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脂肪肝 CT 定量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方法选取238例脂肪肝病例进行肝脏 CT 扫描,分别测量肝、脾 CT值,以肝脾 CT 值比值进行中医证型的定量分析。结果脂肪肝各中医证型中,肝郁脾虚型肝/脾 CT 比值最高,其次为肝肾不足型、痰浊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最低,各中医证型肝脾 CT 比值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T 定量诊断与脂肪肝中医证型相关,肝脾 CT 值比值可以作为区分脂肪肝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流行病问卷发现上海市体检人群脂肪肝中医常见证型,探讨各讧型与年龄、性别、血脂等相关因素及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流行病问卷调查体检人群中脂肪肝患者458例,观察记录年龄、性别、肥胖、吸烟、饮酒、生活习性、既往病史、中医证候、血脂、B超结果,依据临床证候进行分型,并将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脂肪肝中医证型中痰浊壅阻证在40岁以下患者中最常见,约占49.8%;而40岁以上则以肝肾亏虚为主,约占30.0%;男性患者中以痰浊壅阻证最常见,约占36.2%.而女性则以肝郁脾虚证最多见,约占39.4%。血脂TG异常则以痰浊壅阻证最为突出,TC与LDL—C升高则主要集中在肝肾不足组中。结论痰浊壅阻证为40岁以下脂肪肝患者中最常见证型,也最易兼夹TG代谢异常:而40岁以上则虚讧多见,多以肝肾不足、脾虚为表现,Tc与LDL—C升高最为明显,故在脂肪肝的辨证论治上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为中西医结合防治NAFL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NAFLD组所有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肝肾亏虚证4型,分析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脂、血糖等NAFLD相关危险因素与中医分型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证以轻度脂肪肝最多见;湿热内蕴证以中度脂肪肝最多见;痰瘀互结证以中度脂肪肝最多见,次为重度脂肪肝;肝肾亏虚证以重度脂肪肝最多见。肝郁脾虚证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谷丙转氨酶(ALT)正常或轻度升高;湿热内蕴证ALT、TG、FBG轻度升高;痰瘀互结证ALT、TG、FBG明显升高,BMI以痰瘀互结证最高;肝肾亏虚证ALT正常或轻度升高,但其SBP、DBP、TG、FBG明显升高。结论 NAFLD患者脂肪肝B超分度、TG、BMI、FBG、血压等与NAFLD的中医辨证分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舌象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门诊和住院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52例,观察记录中医证候、舌象(舌体大小、舌质颜色、舌苔颜色、舌苔厚薄)、体重指数(BMI)、肝功能、血脂、血清瘦素(LEP)、肝脏B超结果,将患者辨证分为湿浊内停型、痰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痰瘀互结型、脾肾两虚型,分析血清瘦素水平与中医证型和舌象的关系。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型最多,占31.57%。湿浊内停型和肝郁脾虚型BMI明显高于痰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脾肾两虚型(P0.05)。痰瘀互结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LEP显著高于湿浊内停型、湿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脾肾两虚型(P0.05)。舌质黯组和舌苔厚组ALT、AST、LEP较舌淡红组、舌淡胖组、舌质红组、非舌苔厚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瘦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舌象有一定关联,可作为其中医辨证分型的辅助指标并指导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LAVA-Flex定量分析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78例NAFL患者按照中医证型分成肝郁脾虚、湿热内蕴、痰湿内阻、痰瘀互结、肝肾不足5组,分别行肝脏磁共振LAVA-Flex序列检查,并测量HFF值。结果:5个中医证型组的HF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中医证型组的肝脏脂肪浸润程度依次为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痰湿内阻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不足型。结论:磁共振LAVA-Flex定量分析与NAFL中医证型密切相关,HFF值反映了肝脏脂肪浸润程度,可以作为NAFL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B超、CT)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探讨NAFLD影像学指标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AFLD患者200例,辨证分为肝郁脾虚、痰湿内阻、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肝肾不足5个中医证型,同时运用B超、CT两种影像学方法对脂肪肝进行分度和定量诊断,分析脂肪肝严重程度与各中医讧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NAFLD中医辨证分型以湿热内蕴最常见(37.00%),肝肾不足最少(6.00%)。2种检查方法均提示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逐渐加重,经’X^2检验,各中医证型间的脂肪肝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各中医证型肝/脾CT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各组间比较,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肝/脾CT比值逐渐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AFLD各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B超、CT)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超、CT检查可为脂肪肝的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中医辨证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主要临床证型为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湿热内蕴。且轻度脂肪肝以肝郁气滞多见,而重度脂肪肝以痰瘀互结多见,男性患者多发。