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新生大鼠HIBD的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4~6周龄SD大鼠骨髓MSCs。采用新生7日龄SD大鼠结扎左颈总动脉后低氧暴露2.5h制作HIBD模型。24h 后,MSCs移植组(n=20)经尾静脉注射1×106个MSCs,PBS对照组(n=20)尾静脉注射PBS(0.01ml /g),HIBD手术组(n=20)和正常对照组(n=20)不作注射。采用大鼠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及ELISA法分别检测移植后1、3、7、14d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及脑内GDNF含量。结果 MSCs移植后7、14d,MSCs移植组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明显低于PBS对照组和HIE手术组(P<0.05)。制模后,所有HIBD大鼠的GDNF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PBS对照组和HIE手术组比较,MSCs移植组在各个时间点的GDNF含量升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 MSCs移植可改善HIBD新生大鼠的神经功能,促进脑内GDNF的合成和分泌,从而发挥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冻存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异体移植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修复作用。方法将96只7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4)、HIE组(n=24)、新鲜hUC-MSCs移植组(n=24)、冻存hUC-MSCs移植组(n=24),使用RICE法制备HIE模型,术后3d分别将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新鲜、低温冻存复苏的hUC-MSCs经立体定向仪移植到乳鼠左侧脑室。注射前48h用BRDU标记细胞。术后通过组织切片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的存活,感觉运动功能测试评定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复苏后hUC-MSCs增长速度较新鲜hUC-MSCs明显增快,且先进入对数生长期;移植后脑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与HIE组比较,细胞移植组海马及大脑皮质区的神经元及少突胶质细胞明显增多,组织结构相对清晰;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移植后的hUC-MSCs可以存活并向损伤部位迁移,在组织中存活至少4w;感觉运动功能测试结果显示:4组足错误左右差值、姿势反射、肢体放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组较HIE组有明显改善(P<0.05),新鲜hUC-MSCs移植组与冻存hUC-MSCs移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冻存hUC-MSCs复苏后仍具有活跃的增殖和分化潜能,异体移植治疗新生大鼠HIE,可促进大鼠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是HIE移植治疗有价值的细胞资源,可建立脐带库,实现终身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神经分化hUC-MSCs(Dif)、神经去分化hUC-MSCs(De-Dif)及神经再分化hUC-MSCs(Re-Dif)4种状态的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大鼠治疗效果,期望找寻治疗效率更优的种子细胞。方法:体外培养hUC-MSCs,按MNM成神经诱导方法进行神经分化、去分化、再分化诱导,通过对4种状态细胞光镜下形态观察及全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移植入HIBD神经损伤动物体内,进行功能学检测;应用基因和蛋白检测手段,对最优种子细胞进行可能机制探讨。结果:hUC-MSCs在体外可成功进行神经分化、去分化、再分化诱导;全基因表达谱芯片发现,诱导过程中hUC-MSCs、Dif、De-Dif及Re-Dif 4种状态细胞基因进行重编程表达,De-Dif与hUC-MSCs基因表达模式最相近;将4组细胞移植入HIBD实验大鼠体内,发现4种细胞均可促进HIBD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但De-Dif较其他3组细胞发挥更大的神经修复潜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hUC-MSCs与De-Dif 2组间进行GO生物学功能分析,发现De-Dif主要参与缺氧反应;De-Dif组较hUC-MSCs组高表达神经标志物MAP2、NSE、Tau、β-tubulinⅢ,干性基因C-MYC、NANOG和视黄酸核受体RARβ。结论:去分化过程可能通过重编程调控神经标志物基因MAP2、NSE、Tau、 β-tubulinⅢ,干性基因C-MYC、NANOG及RARβ基因表达,促进De-Dif参与HIBD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kt)通路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中的机制。方法 10日龄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移植组(MSCs组)、抑制剂组(LY组)及HIBD组,制作HIBD动物模型,5-溴脱氧嘧啶尿苷标记UC-MSCs后侧脑室移植,移植后24 h、48 h, TUNEL、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凋亡及caspase3、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结果 移植后24 h、48 h, MSCs组细胞凋亡数及caspase3蛋白表达量较LY组及HIBD组减少( P<0.05),而P-Akt表达较LY组及HIBD组增加( P<0.05),且随移植后时间的延长,各指标的表达均呈下降趋势( P<0.05)。结论 UC-MSCs移植治疗HIBD新生大鼠时,脑组织细胞凋亡减少,caspase3表达下调,P-Akt表达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为其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幼年大鼠脑功能影响及其在脑组织中的迁移、分化过程,探讨hMSCs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大鼠随机分为hMSCs移植组(n=18)、移植对照组(n=18)、模型组(n=6)和假手术组(n=6).