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热是多种病症状之一 ,为使临床能够辨别外感病证的不同发热 ,以方剂中表证之发热、恶寒、半表半里证之寒热往来及气分证的壮热无寒等为例 ,阐述应从发热的类型与伴随症状去识别 ,从机理变化探讨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艾滋病发热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分布规律及中医病因病机,为艾滋病发热患者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 仔细查阅“五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河南地区艾滋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合格患者72例,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中医证候特点及病因病机。结果 艾滋病发热患者发热的证候分布以气血亏虚证、气虚外感证、风寒侵袭证、五脏气血阴阳虚证最为常见|病性分布以虚证最为多见,共33例(45.8%)。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数目有8个,对总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63.274%,能较好地反映艾滋病发热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病因病机。结论 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艾滋病患者,病性虚实并见但以虚证为多,外因主要为风、热、湿之邪,且以湿热之邪为主,内因为气阴不足。临床可以依据提取出的8个症状和体征相关的因子进行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3.
对《伤寒论》中的四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所谓“先其时”不是指发热汗出之先 ,而是指在发热汗出症状刚刚露出端倪之际 ,其时先发汗 ,放手应用桂枝汤 ,是仲景急汗之法。小柴胡汤证中“不必悉具”的“悉具”只是认识上理想化的追求 ,“不必悉具”是仲景对“悉具”认识的否定。潮热不同于一般发热 ,潮热是病人在发热症状持续存在状况下的一种如潮水上涌的烘热感觉 ,与时间无关。发黄必有湿亦必有热 ,无论是湿热发黄还是寒湿发黄 ,发黄作为一个具体的症状或过程 ,均源于湿热的酝酿、蒸化。若就“证”来说 ,寒湿发黄证与湿热发黄证则有阴阳属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其中医证候复杂多样,中医药对其具有独特的疗效。梅国强教授辨治发热性疾患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笔者侍诊梅师多年,所治发热患者逾百例,疗效显著。现摘录部分典型医案,例举7个证型,报道梅师辨治发热性疾患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的中西医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方法 对21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候进行动态观察,并给予中医个体化辨证治疗和中成药、西药对症治疗.结果 21例患者中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15.76±3.02岁;21例患者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入院后体温最高者为39.9℃;入院后发热持续时间最长为4天.平均住院6.81±2.14天;中医证候表现为发热、无汗、恶风寒、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之风热犯卫证;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不重.鼻塞、流涕、喷嚏等呼吸道卡他症状少见,未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21例患者经辨证后均以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治疗,所有病例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消失,按诊疗方案出院标准给予出院.结论 中医中药辨证治疗甲型H1N1流感轻症病例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正> 发热,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原因多种,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有食积、气郁、血瘀等发热之分,有发热恶寒、寒热往来、但热不寒、发热夜甚、夜热早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及长期低热等种类。故临证不能一概而论,要须细分辨。否则,易为一“热”字所蔽,而只顾用“以寒治热”之法,那将会导致热终不退而病亦难解,发热证可归纳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类。  相似文献   

7.
发热者外感即内伤,而不明原因的疑难发热辨治为临证之难。通过收集导师周亚滨教授临证治疗疑难发热的验案,阐发周师治疗疑难发热的辨证体系思路,构建以伤寒六经辨证、脏腑内伤辨证再到温病辨证的体系。精选周亚滨教授临证治疗发热验案来诠释基于不同的辨证体系下辨治疑难发热的思路,以此启发在疑难发热的治疗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在许多疾病的发病过程中。祖国医学按发热的病因不同,将发热归纳为外感发热及内伤发热两大类。祖国医学所论的内伤发热,内容丰富,分证详尽,论治得法。本文仅就气虚发热一证,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将霍乱的证治列于六经病篇之外,旨在进行类证鉴别;《伤寒论》所论之霍乱属于虚寒性质的湿霍乱,其发病多兼有表证;《论》中所谓之热是指发热之症状,非为病性,所以“热多”、“寒多”并不是论“热霍乱”和“寒霍乱”;对其证治方药进行了论说。   相似文献   

