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出现局部感染时应用碘伏湿敷的有效性.方法 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98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为常规组(46例)和实验组(52例).常规组出现局部感染时,中心静脉导管继续采用常规维护法;实验组在常规维护的基础上采用碘伏湿敷法.观察2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CRBSI感染率为1.9%,常规组感染率为13.0%,实验组CRBSI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出现局部感染时采用碘伏湿敷,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CRBS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行中心静脉临时置管后l临床怀疑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采集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血样后拔除导管,同时留取血培养及导管标本。62例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分为CRBSI组27例和非CRBSI组35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导管类型、导管留置时间、血白细胞计数(WBC)值、CRP值及降钙素原值(PCT值),并对比CRBSI组治疗前后的PCT值。结果CRBSI组患者年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大于非CRBSI组,CRBSI组及非CRBSI组拔管时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7.16±5.84IIg/L和0.97±1.4411g/L(F=11.759,t=5.387,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其WBC(109/L)分别为9.52±3.10及8.65±2.19(F=O.860t=1.291P=O.202),CRP值分别为10.57±3.74mg/L及10.66±4.94mg/L(仁1.641,t=-0.081P=O.935),2组均无统计学意义。CRBSI组拔管前后的降钙素原值(PCT值)分别为7.16±5.84ug/L及0.634-0.43IIg/L(t=5.904,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T在早期诊断CRBSI方面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集束预防策略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入住ICU并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40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RBSI,分为感染组117例和未感染组1288例。对每例患者实施集束预防策略,每日进行评估。分析集束预防策略中的各项措施与CRBSI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患者总置管天数17317d,导管平均留置时间12.85d,感染发生率为6.8/1000导管留置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肤贴种类、更换肤贴时间和是否输入TP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APACHEII评分〉20分占78.63%、住ICU时间〉30d占38.46%、紧急插管占17.95%、接受倾人性操作频次〉4次占83.76%、导管留置时间〉7d占78.63%均高于非感染组(51.86%,15.53%,7.84%,35.02%,31.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071,23.750,10.781,36.56,44.886;P〈0.05);感染组患者操作时提供最大无菌屏障的合格率占45.30%、操作中接头消毒的合格率占68.38%、锁骨下静脉置管占40.17%均低于非感染组(75.93%,94.33%,59.9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303,4.604,5.076;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操作中接头消毒的合格率是影响CRBSI发生的独立因素(OR=4.992,P〈0.01)。结论实行集束化预防策略,加强导管接头消毒管理可以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研究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某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脐静脉置管(UVC)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和病原菌构成,探讨其危险因素。结果 582例静脉置管患者发生CRBSI 37例,其中PICC组32例,感染率8.1%,为2.79‰导管日;UVC组5例,感染率2.7%,为3.9‰导管日。PICC组的主要致病菌为真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UVC组的主要致病菌为真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中心静脉置管并发CRBSI的危险因素为胎龄、出生体重、置管时间和多种侵入性操作。结论 胎龄小、出生体质量轻,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长及进行多种侵入性操作可造成CRBSI感染率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的安全性,降低ICU病房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为防治CRBSI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处理和管理手段。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CQI)小组,应用FOCUS—PDCA标准化管理程序,针对CRBSI发生的风险环节和因素,采取系统的预防和管理手段,通过组织专业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手卫生、重视监测工作、严格无菌操作和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等措施,并应用核查表对导管的维护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结果:CRBSI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由2.04‰~9.82‰下降到0~1.82%‰达到预期目标(≤3‰)。结论:FOCUS—PDCA标准化管理程序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CRBSI发生率,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支出,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相关因素和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3-06收治ICU内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留置部位、留置时间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及病原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留置部位、留置时间是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CRBSI与留置时间呈正相关(r=0.225,P〈0.01)。CRBSI的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G+菌)、革兰阴性菌(G-菌)、真菌各占67.16%、26.87%、5.97%,以耐药菌为主。结论:规范CVC无菌操作,加强导管护理,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病原学监测,是控制CRBSI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廖燕  卢小丽 《华西医学》2014,(7):1347-1348
目的在重症医学科(ICU)开展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医护一体合作的工作模式,以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解决重症患者置管的相关问题,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3月入住ICU的置入PICC的患者229例,按照入住日期单双数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两组CRBSI的发生率和PICC置管成功率。结果试验组CRBS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PICC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CU构建PICC医护一体的工作模式,能显著提高重症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CRBSI发生率,减少了重症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保护患者外周静脉,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持续质量改进(CQI)的方法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CQI前维持性透析患者(68例)分析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发生情况,采用PDCA四步法,设计并实施改善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防治措施,与CQI后次年同期76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情况比较。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后,无论是非隧道式或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的CRBSI发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总体CRBSI发生率降低68%(8.1例次/1000导管日VS2.6例次/1000导管日,其中股静脉置管的CRBSI发生率由14.8例次/1000导管日降至4.1例次/1000导管日,颈内静脉置管CRBSI发生率2.6例次/1000导管日降至0.7例次/1000导管日。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CRBSI发生率降低了77%(5.2例/1000导管日VS0.7例/1000导管日),其中颈内静脉置管CRBSI发生率由CQI前的2.6例次/1000导管日下降至0.7例次/1000导管日。结论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在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85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20例(采用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和对照组430例(采用普通中心静脉导管),比较两组CRBSI发生率,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种类与特点。