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治疗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来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138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患者为分娩前拒接受治疗或者未进行抗梅毒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完整规范化抗梅毒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新生儿TRUST高滴度≥1∶8、梅毒TRUST低滴度≤1∶4以及血清学TRUST阴性率、新生儿预后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足月分娩率及流产、死胎、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正常新生儿比例、新生儿畸形、胎儿窘迫及围产儿死亡等不良预后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新生儿TRUST高滴度≥1∶8、梅毒TRUST低滴度≤1∶4以及血清学TRUST阴性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及时给予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有效及时的抗梅毒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及不良预后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南山区318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确诊并转诊慢性病防治院治疗随访的318例妊娠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干预治疗(247例)和未干预治疗(71例)分两组,比较两者的妊娠结局;对两组患者按照血清学滴度分析血清学与先天梅毒的关系。结果干预组分娩99.19%正常新生儿,明显高于未干预组(46.48%);干预组孕妇早产、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为0.40%,明显低于未干预组的11.27%和33.80%;干预组未发现先天梅毒儿,未干预组分娩先天梅毒儿8.45%(P=0.000),其中,产前未接受规则治疗的血清学滴度1:8的患者,分娩先天梅毒儿发生率高达33.33%(P=0.002)。6例先天梅毒经治疗,临床症状1个月内消失;287例疑似先天梅毒儿接受预防性治疗后TRUST及TPPA滴度均在7月龄内转阴。结论母亲未经干预且血清学滴度1:8时发生梅毒垂直感染的机率更高,妊娠梅毒经过规则治疗可以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母亲经过干预的新生儿血清学均于7个月内转阴,预防性治疗方案亟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驱梅治疗的方法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89例妊娠期合并梅毒孕妇,依据确诊梅毒及首次注射首剂青霉素治疗时间分为3组,其中在妊娠早期(孕周≤12周)24例为早孕组,妊娠中期(12周<孕周<29周)31例为中孕组,妊娠晚期(孕周≥29周)34例为晚孕组,给予规范苄星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观察围产儿预后。结果:早孕组及中孕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8.33%、19.35%,明显低于晚孕组(5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9例孕妇根据初次检测RPR滴度不同分组,其中滴度≤1∶4者53例,滴度≥1∶8者36例,滴度≤1∶4者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为7.55%,明显低于滴度≥1∶8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27.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梅毒患病率分别为3.22%、22.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组孕妇分娩新生儿RPR阳性率为20.83%,先天性梅毒患病率为0,中孕组分别为19.35%、3.23%,晚孕组分别为70.59%、26.47%,早孕组及中孕组RPR阳性率、先天性梅毒患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采取驱梅治疗时机与围产儿的预后及先天性梅毒患病率密切相关,早期正规进行驱梅治疗能明显改善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及对新生儿的影响,妊娠结局.方法 103例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程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61例及未治疗组42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观察治疗时期与先天梅毒儿的发生关系.结果 (1)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77.45%(47/61),未治疗组为62.95% (27/42),治疗组早产、死胎发生率分别为9.83%和0.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14.2%(6/42)和2.38%(1/42);治疗组无死产、流产的发生.(2)治疗组足月儿占77.45%(47/61)明显高于非治疗组的62.95%(27/42).(3)治疗组孕妇与用药的关系表明,治疗越早,先天梅毒儿发生率越低.结论 (1)应对孕妇早期梅毒筛查,及早诊断,早期有效,全程梅毒治疗是改变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筛查、治疗及妊娠结局,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方法对53例经血清学筛查并确诊为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其分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53例中Ⅱ期梅毒3例(5.66%),余均为潜伏期梅毒(94.34%)。治疗组引产3例,妊娠至围产期的孕妇26例,其中无死胎、畸胎及新生儿死亡。先天梅毒儿1例(3.4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37.93%,而未治疗组的不良妊娠发生率为100%。结论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期梅毒为主;梅毒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但妊娠期应及早进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很好控制死胎、畸胎和新生儿死亡的发生,以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59例妊娠期梅毒母婴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晋江市医院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晋江市医院产科2012~2014年59例住院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其中首次诊断孕周≤14周并进行规范化治疗的36例为治疗组,首次诊断孕周>14周或未进行规范化治疗的23例为对照组,根据梅毒RPR滴度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以RPR1:16分界,21例≥1:16的为高滴度组,38例<1:16的为低滴度组,分析梅毒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及婴幼儿随访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围产妊娠结局发生率、先天梅毒儿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滴度组和低滴度组不良围产妊娠结局发生率、先天梅毒儿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及早进行规范化治疗,可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并可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梅毒抗体高滴度是婴儿先天梅毒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妊娠梅毒2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以降低围产儿患病率。