10.
阴虚发热辨治7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虚发热病因复杂,且多兼挟证,治疗上不能一见发热即投苦寒清热之品,也不能一经辨证为阴虚发热,即以滋阴透热除蒸统之,应当细审病因,辨明标本,随证加减用药,方可取得好的效果。笔者临床20余年,治疗本症颇有体会,总结出阴虚发热辨治7法,现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1.
发热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很多急、慢性病证均有发热的症状.故朱丹溪说:“凡小儿有病皆热”.王肯堂说:“小儿之病,惟热居多”.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卫外失固,易感外邪,而肺主气,外合皮毛,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感受外邪,首先犯肺,肺卫受邪,卫阳被遏则发热,这是小儿外感发热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第六条论述的"温病"与"伤寒"所感邪气相同,均为寒邪。二者发病形式不同,后者感而即发,前者感而不发,至春才病发诸证。温病的发病因春升之阳触动伏寒,邪正交争于外,故而"发热",少阴乏源于内,出现"虚故饮水自救"之象,故"渴";太阳病极轻,为区别中风、伤寒之恶寒较重,故言"不恶寒"。临证诊断温病应从发病时间、发病的气候特点、症状特点着眼。对于温病的治疗,应通过症状判断太阳之实与少阴之虚孰轻孰重,再定发汗解表与温阳补肾孰先孰后,或如何相兼而行,方可效如桴鼓,不至"变证"迭起。  相似文献   

13.
表证治疗     
所谓表证是指外感六淫之邪,侵袭肌表,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等一组特定的症状而言。上述症状为多种病证初期阶段所共有,如伤寒太阳经证、温病中的风温、湿温等卫分证、内科学中外感病证、水肿病初期风邪遏肺阶段;以及痹证、喘咳某些证型的早期也有表证症状。因此能及时把握住表证的辨证与治疗对有病早治,不使其发展,有重要  相似文献   

14.
产后发热为产后常见病证之一,因母体虚羸,又要乳子,如斯母病及子,子扰母体,堪为产妇及其家属所焦虑。其发热之因颇多,证情亦甚复杂,施治当赅八法之中,毋囿产后“宜温禁寒,多补忌攻”。于实热瘀阻之证竟也温补之剂频投,其与抱薪救火何异?如证情所需,虽大寒之石膏在所不  相似文献   

15.
感冒初期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恶寒,续则发热,咳嗽,咽痒或咽痛,头痛,身楚不适等。由于感邪有轻重,正气有强弱不同,四时六气有别,故症状有微甚之差,脉证舌证也有别异。  相似文献   

16.
我省渭源县老中医张敬轩,自幼随父耕读,习歧黄之技,治病立法用药机灵圆活,师而不泥,经验颇丰,疗效桴鼓,医名聒噪陇渭而不求名利。今择述其经验鳞角以启诸君之微思。 重辨证 谈肠瘘发热治验 肠瘘致发热是外科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多见阴虚津亏证,气虚发热证、湿热蕴毒证等。亦可因日久伴有淤结。但临证以第一种为多见或兼而有之。阴虚津亏证可用增液养阴法,宜以增液汤加花粉,丹皮,石斛,白芍,当归治之。气虚发热者,可用补中益气,甘温除热法,宜以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为主方调治。湿热蕴毒者,可用清热  相似文献   

17.
三仁汤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原为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之证.在临床中应用此方化裁治疗发热疾病,取得较好效果.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凡用西药及清热解毒中药治疗不效者,应用三仁汤加减,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利用计算机辅助检索统计技术,分析研究《温病条辨》中三焦发热病证及发热兼其他证候诸条目,归纳总结了其临床症状、病因病机、治法及用药四方面的临床证治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症状.国医大师王烈教授临证60余年,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诊断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无毒不发热,热因毒而起"的学术思想,提倡内治外治相结合.本文旨在阐述本理论的内容以及基于该理论所立治疗疾病之法则及拟方用药,以利于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国医大师学术思想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恶寒是辨识外感表证的重要标志。《伤寒论》中恶寒为太阳病提纲脉证之一,太阳伤寒证中强调指出“必恶寒”,可见仲景十分重视恶寒在表证辨识中的意义。故后世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但医贵知常达变,须知恶寒并非表证所独见,所以切不可斤斤于此,一见恶寒,就冒然断为表证,随手处方,招致误诊误治的严重后果。因此,临证必须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阳明病属里热证,以“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其典型表现。但亦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这就不能据恶寒断为表证。此因阳明本经自病,外邪初入,卫阳闭郁不得伸展之故。正如柯韵伯所述:“本经受病之初,其恶寒虽与太阳同,而无头项强痛为可辨。”又虽类于太阳伤寒之“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的未发热所致,但阳明燥气偏胜,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