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邵亚望  张熊  张孟孝 《海南医学》2013,24(23):3499-3501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水平与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HSP)凝血纤溶活性的关系。方法选择HSP患者94例,按照D-二聚体(D-D)是否阳性分为D-D阳性组(49例)和D-D阴性组(45例);另选同期的健康就医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各组血浆vWF:Ag、AT:A、t-PA水平。结果 HSP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T:A和t-PA水平降低,vWF:Ag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D阳性组vWF:Ag水平显著高于D-D阴性组,而AT:A和t-PA水平显著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试验组的AT:A和t-PA水平呈正相关(r=0.917,P〈0.01;r=0.893,P〈0.01)。结论血浆vWF:Ag水平与HSP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变化有关,AT:A和t-PA水平与HSP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凝血和纤溶活性有关,三项生物指标对HSP疾病的诊断、预防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纤溶酶原、t-PA和PAI-1为轴心,探讨纤溶系统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收集DVT患者25例(血栓病组),存在DVT高危因素患者43例(高危因素组)及健康者23例(对照组).测定PT、aPTT、Fbg,用发色底物法测定PLG:A和PAI:A,用ELISA法测定t-PA:Ag、PAI-1:Ag和FDP.结果血栓病组和高危因素组Fbg、FDP及PAI: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LG:A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DVT的主要影响因素为PAI:A(P=0.029).相关分析血栓病组和高危因素组t-PA:Ag与PAI-1:Ag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30和0.430,P<0.05),而对照组无相关性(r=0.122,P=0.652).结论血栓组及高危因素组患者均有凝血激活及纤溶潜力明显降低.特别对高危因素患者这些指标的变化是否可作为DVT的早期危险信号,是否进行干预性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纤溶功能)和抗凝血酶活性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40只成年Sprague Dawley(SD)大鼠,通过快速放血使其处于休克状态.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休克组、林格复苏组(林格组)、葛根素治疗组(葛根素组),每组各10只。观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PAI-1:Ag)、D-二聚体含量(D-D)、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纤溶酶原活性(PLG:A)及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和林格组PLG:A、FIB、AT:A显著降低,t-PA:Ag和D—D显著增高(P〈0.01或P〈0.05):葛根素组与林格组比较PLG:A、FIB、AT:A均明显增高,t-PA:Ag和D.D明显下降(P〈0.01或P〈0.05);PAI-1:Ag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F值为1.99,P〉0.05)。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早期纤溶功能亢进,抗凝血酶呈消耗性下降;葛根素可有效调整大鼠失血性休克后纤溶和抗凝系统失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陈永华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2):1300-1301,1308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患者血脂、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发色底物法测定52例老年女性SCH患者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肽A(FPA)、蛋白C(PC)、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1(PAI-1)活性,并以5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和体检健康者同时进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T(3FT3)、游离T(4FT4)及血脂水平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老年女性SCH患者组TSH、TC、LDL-C、apoB、Lp(a)水平明显升高(均〈0.05),TG、HDL-C、apo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血浆vWF、TAT、FPA、PLG、PAI-1、D-D显著升高(均〈0.05),FT3、FT4、PC、t-PA显著下降(均〈0.01)。TSH、FT3、FT4水平分别与vWF、PLG、t-PA、PAI-1水平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负相关,与TAT、FPA、PC、D-D无相关性。结论老年女性SCH患者存在着血脂和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异常,SCH患者甲状腺激素代谢可能与血栓前状态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急性期DVT患者38例,恢复期患者63列,对照组45例,实验室中分别测定纤溶酶原(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t-PA:Ag)水平。结果急性期t-PA:A和恢复期的Plg、t-PA:A、t-PA:Ag、PAI-1均比正常降低(P<0.05,P<0.01):而恢复期Plg、t-PA:A和PAI-1比急性期降低更明显(P<0.05,P<0.01)。结论无论急性期还是恢复期,DVT患者纤溶功能均较正常减弱。  相似文献   

6.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液血栓前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生物指标的变化。方法:检测3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及20例正常非孕妇女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抗凝血酶(AT-Ⅲ)、蛋白C依赖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CAT)、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指标。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vWF含量、GMP-140、AT-Ⅲ、PLG、PAI、D-二聚体均比对照组高(P<0.01),而术后升高更明显;PCAT手术前、后均明显低于正常非孕妇女;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则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提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血液呈血栓前状态,术后呈更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栓标志物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患者的有关血液学指标 ,研究ICVD病人的发病因素 ,以利于ICVD的治疗及一级、二级预防。方法 检测 13 8例ICVD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 (vWF :Ag)、P -选择素 (P -Selectin)、抗凝血酶含量 (AT -Ⅲ :Ag)、抗凝血酶活性 (AT -Ⅲ :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 :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 (PAI :A) ,纤溶酶原 (PLG)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ICVD组的vWF :Ag、P -Selectin、PLG、PAI :A升高 ,而AT -Ⅲ :A、AT -Ⅲ :Ag、t -PA :A降低 (P <0 .0 1或P <0 .0 5 )。ICVD组组间比较 :腔隙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组与急性脑梗死组AT -Ⅲ :A、AT -Ⅲ :Ag、PLG水平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ICVD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性增加、高凝状态及纤溶活性降低。血栓标志物的检测对ICVD的诊断及治疗过程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急性发作时及抗凝治疗后凝血纤溶系统与肺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 分别检测PTE组(n=53)和正常对照组(n=60)患者的抗凝血酶活性(AT∶ A)、抗凝血酶抗原(AT∶ A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纤溶酶原(PIG)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E组治疗前AT∶ A活性及AT∶ Ag含量显著降低(P<0.01);抗凝治疗后有所增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E组的t-PA、PAI-1、vWF和PIG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抗凝治疗后有所下降,但仍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结论 综合测定PTE患者肺血管内皮功能及抗凝纤溶指标,可监测病情的变化,指导临床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栓通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状态的变化.方法将8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血栓通组,B组:对照组,采用酶免法及显色法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质-140(GMP-140)、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四项标志物变化.