前3组均建立幼年Wistar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3 d后hMSCs移植组缓慢注射约5×105 个hMSCs至大鼠的左背侧海马,移植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未移植.其中hMSCs移植组和移植对照组又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移植后0 d、3 d、1周、2周(均n=3)和4周(n=6)处死.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均于造模后31 d(即移植后4周)处死.大鼠处死前均行交替电刺激Y迷宫行为学实验,处死后取脑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hMSCs移植组和移植对照组大鼠同时还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MSCs在脑内的分布.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MSCs移植后1周主要沿脑室系统迁移,部分沿胼胝体向对侧迁移,移植后4周细胞沿脑室向周围实质迁移,广泛分布于脑组织.Y迷宫实验显示hMSCs移植组总错误次数(TE)明显少于移植对照组(5.00±2.82 vs 12.67±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hMSCs移植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显著优于移植对照组.H-E染色结果显示hMSCs移植组大鼠脑组织损伤较移植对照组及模型组轻.结论:hMSCs脑内移植后可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内存活并迁移,且hMSCs移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损伤脑组织和脑功能的恢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改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感觉运动障碍的作用.方法 7 d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和脑内移植组,后两组HIBD损伤后3 d分别在左侧感觉运动皮质区植入BrdU标记的NSCs或培养基作为对照,观察植入4周后大鼠感觉运动功能的变化和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与HIBD组比较,移植组在T迷宫和四项感觉运动功能测试中,表现出明显的改善.在T迷宫中,自发改变率[(69.23±13.34)% vs (45.00±27.27)%](P < 0.05)上升;在握持牵引试验中,握持时间明显延长[(49.15±13.39)s vs (27.20±15.18 )s] ( P <0.05);在肢体放置和足错误试验中的不对称性消失,姿势反射也明显改善 ( P <0.05 ).BrdU间接免疫荧光显示移植后4周,在脑内可见存活的NSCs分布于移植点附近;BrdU和NF-200免疫荧光双标显示移植后4周NSCs可部分分化为神经元表达NF-200. 结论脑内移植NSCs对HIBD新生大鼠的感觉运动机能和行为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感觉运动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改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感觉运动障碍的作用。方法7d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和脑内移植组,后两组HIBD损伤后3d分别在左侧感觉运动皮质区植入BrdU标记的NSCs或培养基作为对照,观察植入4周后大鼠感觉运动功能的变化和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与HIBD组比较,移植组在T迷宫和四项感觉运动功能测试中,表现出明显的改善。在T迷宫中,自发改变率[(69.23±13.34)%vs(45.00±27.27)%](P<0.05)上升;在握持牵引试验中,握持时间明显延长[(49.15±13.39)svs(27.20±15.18)s](P<0.05);在肢体放置和足错误试验中的不对称性消失,姿势反射也明显改善(P<0.05)。BrdU间接免疫荧光显示移植后4周,在脑内可见存活的NSCs分布于移植点附近;BrdU和NF-200免疫荧光双标显示移植后4周NSCs可部分分化为神经元表达NF-200。结论脑内移植NSCs对HIBD新生大鼠的感觉运动机能和行为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体外培养的大鼠脑神经干细胞植入正常成鼠脑内后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其影响。方法 从出生2~3d的大鼠脑皮质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采用BDNF诱导分化后,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神经元的数量。将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经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或同时加用BDNF后,移植入成鼠大脑皮质,移植1个月后,应用抗BrdU和抗β-ptubulin Ⅲ双重免疫荧光染色,对脑切片中细胞分化和迁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植入的神经干细胞可在大脑皮质发生迁移,个别移植的细胞可分化成神经元。体外诱导分化实验中,神经干细胞经BDNF诱导3d后,其分化成神经元的数量约为对照组的5倍。在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时,加用BDNF发生迁移的神经干细胞的数量较未加BDNF的增多,但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的数量与未加BDNF对比无明显差别。结论 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脑神经干细胞植入正常成鼠脑内后,能够存活、迁移及分化,BDNF有助于移植的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迁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胎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入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模型后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线栓法建立左侧大鼠MCAO模型,随机分为3组:手术组、MSCs 移植组、生理盐水组。