结果发生CRBS166例,其中实验组25例,对照组41例,两组导管留置7d前CRBSI感染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05),7d后实验组CRBSI感染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91,4.30,P〈0.05)。实验组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革兰阳性菌。结论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可明显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市三级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质量安全管理现状,探讨其对策。方法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某市8家三级医院ICU CRBSI防控现状,分析252名ICU护士CRBSI预防和控制相关知识认知、赞同度及行为情况。结果8家医院中6家医院具有预防CRBSI标准操作规程,2家医院有CVC导管维护专用记录单。基于美国CDC《指南》推荐的循证支持的CRBSI特殊预防措施,各家医院执行不佳。252名ICU护士对导管感染相关知识、组合干预与维护措施赞同度、导管相关感染预防和控制行为得分分别为(55.88±7.46),(20.21±1.48),(72.59±6.83)分。结论某市三级医院ICU缺乏统一的CRBSI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及CVC置管核查表和维护核查表,应加强医护人员CRBSI防控知识的培训,提升行为依从性,降低CRBSI的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病患者中应用广泛,而中心静脉导管作为患者输液、输血及营养支持和血流动力学监测通道的同时,也使患者处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高风险之中。研究发现,CRBSI可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多、病死率增加及医疗成本增加,其中中心静脉CRBSI的问题最严重,占所有血管内置管相关性感染的90%。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规范来防止CRBSI的发生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研究显示,施行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能有效减低CRBSI。本次研究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实施在预防CRBSI方面的作用和成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10余年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被广泛应用于长期输液、给药等临床实践。尽管在PICC导管材料、种类及置管技术上不断取得进步,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VC—RI)仍很常见,是长期静脉置管的重要并发症,特别是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骆小京等报道导管感染致死率为3%。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道,美国平均CRBSI感染率为5.3/1000导管留置日,感染患者中平均病死率为12%-25%。因此,加强此类感染的防治极其重要。现将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发生原因、预防处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目标监测下干预组合措施对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效果。方法2015年1月开始对留置深静脉置管的ICU患者实施目标监测和干预组合措施,回顾性将2014年372例深静脉置管患者纳为对照组,2015年426例实施目标监测和干预组合措施的深静脉置管患者为干预组。比较两组CRBSI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感染5例,感染发病率1.17%,对照组感染13例,感染发病率3.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8,P〈0.05);干预组CRBSI发病率1.41%。对照组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4,P〈0.05)。结论目标监测和干预组合措施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建议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张金梅  唐梦琳  王春霞 《华西医学》2014,(11):2099-2101
目的讨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发生经颈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1年11月-2012年9月入住的22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颈内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CRBSI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9例患儿(16.07%)发生CRBSI,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体外循环时间〉60 min(OR=14.400,P〈0.001)、经导管操作次数〉6次/d(OR=2.692,P=0.006)、导管留置时间〉10 d(OR=5.439,P〈0.001)、未采取抗生素治疗(OR=3.992,P〈0.001)是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患儿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时间〉60 min(OR=14.109,P〈0.001)、导管留置时间〉10 d(OR=4.878,P=0.001)、未采取抗生素治疗(OR=3.828,P=0.005)是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体外循环时间长,导管留置时间〉10 d,应该采取针对性干预及护理措施,以预防导管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PICC维护环节的质量监控,提高PICC导管的维护质量,以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方法2013年7月-2015年12月通过制定预防CRBSI方案,组织对护理人员操作规程培训.与医院感染控制办共同实施对PICC导管维护环节的质量监控、反馈、评估、干预,持续改进维护环节的质量,通过监测PICC导管维护环节质量的合格率,评估环节质量的改进对预防CRBSI的效果。结果通过对方案实施,监控不同阶段维护环节质量,环节质量合格率提高;监控乳腺癌留置PICC管患者的CRBSI发生率由3.27%下降至0.62%,由2.5666/千例导管日下降至0.0618/千例导管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77,P〈0.01)。结论通过监控PICC导管维护环节质量可以有效降低CRBSI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风险评估方法,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临床干预的效果。方法:以我院SICU病区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774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883例患者为观察组,由预防CRBSI护理专科小组利用风险评估表对观察组进行质量控制和干预,比较两组CRBSI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CRBSI的发生率为6.79/千导管留置日,而观察组的发生率为2.34/千导管留置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CRBSI的专项风险评估并及时干预,能有效降低危重症患者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b>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科学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b>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ICU住院患者中疑似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者送检标本病原菌检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b> 102例疑似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患者中确诊CRBSI 44例,感染率为43.1%;股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率最高,占52.3%。44例CRBSI患者送检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48株(含混合感染4例),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构成比依次为54.17%、29.17%和16.67%。26株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均敏感;革兰阴性菌仅对丁胺卡那和替加环素全部敏感。结论 <\b> CRBSI病原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且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较普遍,仅对少部分抗菌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静脉导管技术的广泛应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ICU病区送检静脉导管培养所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为诊断CRBSI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护理管理在控制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液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中心静脉置管(CVC)相关性血液感染(CRBSI)的发生率是反映护理质量的核心内容之一,护理管理在CRBSI的预防和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于2005年10月建立中心静脉置管操作准入制度、操作会诊制度,规范置管及其后的护理等管理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建立CVC操作  相似文献   

20.
费丽  孙静  徐春梅 《上海护理》2010,10(1):61-63
目前医学的快速发展,血管介入性导管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然而随着血管内导管使用的增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CRBSI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医疗费用和身心痛苦。同将CRBSI的发生、预防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