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对比观察采用桡动脉(RA)和大隐静脉(SVG)分别联合左乳内动脉(LIMA)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术后1年桥血管通畅情况.方法 接受CABG治疗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6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RA组、SVG组,其中RA组35例患者选用LIMA+RA作为桥血管进行CABG治疗,S...  相似文献   

2.
右胃网膜动脉冠状动脉旁路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的主要进展在于选择旁路血管。大隐静脉(SV)曾常规用于CABG,但手术后数年发现静脉的退行性改变常导致失败。目前普遍采用乳内动脉(IMA)作CABG;IMA移植通畅率较高,可能由于IMA能明显增加血管壁的前列环素(prostacyclin)的合成和保留有该血管壁的营养血管,自成一个循环系统。然而,对完全性心肌梗塞需要行三支血管的CABG较复杂的手术,以及再次CABG的病人,即使采用双侧IMA也是困难的。这就促使心外科医生必须寻找另外可供移植的动脉。早在1975年,Curtis等曾试用游离的桡动脉行CABG,结果令人失望。1973年  相似文献   

3.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冠状动脉(冠脉)多支病变患病率较高,占冠脉狭窄患者的41%~67%~([1])。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现已成为治疗冠心病,尤其是左主干和多支血管严重病变的重要外科手段,在美国,超过一半的患者接受了CABG手术。虽然用乳内动脉桥重建前降支血流较大隐静脉明显获益已被大家公认,但整体来看,大隐静脉仍是最常用的移植血管材料。相关研究表明,静脉桥血管1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中寻求动脉材料作旁路移植,减少因大隐静脉桥(SVG)阻塞对远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34例冠心病患者以乳内动脉(IMA)和桡动脉(RA)作为血管桥行CABG,采用不接触血管技术制备动脉桥,应用药物防止动脉痉挛。结果 取乳内动脉35根,桡动脉20根,大隐静脉11根,平均移植血管1.94支,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2.9%。结论 使用动脉材料行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预计能保持移植血管长期通畅。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目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大隐静脉仍是使用最多的移植血管。目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使用的移植血管70%为大隐静脉,但术后第1年即有12%~20%的大隐静脉移植血管发生阻塞,此后每年再有约4%出现阻塞。如何抑制移植血管内膜增生成为提高CABG远期疗效的关键。移植静脉再狭窄的主要原因:①手术技巧及吻合方法。②早期阻塞与血管内皮损伤部位血栓形成有关。③后期阻塞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与凋亡失去平衡,形成新内膜及粥样硬化。最主要病理过程是中膜平滑肌游移至内膜并大量增殖伴有细胞外基质的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采用多支动脉与左乳内动脉+大隐静脉桥血管组合的单支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手术的围术期结局。方法回顾阜外医院在2009-2019年完成的单纯CABG,按使用的旁路血管类别分为多支动脉与单支动脉CABG组,采用倾向性匹配法调整基线差异,比较两组的围术期资料及院内结局,从而评估多支动脉CABG是否与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相关。结果共纳入患者34 915例,其中多支动脉组1305例,单支动脉组33610例,匹配后组间比较显示多支动脉组的手术时间[326.6(286.5~361.3) min,277.0 (243.0~315.0) min,P0.001]、体外循环时间[104.0 (88.0~123.0) min,95.0 (79.0~116.0) min,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72.0 (66.0~86.0) min,64.0 (52.0~80.0) min,P0.001]均较单支动脉组显著延长,多支动脉组的血制品使用(OR=1.28,95%CI:1.06~1.55,P=0.01)及红细胞使用(OR=1.39,95%CI:1.13~1.73,P0.01)均显著高于单支动脉组。院内死亡率以及其他并发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与左乳内动脉+大隐静脉的单支动脉CABG手术方案相比,多支动脉的CABG显著延长了手术时间,且增加了术后输血及红细胞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加压试验在采集大隐静脉桥血管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9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加压试验采集大隐静脉桥血管病例126例,男81例,女45例;年龄33岁~81岁。术中使用桥血管采集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采集大隐静脉时应用加压试验间断小切口。术中观察桥血管大体质量及术后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全组126例病人良好,术中应用加压试验顺利,桥血管无破损,术后无因静脉桥血管质量而发生大出血病例,其中1例皮下瘀血,经引流后好转,无切口感染病例,术后随访无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CABG已成熟,且大隐静脉桥血管采集方法较多,但大隐静脉桥血管的质量及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 目的 对比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常规切开与内窥镜法采集大隐静脉下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内窥镜下采集大隐静脉用于高龄CAB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06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高龄患者196 例,分为内窥镜静脉采集组(EVH 组,98 例)和常规切开静脉采集组(CVH 组,98例),比较两种静脉采集方法的术后下肢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 与CVH组相比,EVH组在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均小于CVH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采集的大隐静脉质量、总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明显降低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下肢并发症的发生率,早期效果满意。内窥镜采集大隐静作为一种微创取血管的方法,对于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是安全的和值得推荐的。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仍是治疗终末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首要治疗方法。虽然左乳内动脉是左前降支血运重建的首选,并且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采用一侧或双侧桡动脉作为移植血管材料达到全动脉化CABG~([1])。早期CABG中需要大量的移植血管,使得自体大隐静脉成为最常用的血管移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动脉旁路术是外科治疗下肢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办法,根据选择动脉移植物材料不同,可分为人造血管动脉旁路术与自体大隐静脉动脉旁路术,自体大隐静脉动脉旁路术又因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倒置旁路术与原位旁路术。本文回顾性的比较动脉旁路术中分别采用人造血管与自体大隐静脉作为移植物治疗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人造血管与大隐静脉原位旁路术利弊,为临床选择提供良好的根据。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6月~2009年9月应用动脉旁路术治疗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47例患者进行回顾总结,根据旁路血管不同分为两组,人造血管组32例,自体大隐静脉组15例,比较两组病例的症状缓解与旁路血管通畅情况。结果:动脉旁路术可以明显改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症状,原位大隐静脉通畅率(93.75%)优于人造血管通畅率(85.71%)。结论:动脉旁路手术是治疗老年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手段,选择大隐静脉作为移植物治疗效果优于人造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