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摘要目的验证应用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系统在动态增强MR影像上区分三阴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乳腺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型(HER2)阳性的乳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感兴趣区(ROI)的三种不同选择与乳腺癌生物预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并病理诊断为乳腺癌的82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病理证实将乳腺癌分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组及阴性组、孕激素受体(PR)阳性组及阴性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组及阴性...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是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它是一类异质性明显的疾病,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学表现、临床进程和对治疗的反应[1]。在临床中,通常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程度的免疫组化谱来识别乳腺癌不同亚组的患者。三阴性乳腺癌(trip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指 ER、PR 阴性,HER2无扩增的一种乳腺癌亚型, TNBC 仅占所有乳腺癌发病率的10%~20%,但由于它具有较强的侵袭性且在临床中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所以在乳腺癌死亡率中占有较大的比例[2]。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在 TNBC 中显得尤为重要。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诊断乳腺疾病最敏感的影像学检查,其在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也渐渐受到肯定。本文将就 TNBC 在 MRI 中的特征及 MRI在 TNBC 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与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刘光旭  任圣楠  房学东  何燕 《武警医学》2015,(4):383-386,390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与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实验方法检测539例乳腺癌组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以及EGFR、Bcl-2的表达。结果 EGFR的表达以三阴性乳腺癌最高(44.4%);Bcl-2的表达以管腔型乳腺癌最高(71.7%)。在EGFR的表达上,三阴性乳腺癌与管腔型乳腺癌(χ2=9.02,P<0.05)、HER-2受体阳性组乳腺癌患者(χ2=5.78,P<0.05)相比表达率更高;在Bcl-2表达上,管腔型乳腺癌与HER-2受体阳性组乳腺癌(χ2=70.73,P<0.0001)、三阴性乳腺癌(χ2=71.76,P<0.0001)的患者相比表达率更高。两者的表达与其他病理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组织学分级越高EGFR的阳性表达率越高(χ2=11.38,P<0.05),而Bcl-2的阳性表达率越低(χ2=6.92,P<0.05)。PR、Bcl-2与ER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2、0.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PR与Bcl-2间也呈正相关关系(r=0.599,P<0.01)。而ER、PR分别与HER-2、EGFR之间以及HER-2与Bcl-2之间都呈负相关,它们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366、-0.133、-0.453、-0.195和-0.392。结论 EGFR与Bcl-2的表达在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间存在差异;EGFR以及Bcl-2的表达可以作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评价指标,有助于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并指导临床治疗以及制定预后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锥光束乳腺增强CT影像特征与乳腺癌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搜集2019年1月-2022年6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3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年龄及免疫组化结果)和术前锥光束乳腺增强CT(CBBCT)资料。其中,激素受体(PR、ER)阳性组82例,阴性组为54例;HER-2阳性组为47例,阴性组为89例。CBBCT影像特征主要包括肿块大小、形状、毛刺、可疑恶性钙化、肿块强化程度、内部强化特征、非肿块样强化、子灶、邻近皮肤回缩及乳头回缩。比较乳腺癌激素受体阳性组及阴性组、HER-2阳性组及阴性组之间CBBCT影像特征的差异。然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影像特征中筛选出激素受体阳性及HER-2阳性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相应的预测模型并绘制模型的列线图,使用ROC曲线、校正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与激素受体阴性组比较,阳性组的肿块较小,呈圆/卵圆形、毛刺征及皮肤回缩征更常见;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块大小(OR=0.964,95%CI:0.927~0.995)、形状(OR=0...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1].乳腺癌分子标志物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 PR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体层扫描成像(18F-FDG PET/CT)在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22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乳腺癌原发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将患者分为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两组;基于PET图像和CT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CT形态学特征和PET代谢参数的差异,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建立联合临床特征的综合性影像组学模型。结果 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比,三阴性乳腺癌在肿瘤直径、边缘、合并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累犯邻近皮肤乳头及PET代谢参数等方面表现出更显著的侵袭性(t=-3.19,χ2=7.30、8.10、5.34,t=3.80、3.30、3.42,P< 0.05)。构建的18F-FDG PET/CT影像组学模型能够有效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5%CI 0.78~0.88),预测准确度为75.9%,灵敏度为74.5%,特异度为77.2%。构建的综合性影像组学模型AUC为0.86(95%CI 0.81~0.90),预测准确度为77.2%,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75.9%。