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动物体内促组织工程骨成骨及血管化手段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骨能否修复大动物大段负重骨骨缺损,筋膜瓣能否及如何促进组织工程骨体内成骨及血管化的过程。方法:中国青山羊9只作为空白组,制备单侧胫骨2cm的骨膜与肌缺损,缺损内不植入任何填充物,术后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ECT)、X线检查、组织学方法评价骨缺损自行修复情况。27只中国青山羊根据骨缺损植入物的不同分为3组:单纯材料组(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 hydroxyapatite,CHAP)、组织工程骨组(CHAP 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 cell,BMSc)、筋膜瓣组(筋膜包裹CHAP 经诱导分化的BMSc)。组织工程骨组和筋膜瓣组分别取9只山羊的BMSc体外进行诱导分化,之后与CHAP复合。制备皮下带蒂深筋膜瓣。各组按不同的设计方案分别植入到骨缺损内。术后2、4、8周行ECT检查,4、8、12周行X线检查、组织学(V-G染色)检查,12周行生物力学检查。结果:术后各项检查结果表明,空白组山羊胫骨2cm的骨缺损是其自身无法修复的,因此是一个理想的骨缺损模型。单纯材料组未能修复骨缺损,仅表现出一个缓慢的爬行替代过程;组织工程骨组可基本修复骨缺损,在成骨质量和血管化过程方面表现出较理想的结果;筋膜瓣组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更为满意,成骨质量和血管化程度亦高于组织工程骨组。结论:山羊胫骨2cm缺损模型不能自主成骨,符合骨组织工程实验的要求。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修复山羊大段骨缺损的能力。筋膜瓣促组织工程骨成骨的作用是通过其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这一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 (CHA)结合重组合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rhIGF I)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为临床、科研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CHA作为rhIGF I的可吸附性载体 ,制备成复合人工骨 ,将其植入兔尺骨中段 10mm骨缺损处 ,以单纯CHA组 ,自体骨移植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 ,在术后 2 ,4 ,8,12周 ,进行大体解剖、X线摄片、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等观察 ,研究各组骨愈合 ,血管化情况及力学强度。结果 在 2 ,4 ,8周病理组织切片及X线摄片显示骨缺损修复程度 ,CHA/rhIGF I组明显优于自体移植骨组 ,优于单纯CHA组 ,而空白组骨缺损处被纤维组织及肌组织等填充。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 12周CHA/rhIGF I组抗扭转强度明显优于自体骨移植组。结论 CHA与rhIGF I结合有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强于自体骨移植及单纯CHA移植。成骨方式包括骨传导、骨诱导 ,二者协同 ,可用于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3.
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去抗原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的股骨经去抗原化后作为供体,制作带血供骨膜瓣色裹同种异体骨修复免大段骨缺损模型,实验设置对照组,即未用血管化骨膜瓣包裹移植物。分别在术后第4周、8周和16周分别行X线摄片,并对移植物及周围软组织、骨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HE染色),对两组移植物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X线表现为实验组骨痂形成的速度快于对照组,骨痂形成的质和量优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骨质更新速度以及新生血管速度均快于对照组,B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相同时期实验组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异体骨修复骨缺损优于单纯异体骨移植,明显缩短骨缺损的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与其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EC)联合种植于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构筑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制备兔双侧尺骨1.5 cm骨缺损共64侧,分4组修复(n=16),A空白未治疗组,B单纯材料组(植入β-TCP),C组织工程骨组(植入MSC+β-TCP),D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植入MSC+EC+β-TCP),各组交叉配对.术后4、8、12、16周行x线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大体解剖、组织切片、生物力学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移植物血管化情况.结果 D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完美修复骨缺损,且修复效能及血管化情况优于C组织工程骨组,C组织工程骨组优于B单纯材料组,A空白组未能修复骨缺损.各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SC与其诱导EC联合种植构筑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促进成骨过程和新生骨的血管化,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王海波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8):897-900,F0004
目的:将带蒂筋膜瓣作为引导膜,研究它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双侧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带蒂筋膜瓣),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A组(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铁板内固定术,设为B组(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行一般情况观察,两组均于在第4、8、12、16周后进行实验动物大体形态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通过实验动物大体形态观察、x线片、组织学检查、骨形态计量分析检测,发现植骨区骨痴形成、植入物内部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B组均明显优于A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B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提高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前后其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的成骨效果,证明提高引导膜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干骨缺损的成骨特点,初步探讨其修复骨缺损的机制.