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阻塞性病变患者在血管动脉期进行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重建动脉血管的三维图像。结果:6例腹主动脉下段闭塞,11例髂动脉闭塞,21例股浅动脉闭塞,6例股浅动脉狭窄,4例动脉闭塞。结论: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评价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方面与DSA结果基本一致,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显示下肢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可疑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横断面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7例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均能清楚显示下肢动脉狭窄的情况,20例腔内的血栓清晰地显示,27例下肢动脉显示清晰。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A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独特的优越性,为诊断和治疗下肢动脉栓塞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选取本院接受320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的100例患者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320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总结10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100例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腹主动脉粥样硬化表现。100例患者中合并腹主动脉瘤患者6例,髂总动脉狭窄患者26例,髂内与外动脉狭窄患者28例,闭塞患者6例,股动脉狭窄患者46例,闭塞患者7例,颈前后动脉狭窄患者23例,多动脉多发节段型狭窄患者26例。结论: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明显,并且对患者的辐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头颈联合扫描血管成像对TIA患者血管综合性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TIA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其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等情况,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颅内动脉伴颅外颈动脉狭窄16例(4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3例(36%),单纯颅外动脉狭窄7例(19%)。36例TIA患者所累及血管中,轻度狭窄5例,中-重度狭窄甚至闭塞31例。共有26支血管发现斑块,其中软斑块4处,中等斑块8处,钙化斑块6处,混合斑块8处。结论:64层螺旋CT头颈部联合动脉血管成像能够准确显示TIA血管病变发生的部位、类型、程度,对TIA早期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S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37例临床疑诊下肢动脉硬化、阻塞性病变患者行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其中22例接受人工血管置换、支架置放及球囊扩张术.结果 37例共72节段血管狭窄或闭塞.按狭窄程度划分,轻度狭窄12例24节段,中度狭窄8例17节段,重度狭窄13例22节段,闭塞4例9节段.全部病例行DSA检查,仅两节段CTA与DSA分级不符.诊断符合率为97.22%(70/72).结论 16排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在评价下肢动脉狭窄及阻塞性病变方面与DSA结果基本一致,是一项高度准确的血管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分别接受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检出率和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结果:在检测542个节段中,DS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8个,其中轻度狭窄38个,中度狭窄36个,重度狭窄32个,闭塞102个;而CT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1个,检出率96.63%,其中轻度狭窄41个,中度狭窄34个,重度狭窄33个,闭塞93个。CTA检查阳性预测率为94.71%,阴性预测率为98.8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
64层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技术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1例临床疑有ASO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数据在ADW 4.2工作站分析,行容积再现(VR)、最大强度投影(M IP)、曲面重建(CPR)、仿真内镜(VE)、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1例的血管重建图像对ASO有特征性显示,26例患者术中所见与MSCTA一致。结论 64层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诊断病变及评估手术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上肢血管疾病中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对21例临床怀疑上肢动脉及静脉阻塞性疾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采集到的原始图像重建1.25mm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上肢血管疾病中的灵敏度及准确度。结果18例上肢中CT血管成像有3例右侧肱动脉闭塞,7例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左侧腋动脉瘤,2例前臂动静脉瘘,4例未见明显异常,CT静脉成像中3例多发静脉石;其中18例同时进行DSA检查,2例未见明显异常,CT血管成像敏感度为87.5%(14/16),准确度为88.9%(16/18)。结论多层螺旋CT在上肢血管造影是上肢动脉病变的一种新的无创伤检查方法,诊断上肢血管疾病的灵敏度较高,比DSA方便,快捷,可作为血管造影筛选及替代DSA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成像在下肢阻塞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16排CT容积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5mm,螺距1.375mm,重建层厚1.2mm,造影剂量120~150ml,注射速率3.5~4ml/s,智能跟踪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5s,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表面阴影显示重建。结果32例共608节段,血管重度狭窄120节段,闭塞102节段。结论作为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方法,16排CT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上肢血管疾病中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21例临床怀疑上肢动脉及静脉阻塞性疾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采集到的原始图像重建1.25 mm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上肢血管疾病中的灵敏度及准确度.结果 18例上肢中CT血管成像有3例右侧肱动脉闭塞,7例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左侧腋动脉瘤,2例前臀动静脉瘘,4例未见明显异常,CT静脉成像中3例多发静脉石;其中18例同时进行DSA检查,2例未见明显异常,CT血管成像敏感度为87.5%(14/16),准确度为88.9%(16/18).结论 多层螺旋CT在上肢血管造影是上肢动脉病变的一种新的无创伤检查方法,诊断上肢血管疾病的灵敏度较高,比DSA方便,快捷,可作为血管造影筛选及替代DSA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64-MSCTA)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12月期间在该院血管外科诊断为下肢ASO,并行64-MSCTA检查的60例住院患者病例资料和图像质量,依据下肢动脉及静脉显影分级标准进行图像质量评估,探讨64-MSCTA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的扫描和重建技巧。结果 60例64-MSCTA均获得较满意的原始图像及后处理图像,能够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结论 64-MSCTA在观测下肢血管分级、狭窄部位及临床分型等方面,具有与下肢动脉DSA相同的检查效果,可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的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3例患者进行检查,随机分为实验组22例,对照组21例,实验组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结果。结果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5.5%,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7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通过血管后重建能够立体、直观地显示血管情况,准确判断椎动脉狭窄、闭塞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与导管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3例患者共299个节段中,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满足临床诊断的为291个节段,8个节段因钙化、运动伪影而不能评价。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7%、98.2%、94.0%、96.4%。结论:64层螺旋CT虽不能取代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但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方面还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检查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比冠状动脉造影(CAG)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高度怀疑冠心病且同时做过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及DSA的49名患者,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9名患者中,CAG发现有意义狭窄247处,64-SCT正确发现其中的236处,11处因钙化或运动伪影致病灶漏诊、过诊或狭窄程度评估不准确。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5.5%、92.9%、94.6%。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冠心病的诊断上有较高的准确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和材料对6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男32例,女28例,年龄28 ̄76岁,平均54.8岁。所有患者进行了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术做对照,分析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灵敏度为81.35%,特异度为96.43%。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显示有临床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很高,作为一项非创伤性技术,是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重要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比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冠脉CTA)与冠脉造影(CAG)的结果,探讨其评估冠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9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先行冠脉CTA筛查,经其诊断为重度狭窄或闭塞的31例患者在1个月内行CAG检查,分析比较冠脉CTA对冠脉不同狭窄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评估其精确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获得良好的三维重建。冠脉CTA对于评估正常或重度狭窄的冠脉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冠脉CTA对冠脉不同狭窄程度判断的精确率达73.4%。结论 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是一种比较可靠、简便而且安全的冠脉病变无创检查手段,对冠脉病变的评估较准确,可以作为可疑冠心病患者的一种筛查与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颈动脉狭窄中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评价。方法:对我院已确诊存在不同狭窄程度的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64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资料,并对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64层螺旋CT对颈动脉狭窄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快捷、方便、检出率高,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