结论 18F-FDG PET/CT在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诊断中发挥重要价值,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和综合性影像组学模型进一步提高了PET代谢参数的预测效能,有助于临床上尽早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表现与病理、分子预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对104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术前行乳腺MR扫描,根据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描述乳腺癌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表现。术后标本检测分析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和组织学分级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CerbB-2、Ki-67以及nm23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和二元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与MRI表现的相关性。结果:形态不规则的肿瘤体积较大(P<0.001);肿瘤形态不规则形能预测ER阴性表达(P=0.035);环形强化是ER及PR阴性表达的预测因子(P=0.022,P=0.012);肿瘤信号增强率(SER)可以预测淋巴结状态(P=0.003),且SERmax值>133%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乳腺癌MRI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表现与病理、分子预后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根据乳腺癌MRI表现对乳腺癌病灶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进行评估。肿瘤形态不规则、环形强化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钼靶X线特征与ER、PR和HER-2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初步探讨乳腺癌钼靶X线征象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receptor 2,HER-2)表达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将49例乳腺癌患者钼靶X线表现特征与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的ER、PR和HER-2的表达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49例乳腺癌中,肿块边缘"毛刺征"者ER、PR阳性表达率高,病变区有钙化者HER-2阳性表达率高.肿块大小与ER、PR表达均无关.结论 乳腺癌钼靶X线征象和ER、PR及HER-2的表达有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ER、PR及HER-2的表达状态,能为乳腺癌的术前辅助内分泌治疗和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三阴乳腺癌(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的特殊类型的侵袭性肿瘤,其影像学特征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X线致密度与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了615例经手术证实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就诊时均行乳腺X线摄影,并根据美国放射学会制定的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对乳腺X线致密度进行分型。所有病例术后或穿刺后标本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水平,并分析乳腺X线致密度与激素受体、HER2表达及年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乳腺X线致密度随年龄增长逐渐由高向低过渡(r=-0.529,P<0.001)。乳腺X线致密度与孕激素受体表达呈正相关(r=0.099,P=0.014<0.05),与雌激素受体(r=0.016,P=0.699>0.05)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r=0.077,P=0.057>0.05)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乳腺X线致密度与乳腺癌孕激素受体表达呈正相关,与患者发病年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型特异性显像剂和成像设备的出现,乳腺癌分子成像技术得以快速发展。乳腺癌放射性核素分子成像技术主要包括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PET/CT以及正电子发射乳腺成像(PEM)。显像剂包括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正电子示踪剂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 )、用于研究肿瘤细胞增殖显像的5-18F-氟尿嘧啶(5-FU)及3-脱氧-3-氟胸腺嘧啶(FLT)、通过肿瘤氨基酸代谢显像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类,还包括受体类的靶向显像剂如雌激素受体相关的16α-[18F]-17β-雌二醇(FES)、放射性标记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目前用于乳腺显像的PEM技术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疗效预测效果显著,就乳腺癌放射性核素分子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大多伴随基因异常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C—erbB-2(即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癌基因的表达情况是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主要参考指标。癌基因表达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乳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并引起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而形成多种影像学表现。因此,乳腺癌的X射线片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ER、PR和C-erbB-2的表达情况。乳腺X射线检查因诊断病变的准确率高、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仍是临床筛查及诊断乳腺癌的首选方法,并成为预测乳腺癌患者ER、PR和c—erbB-2表达情况的无创手段。在无条件做免疫组化的情况下,它对乳腺癌术前评估及非手术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文主要对乳腺癌影像学表现与ER、PR和CIerbB-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SPECT/CT融合显像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乳腺癌骨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132例乳腺癌患者的210个病灶行局部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以临床随访及病理检查获得最终诊断结果,计算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转移灶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对比不同部位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差异.结果 ①210个病灶经SPECT/CT融合断层显像正确诊断的恶性病灶82个(39.0%),良性病灶112个(53.3%),诊断准确率为92.4%(194/210),灵敏度为94.3%,特异度为91.1%,阳性预测值为88.2%,阴性预测值为95.7%.②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对不同部位的病灶的诊断准确率不一致,脊椎的诊断准确率最高,为95.9%(94/97),肋骨最低,为83.7%(36/4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P<0.05).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能够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病灶进行准确诊断,其对不同部位的病灶的诊断准确率有差异,脊椎的诊断准确率最高,肋骨最低.  相似文献   

15.