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 mm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兔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β-TCP)构建组织工程骨同时联合血管柬植入骨缺损;对照组:单纯植入组织工程骨.于术后2、4、8、12周行组织学观察骨形成与改建情况,同时行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检测修复骨段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随着时间发展,两组成骨量均逐渐增加,从4周起实验组骨修复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各时间点组织工程骨中VEGF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延长,VEGF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在4周时表达量最大.结论 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可有效促进兔股骨缺损的修复,植入血管束能促进VEGF的表达,VEGF是促进骨再生和血管再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化骨重组异种骨(RBX)联合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疗效及受体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状况,作为移植诱骨效应的评价参考指标。方法: 27例骨缺损随机分为血管化骨RBX移植修复组(A组,9例);血管化骨移植修复组(B组,10例);RBX移植修复组(C组,8例)。临床评价以术后3、6、12个月随访的X线片来判断骨缺损是否修复成功、骨愈合时间长短、是否再吸收等。3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2周、4周、6周、8周采用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受体血清VEGF的表达。结果: 术后3个月A组8例、B组6例、C组3例骨愈合,6个月A组1例、B组3例、C组3例延迟骨愈合,12个月B组1例、C组2例发生骨移植区部分再吸收,3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术后第2、4周血清VEGF值均较术前升高(P<0.01),且A、B组均高于C组(P<0.01)。术后第6、8周3组的血清VEGF值术前后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管化骨RBX组的骨折愈合率明显优于单纯血管化骨移植和RBX移植。血管化骨RBX组和血管化骨组的血清VEGF的值均明显高于术前及单纯RBX移植组。移植早期受体血清VEGF表达明显增高,其对移植诱骨效应的评价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设计建立一种以骨膜固有血管血供为主的带蒂骨膜瓣翻转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新方法。方法 :用墨汁混合液血管灌注观察大耳白兔股骨外髁部切取的“U”形骨膜瓣模型的血供。取大耳白兔 32只 ,在双膝股骨髌面外侧造成 5mm× 8mm的全层软骨缺损 ,分别行带蒂骨膜瓣 (实验组 )和游离骨膜移植 (对照组 ) ,术后 2周、4周、8周、12周取材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该骨膜瓣模型的血供主要来自骨膜固有血管 ,可维持骨膜瓣的存活。术后 4周 ,对照组和实验组新生组织的优势组织性质分别为纤维组织和幼稚软骨 ,术后 12周 ,实验组有75 %的优势组织性质为类透明软骨 ,对照组为 12 .5 %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带蒂骨膜瓣移植的成软骨能力优于自体游离骨膜移植 ,且取材简便、术式简单、操作容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将带蒂筋膜瓣作为膜引导材料,研究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提高后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设为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进行一般情况观察,并在第4、8、12、16周后进行标本大体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及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实验组一般情况表现优于对照组;大体观察示实验组外骨痂形成的量及速度优于对照组;X射线检查结果示实验组强于对照组;修复区组织学检查新生骨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速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两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后,膜下空间及植骨区得到更好的维持,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在复合肌肉瓣修复长段骨缺损过程中,β型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骨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用磨钻造成左桡骨中段1/3处直径为20mm的骨缺损,用骨蜡封闭骨髓腔,取髂骨骨松质、骨髓和桡骨处的肱肌瓣联合移植于骨缺损处,作为实验组,右侧用同样方法制成同样大小的骨缺损,仅将肱肌瓣移植于骨缺损处,任自然生长,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后3d及1,2,4,6,8,10周处死动物,取材,固定,切片进行HE染色及TGFβ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在术后3d时实验组白兔骨缺损组织细胞中的TGFβ表达呈弱阳性,1周时呈阳性,2周时呈强阳性,4~6周时呈弱阳性,8~10周时呈阴性;对照组的TGFβ表达在术后2周时呈阳性,1,4周时呈弱阳性.[结论]TGFβ是骨缺损修复中的重要因子,而复合肌肉瓣修复是治疗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是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优异的组织相容性和骨引导性能。但是骨诱导性能不佳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具有骨诱导活性的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并观察了种子细胞在体内的增殖、分化和转归情况。 方法:通过将微囊化rhBMP-2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入磷酸钙骨水泥中来制备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rhBMP-2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共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制备兔双侧股骨髁骨缺损模型,将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随机植入一侧骨缺损中,单纯磷酸钙骨水泥植入对侧骨缺损中,做自身对照。