5溴-2脱氧尿核苷(BrdU) 标记的MSCs移植后,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系统(mNSS)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检测MSCs的存活、迁移及其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MSCs增殖能力强,并能在体外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MSCs移植后显著提高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移植的MSCs细胞可在大鼠脑组织中存活,并向缺血区域迁移, 有不同比例MSCs 细胞分别表达Nestin、 GFAP、NSE。结论:大鼠胎血中含有MSCs,体外扩增纯化后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移植细胞可在大鼠脑缺血区域中存活、迁移并向星形胶质细胞或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体外生物诱导方法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神经分化能力;利用体外迁移模型观察BM—SCs对缺氧缺血性脑组织的影响。方法: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随机分成正常脑组织组、HIBD组,取造模后脑组织上清液与BMSCs共培养,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MSCs的巢蛋白(Nestin)的表达。体外应用Transwell双室培养体系模型观察BMSCs对缺氧缺血性脑组织的趋向效应。结果:BMSCs经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组织匀浆上清液诱导24h后部分细胞分化,回缩成圆形或梭形,部分细胞可见两个或多个突起伸出,类似神经元。荧光免疫技术检测显示,HIBD组、正常脑组织组、未诱导组Nestin阳性率分别为(31.76+3.56)%、(19.46+2.61)%、(2.57~0.73)%,HIBD脑组织上清液诱导组细胞Nestin阳性率高于正常脑组织上清液诱导组(P〈0.01)。Transwell体外迁移实验中BMSCs对正常脑组织、HIBD脑组织上清液均有趋向性,迁移百分率分别为(20.18±4.86)%、(39.42±2.81)%,对HIBD脑组织上清液趋向性最大(P〈0.01)。结论:脑组织匀浆上清液可诱导大鼠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HIBD脑组织上清液可明显促进其分化。BMSCs具有向HIBD脑组织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急性期脑梗死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按随机化原则将50只脑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BMSCs移植组、上清液移植组各22只及对照组6只。BMSCs组在脑梗死大鼠模型成功后3 h经静脉注入BMSCs 1 ml,上清液组注入上清液1 ml,对照组注入磷酸盐缓冲液(PBS)1 ml。术后28 d检测PBMSc在脑内的存活转化情况。分别于0、7、14及28 d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SS)。结果 28 d后,BMSCs脑梗死灶边缘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而上清液组及对照组病灶边缘则无NSE;细胞移植后,各组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从第7天起,BMSCs移植组NSS评分明显低于上清液组及对照组(P<0.05),而后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脑梗死大鼠体内后,可存活、移行至梗死灶周围,并分化为神经元细胞,而且能够减轻脑梗死大鼠的神经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生长相关蛋白43和神经元烯醇化酶(N SE)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 7 d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移植组,移植组和模型组经侧脑室注入1×106BrdU标记人羊膜上皮细胞悬液和PBS治疗;假手术不治疗,移植后1、2和3周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BrdU阳性细胞、生长相关蛋白43、N SE的表达。结果移植组和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移植后第3周脑切片检出BrdU阳性细胞存在,模型组生长相关蛋白43和N SE在第3周的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移植组较模型组增加。结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入脑缺血缺氧大鼠脑内后,可减轻缺氧缺血大鼠神经元的损伤,G AP-43和N SE蛋白表达增强,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与延伸,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干细胞移植部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X  Yang YJ  Jia YJ  Yu XH  Zhong L  Xie M  Wang X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2):847-850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移植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最佳部位。方法7d龄新生大鼠制成HIBD模型后随机分为HIBD组(12只),皮质移植组(CT,12只),海马移植组(HT,12只)和侧脑室移植组(VT,12只)。移植4周后行放射形迷宫测试学习记忆和空间辨别能力,4项感觉运动功能测试测试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计数皮质和海马CA1区单位面积的正常神经元。结果在放射形迷宫测试中,成绩为HT组〉VT组〉CT组〉HIBD组[觅水时间依次为(s):48±17、51±21、58±22、89±26],各组与HI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觉运动功能测试中的成绩为CT组〉VT组〉HT组〉HIBD组,其中CT组,VT组和HIBD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尼氏染色示皮质区正常神经元数:CT组〉VT组〉HT组〉HIBD组,CA1区正常神经元数:HT组〉VT组〉CT组〉HIBD组[依次为(细胞/mm^2):98±12、90±8、79±9、57±10,均P〈0.05]。结论NSC移植到侧脑室可有效改善新生大鼠HIBD的全脑损伤。  相似文献   

14.
