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了解金属β-内酰胺酶在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的流行状况及其流行亚型,完善广州地区金属β-内酰胺酶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采用双纸片协同法和双纸片增效法对164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的菌株,采用PCR检测5类金属β-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IMP家族、VIM家族、GIM-1、SPM-1和SIM-1),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检测到的金属β-内酰胺酶亚型进行比对分析并制作分子进化树.结果:164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筛选出22株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的菌株,IMP阳性15株(9.1%),其中11株为IMP-9亚型,另外4株携带一个新的亚型,命名为IMP.25,VIMI阳性5株(3.0%),均为VIM-2亚型,未检测到GIM-1、SPM-1和SIM-1型金属β-内酰胺酶.结论: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已经出现多型化的特征,同时存在IMP型和VIM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流行,本次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金属β-内酰胺酶亚型(IMP-25),为IMP家族金属p.内酰胺酶的多样性及其分子流行病学资料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年间呼吸科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流行病学变化特征.方法 收集2007—2008年和2017—2018年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病人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菌株的基因型差异,PCR扩增测定菌株的碳青霉烯酶基因.结果 2007—2008年和2017—2018年间从呼吸科住院病人分别收集134株和85株铜绿假单胞菌,其检出率为4.3%和2.0%.2007—2008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普遍耐药,高于2017—2018年间菌株的耐药率(P<0.01).MLST结果 显示2007—2008年间菌株具有15个基因型,2017—2018年间菌株具有9个基因型,其中ST235、ST111和ST175为最流行的基因型,菌株的基因型10年间没有明显变化.2007—2008年间共有14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IMP-4,5株携带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VIM-2,而2017—2018年间仅2株菌携带IMP-4基因,无其他金属酶基因存在.结论 该院呼吸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MLST基因型谱稳定遗传,且IMP和VIM仍是铜绿假单胞菌的一个重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3.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类型。方法收集同济医院2004年1月-9月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29株,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改良Hodge试验、双纸片协同试验(DDST)、聚合酶链反应(PCR)、序列分析等方法分析金属β-内酰胺酶类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β-内酰胺酶的活性。结果29株细菌均为多重耐药株。11种常用抗菌药物中,仅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和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分别为69.7%和60.6%。29株菌中有2株产VIM-2金属β内酰胺酶(6.9%)。结论本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流行主要为医院感染所致,且里多重耐药,有2株发现产VIM-2型金属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4.
铜绿假单胞菌中Ⅰ类整合子及携带的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整合子在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分布状况及其主要类型,研究Ⅰ类整合子的结构特征并探讨其与细菌多重耐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检测3类整合子整合酶的编码基因,并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运用DNA测序技术分析整合子可变区的耐药基因及其排列顺序,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检测到的可变区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在20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中,15株检测到Ⅰ类整合子,未检测到Ⅱ类和Ⅲ类整合子,其中一株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全长序列含有Ⅰ类整合子整合酶、Aac A4氨基糖甙乙酰转移酶、IMP-25金属β-内酰胺酶、OXA-30 β-内酰胺酶和Cat B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的编码基因及其相应的基因重组位点,GenBank登录号为EU588392,其中IMP-25为一个新的金属β-内酰胺酶亚型.结论 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的整合子类型是Ⅰ类整合子,并且该整合子可变区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盒,其中一个是金属β-内酰胺酶新亚型IMP-25,在分子水平上阐述了I类整合子参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1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谱和ERIC-PCR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菌株同源性和耐药谱。方法用纸片协同法筛选出产MBL铜绿假单胞菌株;琼脂扩散法检测MBL阳性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为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方法确定菌株之间的同源性。结果纸片协同法试验检测到18株MBL阳性菌株,它们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他啶完全耐药,对10种抗菌药物呈现7种耐药模式;ERIC-PCR结果显示,18株MBL阳性株呈现4种基因型,15株为同一基因型。结论该院ICU内产MBL铜绿假单胞菌在2005年第二季度出现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PMRPa)及其耐药特征,探讨该菌产金属酶和相关基因blaVIM-2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收集3年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采用MIC法测定抗生素耐药性;用复合纸片法筛查IPMRPa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菌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金属酶相关基因(blaVIM-2)检测并测序确定。结果 142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IPMRPa为910株(63.8%),均为多重耐药;非IPMRPa的516株(36.2%)中仅有71株多重耐药,两者的多重耐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IPMRPa与非IPMRPa的耐药性比较中发现:除四环素外的其他测试抗生素耐药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910株IPMRPa中经复合纸片法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168株,占18.6%(168/910);168株采用PCR扩增出135株(80.4%,135/168)携带有blaVIM-2型基因,扩增产物经序列分析均为VIM-2型。