方法212例经血清学确诊为妊娠梅毒孕产妇,依据妊娠期是否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127例)及未治疗组(85例)。比较两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1)未抗梅毒治疗组足月产发生率为29.41%,经过抗梅毒治疗组足月产发生率为93.7%,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而死胎死产及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未治疗组显著高于经过抗梅毒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2)治疗组中应用青霉素类发生先天梅毒儿发生率20.69%(24/116),而非青霉素类发生先天梅毒发生率100%(11/11)。结论有效规范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妊娠梅毒与先天梅毒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孕期干预治疗及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发生先天梅毒的关系,为先天梅毒的干预及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将427例已分娩的妊娠梅毒产妇按干预治疗(319例)和未干预治疗(108例)分两组,比较二者先天梅毒发生情况;对产妇及其所生新生儿TRUST滴度进行随访18个月并比较分析。结果未干预组先天梅毒发生率为16.8%(18/106),干预组先天梅毒发生率为0(0/319)。母亲生产时TRUST滴度与新生梅毒儿出生时TRUST滴度呈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4,P〈0.05);先天梅毒儿出生时滴度的高低与其是否有典型的先天梅毒临床表现相关,且先天梅毒儿出生时TRUST滴度≥1:32时,更易出现具有皮肤粘膜损害、黄疸、蛙状腹等临床症状(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而母亲梅毒分期与是否有典型的先天梅毒临床表现无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结论妊娠梅毒的筛查和干预治疗可有效阻断先天梅毒的传播,应高度关注疑似先天梅毒儿血清TRUST滴度继续升高的情况,将TRUST滴度≥1:32作为重要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婴儿的血清学特点。方法孕前采用中药治疗的(32例)育龄期梅毒血清固定女患者为中药治疗组;对照组选择同期56例妊娠合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根据孕期是否规范治疗分为青霉素治疗组(31例)和未治疗组(25例)。比较三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并定期随访母婴的血清结果。结果妊娠结局:中药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0.63%,早产发生率为3.13%,不良结局(自然流产和死胎死产)发生率为6.25%青霉素治疗组分别为90.32%、6.45%和3.22%;未治疗组分别为88%、4%和8%;三组妊娠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预后:中药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占96.67%、早产儿占3.33%、先天梅毒为0;青霉素治疗组分别为93.33%、6.67%和0;未治疗组分别95.65%、4.34%和0。三组新生儿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血清结果:在随访过程中没有出现TRUST滴度持续上升,且滴度均〈母亲TRUST滴度的4倍;TRUST在3-6个月内均逐渐阴转,TPPA在6-12个月内均逐渐阴转;所有婴儿的19S-IgM-TPPA(-)。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在孕前给予中药治疗对妊娠结局无影响,定期随访是评估母婴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确诊时TRUST滴度与产前抗梅毒治疗对先天梅毒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将妊娠梅毒患者按其是否在妊娠期接受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A组)和未治疗组(B组),按确诊时TRUST滴度分层比较2组间先天梅毒发病率的差异。结果A组先天梅毒发病率为1.95%,B组先天梅毒发病率为12.96%,两组间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x^2=18.4651,P=-0.000)。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1:2的孕产妇没有生育先天梅毒儿。A组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1:4的先天梅毒发病率3.70%(4/108),B组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1:4的先天梅毒发病率23.70%(321135),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x^2=19.017,P=0.000)。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1:4时,B组出现先天梅毒,且随着滴度的升高发病率大幅上升。结论母亲确诊时TRUST滴度的高低对梅毒垂直传播的发病率有重要的影响,可作为妊娠梅毒孕产妇选择妊娠结局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改善妊娠合并梅毒的妊娠结局并探讨恰当的治疗时间,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方法将我院41例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非治疗组16例,比较两组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及先天梅毒患儿发生情况。结果足月分娩率治疗组为84.00%(21/25),未治疗组仅为56.25%(9/16),治疗组孕妇妊娠结局明显好于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预后明显好于非治疗组(P<0.05);治疗孕周与非正常儿的发生率成正比,即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非正常儿的发生率越低(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可能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但在孕早期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改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预后,降低围生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潜伏期妊娠梅毒168例临床及母婴传播干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潜伏期妊娠梅毒的临床预后及不同驱梅治疗时机胎传梅毒的发生.方法:总结168例潜伏期妊娠的梅毒妊娠不良结局,根据驱梅治疗时机分为早、中孕治疗组和晚孕、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结果:168例患者中,宫外孕20例(11.9%),自然流产10例(5.95%),死胎死产5例(2.98%),人工流产或引产13例...  相似文献   

13.