Qian W  Yao WL  Zhu C  Llu L  Gui LL  Liu ZH  Zhang CH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3):867-870
目的 探讨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INPC)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移植细胞在模型大鼠脑内的存活以及分化情况.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脑缺血对照组、INPC移植组.缺血后3 d通过立体定位注射方法分别将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INPC悬液注射到2组大鼠纹状体缺血半暗带区.缺血再灌注后对大鼠进行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细胞移植后1和4周分别随机处死2组大鼠各6只,取脑组织制作冰冻切片,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阳性细胞和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双阳性细胞,观察INPC在移植区域的存活及分化情况.结果 脑缺血对照组与INPC移植组比较,细胞移植前后各时点的N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NPC移植组细胞移植后1及4周,均可在移植针道附近及缺血灶周围检测到聚集较明显的BrdU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的植入细胞,并观察到BrdU染色阳性细胞扩散至全脑,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见部分细胞为BrdU、GFAP双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或BrdU、NSE双阳性神经元.结论 INPC可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内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新生SD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的治疗作用。方法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MSCs移植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制备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3 d后BMSCs组左侧脑室接种1×105个BMSCs;分别于移植后第2周和第4周处死各组大鼠,取脑组织行HE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HE染色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正常核仁大而圆,胞质丰富;模型组大鼠脑神经元大量坏死,出现空洞;BMSCs移植组与模型组相比较,损伤细胞较少,但是多于假手术组,无空泡,可见新生毛细血管生成。移植4周后BMSCs移植组神经元凋亡指数(0.170±0.0002)与假手术组(0.094±0.0003)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小于模型组(0.342±0.0002),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移植可降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神经元凋亡指数,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新生SD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黄连素改善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 方法 40只Wistar大鼠分为高脂组(HF组,30只)和正常对照组(NC组,10只)。成模后处理NC组10只及HF组10只大鼠。检测血浆中内毒素(ET)水平,RT-PCR检测骨骼肌中 Toll样受体4(TLR4) mRNA ,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TLR4、IκB激酶(IKKβ)、IKKβ 181位丝氨酸磷酸化(p-IKKβSer181、核因子κB(NF-κB)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胰岛素受体(IR)与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总蛋白及磷酸化水平。余20只肥胖大鼠分为黄连素干预组( FB组,10只)及肥胖模型对照组( FC组,10只),继续高脂饮食喂养,FB 组予200 mg/(kg·d)每日1次黄连素灌胃,FC 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持续8周后检测以上指标。 结果 肥胖大鼠血浆中ET水平升高,且骨骼肌TLR4/IKKβ/NF-κB内毒素信号通路激活,炎症因子TNF-α蛋白表达增加,黄连素干预使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浆中ET水平降低,且骨骼肌组织TLR4/IKKβ/NF-κB内毒素信号通路各蛋白及TNF-α蛋白表达均下调, IR及IRS-1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均升高( P<0.05)。结论 黄连素可改善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骨骼肌 TLR4/IKKβ/NF-κB内毒素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TNF-α产生所致。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后自体神经干细胞原位增殖与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Zhang B  Wang RZ  Yao Y  Wang X  Li GL  Dou WC  Tian SQ  Zheng T  Ti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2):1975-1979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梗死后自体神经干细胞的原位增殖和分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共112只,分对照组(12只)、脑梗死后1d组(20只)、脑梗死后3d组(20只)、脑梗死后7d组(20只)、脑梗死后14d组(20只)、脑梗死后28d组(20只)。大鼠于不同的时间处死,并取出大脑,处死前均注射5-溴胱氧腺苷嘧啶(BrdU)。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BrdU、Musashil、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性蛋白(NeuN)的表达。BrdU、Musashil确定神经干细胞的增殖,GFAP、NeuN确定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鼠海马BrdU^ 细胞和BrdU^ /Musashil^ 细胞数在脑梗死后1d组开始增加,7d组达到高峰,28d组接近正常水平;BrdU^ /GFAP^ 细胞数无明显变化;BrdU^ /NeuN^ 细胞数在脑梗死后14d组开始增加,28d组最多。结论大鼠脑梗死激活自体神经干细胞原位增殖,并且大多数增殖的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移植微囊化神经生长因子(NGF)基因3T3细胞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BD)新生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寻找治疗新生儿HIBD的有效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新生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空囊组和移植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空囊组大鼠制备HIBD模型后腹腔注射空微囊,移植组大鼠制备HIBD模型后腹腔注射微囊化3T3细胞。分别观察各组新生鼠脑组织水含量和海马区阳性细胞凋亡率。结果:空囊组和移植组大鼠存在不同程度脑水肿,空囊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移植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空囊组(P<0.05)。TUNLE免疫组织化学,空囊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细胞凋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阳性细胞凋亡率低于空囊(P<0.05)。结论:腹腔移植微囊化NGF基因3T3细胞可以减轻大鼠HIBD后脑水肿,且对大鼠HIBD后海马神经元有
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