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连续选取自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于卫生部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09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依据患者是否合并卒中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卒中组和2型糖尿病不合并卒中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血糖、血脂、血尿酸等代谢指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危险因素。性别不同相应的危险因素略有差异,进一步按照性别进行分层,分别比较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209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212例(10.1%)合并卒中,年龄、腰臀比、糖尿病病程、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收缩压、尿酸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在糖尿病合并卒中组均高于糖尿病不合并卒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均较无相应并发症者卒中发病率明显增高(P均<0.01)。在男性患者中,合并卒中者130例(10.9%)。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胰岛素、2小时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收缩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在合并卒中组均高于不合并卒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均较无相应并发症者卒中发病率明显增高(P均<0.01)。在女性患者中,合并卒中者82例(9.04%)。年龄、腰臀比、糖尿病病程、收缩压、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在合并卒中组均高于不合并卒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男性及女性患者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或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的均较无相应并发症者卒中发病率明显增高(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为1.06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1~1.115,P=0.004]、股动脉内中膜厚度(OR 1.590,95%CI 1.041~2.431,P=0.032)、收缩压(OR 1.026,95%CI 1.008~1.044,P=0.00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OR 2.342,95%CI 1.081~5.070,P=0.031)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具有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腰臀比、糖尿病病程、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收缩压和尿酸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危险因素略有差异。合并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增加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青年卒中多发生于18~45岁人群,且发病率目前呈上升趋势。一项流调结果显示青年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9.77%左右,其中主要为缺血性脑卒中,而青年卒中又以男性患者居多~([1])。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纤颤、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吸烟等。部分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  相似文献   

3.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是急性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心境障碍。PSD可导致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差,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由于常同时患有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更容易发生 PSD,治疗效果更差。2011年2月~2013年10月本研究采用艾司西酞普兰口服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 PSD 患者70例,并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奥氮平直肠给药对老年缺血性卒中后患者谵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干二科2013年3月1日~2014年2月18日 收治的60例缺血性卒中后谵妄的住院患者分为口服给药组及直肠给药组。两组患者均在谵妄发生后 24 h内给予奥氮平治疗。用药前及用药1周后对两组均进行谵妄评定量表(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CAM)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分别评 估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的谵妄严重情况及卒中严重程度。比较两组患者用药治疗1周后的用药平 均剂量、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等。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 评分随访以评估药物治疗是否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 结果 ①口服给药和直肠给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1周内NIHSS及CAM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NIHSS中 位数(8.5 vs 10;P =0.79)、CAM[(25.8±3.1)vs(26.1±5.3);P =0.79];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 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比例差异无显著性:高血压病(6.7% vs 2.0%;P =0.18)、糖尿病 (10.0% vs 23.3%;P =0.1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0.0% vs 60.0%;P =0.43);两组患者缺 血性卒中部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76)。②口服给药和直肠给药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副作用。直肠 给药组1周内平均给药剂量明显低于口服给药组[(5.33±2.12)vs(4.25±2.06);P =0.03]。③用药1周 后,直肠给药组CAM、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口服给药组:CAM[(19.8±3.9)vs(15.2±2.1);P =0.00]、 NIHSS中位数(7.5 vs 6.5;P =0.00)。3个月后随访mRS得分提示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 =0.15)。 结论 老年缺血性卒中后谵妄患者,尤其是口服给药困难者,直肠给药可能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替 代方式,但用药剂量尽量小于口服给药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病率及其相关致病因素。方法:于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中国辽宁省本溪县、西丰县、阜新县、庄河市、建平县和大洼县的基层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2929例脑卒中患者中,PSD的发病率为33.87%。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民族、婚姻、经济收入、抽烟、饮酒等一般行为和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疾病转归情况以及患者家族成员患有心脏病等均与PSD发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疾病的转归情况、文化程度、饮酒、家族成员患有心脏病、合并患有糖尿病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共6个因素与PSD发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D的发病率较高,且与患者疾病的转归情况、文化程度、饮酒、家族成员患有心脏病、合并患有糖尿病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多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调查卒中单元模式下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发病14 d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相关临床指标及影像学资料。