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多与气滞、痰凝、湿热因素有关,临床证型主要有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而且证候分布与病情轻重有密切的联系,对于中医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医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51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代三红 《陕西中医》2011,32(11):1478-147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根据不同临床证候特点,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516例分为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四型,确立相应治法。结果:分别采用中药方剂治疗,四种类型的治愈率均85%以上。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刘炜 《江苏中医药》2012,44(2):22-23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尿酸(UA)的相关性.方法:对162 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所有患者均在药物干预前检测UA 值,同时选取50 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UA 水平依据中医证型依次为痰瘀互结型>湿热蕴结型>湿浊内停型>肝郁脾虚型>健康对照组,各型相互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情程度依肝郁脾虚型、湿浊内停型、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的顺序逐次加重,UA 水平也依此顺序逐渐升高,与UA 水平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医证型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及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特点。方法将244例NAFLD患者中医证候、合并相关疾病的频数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中医证型标准分为5组中医证型,分别为湿热蕴结证、痰瘀阻络证、痰浊内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比较5组中医证型在性别、年龄、生化指标间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医证型与各指标的关系。结果谷氨酰转肽酶(GGT)在各证型中痰瘀阻络证较肝肾阴虚证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各证型中痰瘀阻络证较痰浊内阻证明显降低,痰瘀阻络证、痰浊内阻证分别较其他证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脂蛋白(Apo AI)各中医证型中痰瘀阻络证较其他三证型明显降低(P0.05)。结论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GGT、HDL-C、Apo AI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NAFLD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关系,为NAFLD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数。方法:将NAFLD患者13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5型,即脾虚湿痰证(32例)、肝郁脾虚证(30例)、痰瘀互结证(30例)、湿热内蕴证(34例)和肝肾不足证(4例,因样本数太少,未纳入统计分析),测定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并以同期不嗜酒的30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NAFLD不同中医各证型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NF-α、IL-6水平在中医各证型间按脾虚湿痰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湿热内蕴证依次升高,湿热内蕴证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其他三个证型(P0.05);痰瘀互结型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脾虚湿阻证、肝郁脾虚证(P0.05),但肝郁脾虚与脾虚湿痰两证型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NAFLD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间的表达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5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经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1.03%。以湿热内蕴型的治疗效果最好,总有效率为96.15%,肝郁气滞型总有效率为92.11%,脾失健运型总有效率为91.67%,均明显高于痰瘀互结型,经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型治疗后的肝功能、血脂指标与其他各型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血清降钙素原(PCT)等炎性指标的临床观察研究,找出其差异性,为中医"风温肺热病"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CAP中医证型属邪犯肺卫(60例)、痰热壅肺(68例)、痰浊阻肺(65例)、正虚邪恋(56例)4个证型,检测各证型WBC,CRP,D-D,PCT等4项指标,分析各证型间炎性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WBC:在4证型间比较:痰热壅肺痰浊阻肺邪犯肺卫正虚邪恋;CRP:在4证型间比较:痰热壅肺邪犯肺卫痰浊阻肺正虚邪恋;D-D:在4证型间比较:正虚邪恋痰浊阻肺痰热壅肺邪犯肺卫;PCT:在4证型间比较:邪犯肺卫痰热雍肺痰浊阻肺正虚邪恋。结论 CAP各炎性指标(WBC、CRP、D-D、PCT)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其数值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可为CAP(相当于中医学之"风温肺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症状分布规律和证候特征,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收集、记录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和中医四诊所得证候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排名前4位的症状是倦怠乏力、形体肥胖、肝区不适、胸脘痞满;前4位的舌脉象是腻苔、薄白苔、弦脉、淡胖舌。涉及的临床主要证型为脾虚湿盛型(32.41%);肝郁气滞型(24.53%);痰瘀互结型(18.52%);湿热内蕴型(17.13%)。肝郁气滞型、脾虚湿盛型、湿热内蕴型到痰瘀互结型BMI逐渐增高。轻度NAFLD中以肝郁气滞型多见,重度NAFLD中以痰瘀互结型多见。结论:脾虚湿盛型、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湿热内蕴型是NAFLD的主要证型,中医辨证分型与脂肪肝严重程度密切相关。