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活动异常率和特征及其与出血部位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197例急性脑出血住院患者发病24h内心电图改变特点及其相应临床资料,观察不同出血部位心电图异常率,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心电图异常类型。结果 166例(84.2%)出现一个或以上类型的心电图异常。最常见的为心肌复极异常(ST-T改变,U波改变63.9%)、左心室肥大(24.3%)。脑干出血心电图异常率最高(100%)。ST-T-U波改变,Q-T间期延长、异常Q波、异常J波、QRS电交替以及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等诸多方面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心电图异常类型中以心肌复极异常、左心室肥大改变为主,出现Q-T间期延长、异常J波、QRS电交替以及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预后较差,死亡率增高。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与其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同步体表12导联心电图机、测量标准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选用QRS波群和T波振幅较高的导联、同一导联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每个患者测量导联不少于6个,计算Q-Td及Q-Tcd。结果:14例透析前Q-Td、Q-Tcd在正常范围内的血透患者透析后Q-Td、Q-Tcd变化较透析前略有增加,但透析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对于18例透析前Q-Td.Q-Tcd就已延长,透析结束后,除3例缩小外,其余15例均明显延长,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Td、Q-Tcd正常组透析过程及透析后,出现心律失常概率明显低于透析前Q-T间期延长组病人,测定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可以预测心律失常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从而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Q-T离散度和心脏彩超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5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病例组,2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Q-T离散度和射血分数,并分析病例组并发心律失常和无心律失常的Q-T离散度。结果:①慢性心力衰竭组的Q-T离散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②慢性心力衰竭组的射血分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③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者的Q-T离散度较无心律失常者明显延长(P<0.01)。结论:Q-T离散度和射血分数对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心电图诊断低钾血症的应用与心电图表现。方法:选择行低钾血症治疗的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各68例进行研究,所有参与人员均行血清钾以及心电图检测,观察两组心电图出现的变化情况,以及中度、重度患者心电图特征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T波低平或者倒置、U波明显、Q-T间期延迟、T-U融合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心率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在轻度、中度、重度低钾血症患者中均有明显差异(P<0.05),且随患者低钾血症程度加重而延长。结论:心电图诊断在低钾血症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患者心电图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延长,U波明显等特征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改变.方法 对经CT检浏证实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于入院后48小时内通过24小时心电监护,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跟踪,作分析.结果 心电图167例中死亡28例,治愈或好转139例.主要改变以J波、ST段抬高或下移、其次为Q-T间期延长、巨大T波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结论 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随颅内病变的好转而逐渐恢复.一旦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J波、Q-T间期延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变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改变。方法对经CT检查证实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于入院后鸫小时内通过24小时心电监护,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跟踪分析。结果167例中死亡28例,治愈或好转139例。心电图主要改变以J波、ST段抬高或下移、其次为Q-T间期延长、巨大T波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结论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随颅内病变的好转而逐渐恢复。一旦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J波、Q—T间期延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寇锋军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8):1015-1016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率和QT离散度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检测276例急性脑出血、2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0例正常对照组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观察心率和QT离散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增高,脑出血更显著,而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平均心室率显著增快,尤以急性脑出血最为显著。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QT离散度较对照组显著延长。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率与QT离散度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pe间期及Tpe离散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54例正常健康者,分别测量其入院后24小时第1份心电图QT、QTp(自ORS波的起点至正向T波的顶点或负向T波的最低点的距离),计算T波顶点至T波终点的距离,即Tpe(p-e=QT-QTp),以及Tpe离散度(最长Tpe与最短Tpe之差)。结果: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pe及Tpe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pe及Tpe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表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 Q-T cd )在表阿霉素引起的心肌损伤中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9例乳腺癌患者,且均采用含表阿霉素的方案化疗,使用剂量为(75mg /m2),进行2-6个周期,随化疗进行体内表阿霉素累积剂量不同,动态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各疗程化疗后Q-T间期离散度较化疗前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第2疗程、第3疗程化疗结束后Q-T间期离散度延长最为明显,P<0.001,第1疗程、第4疗程化疗结束后Q-T间期离散度延长较为明显,P<0.01,第5疗程化疗结束后Q-T间期离散度轻度延长,P<0.05。结论: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在表阿霉素引起的心肌损伤中具有早期预测价值,且与损伤心肌病灶的大小成正比,通过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变化能够在心肌损伤亚临床阶段发现其心脏毒性的发生与进展,能够反应心肌损伤的发生与修复状态。  相似文献   

10.