发病后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心理量表的评定,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差异,分析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268例患者入组,其中PSD组116例,非PSD组152例。PSD组女性、糖尿病史、性格急躁和内向的患者的比例高于非PSD组;PSD组发病后14 d NIHSS分值高于非PSD组,MMSE低于非PSD组;PSD组梗死病灶累及基底节的比例高于非PSD组;PSD组双侧内侧颞叶、右侧顶叶、双侧枕叶脑萎缩出现率高于非PSD组。女性(P <0.0001,OR 7.064,95%CI 3.334~14.966)、发病14 d NIHSS(P =0.0020,OR 1.158,95%CI 1.055~1.272)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前性格随和(P=0.0264,OR 0.447,95%CI 0.220~0.910)是避免急性期卒中后抑郁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女性、发病后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是卒中急性期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前性格随和是避免发生PSD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神经内科171例孤立性眩晕患者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以眩晕为主诉患者的病因,旨在早期识别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 方法 回顾性分析孤立性眩晕患者171例,根据病史特点、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血管评估等辅助检 查,焦虑抑郁状态通过自评焦虑或抑郁量表评价。采用卒中风险评分(Stroke Risk Score,SRS)确定 眩晕患者病因,筛查危险因素。 结果 171例患者中,中枢性眩晕19例(11%),前庭周围性眩晕142例(83%),焦虑或抑郁10例(6%)。 各组临床表现(体位诱发或加重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听力减退)比较无显著差异。中 枢性眩晕组发病年龄、吸烟率、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血症、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史的发病率以及SRS>7分的比例等方面均显著高于周围性 眩晕组(P值分别为0.001,0.004,0.023,0.015,0.021,0.002,0.006和<0.001)。中枢性眩晕组发病 年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以及SRS>7分的比例等方面均显著高于焦虑/抑郁 组(P值分别为0.001,0.011,0.019,0.027和0.003)。周围性眩晕组合并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焦虑/抑郁组(P =0.001)。 结论 孤立性眩晕常见为非中枢性眩晕,而急性脑血管病也可表现为孤立性眩晕。中枢性眩晕患者 在年龄、既往血管危险因素病史等方面与非中枢性眩晕有显著差异,临床诊治中应重点识别中枢性损 害,避免严重后果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2年7月期间收治的13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随访3个月,根据PSD情况分为PSD组与非PSD组,对比其基线资料;并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为轻度抑郁组和中重度抑郁组,并分析PLR、NLR、CRP与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PSD组PLR、NLR、CRP水平均高于非PSD组,中重度抑郁组PLR、NLR、CRP水平高于轻度抑郁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R、NLR、CRP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LR、NLR、CRP或许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病及严重程度的血液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相关因素和治疗情况。方法对114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进行评定,分析符合PSD诊断的5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PSD的发生率为47.37%,以轻-中度抑郁为主,PSD的常见症状有全身症状、能力减退感、睡眠障碍、忧郁情绪、工作和兴趣减退等。结论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前及住院期间卒中各危险因素的干预状况,发现临床实践与证据之间的差距,提高临床医生对卒中一级预防的认识,指导今后的临床治疗。方法 本调查为横断面调查研究,回顾性调查167例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前及住院期间对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的干预情况。结果 被调查的患者中,入院前有46.7%的患者有高血压;36.0%的患者有吸烟史;19.8%的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0.6%的患者有心房颤动;23.4%的患者有脂代谢异常。出院前有56.9%的患者被诊断高血压;81.4%的患者存在脂代谢异常。入院前与出院前对血压的药物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5.6%及80.0%,P >0.05);入院前后的降脂治疗(分别为25.6%及69.1%,P <0.01)及降糖治疗(分别为82.0%及97.6%,P <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院前对危险因素干预的达标率较低,应加强2型糖尿病患者及临床医生对卒中一级预防的认识,提高卒中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实质内出血)后3个月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探讨与PSD发生相关的人口学和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卒中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实质内出血)314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相关临床指标如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inkin Scale,mRS)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评分。在发病90±7 d,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3.0中文版(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mposite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WHO-CIDI 3.0)对所有患者进行访谈,按照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IV(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Disorders-IV,DSM-IV)的诊断标准作出抑郁的诊断。结果 PSD在卒中后3个月的累计发生率为29%(91/314),其中重性抑郁76例(24.2%),轻性抑郁15例(4.8%)。PSD组和non-PSD组之间性别、既往抑郁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SD组发病后14 d的NIHSS、mRS和发病后90 d的mRS大于non-PSD组(P <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比值比(Odds ratio,OR):2.17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19~3.892,P <0.01]、既往抑郁病史(OR:5.762,95%CI:2.958~11.223,P <0.01)、发病后14 d的残障水平(OR:1.520,95%CI:1.212~1.907,P <0.01)是与PSD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后3个月内,PSD的累积发生率为29%,说明PSD是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女性、既往抑郁病史和发病后14 d的残障水平是卒中后3个月内发生抑郁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前瞻性随访研究住院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对101例卒中住院患者在2周、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进行抑郁情绪评定,调查住院患者中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同时测评患者一般资料、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s,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以及简明智力测验(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析影响卒中后抑郁的相关临床因素。