张淼  任力  胡蓉  褚晓雨  朱广卿 《武警医学》2014,(12):1256-1258
目的对比Ki67、EGFR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及非三阴性乳腺癌(no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TNBC)中的表达,探讨Ki67与EGFR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13例乳腺癌标本中Ki67及EGFR的表达,对比两者在TNBC和NTNBC中的区别,应用Spearman法分析Ki67与EGFR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TNBC组织中Ki67阳性表达率(94.32%)明显高于NTNBC(8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组织中EGFR表达率(68.18%)明显高于NTNBC(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i67和EGFR在TNBC中均表达升高,但两者无相关性,两者均对乳腺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高分辨动态增强检查对小乳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20例(21个病灶)小乳腺癌(最大径≤2cm)的MRI高分辨动态增强检查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小乳腺癌的特征性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分叶、边缘不规则或者毛刺、不均匀环形强化的肿块样病变以及局灶、不均匀或簇集样强化的非肿块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平台型7例(33.3%),流出型14例(66.7%)。对侧对称部位正常乳腺为逐渐轻度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均为持续型。结果显示小乳腺癌灶与正常乳腺组织之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显著差异。结论:3T磁共振高分辨动态增强检查能够提供清晰、丰富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信息,对小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氢质子波谱(1H-MRS)成像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78例,共计82个肿瘤作为研究组,其中乳腺癌54个,良性肿瘤28个。全部病例均于术前行磁共振动态增强后1H-MRS检查,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的DCE-MRI及1H-MRS表现,并将MRI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等。结果 DCE-MRI检查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71%,准确性为82%,阳性预测值为86%,阴性预测值为74%。1H-MRS检查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86%,准确性为89%,阳性预测值为92%,阴性预测值为83%。DCE-MRI联合1H-MR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82%,准确性为93%。结论磁共振波谱与动态增强扫描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及准确率较低,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其敏感性和诊断准确率,对乳腺癌的术前定性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三阴性乳腺癌(TNBC)3 T磁共振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并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TNBC)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TNBC和NTNBC患者的MRI表现及病理组织学分型、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用t检验及χ~2检验分析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TNBC与NTNBC在形态、内部强化及病理分级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患者年龄、病灶大小、边缘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有助于诊断TNBC。  相似文献   

19.
三阴性乳腺癌的MRI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静  汪登斌  柴维敏  姜婷婷  陈克敏   《放射学实践》2010,25(9):1011-1015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特征性MRI影像学表现,并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比较。方法:分析有完整资料的90例乳腺癌,所有病例术前均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其中三阴性乳腺癌23例,非三阴性乳腺癌67例。纳入分析的病灶MRI表现包括病灶形状、边界、大小、数目、内部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并将MRI表现与病理结果作对照。结果: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比,TNBC在MRI上大多表现为边缘光整、环状强化及更低的ADC值。而在患者年龄,病灶形状、大小、数目及TIC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MRI表现中病灶边界光整、增强时环状强化、较低的ADC值对诊断TNBC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乳腺占位性病变46例患者,均行DWI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按扩散敏感系数(b值)800及1000 s/mm^2各2次扫描数据做出各自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分别总结依据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统计学意义及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统计综合考虑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结果46例乳腺肿瘤中恶性病变28例,良性病变18例。当b=800 s/mm^2时,良、恶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ADC值分别(1.54±0.28)×10-3 mm^2/s、(1.01±0.09)×10-3 mm^2/s、(1.49±0.06)×10-3 mm^2/s;当b=1000 s/mm^2时,良、恶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ADC值分别(1.45±0.28)×10-3 mm^2/s、(0.90±0.08)×10-3 mm^2/s、(1.49±0.09)×10-3 mm^2/s;良性与恶性及正常与恶性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lt;0.05)。在b值800×10-3 s/mm^2、1000×10-3 s/mm^2时,恶性病变ADC值的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97~1.05)×10-3 mm^2/s、(0.90~0.97)×10-3 mm^2/s,将ADC阈值定为1.050、0.969时,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75%、70%,特异度100%、100%。时间-信号曲线:28例恶性病变中流出型(Ⅲ型)18例(64%),平台型(Ⅱ型)9例(32%),流入型(Ⅰ型)1例(3.5%);18例良性病变中流入型(Ⅰ型)13例(72%),平台型(Ⅱ型)3例(17%),流出型(Ⅲ型)1例(6%);时间-信号曲线诊断标准判断其敏感度96%(27/28),特异度83%(15/18)。结论单独采用DWI或三维动态增强在乳腺疾病诊断方面均存在局限性,联合运用二者,可互补彼此不足之处,提高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