12w后取材,进行X线片检查、组织形态学观察、骨计量学评价和种子细胞体内示踪观察。 结果:X线片显示两种骨水泥对骨缺损填充良好,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吸收速度和新骨形成速度较快。组织学观察与骨计量学评价结果示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被分解成无数个小块,可以看到活动动性骨吸收和骨重建现象,单纯骨水泥组中残余骨水泥面积相对较大。体内示踪结果显示,术后12w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组中仍有大量的细胞同时表达GFP和rhBMP-2,这些细胞不仅分布于髓腔中,也分布于骨表面。 结论:组织工程化磷酸骨水泥可以有效地修复骨缺损,同种异体移植种子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并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可注射骨修复中国青山羊胫骨腔穴性骨缺损模型。方法于青山羊双侧胫骨内侧平台下制作直径1.2cm的腔穴性骨缺损,术后4、8周,通过X片观察、硬组织切片形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新评价青山羊胫骨腔穴性缺损动物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术后4、8周实验组X片观察、组织学检查均显示中国青山羊胫骨腔穴性骨缺损部无明显骨组织形成,图像分析结果示骨缺损区域成骨面积比例分别为(8.79±3.63)%、(15.41±4.21)%。结论中国青山羊胫骨腔穴性骨缺损模型满足了可注射骨在四肢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要求。模型制作简单、可靠性强、可注射骨应用时方便、成骨局部环境与力学环境适合于临床四肢骨缺损修复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肌肉瓣与骨髓加松质骨颗粒联合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及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的表达及修复机理 .[方法 ]在健康中国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作 2 0mm的长骨缺损模型 ,实验组行肌肉瓣与骨髓加松质骨颗粒联合移植 ,对照组单纯植入肌肉瓣 .不同时期进行各组家兔的组织学观察以及bFGF与TGF β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行移植术后 2 ,4 ,6 ,8周时实验组家兔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的bFGF及TGF β呈强阳性染色 .对照组家兔在移植修复 4周时肌肉组织间形成的软骨细胞中有少量软骨细胞呈阳性染色 ,6周及 8周骨缺损两端新生骨痂中部分骨细胞的bFGF及TGF β呈阳性染色 ,但阳性染色细胞数与实验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肌肉瓣与骨髓加松质骨颗粒联合移植早期在骨缺损局部中bFGF与TGF β的表达与分泌旺盛 ,促进诱导成骨 ,较快地修复长段骨的缺损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羟基磷灰石(HA)及自体红骨髓(ABM)复合物成骨诱导活性的作用。方法在36只兔桡骨中1/3上制造骨缺损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9只,空白组缺损不做任何处理,HA/ABM组、IGF-Ⅰ活化HA组、IGF-Ⅰ活化HA/ABM组组织工程骨分别植入骨缺损处。术后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行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扫描电镜检测评价成骨情况。结果①血清ALP活性:2、4、8、12周时,IGF-Ⅰ/HA/ABM组血清AL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其他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扫描电镜结果:12周时,IGF-Ⅰ/HA/ABM组仅见少量材料,骨缺损区被成熟板层状骨组织充填,材料与正常骨质间已分不清界限,骨缺损大部分修复,其成骨作用明显优于各组。结论 IGF-Ⅰ对以HA为支架材料组织工程骨的成骨诱导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 is a favorable bone-graft substitute, with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and osteoconductivity. However, its reduced osteoinductive ability may limit the utility of CPC. To increase its osteoinductive potential, this study aimed to prepare tissue-engineered CPC and evaluate its use in the repair of bone defects. The fate of transplanted seed cells in vivo was observed at the same time.
Methods  Tissue-engineered CPC was prepared by seeding CPC with encapsulated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expressing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rhBMP-2) an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Tissue-engineered CPC and pure CPC were implanted into rabbit femoral condyle bone defects respectively. Twelve weeks later, radiographs,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histomorphometrical evaluations, and in vivo tracing were performed.
Results  The radiographs revealed better absorption and faster new bone formation for tissue-engineered CPC than pure CPC. Morphological and histomorphometrical evaluations indicated that tissue-engineered CPC separated into numerous small blocks, with active absorption and reconstruction noted, whereas the residual CPC area was larger in the group treated with pure CPC. In the tissue-engineered CPC group, in vivo tracing revealed numerous cells expressing both GFP and rhBMP-2 that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medullar cavity and on the surface of bony trabeculae.
