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五脏应时是《内经》中认识脏腑病理生理的一个重要学术观点。五脏应时的核心是指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能自发主动地调整自身以适应外界季节时辰变化,并与外界时辰季节变化具有同步的相应变化规律。其内容包括肝应春、心应夏、脾应长夏、肺应秋、。肾应冬等,其中心应夏是五脏应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记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明确指出心气与夏季相通应。《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提到“病在心,愈在长夏,  相似文献   

2.
<正>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对此均有不同的见解。如杨上善认为:“谓寒瘦少气之徒,补其阳气也,五脏精液少者,以药以食五种滋味而补养之。”王冰认为:“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卫气温则形分足矣……精不足者,补五脏之味也。”张景岳认为:“此正言彰之之法,在于药食之气味也……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阳性暖,故曰温,阴性静,故曰补。”马莳认为:“此言用药之不偏也,……形不足者,当温之以味也……精不足者,当补之以气也  相似文献   

3.
《内经》除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详述遍身诊脉法外,又在《素问·五脏别论》中阐发了寸口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即所谓“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段文字强调的是:气口为太阴,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胃,变见于气口,故气口为五脏主。为此,清·徐灵胎《难经经释》指出:  相似文献   

4.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为中医文献中比较突出的有关病机的论述。十九条病机可分为五脏病机和六气病机两类,并提示我们辨析病机要从五脏定病位,从六气定病因。“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这十六字是病机十九条的关键,即通过求有无,责虚实,以确定病变的性质,还要求“无失气宜”,“必先五胜”,即应结合运气的盛衰来辨析病机。扼要的为我们提供了辨析病机的纲要。  相似文献   

5.
从“五脏相关”理论角度看,失眠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五脏功能失调是导致失眠发生的主要病机。五脏俞是五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通过膀胱经的联络作用,与五脏经气相通,为五脏之气转输流注于全身的枢纽,与五脏之功能紧密相关,调五脏之背俞穴可调整五脏所秉权之功能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气血调和之目的。从五脏相关论就五脏俞治疗失眠的理论、临床及机理研究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6.
读经随笔     
<正> “内经”二字之释义“内”字对“外”字而言。人生天地之间,体外皆阴阳四时五行之气,而为天地所具有者;体内则为五脏,与五脏内合之六腑,外合之形层也(形层,指皮脉内筋骨而言)。经者常也,一定不移也。所谓“内经”者,言人之体内五脏六腑及形层之气,与体外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经常相通,而有一定不移之义也。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都直接影响人体并使人体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故人体内的五脏必然受到天地间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1五脏与四时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体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其中心与夏季相通应,《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与夏季相通,是因为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天人相应,自然界在夏季以火热为主,在人体则与“阳中之太阳”的心相应。从五运看,火为二运;从六气看,少阴君火为二之气,相当于每年的暮春初夏,气候…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疫病”范畴,其性质为“寒湿疫”.针灸在“寒湿疫”的防治中发挥了“调气以通泻、温补以化湿”的作用,并将“治神”思想贯穿其中.预防方面,“调脏气以治神,补阳气以避邪”,以五脏俞穴结合“四神方”,调整五脏之气并调畅神机.临床治疗方面,“泻肺和大肠之有余,补脾和肾之阳虚”,以井荥泻其有余,灸背俞穴及关元、...  相似文献   

9.
论气血与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临床实践及实用的角度 ,分析了气血、五脏精气、五脏阴阳的概念及其关系 ,认为气血与五脏精气阴阳是两个密切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系统 ,将脏气与脏血对举 ,诠释“五脏皆有气血”的说法 ,不符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0.
严萍 《西部医学》2015,46(6):64-64
<正>陈美华主任是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指导导师。陈主任对《内经》中"五脏苦欲补泻"有独到见解。"五脏苦欲补泻"之说源于《索问·脏气法时论》,所谓"五脏苦欲"之"苦",即患也,困也,也就是难以忍受之意。"欲"者,喜也,即需要之意。"苦"欲"补泻以"顺其气为补,逆其气为泄"的原则对五脏脏气进行调整。五脏所苦,实属五脏之病理变化;五脏所欲,乃是五脏生理之特性。因  相似文献   

11.
中医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新的时代赋予中医现代化新的内容,中医现代化必须体现与时俱进,即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时代化,从理论创新、诊疗技术、中药三方面的时代化来阐述中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上,立足于中医学自身的思维规律,探讨了中医学未来的发展,指出中医学发展必须在保持传统思维特色的基础上,改革现有中医思维方式,建立现代中医思维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根源与精髓,是中医精华之所在,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主要灵魂,亦是中医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许多理论和临床辨治都记载于中医经典之中,对临床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该文仅就中医妇科师生对学习四大经典缺乏兴趣的实际情况,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一些学习中医经典的有效方法,提出设想,来说明学习中医经典对提高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重要性的具体内容和教改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胡燕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2):23-24
随着现代医药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主要体现在:许多中医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受限,人才匮乏等。这都要求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重要场所的高职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现中医院校的基本特征,巩固以中医药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高职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中医文献及文献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中医文献是完善中医教材的源泉、临床证治的基础、中医科研的前提,是医史、各家学说和医古文研究的主要素材。中医文献学是中医各科的基础,是继承发扬中医学术的关键和创立现代中医学的桥梁。鉴于中医文献和文献学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在中医院校开设中医文献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中医药界当前的首要任务。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跟师门诊、申请科研课题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等途径,有利于加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中医人才与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上述途径已经取得了部分成绩,但仍需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首届"中医社杯"华东地区大学生中医学科竞赛的回顾和总结,指出了本次中医学科竞赛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阐述了中医学科竞赛在中医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院校教育应当是完整的'双向反馈机制',不仅要建立针对教师和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建立'中医药学习自我评估系统',包括学习系统自我评价体系、中医药学习伤病病例和中医药学习目标与方法管理档案。缺乏适宜的个人中医学习方法是导致中医院校学生中医理论学习困难、学用分离的重要原因。采取建立'学习病例'的方式,构...  相似文献   

19.
社区卫生服务是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的医学学科,主要解决社区居民保健、康复、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常见多发病诊疗等医学问题。其公益性明显,以社区全体居民乃至健康人群为服务对象,提供较多主动性的服务内容,主要诊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对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等人群进行综合性、连续性、动态管理。全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中医学蕴藏着深刻的自然规律——状态科学,对这个规律的运用形成了传统中医学独特的科学境界,只有在这个境界里辩证论治中医学才是有效的医学,然而这个境界不是几个公式所能概括,更不能由一系列的推理得到,必须在医疗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历练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