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迷走神经切断术的效果在许多方面取决于完全地切断迷走神经干或其分支,通常,游离迷走神经前支比较容易,但对于迷走神经后支,则常常不易显露,,有时虽作反复地尝试游离,之后却仍然没有将它切断。因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施行二次手术中,  相似文献   

2.
张晋体 《临床医药实践》2007,16(11):1075-1076
目的:观察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穿孔的效果。方法:1993年3月—2004年3月11年间符合条件的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的患者行修补穿孔后,采用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30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诊58个月,按V is ick分级:Ⅰ级23例(76.7%),Ⅱ级5例(16.7%),Ⅲ级2例(6.7%)。结论:选择穿孔早期的污染较轻的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采用规范的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复发率低,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的有效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穿孔的疗效。方法 对12例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穿孔患者进行PCV手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3~6个月复查胃镜8例,均未见溃疡灶。随访期0.5~3年,Visick分级I级11例,Ⅱ级1例。结论 PCV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穿孔的一种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PCV)加胃网膜神经束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本院1991年2月至2002年2月117例PCV加胃网膜神经束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资料。结果117例中86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3.5%,随访期为1~10年,平均6年。溃疡复发率为2.3%,狭窄率为3.5%,出血率为0。VisickⅠ级为84.9%,11级为9.3%,Ⅲ级为3.5%.Ⅳ级为2.3%,Ⅰ、Ⅱ级共占94.2%。结论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施行穿孔修补术同时加做PCV加胃网膜神经束切断术,其远期效果满意,明显优于穿孔单纯修补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穿孔修补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08年9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3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采取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穿孔修补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最大酸排出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穿孔修补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甄宏云 《中国当代医药》2012,(29):186-187,189
目的探讨腹腔镜穿孔高选择性迷走神经离断加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月本院12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胃穿孔60例,十二指肠穿孔68例。65例行腹腔镜高选择性迷走神经离断加穿孔修补术(研究组);63例行单纯腹腔镜穿孔修补术(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增加,术后5年复发率较对照组低。结论腹腔镜穿孔高选择性迷走神经离断加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具有微创、安全、复发率低等特点,条件允许时建议作为首选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7.
曲军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6):100-101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外科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n=43.治疗组行穿孔修补加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单纯修补术治疗.穿孔直径 0.3~1.9 cm,平均直径0.7 cm.术后持续胃肠减压48 h,应用抗生素配合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滞剂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次数、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口裂开、伤口感染及肠梗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穿孔修补加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针对穿孔和溃疡有明显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单纯修补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保留交感神经的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16例,在术前、术后分别进行了胃酸分泌试验,同时进行了胃镜检查。术后2~4周平均基础胃酸分泌量下降78.1%,五肽胃泌素刺激胃酸最大分泌量下降57.9%,胰岛素低血糖刺激胃酸最大分泌量第一小时下降81.9%,第二小时下降77.4%;术后一年上述指标比术前分别下降75.3%、63.8%、84.9%、80.7%。术后4周胃镜复查14例溃疡愈合,2例明显好转;术后8个月时16例均恢复正常。该术式与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相比,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的分离切断Latarjet神经分支,而不损伤伴随的血管及交感神经,降酸作用更显著,同时减轻了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正>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消化道溃疡的严重并发症,大部分患者需要急诊手术治疗,目前治疗的手术方法大致有单纯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修补术加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等,但根据文献研究,各种手术方法都有优缺点,存在着一定的争议。随着药物治疗的进展,许多胃十二指肠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幽门梗阻采用幽门扩张加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 (PCV )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3年 10月~ 2 0 0 1年 6月间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幽门梗阻患者采用扩张幽门加 PCV的临床资料 ,并根据检测结果 ,幽门螺杆菌 (Hp)阳性者 ,行根除 Hp药物治疗。结果 :收治的 2 5例幽门梗阻患者 ,2 2例完成扩张幽门加 PCV,全部获得随访 ,随访期平均 3 a。全组无手术死亡 ,溃疡复发 1例。按 Visick分级 : 级 17例 (77.3 % ) , 级 3例 (13 .6% ) , 级 1例 (4 .5 % ) , 级 1例 (4 .5 % )。结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幽门梗阻行扩张幽门加 PCV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术后辅以根除 Hp治疗 ,可进一步降低溃疡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1996年以来,对35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行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中,男32例,女3例,年龄22~61岁。穿孔时间6~32 h。其中31例有胃病史1~25年。本组无幽门梗阻史,2例有黑便史,无其他器质性的病史。溃疡直径0.5~1.2  相似文献   

