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俏蓉 《中国医药科学》2014,(13):208-211,2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CSⅡ)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SⅡ)对血糖控制的临床疗效差异,并为该病治疗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于2010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其中研究组开展CSⅡ治疗,对照组开展MSⅡ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素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第4周末,研究组FBG、2hBG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bA1C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低血糖和黎明现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相较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血糖控制效果更佳,胰岛素剂量使用更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相同麻醉镇静深度时不同剂量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注射对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的影响,选择这2种药物间满意的复合方案。方法:60例ASA 1-2级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n= 20)。P组:以3 mg·L-1的初始靶浓度靶控输注丙泊酚后静脉注射芬太尼2-3μg·kg-1,维库溴胺0.12 mg·kg-1并调整丙泊酚靶浓度至脑电双频指数(BIS)低于50时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M1组和M2组:在P组基础上,靶控输注丙泊酚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1,然后分别以0.04 mg·kg-1·h-1和0.08 mg·kg-1·h-1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术中调整丙泊酚靶浓度维持BIS于45-55之间。记录麻醉苏醒时间及醒后镇静/觉醒(OAA/S)评分。每隔5 min记录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次日随访病人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随咪达唑仑剂量增加麻醉维持中的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苏醒时间略延长,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醒后OAA/S评分P组明显高于M1和M2组(P<0.05);M1及M2组术后嗜睡者较P组增多(P<0.05)。术后并发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维持相同麻醉镇静深度时,丙泊酚效应部位靶浓度随咪达唑仑剂量的增加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在以丙泊酚靶控输注为基础的静脉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复合0.08 mg·kg-1·h-1的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注射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型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吸入麻醉作比较。方法:择期行短小手术患儿60例,年龄3~9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静脉组:应用新型小儿丙泊酚系统血浆3μg/mL靶控输注联合瑞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0.2~0.3μg/(kg.min)以维持麻醉;吸入组:对照组,采用持续吸入3%~4%七氟烷维持麻醉;均置入喉罩行气道管理。于麻醉前(T0)、诱导毕(T1)、喉罩置入即刻(T2)、切皮(T3)、切皮后10 min(T4)及喉罩拔除即刻(T5)等时点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术后记录麻醉苏醒时间、清醒程度(OAA/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T2~T5时点HR、MAP吸入组大于静脉组(P〈0.05或0.01);T1~T5时点HR、MAP组内比较,静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入组比较,静脉组苏醒时间降低、停药后10 min的OAA/S评分增高、术后烦躁及恶心呕吐例数减少、麻醉效果满意例数增高(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瑞芬太尼静脉输注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过程平稳,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较小,不良反应较少,术后恢复质量较好,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中国晚期乳腺癌的不良反应及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乳腺肿瘤中心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接受哌柏西利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分析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95例患者,中位年龄51岁(30~81岁),常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89.7%)、中性粒细胞减少(87.7%)、贫血(59.0%)、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35.9%)和乏力(31.8%),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51.8%)、白细胞减少(37.9%)、血小板减少(6.2%)、贫血(4.6%)、AST升高(2.6%);33例(16.9%)剂量下调患者中,有30例(90.9%)因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减量;由于不良反应停药5例(2.6%),其中4例(2.1%)是由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60岁及以上患者中,起始服用125 mg与低于125 mg患者的剂量下调率有显著差异(P<0.001);未发现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的危险因素;发生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位PFS(10.0个月)明显长于未发生者(6.0个月)(P=0.029)。结论 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剂量下调的主要原因;临床实践中,≥60岁的患者可依据病情初始治疗即选择低剂量用药;未发现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的危险因素,但发生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可能有更长的PFS获益,还需进一步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5.
托烷司琼治疗腹部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目的:评价iv单剂量(2mg)托烷司琼对全身麻醉下的腹部手术后病人出现的恶心和(或)呕吐症状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平行和多中心的实验设计,患者共64例,全麻术后神智清醒、出现中度以上的恶心症状和(或)呕吐,立即通过iv托烷司琼2mg(试验组)或昂但司琼4mg(对照组)观察用药后24h内,呕吐和恶心程度的变化,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完成研究61例,淘汰3例,淘汰率为4.7%;托烷司琼和昂但司琼均能显著缓解全麻术后发生的呕吐和恶心症状,其呕吐和恶心平均停止时间、用药后24h发生呕吐病例数和呕吐病人平均呕吐次数,两组比较结果相似,研究者和病人自身评价,两种药物的疗效相似(P>0.05)。结论:托烷司琼单剂量(2mg)对全身麻醉外科腹部手术后病人发生的呕吐和(或)恶心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瑞波西汀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评价瑞波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氟西汀平行对照、剂量固定的多中心研究。受试者分别口服瑞波西汀胶囊8mg·d-1或氟西汀片20mg·d-1。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减分值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以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作为次要疗效指标;采用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实验室检查、生命体征等观察药物安全性。结果:共收集符合意向治疗抑郁症病人(ITT)222例,瑞波西汀组(试验组)109例,氟西汀组(对照组)113例。符合研究方案病人(PP)213例,瑞波西汀组104例,氟西汀组109例。治疗6wk后,瑞波西汀组HAMD总分减分值为(16±s7)分,氟西汀组为(16±7)分,与治疗基线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但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瑞波西汀组有效率(HAMD减分率≥50%)为81.7%,氟西汀组为77.9%,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瑞波西汀组临床治愈率(HAMD总分≤8)为62.4%,氟西汀组为58.4%,2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在CGI,HAMA评分上,2组差异亦无显著意义。安全性分析显示,2组不良反应的症状和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瑞波西汀治疗抑郁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Inde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