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桂荣 《河北中医》2009,31(10):1504-1504
《伤寒论·厥阴病》357条云:“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仲景所创麻黄升麻汤,为治疗厥阴误下变证,上热下寒,虚实互见,阴阳错杂之证。由于本方适应证很少见.故自仲景以来,历代医家应用其治验者亦极少。笔者偶得临证验案1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麻黄升麻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文主治寸脉沉迟、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下部脉不至等症。该文从“开阖枢”理论中“厥阴主阖”的角度,探讨厥阴的概念及生理特点、厥阴主阖含义及依据,基于“厥阴主阖”角度解析麻黄升麻汤证及方,并介绍病案3则,以期为该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麻黄升麻汤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升麻汤原载于《伤寒论》:“伤寒六七日 ,大下后 ,寸脉沉而迟 ,手足厥逆 ,下部脉不至 ,咽喉不利 ,唾脓血 ,泄利不止者 ,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方剂组成 :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萎蕤、芍药、天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 ,原为厥阴误下变证而设。近年来 ,笔者临床常用本方治疗寒热错杂之症 ,屡获捷效 ,今辑录四则 ,与同道共榷。   1 慢性肠炎 王某 ,男 ,60岁。 1 997年 4月诊。患者腹泻近 2个月 ,稀便日六七次 ,食谷不化手足欠温 ,口燥咽干 ,但欲漱水不欲咽 ,半月前曾服理中汤 3剂 ,服后咽干疼甚 ,泄利…  相似文献   

4.
麻黄升麻汤方出《伤寒论》厥阴病篇,由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萎蕤、芍药、天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共十四味药物所组成。其主治条文(357条)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历代医家对本方多疑义,验案更少,三十余年来只见二、三。李寿山老中医用该方化栽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老年性口腔炎等,咸有新意。现特选载其治验两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厥阴篇》356条云:“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笔者反复琢磨,细心品味,颇感虽系经典圭臬,然其理难明,不敢苟同。今试作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麻黄升麻汤载于《伤寒论》厥阴病篇,因条文和药物组成的特殊性,众多学者及医家在关于其是否为仲景经方的议题上争论纷纭,实际上临床效验之屡见不可置否,妄断麻黄升麻汤为后世谬误不属经方较为偏颇。该文指出麻黄升麻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治杂病并病等复杂病证之典范,方中宣发收敛、滋阴助阳、清热散寒、升浮沉降并用,看似庞杂,实为有制;《黄帝内经》五郁是对五行运动失去其本性的高度概括,总结了五行的运动形式、功能、病性等诸多特点,同时《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也指出相应的治法,包括“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旨在恢复五行运动的生理状态,麻黄升麻汤证上下、虚实、寒热胶泥复杂,《黄帝内经》五郁及其治法可反映其关键证机及治法,有助于剖析麻黄升麻汤辨治思路与组方原则;病程中,太阴阳气受损及寒邪内陷厥阴为麻黄升麻汤证中的启始阶段,具有水郁、土郁、木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阳气郁积太阳、阳明而致金郁及火郁则是其后续的继发改变,麻黄升麻汤中的五类药物组合恰能有靶向地作用于五郁病证的各个部分。该文结合《黄帝内经》五郁思想,综合古今专著与文献,对麻黄升麻汤证的证机原理及用药特点进行梳理,明确其方证,并概述近年临床报道,为临床应用麻黄升麻汤提供思路及依据,令经方更能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7.
《临证指南医案.寒》云:"故古人云仲景之法,不但能治伤寒,苟能悉明其理,即治一切六气之病与诸杂症,皆可融会贯通,无所不宜。"本文探讨麻黄升麻汤与痤疮病机之相合性,随其变换,灵活化裁,审其阴阳、虚实、寒热、升降,运用之妙,存乎心也。并运用麻黄升麻汤病机心法治疗顽固性痤疮,效果斐然,以此羽翼仲景,冀与学者共勉之。  相似文献   