梁西岚 《河北医学》2011,17(6):785-78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行抗梅毒治疗,将113例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全疗程治疗组(64例)和未治疗组(49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足月分娩率90.62%,而未治疗组仅为69.39%(P〈0.01);治疗组早产及死胎的发生率分别为4.69%及4.69%,明显低于未治疗组20.41%及10.20%(P〈0.01);治疗组分娩的正常新生儿者占76.56%,而未治疗组仅占16.93%(P〈0.01)。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及早、规范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生儿预后,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骆丽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4):49-51+54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接诊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患者进行正规的抗梅毒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未进行抗梅毒治疗。所有的患者均经过妊娠期梅毒诊断标准,比较两组孕妇的结局和新生儿预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新生儿结局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26例新生儿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RPR)全部转阴,明显高于对照组14例(44.12%)转阴,两组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发现妊娠梅毒患者并进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影响,有效的降低新生儿的死亡和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拉西地平对兔颈总动脉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表达的影响。方法:球囊拉伤+高脂饮食6周建立动物模型,将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五组:Control组、M0del组、Laci—L组、Laci—H组和Atovas组。6周后检测血脂水平。计算左侧颈总动脉新生内膜面积(SI)与中膜面积(SM)之比(SI/SM),病理形态学观察颈总动脉组织学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颈总动脉血管壁LOX-l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拉伤+高脂饮食成功建立了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Model组中,血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升高;SI/SM比值明显增大,颈总动脉血管壁LOX-lmRNA与蛋白水平表达增强;Laci—L组和Laci—H组血脂无明显降低,但是,SI/SM、LOX-lmRNA和蛋白水平较Model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拉西地平减少内膜LOX-1表达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妊娠合并梅毒58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产前治疗情况对新生儿发病的影响,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CS)的主要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以来收治的58例妊娠合并梅毒的新生儿发生先天性梅毒的情况。结果:新生儿期确诊先天性梅毒19例母亲未治疗组15例,CS临床表现以早产、皮疹、肝脾肿大为主。结论:母亲产前尽早筛查,孕早中期有效正规的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梅毒惠儿发生的关键,如能使梅毒在妊娠早期即能得到有效的诊治,可不主张终止妊娠。新生儿期的CS症状不典型,诊断要依据临床和梅毒血清学检查及母亲梅毒病史。青霉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的血清学诊断和疗效判断。方法:采用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 test,RPR)对1257例梅毒和98例妊娠梅毒患者进行测试。在苄星青霉素治疗后,1257例梅毒患者使用RPR随访了24个月。98例妊娠梅毒患者中,66例妊娠梅毒患者治疗组和32例未干预对照组进行了新生儿存活率和先天性梅毒儿发病率比较。结果:在1257例梅毒患者青霉素治疗24个月后,455例一期梅毒患者转阴数为387例(85.05%),589例二期梅毒患者和213例潜伏期患者转阴数分别为539例(91.51%)和102例(47.89%),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的转阴数和转阴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和二期与潜伏期梅毒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8例妊娠梅毒中,66例妊娠梅毒治疗组新生儿存活63例(95.45%),较之32例未干预对照组13例(40.63%)明显增高(P〈0.05);66例妊娠梅毒治疗组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13例(19.70%),较之32例未干预组为22例(68.75%)明显降低(P〈0.05)。结论:梅毒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妊娠梅毒患者苄星青霉素治疗后可以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和降低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海南省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提供科学数据。 方法 对发生先天梅毒的新生儿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随访调查海南省2007-2014年期间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新生儿,将发生先天梅毒的新生儿作为病例组,将健康生育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析探索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53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妇血清TRURST滴度(OR=2.04,90%CI:1.73~2.42)和分娩前未驱梅治疗(OR=1.82,90%CI:1.09~2.42)以及分娩前治疗药物是普鲁卡因青霉素(OR=2.54,90%CI:,1.11~5.82)是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妇血清TRURST滴度每升高一个滴度,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风险增加1.23倍;分娩前未治疗孕妇梅毒较已治疗孕妇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风险高1.09倍。 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危险因素有孕妇血清TRUST高滴度,以及分娩前孕妇梅毒未进行治疗,应加大对这两方面的干预,以期达到控制梅毒垂直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