结果血栓通组患者治疗后GMP-140、PAI、vWF明显降低,而t-PA活性升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B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A组治疗后各标志物变化与B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栓通能显著降低GMP-140、PAI、vWF,而且还能升高t-PA活性,具有调节纤溶系统功能及抗凝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府逐瘀汤对动脉血栓模型大鼠纤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汤对动脉血栓模型大鼠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纤溶酶原(PLG)含量和t-PA/PAI-1 比值的影响.方法 SD 大鼠60 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血府逐淤汤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14 d,空白组和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用三氯化铁外敷颈总动脉复制血栓模型,观察血栓质量和测定血浆中t-PA、PAI-1、PLG 含量.结果 模型组颈总动脉有明显的血栓形成,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血栓质量均显著降低,其中血府逐瘀汤中剂量组血栓质量最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汤能明显升高大鼠血浆中t-PA 含量和t-PA/PAI-1 比值、显著降低PAI-1、PLG 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府逐瘀汤通过升高t-PA 含量、降低PAI-1、PLG 含量,调节t-PA/PAI-1 比值,达到纠正t-PA、PAI-1 之间的平衡失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手术或介入治疗后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对肝病组(100例)、肝癌组(100例)于手术或介入治疗前与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纤溶酶原(PLG)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α2-抗纤溶酶(α-PI)活性、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PAP),并与正常对照组100例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介入治疗前与后PT、APT、t-PA、PAI、PAP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α2-PI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与介入治疗前比较,介入治疗后PT、APTT、t-PA降低,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α2-PI活性升高(P〈0.05),而PAI-1和PA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肝病组手术治疗前与后PT、APTT、t-PA、PAP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而FIB、ATⅢ、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PAI、α2-PI活性降低(P〈0.01);与手术治疗前比较,肝病组手术治疗后PT、APTT、t-PA、PAP降低(P〈0.05或〈0.01),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PAI、α2-PI活性升高(P〈0.05或〈0.01)。结论肝病组和肝癌组均存在抗凝活性降低及易发纤溶。手术或介入治疗后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肾损害时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54例SLE患者为观察组,其中分为肾损害组29例,非肾损害组25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凝血酶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t—PA)、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1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凝血酶时间(1Tr)的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SLE组D—D、VWF-Ag、TM和t-P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肾损害组上述四项指标明显高于非肾损害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PT、Am明显缩短(P〈0.01);TT和FIB两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VWF:Ag、TM、FDP和t—PA的水平变化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肾损害明显关联,指标水平随着肾损害的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前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08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简明损伤标准与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分为S1组(ISS〈25分)69例和S2组(ISS≥25分)39例;根据创伤后至开始有效复苏时间分为5组:A组(≤30min)35例、B组(30min〈t≤2h)28例、C组(2h〈t≤4h)20例、D组(4h〈t〈8h)15例、E组(t≥8h)10例。分别检测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D-二聚体(D-D)浓度、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并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A、D、E3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PT、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PT、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1、S2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2组PT、FB、D-D、AT:A、PLG:A值与S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凝血纤溶系统出现明显异常,并随休克时间的长短而有不同的改变;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可能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栓标志物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水平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标志物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表达,探讨其与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发色底物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66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妊娠期高血压20例,轻度子痫前期24例,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22例)和24例正常晚期孕妇(正常晚孕组)及30例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外周血中的D—D、vWF、AT:A、PLG:A水平和CD62P及CD63的表达。结果正常晚孕组D-D、CD62P和CD6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非孕组(P〈0.05及0.01),vWF、AT:A和PLG: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病组D—D水平和CD62P、CD6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P〈0.05及0.01),AT: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晚孕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PLG:A与vWF水平与正常晚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子痫前期患者与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患者各标志物分别与正常晚孕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及0.61)。相关分析D—D水平与vWF水平无相关性(P〉0.05),而CD62P、CD63之间呈正相关(r=0.767,P〈0.01).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明显活化,血液呈高凝和血栓前或血栓状态。D—D、vWF、AT:A、PLG:A、CD62P、CD63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病情程度,检测其水平对其诊断、观察病情及防止血栓及子痫的发生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脑血栓患者治疗前后纤溶活性的变化 ,探讨其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案。 方法 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定量检测纤溶酶原 (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以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PAI)的活性 ,并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D -二聚体 (D -D)。 结果 脑血栓患者治疗前t -PA活性较低 ,PLG、PAI活性较高 ,D -D含量增多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后 ,患者t-PA活性增强 ,PLG、PAI活性减弱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D -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但有升高趋势。 结论 脑血栓患者病程中纤溶系统存在着动态变化 ,测定其纤溶活性的变化 ,将有助于诊治。  相似文献   

16.