NAFLD患者中医证候学研究有助于探讨其中医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简称脂肪肝,是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弥漫性大泡性脂肪变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目前认为FLD由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所致,通常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两大类.现代医学目前仍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中医学没有FLD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因,可归于"痰证"、"积聚"、"胁痛"等病证.其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内结,瘀血阻滞,形成痰、湿、瘀互结,痹阻肝脏脉络.FLD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两脏.脂肪肝常见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肝郁脾虚、肝郁气滞、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肝肾阴虚等证型.中医治疗主要从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出发,根据证型选方用药并随证加减.近年来以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研究继续取得较好效果,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慢性支气管炎急发期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患者的咽部微生态状况,探索中医辨证分型与微生态量化指标的内在联系。筛选出152例符合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热壅肺型、痰浊阻肺型患者,进行呼吸道微生态检测。结果:两型患者菌群密集度增多,多样性降低,优势菌改变,痰浊型患者较痰热型患者变化更为显著。慢支急发期痰热壅肺型、痰浊阻肺型患者的咽部微生态明显失衡。提示两型之间的微生态指标差异可初步从微生态角度揭示中医证型的科学性,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定量诊断脂肪肝严重程度及血液生化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脂肪肝病例及健康对照者各100例,对脂肪肝病例进行中医证候分型,测定各组中的肝、脾CT值,同时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郁脾虚、痰湿内阻、痰瘀互结、肝肾不足、湿热内蕴5个中医证候分型均以弥漫型脂肪浸润为主(P〈0.05);脂肪肝5个中医证候分型在不同CT分度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和湿热内蕴型以轻度为主;痰湿内阻型及痰瘀互结型以中度为主;而肝肾不足型以重度为主;肝脾CT比值最高的为肝郁脾虚型,最低为肝肾不足型;5个中医证候分型患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肾不足型患者血液中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及其他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的肝脾CT值及血液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以成为区分脂肪肝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检测符合诊断标准的71例NASH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肝组织病理学及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的检测。观察上述指标与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湿内阻证、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①病理学诊断属NASH轻度者51例,中度14例,重度6例;②中医辨证分型:属肝郁气滞型29例、肝郁脾虚型17例、湿热蕴结型11例、痰湿内阻型8例及痰瘀互结型6例;③NASH轻度组,中医辨证以肝郁气滞型为主占47.06%;中度组以瘀血阻络型为主,占50.00%;重度组病例均属痰瘀互结型。④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的检测结果提示:痰瘀互结证均显著高于其他四个证型(P<0.01)。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趋向,提示痰瘀互结可能是脂肪肝向肝纤维化发展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KOA)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及高频超声影像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依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膝骨关节炎患者辨证分为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气血虚弱证5个证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高频超声影像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207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其中湿热痹阻证71例,肝肾亏虚证60例,寒湿痹阻证31例,痰瘀痹阻证28例,气血虚弱证17例。湿热痹阻证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其他4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的红细胞沉降率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4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较肝肾亏虚证滑膜血流信号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滑膜增生评分较其他4个证型高(P<0.05)。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患者较肝肾亏虚证和气血亏虚证患者关节积液阳性率及超声影像改变更多。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以湿热痹阻证和肝肾亏虚证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腹盆腔内活体征象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通过术前中医辨证,将112例行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分为5型:湿热内蕴、瘀毒结阻、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型,收集术中患者腹盆腔内活体征象,分析患者腹盆腔内活体征象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湿热内蕴型患者肠管或肿块以红色为主;瘀毒结阻型患者以紫暗色泽为主;气血两虚型患者多以淡红为主;脾肾阳虚型患者表现以苍白为主;肝肾阴虚型患者以浅白或红白相间为主。肠管水肿,与脾肾阳虚型相关;腹盆腔积液以湿热内蕴患者多见,多为淡黄色,量少;腹盆腔内粘连以瘀毒结阻患者多见;肿块最大径与各证型无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腹盆腔内活体征象与中医证型分型存在相关性,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