12.
对68例肌内迷走神经幻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5~10年复发率的观察和对复发原因的分析。8年复发率为1.4%。5年复发率7.3%。10年为20.5%。经胃次全切除术胃标本病检,复发的主要原因是连走神经胃干的部份分支生长超越原切口至胃部所致,经改进术式后5年内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穿孔修补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0年-2004年150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病人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穿孔修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h,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97.1%(135/139)的病人溃疡治愈,全部病例胃酸降低,溃疡复发率3.6%(5/139)。结论该手术简单、安全、术后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溃疡复发率低,可作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治疗的首选手术之一。  相似文献   

14.
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并发症,其术后的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极低,已得到公认,但术后溃疡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来随着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采用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在国外已渐盛行,其中又以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更为人们所重视,但其疗效尚不十分满意,溃疡复发率高达5~10%。在国内,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近年来已在一些地区和单位开展和研讨。但胃大部切除术仍为当前外科治疗溃疡病的主要术式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我院1965年1月至1974年12月十年内溃疡病施行胃大部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的改良术式--胃小弯和胃底部浆肌层切开术(LFS)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效果。方法:用狗为实验对象行LFS,观察手术前后胃组织内胆碱能纤维和壁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术后胃固有膜、粘膜下层和肌层内的胆碱能纤维明显减少,壁细胞的泌酸功能受到极度抑制。临床应用LFS治疗十二指肠溃疡42例,其中合并幽门梗阻4例,全部病例随访5 ̄15年,VisickⅠ级28例(6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EED)中对迷走神经的处理方法,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EED中结合实施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术后随访观察胃排空、正常的胃肠功能、胆系发病率、术后再出血和溃疡病的发生等情况。结果EED中结合实施HSV的方法实际操作可行,有效地减少了传统EED的术后并发症。结论改良的的术式对生理功能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避免了辅助手术的创伤,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穿孔、出血和狭窄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严重并发症.传统的胃大部切除术后常存在一些严重并发症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自1970年Johnston[1]首创用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后,欧美国家相继开展.我院于1979年基于PCV的原理,设计了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xtended parietal cell vagotomy,EPCV)[2],只切断分布到胃的支配壁细胞的迷走神经分支,使胃酸显著下降,溃疡得到愈合.因保留了胃窦和幽门神经支,保留了胃的完整性,从而维持了胃的正常容积和排空功能,使得手术更加符合生理功能要求.我院应用EPCV术共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急性穿孔、出血和狭窄病人229例,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一、历史简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多有迷走神经张力亢进和胃酸分泌过多的特点,1943年 Dvagstedt 首先应用迷走神经干切断术来治疗。由于全腹腔的迷走神经均被切断,术后常有顽固性腹泻、腹胀、倾倒综合症等副作用;又因胃窦失去迷走神经支配,蠕动减弱,幽门功能失常可致胃潴留。1945年 Dvagstedt 又提出应附加胃空肠吻合术,以解决胃排空机能障碍。1948年 Frankssom 报告了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即保留迷  相似文献   

20.
穿孔、出血和狭笮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严重并发症。传统的胃大部切除术后常存在一些严重并发症而影响患的生活质量。自1970年Johnston首创用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后,欧美国家相继开展。我院于1979年基于PCV的原理,设计了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xtended parietal cell vagotomy,EPCV),只切断分布到胃的支配壁细胞的迷走神经分支,使胃酸显下降,溃疡得到愈合。因保留了胃窦和幽门神经支,保留了胃的完整性,从而维持了胃的正常容积和排空功能,使得手术更加符合生理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