8.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功效为清上温下,发越郁阳。该方历来存在争议,临床应用较少,范围局限。笔者结合各家注释与临床经验,认为麻黄升麻汤主治“肺热阴伤、阳虚水饮”的病机,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病机相契合。按照方机对应的用药思路,应用麻黄升麻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可望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麻黄升麻汤列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357条,此方药味数量较多,组成相对复杂。麻黄升麻汤所针对的病机是脾阳不足,清阳不升,虚火上炎,郁于肺络,其治疗以宣散郁火及升阳举陷之法为主。故麻黄升麻汤不仅树立了升阳散火法的典范,且对于《伤寒论》厥阴病的特性及治法的理解,均有着相当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麻黄升麻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特殊处方之一。本文从六经辨证体系,探讨研究麻黄升麻汤组方、病因、病机、病位等,提出了麻黄升麻汤证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五经并病,其方具有仲景和解表里、上下同治、寒热并用、补泻并存、升降同调的特色,是仲景辩多病因、多病机、多病位,行多靶点、多方向、多层次治疗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少阴病危重证概有三类,即难治证、不治证、死证。一、难治证《伤寒论》第294条(以下省略《伤寒论》,只注条文号)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少明病,但厥,无汗”,因于阳气衰微,既不能温煦四肢而为暖,复不能蒸腾化气而作汗,治当扶阳消阴而严禁发汗,即使外兼表证,也只能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类温经解表。今却“强发”少阴阳虚之汗,不仅阳气更伤,而且营血  相似文献   

12.
歌曰:“麻黄升麻归芍姜,苓桂术甘葳蕤藏,石膏知芩天冬合,此疑后人依附方,”是方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治疗“误下而泄利不止、四肢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之阴阳两竭的险证.药十四味,其性杂,为诸多医家所费解,因疑其非仲师所制,喻出于后世粗工之手,多弃而鲜用.愚细细玩味此  相似文献   

13.
麻黄连招赤小豆汤.见《伤寒论》262条(赵本,下同)。原文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招赤小豆汤主之。”对本条是否兼有表证,麻黄是否为表证而设,历来存在分歧。笔者愚见,方中麻黄为发越郁热、祛湿退黄而设,本条证为里热发黄而不兼表证。1张仲景爱用汗法治疗里热《索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张仲景继承了《内经》这一治法,常用麻黄发汗达到发越郁热的目的。《伤寒论》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本条方后注云“汗出愈”。本条的证候是上热下寒、正…  相似文献   

14.
《国医论坛》2006,21(6):57-60
(题后所列数字为期数·页数)张仲景学说研究小议《伤寒论》清法(石玮)……………………………1.1刍议仲景所论之谷疸病(郭玮)………………………1.2《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特点探析(张迎)……………1.4《伤寒论》“辨某某病脉证”辨出来的到底是什么(张效霞等)……………………………………2.1《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探析(刘华东)……2.5试论《伤寒论》六经生理(雒晓东)………………………3.1《伤寒论》煎药方法述要(郭晓东)………………………3.4怎样讲解《伤寒论》(张沁园)……………………………3.6浅议仲景之紧脉(谢卫平等)……  相似文献   

15.
麻黄升麻汤证寒热错杂,病因伤寒误下,主要病机为阴虚阳陷为本,上热下寒为标,病位广涉六经,病脉症并见"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治以麻黄、桂枝解太阳之郁,升麻、石膏、知母、黄芩清阳明之燥热,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同祛太阴之寒湿,当归、芍药、葳蕤、麦冬之品入三阴经养血滋阴。在梳理麻黄升麻汤方之病因病机,方证关系,方药配伍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仝小林教授临床应用经验,以期古方今用。  相似文献   

16.
麻黄升麻汤验案民国28年,时值抗日战争,余居渝。一军人,转战沙场,备受风雨寒热,一病而唾脓血,西医误用凉药,以至大下不已,滴水不饮,命在旦夕。余诊之,手足厥冷而胸中灼热,两手寸脉沉缓不现,下部趺阳少阴脉不至,舌苔红赤。因思仲景有云“伤寒六七日,  相似文献   

17.
《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十四条:“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此条“热深厥甚”,多被理解为“热深厥亦深”,认为此“厥”乃手足厥冷。如《温病条辨白话解》在译注中说:“温邪深入下焦,肾液被  相似文献   

18.
麻黄升麻汤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灿勋  刘光酉 《河南中医》1994,14(3):166-167
麻黄升麻汤应用举隅王灿勋,刘光西山东省肥城市中医院(271600)主题词麻黄升麻汤/治疗应用,喘证/中医药疗法,肺瘘/中医药疗法,臌胀/中医药疗法,休息痢/中医药疗法麻黄升麻汤方出《伤寒论》厥阴病篇,由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葳蕤、芍药、天冬、...  相似文献   

19.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各版本教材均按"湿热发黄兼表"论之,以治疗黄疸兼表证。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实验研究提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应当属重症黄疸,而非黄疸兼表证。这样的理解有助于加深对《伤寒论》第262条条文的认识,丰富仲景相关学术理论及辨证论治规律。  相似文献   

20.
邓宏  吴万垠  孙良生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746-2747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2两、细辛2两、炮附子1枚组成,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后世以之为治疗阳虚外感之方。笔者在临床中,针对阳虚外感的病因病机,遵仲景之法,随证加减治疗阳虚感寒的各种病症,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