结果 (1)PSD 2周时首次发生率显著高于3个月和6个月(45.5% vs 6.4%,P <0.01;45.5% vs7.3%,P <0.01),PSD总体发生率在2周、3个月和6个月时无统计学差异(P >0.05),PSD患者3个月内抑郁缓解率显著高于3~6个月期间(23.9% vs 3.1%,P =0.029),PSD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非PSD患者(P <0.05);(2)2周时左侧半球卒中患者PSD发生率显著高于右侧和双侧卒中患者(P =0.047),2周、3个月和6个月时PSD患者MMSE评分显著低于非PSD患者(P均<0.01),而mRS和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PSD患者(均P <0.01);(3)2周时PSD的发生与NIHSS(P <0.01)、mRS(P <0.01)、左侧半球卒中相关;而3个月和6个月时PSD的发生与NIHSS和mRS相关(P均<0.05);2周、3个月和6个月时PSD的发生与MMSE无关(P >0.05)。(4)未发现PSD与性别、年龄、卒中性质、病灶数目、高血压、糖尿病、文化程度相关(P >0.05)。结论 PSD可能多发于卒中后2周内,NIHSS、mRS评分及2周大脑半球病变与PSD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认知行为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作用。方法将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第4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HAMD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共34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治疗组197例,对照组15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示:治疗前两组无差异,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评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4周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性改善(t=2.044,P=0.045)。治疗组的PSD发生率为23.35%,对照组为34.44%,前者显著低于后者(X^2=66.391,P〈0.001)。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降低PS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的发生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期脑卒中病例223例,卒中后72h予HAMD评分,将≥8分者随机分为抗抑郁药物组(干预组)、对照组,〈8分者1月再予评分,将其中≥8分者用相同方法再分为干预组、对照组,〈8分者2月再予评分,将其中≥8分者用相同方法再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将〈8分者3M再次评分,分为≥8分、〈8分组,各组卒中后3月予MoCa、NIHSS评分、mRS分级。分析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的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各时段对照组3月时MoCa、NIHSS评分、mRS分级。结果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分别为72h内19.73%,1月时35.03%,2月时53.51%,3月时46.15%;各对照组3月时MoCa评分比较,72h组与其余各组均有明显差异,P均〈0.01;NIHSS评分比较,72h组与1、2月组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各组预后良好率(mRS分级)比较P均〉0.05。结论卒中后急性期(72h)的发病率偏低,恢复期(2~3月)的发病率较高。急性期PSD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但抑郁越早发生,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影响越大,致残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发病及诊疗情况。方法 2010年4月28日至5月21日期间30家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的1281名患者连续入选参与调研。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进行筛查。结果 神经内科患者中,44.0%(564/1281)为卒中患者,其既往使用抗抑郁药的比例为6.7%(38/564);非卒中患者中,既往使用抗抑郁药的比例为17.4%(125/717);入院后,卒中患者伴发抑郁的比例为50.0%(282/564),非卒中患者伴发抑郁的比例为47.7%(342/717);用药的构成比中,舍曲林用药率最高。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伴发抑郁的比例较高,尤其是卒中患者,但识别率和治疗率都很低,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高氧液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是否有预防作用。方法84例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进行常规治疗与高氧液联合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随访6个月。分别于入组时与随访结束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测评。结果入组时两组间HAMD-17、NDS总分相当,入组后6个月研究组HAMD-17总分、NDS总分、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高氧液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减轻卒中后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120种细胞因子蛋白水平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发生的关系。方法入组PSD及非PSD患者各12例,均为卒中发生后5d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至卒中后2周,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抑郁、焦虑严重程度评估。患者入院后1d[卒中后(1,5±0.9)d]清晨6:30留取空腹时静脉血浆标本,利用人类细胞因子蛋白表达微阵列芯片进行120种细胞因子蛋白组学检测。结果与非PSD组相比,PSD组4个细胞因子血浆中点信号强度(spot signal intensity,Sls)显示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ISB)(P=0.02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5D(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3 beta,MIP-3 beta)(P=0.033),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P=0.02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P=0.015),但均未通过错误发现率多重校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阳性发现。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蛋CaSls与患者入院时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P=-0.641,P=0.025),与2周后PSD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r=0.478,P=0.005)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r=0.674,P=0.016)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的数据尚未发现能独立预测卒中急性期PSD风险的血浆细胞因子,但5种生长因子水平的异常提示PSD可能存在突触可塑及神经再生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8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5年随访,并对卒中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 88例患者随访期间,19例发生急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9.5%.出血性脑卒中占1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较无相应合并症者脑卒中发病率均明显增高(P<0.05和P<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与脑卒中发病明显相关。调整了其他危险因素的作用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冠心病对脑卒中发病危险性的作用依然存在,而高胆固醇血症的作用消失。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于并发脑卒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冠心病为脑卒中发病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胆固醇血症可增加脑卒中发病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