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成人肠扭转患者的16层MSCT腹部检查影像资料.结果 有血管的漩涡征70例、肠管的漩涡征58例、靶环征35例、鸟喙征37例.结论 MSCT检查对成人肠扭转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术前CT明确诊断并经手术证实为肠扭转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11例肠扭转CT均正确诊断,其中6例为360°肠扭转,4例为270°肠扭转,1例为180°肠扭转。除全部11例都有通常的肠梗阻征象外,主要征象还有“漩涡征”(9/11)、“靶环征”(4/11)及“鸟喙征”(10/11),肠系膜血管也可以形成“漩涡征”(11/11)。结论:螺旋CT对肠扭转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是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腹痛患者肠系膜漩涡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腹痛而全盆腹腔CT平扫病例。以肠系膜血管伴或不伴肠管绕轴旋转角度至少大于90°作为漩涡征的判断标准,分别观察漩涡征角度、位置、方向以及伴随征象,并比较肠扭转及非肠扭转病例组中漩涡征各项特征的差异性。结果①肠扭转组漩涡征角度为(494.00±123.58)°,非肠扭转组漩涡征角度为(160.91±63.16)°,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t=5.30,P<0.05);②肠系膜漩涡征作为肠扭转诊断标准的准确度为35.48%,当漩涡征旋转角度大于和等于300°时,诊断肠扭转敏感性为83.35%,特异性为90%,准确度为71.43%;③小肠扭转漩涡征多位于中线或偏右侧中上腹部,乙状结肠扭转位于左下腹。而非肠扭转病例的漩涡征可出现在下腹部、腹腔边缘等不典型区域。结论肠系膜漩涡征大部分并不指向肠扭转,当漩涡征旋转角度越大越倾向于肠扭转,小肠扭转多位于中腹部或右上腹部,下腹部出现漩涡征需想到阑尾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SCTA对急性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证实的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的急诊CT平扫、CTA及三维重建资料。结果:13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SMAE)7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embolism,SMVE)6例。直接征象:7例SMAE中,平扫见血栓密度影2例,CTA均见充盈缺损;6例SMVE中,平扫见血栓密度影4例,CTA均见充盈缺损。间接征象:13例中肠梗阻5例,腹水6例。SMAE:血管壁钙化5例,薄纸样肠壁改变2例,肠壁水肿增厚强化减弱3例;SMVE:增强扫描管壁环形强化、管径扩张5例,缆绳征4例;受累肠管、肠系膜广泛水肿增厚,增强扫描可呈明显减弱或未强化特点,肝脏门脉期强化减弱不均匀2例;合并门静脉、脾静脉血栓2例。结论:CTA对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的诊断敏感性较CT平扫高,对于CT平扫阴性的患者行CTA检查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及腹腔容积测量在腹壁切口疝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28例临床确诊腹壁切口疝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行腹腔容积及疝体积测量,以疝体积/腹腔容积超过20%作为不直接手术的指标。并且对腹腔容积和体质量指数(B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均完成腹腔容积及疝体积的测量,其中1例患者疝囊/腹腔容积大于20%而未推荐行腹腔镜疝修补术,体质量指数(BMI)与腹腔容积的相关分析指数0.672。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获得腹壁疝患者的腹腔容积及疝体积数据,并通过两者比值决定是否直接行疝修补手术,为复杂切口疝的治疗和分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三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癌螺旋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拟诊为肝癌的56例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46例不论肿瘤大小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最后进行病灶延迟扫描。10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56例中37例为巨块型,10例为结节型,10例为弥漫型。46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9%、98%、92%、98%。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早期肝癌诊断,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戴贵东  肖正远  兰永树  粱卡丽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71-127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方式对头颅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VCT对100例需要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50例行螺旋扫描,另50例行轴层扫描。两组数据经过VR、MIP、去骨VR和多平面重组等方法后处理,然后由3组医师通过5分评价法对CTA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取其均值纳入统计学分析;记录每组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两组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轴向扫描图像质量评分是(4.66±0.42)分、螺旋扫描CTA的成像质量评分(4.67±0.38)分;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扫描、螺旋扫描的CTDIvol分别是45.71和54.18mGy;DLP分别是731.43和954.68mGy·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层扫描方式辐射剂量更低。结论:64层CT头颅CTA轴扫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不降低图像质量,在临床运用中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同像素冠状位重建对非创伤性急腹症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MSCT同体素冠状位重建在诊断非创伤性急腹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怀疑急腹症患者,男88例,女62例,平均年龄55岁。扫描参数,横断面层厚6mm,重建层厚0.6mm,螺距1.2,准直64mm×0.6mm,120Kvp 60~130mAs。每个患者均行平扫+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腹部。由3位放射科医生共同观察横断位、冠状位图像及横断位+冠状位图像,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由3位阅片者诊断决定。结果:150例患者,30例为肠道痉挛,120例经手术或结肠镜检查证实,包括胰腺炎20例,胆囊炎8例,克罗恩病7例,结核腹膜炎2例,缺血性结肠炎18例,腹外疝3例,腹内疝2例,阑尾炎19例,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6例,肠梗阻35例,3位阅片人使用横断位、冠状位、横断位结合冠状位观察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80%,85.9%,66.7%。91%,86.7%,96.4%,72.2%。97.5%,93.3%,98.3%,90.3%。使用横断位结合冠状位扫描较单独使用横断位诊断急腹症,后者优于前者。冠状位重建图像对诊断有辅助作用。结论:64排螺旋CT横断位结合冠状位重建在诊断非创伤性急腹症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冠状位重建图像在诊断急腹症方面具有较高的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诊断腹壁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俞国有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40-114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腹壁疝价值。方法:搜集115例临床诊断腹壁疝的患者,经MSCT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和测量疝囊、疝颈及疝内容,并与手术所见对照。结果:本组诊断腹壁切口疝55例,自发性白线疝3例,脐疝1例,腹股沟疝(直疝和斜疝)44例,腹壁造瘘口疝5例,外伤性腹壁疝7例。疝囊直径〈5cm者60例,6~10cm者42例,〉10cm者13例。疝内容依据疝颈的部位和大小可为大网膜、肠管甚至临近的器官。结论:MSCT是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可非常清晰显示腹壁疝位置形态大小,为临床诊断及选择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洪平  彭峰  刘永桥  姚海泉   《放射学实践》2010,25(8):864-867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诊断能力。方法:本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SH共18例,其中女16例,男2例,年龄19~60岁,平均43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6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8例均为孤立肿物,长径1.9~4.2cm,平均长径(2.7±1.3)cm。形状呈圆形5例(27.8%),卵圆形9例(50%),边缘浅分叶4例(22.2%),边缘光滑14例(77.8%),2例(5.6%)有空气新月征,3例(16.7%)有晕征。2例(11.1%)病灶内有散在小结节状钙化,余病变密度均匀,CT值为28~47HU,平均35HU,16例增强扫描,8例有贴边血管征,1例轻度强化,5例呈明显均匀强化,10例强化不均匀。增强后CT值为60~110HU,平均72HU,最大强化净值为80HU,平均55HU。结论:CT发现中年女性单发圆形或卵圆形肺结节,边缘光滑,可伴有空气半月征及晕影,增强呈明显强化,应考虑到PSH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