方向性交替性T波改变通常发生于双向性心动过速(QRS波群发生方向性交替性变化)之时。Q-T间期延长虽然并不少见,但交替性Q-T间期延长并不多见。至于方向性交替性(单纯T波的改变而无QRS波群的变化)T波改变伴交替性Q-T间期延长,则临床上更属罕见,文献报道极少。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观察65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根据其是否在介入治疗后24h内出现T波倒置,将患者分为T波倒置组45例,未倒置组20例,分别观察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Q—T离散度及预后。结果T波倒置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减低、达酶峰时间提前、QTd及QTcd显著缩短,随访6个月,T波倒置组较未倒置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结论Q—T间期离散度变化和介入治疗后是否早期T波倒置均为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的简易临床指标,与临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书诚 《吉林医学》2010,31(19):3014-3015
目的:探讨急性脑中风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中风患者93例,其中脑出血48例,脑梗死45例,诊断主要依据CT检查予以确定,选择相应对照组。做标准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QTd增加明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之间QTd无差异;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QTd明显增大,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组治疗后QTd显著减小。结论:急性脑中风患者并发心电图异常,QTd显著增大。QTd检测有助于对脑中风的了解,防治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减少心脏并发症,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生物反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病人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13例急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151例(脑梗死91例,脑出血60例)和对照组62例(脑梗死32例,脑出血30例),2组均同时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康复组于病情稳定48h后进行早期瘫痪肢体生物反馈康复训练疗法。2组在治疗前、治疗后30d、60d、90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卒中影响量表(SIS)对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残疾程度、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在评分上均无差异(P>0.05);治疗30d时2组上述评分较治疗前有差异,其中康复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60d、90d时上述评分显示康复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病人进行早期生物反馈康复训练治疗,可明显提高病人的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积极降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情况。方法方便选取并分析该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实施早期积极降压治疗进行分组,普通治疗组40例和早期积极降压治疗组40例。结果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前血肿体积、NIHS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普通治疗组和早期积极降压治疗组血肿体积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早期积极降压治疗组治疗后血肿体积(22.6±7.0)、NIHSS评分(15.2±2.8)低于普通治疗组(31.6±8.5)、(20.6±3.1),早期积极降压治疗组复发率2.5%、致残率50%、致死率0和脑卒中发生率2.5%均低于普通治疗组12.5%、80%、7.5%、1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积极降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及其并发左室肥大,脑血管病和肾脏损害时的QT间期离散度。方法:描记同步12导联心电图并测量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QTd大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左室肥大组QTd大于脑血管病组和肾脏损害组(P〈0.01)。结论QTd可以作为评估高血压并发左室肥大的1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七氟醚与丙泊酚对肥胖患者全麻诱导过程中P波离散度、QTc及QTc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的肥胖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七氟醚诱导组(S组)和丙泊酚诱导组(P组),每组28例。两组分别以七氟醚吸入或丙泊酚静脉注射进行全麻诱导。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麻醉诱导第1min、3min、5min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P波宽度和QT间期,计算P波离散度(Pwd)和校正后的QT间期(QTc),计算QTc离散度(QTcd)。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对照心电图中的Pwd、QT间期及QTc无明显差异;S组诱导后3min和5min最长QTc、最短QTc、QTc、QTcd较诱导前延长;P组诱导后3min和5min最大P波时限、Pwd、最长QTc、最短QTc、QTc、QTcd较诱导前缩短,与S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七氟醚诱导延长肥胖患者QTc和QTcd,而丙泊酚诱导则缩短肥胖患者Pwd、QTc和QTcd。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康  寿广丽  杜双文 《安徽医学》2011,32(8):1091-1093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早发性癫痫发作、迟发性癫痫发作和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322例确诊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脑出血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为7.45%,迟发性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为2.48%,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为2.80%;皮质出血较皮质下出血,再发性脑出血较初发性脑出血更易发生脑出血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皮质出血较皮质下出血更易出现迟发性癫痫发作和继发性癫痫。结论皮质出血、再发脑出血与脑出血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相关;皮质出血与迟发性癫痫发作和继发性癫痫相关;迟发性癫痫发作与继发性癫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而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33例,合并有糖尿病11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不合并有糖尿病的52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收集病人的一般情况、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资料,观察两组病人在高血压、高血脂、心力衰竭、心电图、心肌缺血症状等方面的发病情况。结果:(1)两组病人在发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情况无明显差异;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心电图异常、无心肌缺血表现和心电图正常、有心肌缺血表现这两种情况在观察组中均较对照组多见。结论:(1)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病人多见,如不能及时识别易延误诊治。(2)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损害较重,心力衰竭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9.
张月 《当代医学》2021,27(2):14-16
目的 探讨低剂量索他洛尔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不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于本院治疗的60例心律不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低剂量索他洛尔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检测治疗前后QT离散度数据,记录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