结论 IPMRPa多重耐药现象严重,VIM-2型金属酶基因型在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IPMRPa菌株中检出率高,但该基因并不是产金属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本研究中12种测试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儿童感染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患儿感染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标本纯培养后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2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到种,协同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的发生率,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分离的198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36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占18.18%(36/198).产酶株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远远高于不产酶菌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部分敏感.结论: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我院患儿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机制之一,实验室重视对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可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患儿感染产金属p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标本纯培养后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2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到种,协同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8内酰胺酶的发生率,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分离的198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36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占18.18%(36/198)。产酶株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远远高于不产酶菌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部分敏感。结论: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我院患儿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机制之一,实验室重视对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可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1995~ 1997年在加拿大几家医院出现碳青霉烯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爆发 ,获得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表现出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性 ,而对哌拉西林敏感。通过对 bla IMP和 bla VIM的多聚酶链式反应分析 ,表明耐药菌株产生了一种新的整合子相关性金属β-内酰胺酶 ,但用标准bla IMP特异性引物不能扩增其耐药基因。尽管 bla IMP特异性引物最初是为扩增 bla IMP-1而设计 ,但也能用于扩增 bla IMP-2 、bla IMP-3 和 bla IMP-4。通过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证实 ,该耐药基因编码一种 B组β-内酰胺酶 ,与已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的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 采用美国DADE产MicroScan AutoScan—4型微生物分析仪及其NC21鉴定板检测12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2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用符合NCCLS标准的Version 22分析软件对128株铜绿假单胞菌产诱导β-内酰胺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敏感性高达62.6%—80.0%之间,妥布霉素、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次之,而其他头孢菌素敏感性低下;(2)128株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两者115株(89.8%),在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菌株中,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氨曲南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的出现率为64.3%—86.1%;(3)产诱导型β-内酰胺两株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妥布霉素等抗生素的敏感性显著高于不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株,而氨苄西林/舒巴坦、SMZ/TMP的敏感性则完全相反(P<0.05或0.005)。结论 本地区抗生素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率较高,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氨曲南是强诱导剂,对于产酶菌株可选择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或联合使用耐酶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谱和金属β-内酰胺酶的产生情况.方法:对2009年度医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259株,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其对17种抗生素的药敏谱,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结果:铜绿假单胞繭对AMP、FTN、CTT、SAM等耐药率较高,对TOB、AMK、GEN、TZP等较敏感;金属β-内酰胺酶携带率为5.0%,产酶繭株耐药情况严重.结论:结合细菌药谱慎用碳青霉烯类,合理利用抗生素,对治愈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及控制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全玲  刘扬  魏殿军 《天津医药》2005,33(12):796-797
金属酶是一种含金属的β-内酰胺酶,能水解包括碳青酶烯抗生素在内的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金属酶主要为获得性金属酶,分为两类:一类为IMP型金属酶,分为IMP-1-8型,以IMP-1型常见;一类为VIM型金属酶分为VIM-1-3型,各型问具有高度同源性。了解我市铜绿假单胞菌产酶情况。将有助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对耐药铜绿假单孢菌的流行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本地区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状况以及与产β-内酰胺酶的关系。方法采用K-B法测定亚胺培南等11种抗菌药物对182株铜绿假单胞菌及38株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在临床分离的18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亚胺培南敏感性最高为85.71%,依次为头胞他啶(80.77%)、氨曲南(80.22%)、丁胺卡那(70.88%);在99株下呼吸道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中,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4.24%,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28.28%,明显高于其它部位;而在38株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中,耐药率最高的为哌拉西林(100%),其次为头孢唑啉(97.37%)和头孢噻肟(94.74%),明显高于非产酶株。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产β-内酰胺酶较为常见。产酶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其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造成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已经成为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病原菌最令人忧虑的耐药机制。