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TF,TM,t-PA,PAI-1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组织组织因子(TF)、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表达情况以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分成4组:对照组、休克组、林格液组、参附液组。对照组常规饲养,其余3组大鼠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组不予治疗,林格液组用3倍失血量的林格液治疗,参附组用含参附注射液(10 mL/kg)和林格液组成的3倍失血量的液体治疗。治疗后2 h取肝脏组织,-70℃保存,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中t-PA,PAI-1和TF,TM mRNA的表达。结果:①休克组肝脏组织TF,TM,t-PA,PAI-1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②林格液组肝脏组织TF,TM,t-PA,PAI-1 mRNA表达与对照组及休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③参附液组肝脏组织TF,TM,t-PA,PAI-1 mRNA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休克组及林格液组比较表达有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休克状态下肝脏组织及内皮细胞损伤持续存在,参附注射液可使凝血活性下降,同时又可防止纤溶过度亢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逐痰通络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K组)、模型组(C组)和逐痰通络汤组(Z组),每组各6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造模后第7天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并评分,脑组织TTC染色并测定梗死体积,以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纤溶酶原(PLG)活性,ELISA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活性。结果:C组、Z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和梗死灶。与C组相比,Z组神经功能缺损较轻、梗死体积较小(P〈0.05)。C组、Z组PLG、PAI、DD活性显著高于K组,t-PA活性显著低于K组(P〈0.01)。Z组PLG、PAI、DD活性低于C组(P〈0.05,P〈0.01),t-PA活性高于C组(P〈0.05)。结论:增强血浆纤溶活性,纠正凝血纤溶系统失衡,可能是逐痰通络汤治疗脑缺血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观察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Pro- UK)对全身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114 例符合溶栓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给予不同剂量的Pro UK或尿激酶(UK)进行溶栓。其中Pro -UK 30 mg及40 mg组26 例,50 mg组29例,60 mg组28例;UK组31例。观察溶栓前和溶栓开始后2、24、48 h血浆纤溶酶原(PLG)、D 二聚体(D 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以及出血并发症,并于溶栓开始后90 min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Pro UK和UK组溶栓后的血管开通率。结果 各用药组溶栓开始后2 h的PLG及PAI活性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而D D和t PA活性较溶栓前显著升高(P<0.01);UK组溶栓开始后2 h Fib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而Pro UK各剂量组Fib降低不明显;以上所有变化在溶栓开始后24 h基本恢复;溶栓开始后2 h Pro UK各剂量组的Fib明显高于UK组(P<0.01),其他时间点各用药组之间的所有观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各用药组之间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和出血并发症均无显著差异;溶栓开始后2 h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组的PAI显著低于未开通组(P<0.01),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UK溶栓后对全身纤溶系统激活较明显,与UK比较Pro -UK对全身纤溶系统无明显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9.
Pang BS  Wang C  Lu Y  Yang YH  Xing GH  Mao YL  Huang XX  Zhai ZG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3):3074-3078
目的 了解急性肺栓塞(PTE)患者发病后及抗凝或溶栓治疗后凝血纤溶系统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37例PTE患者分为抗凝治疗组(20例)和溶栓治疗组(17例),设立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蛋白-S(PS)、蛋白-C(PC)、凝血酶调节蛋白(TM)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在抗凝治疗第6天和溶栓结束后24h分别复查上述指标。抗凝治疗患者可应用静脉注射普通肝素或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在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24—48h后,加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重叠应用4—5d,当连续2d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比值(INR)达到2.0~3.0时,停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溶栓治疗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或rtPA溶栓。在应用低分子肝素24—48h后加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重叠应用4—5d,当连续2d测定PTINR达到2.0—3.0时,停用低分子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结果在治疗前,抗凝治疗组PTE患者D—D、t—PA、PS、TM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溶栓治疗组FrrE患者D—D、t-PA、PAI-1、PS、TM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抗凝治疗组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血D—D、t-PA、PS、PC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5),而PAI-1、TM含量和AT-Ⅲ活性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治疗组应用尿激酶或rtPA溶栓后,血D—D、t—PA、PAI-1、PS、PC、TM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5),而AT—Ⅲ活性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TE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失衡和肺血管内皮损伤。抗凝和溶栓治疗对于调节PTE患者体内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及血管内皮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