Conclusion  Tissue-engineered CPC can effectively repair bone defects, with allogenic seeded cells able to grow and differentiate in vivo after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6.
Dai KR  Xu XL  Tang TT  Zhu ZA  Yu CF  Xu M  Zhu LL  Hao YQ  Lou JR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5):1345-1349
目的 评价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Adv-hBMP-2)基因转染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对大动物长骨干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建立羊胫骨干骨缺损模型(2.6cm),单侧(右)植人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26只羊分为5组:(1)Adv-hBMP-2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加煅烧骨(CB)组(9侧);(2)腺病毒介导的β-半乳糖苷酶(Adv-βgal)基因转染的BMSC加CB组(6侧);(3)未转染的BMSC加CB组(6侧);(4)单纯CB组(3侧);(5)未治疗组(2侧)。分期行X线、计量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 X线:4~8周,Adv-hBMP-2转染组的羊胫骨干骨缺损内有明显骨痂形成;26周,(1)、(2)、(3)、(4)和(5)组的完全愈合率,分别为5/8、1/5、0/5、0/2、0/1。计量组织学示,与其他组相比,1组的新生骨量最多,并有皮质骨形成;第1组移植骨的压缩载荷和弹性模量明显大于其他各组。结论 hBMP-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可以修复大动物(羊)负重骨(胫骨)的节段性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骨对山羊大段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在此过程中的监测效果。方法将27只中国青山羊,分为组织工程骨组、人工骨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并分别造成左侧胫骨2cm骨缺损。对组织工程骨组缺损区植入珊瑚羟基磷灰石(CHAP)和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复合体,人工骨组植入CHAP,对照组则不植入任何填充物。采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于术后2、4、8周监测各组骨修复情况。结果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测定的感兴趣区(ROI)计数和T/NT比值显示:对照组在各时间点均未见再血管化的表现及明显的成骨活动;人工骨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血管再生的数量和成骨的质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组织工程骨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结论组织工程骨较人工骨具有更佳的修复大动物大段骨缺损的能力,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修复过程中有比较准确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以聚乳乙醇酸(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构建成新型组织工程骨并观察其在动物体内的成骨能力。方法 制作新西兰大白兔右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组植入同时负载5mgBMP及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PLGA、对照组植入负载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PLGA、空白组仅植入PLGA。术后对动物进行大体观察、摄X线片观察各组不同时相骨缺损修复情况、比较不同时相的骨缺损区X线阻射密度、并于术后第4、8、12周取出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切片观察,图像分析骨小梁的生成数量。结果 实验组在12周内骨缺损完全修复,且同时期内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空白材料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 利用含BMP的PLGA支架与BMSCs复合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bBMP修复兔桡骨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BMP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6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植入异体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与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vine Bone Morphogentic Protein,bBMP)复合材料,B组植入异体DBIM,C组植入异体骨粒,D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8、12、16w,进行放射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新生骨面积。结果:异体DBM与bBMP复合材料组骨生成、新骨面积和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异体DBM组、异体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异体DBM复合BMP材料通过骨诱导和骨传导两种方式修复骨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具有高效成骨活性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20.
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负重骨大段骨缺损的长期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大段负重骨骨缺损的长期效果及所用支架材料珊瑚羟基磷灰石的体内最终转归情况。方法 中国青山羊15只,制备单侧胫骨2cm的骨膜与骨缺损,缺损内植入组织工程骨(珊瑚羟基磷灰石+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术后早期行ECT、X线、组织学等手段检测,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远期在术后6、12、18、24月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及珊瑚羟基磷灰石的体内转归。结果 早期ECT显示在术后2个月内骨再生和再血管化进展顺利,X线和组织学显示术后组织工程骨成骨呈渐进性和偏心性:远期X线和组织学显示组织工程骨与山羊胫骨牢固愈合,并开始塑形且出现髓腔再通,珊瑚羟基磷灰石在体内逐渐成为骨基质的组成成分,自身架构消失。结论 组织工程骨可以完全修复山羊大段负重骨骨缺损,形成正常骨组织并发挥功能;珊瑚羟基磷灰石最终被降解转化成骨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