这些酶可以有效水解除单酰胺菌素之外的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并且不能被传统的β-内酰胺抑制剂所抑制。引起医院感染的头号病源菌是铜绿假单胞菌,其产生的MBL对许多抗生素有固有耐药作用,这使得治疗方式通常受限。最近的研究表明,由于不适当的早期治疗致使病原菌产生MBL,导致了更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PRPa)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对60株临床分离的IMPRPa,采用聚合酶链(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IMP、VIM、OprD2,并对部分IMP、VIM基因的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60株受试菌中,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检测阳性为:IMP7株,VIM18株,有3株菌同时携带IMP、VIM基因,IMP、VIM基因序列分析为IMP-1型和VIM-2型,OprD2基因缺失29株。结论:OprD2蛋白通道缺失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IMPRPa耐亚胺培南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张袆捷  胡艳秋 《中国药房》2008,19(17):1317-1318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及其机制。方法:取痰液中培养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55株,经K-B法检测耐药性。采用外膜蛋白图谱,对其外膜蛋白OprD2进行SDS-PAGE分析,双纸片增效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结果:根据耐药性分为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菌耐药36株和敏感19株。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株不同程度OprD2减少,耐药组OprD2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敏感组(P<0.01);产金属β-内酰胺酶6株,检出率10.9%。结论:OprD2的减少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广州地区部分医院2007年10月到2008年11月的铜绿假单胞菌泛耐株,筛榆出其中产IMP-9金属酶的菌株并分析其同源性,对比2005-2007年初广州地区多家医院曾出现的产IMP-9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的克隆株,分析近期广州地区是否还有该流行株的存在.方法 Q-PCR筛选产IMP-9金属酶的铜绿假单胞菌,ERIC-PCR对产酶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11月收集广州7家大型医院的269株铜绿假单胞菌泛耐株,共检测出携带IMP-9金属酶的铜绿假单胞菌10株,均来自同一医院.ERIC-PCR检测,10株均为同一基因型的克隆株,但与前期曾出现的产IMP-9金属酶克隆株无同源性.结论 产IMP-9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克隆传播仍然存在,而医院间的传播在本次调查中没有发现.因此,仍需继续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患者的监控和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控制.  相似文献   

18.
顾丽君 《海峡药学》2009,21(10):106-108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及机制。方法取下呼吸道标本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80株,经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耐药性。采用双纸片增效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采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头胞菌素酶(AmpC酶),采用氰氯苯腙对主动外排泵出表型特征的影响检测细胞内主动外排泵出机制。结果80株临床分离菌株中48株对亚胺培南耐药,32株对亚胺培南敏感。48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产β-金属酶6株,检出率12.5%;检出产ESBLs11株,AmpC酶8株,其中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共4株,检出率分别为22.9%、16.7%和8.3%;检出9株(18.8%)菌株存在细胞内主动外排泵出的耐药机制。结论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以及存在细胞内主动外排泵出机制是我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药房》2017,(11):1482-1485
目的:为我院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5月-2015年12月住院患者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及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2013-2015年共检出革兰氏阴性杆菌2 089株,其中肠杆菌科细菌1 456株(69.70%)、非发酵菌633株(30.30%),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为主。共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菌株406株(19.44%),包括非发酵菌367株、肠杆菌科细菌39株。耐碳青霉烯类菌株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50%,而非耐碳青霉烯类菌株的耐药率相对较低;除氨曲南外,耐碳青霉烯类菌株对其余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非耐碳青霉烯类菌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产MBLs耐药菌株36株(8.87%),包括产MBLs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3株、产MBLs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3株;未检出产MBLs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结论:我院革兰氏阴性杆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耐碳青霉烯类菌株以非发酵菌为主,耐药率普遍高于非耐耐碳青霉烯类菌株;产MBLs情况较为严重,且产酶菌株均为非发酵菌。临床应加强病原菌耐药性及产酶菌株的监测,避免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而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20.
骨科感染创面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感染创面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原因和可能机制。方法:检测37株骨科感染创面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D2及金属β-内酰胺酶的表达情况,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临床情况。结果:37株实验菌株中,15株对亚胺培南敏感,22株对亚胺培南耐药,其中有17例与ICU或呼吸内科住院有关,耐药株患者中APACHEⅡ评分达12以上占45.5%,平均住院时间(26.9±7.5)d,2周内有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使用史者45.5%(10/22);敏感株患者中APACHEⅡ评分〉12者6.7%,平均住院时间(13.5±6.6)d,2周内有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使用史者0%(0/15)。OprD2相对含量耐亚胺培南菌株组为(2.65±0.54)%,明显低于亚胺培南敏感菌株组的(5.38±0.81)%(P〈0.01)。37株实验菌株中产金属β-内酰胺酶5株(13.5%),并均在耐亚胺培南菌株组中。结论:他科输入、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住院时间长、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是骨科感染创面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能耐药的主要原因,而OprD2的含量减少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骨科感染创面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能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