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大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大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1例经病理证实的大脑胶质瘤患者,行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检查,在ADC图和FA图上分别测量肿瘤周围水肿区域、肿瘤强化区域、囊变区域、脑脊液及对侧正常大脑白质ADC值和FA值。结果 肿瘤周围水肿区域的ADC值和FA值与肿瘤囊变区域、脑脊液及对侧大脑白质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肿瘤强化区域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肿瘤囊变区域的ADC值及FA值与脑脊液、对侧正常大脑白质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囊变区域与肿瘤强化区域相比较,ADC值无显著性差异。FA值却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强化区域的ADC值及FA值与对侧大脑白质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低级别胶质瘤肿瘤周围水肿区域、肿瘤强化区域、肿瘤囊变区域的ADC值及FA值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定量分析大脑胶质瘤本身及其周围脑组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其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在弥散张量成像中,每一体素内水分子的弥散用一个张量进行描述。利用张量的几何性质可对脑白质的细微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弥散张量成像可用于对脑白质病变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诊断。  相似文献   

3.
张倩  夏永华 《现代保健》2013,(8):122-123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磁共振功能成像新技术。DTI利用水分子扩散原理,通过评估水分子在体内的三维弥散状态,显示纤维柬在脑实质内的走行,并通过对比纤维束走行的改变反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CT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7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均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和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结果、检查符合率和病灶检出率。结果:72例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显示均为腔隙性脑梗死,经CT检查显示65例腔隙性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的检查符合率为100.00%,高于CT检查的90.28%(P<0.05)。72例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显示病灶直径≤5mm有394个,病灶直径>5mm有131个;经CT检查显示病灶直径≤5mm有353个,病灶直径>5mm有116个,两种检查方式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CT检查虽然病灶检出率相近,但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检查符合率更高,为后期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从解剖学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的代谢和功能研究。磁共振(MR)弥散成像技术是目前在活体上测量水分子弥散运动与成像的唯一方法。弥散成像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DTI利用纤维示踪重建技术可在三维图像上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可了解病变所致的白质纤维束受压与移位、浸润与破坏情况,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它已成为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的最新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婴幼儿痉挛型脑瘫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价值.方法:选取某医院初次住院诊断为痉挛型脑瘫的33例患儿为研究组,与之年龄配对的33例正常小儿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颅MRI平扫和DTI检查,测量弥散各向异性(FA),研究组在我院行综合康复治疗一年后复查上述两项检查.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髓鞘发育存在一定规律,前者各部位FA值低于后者.研究组治疗后FA值较治疗前有增长.除了胼胝体膝部其余部位低年龄组FA值增长幅度大于高年龄组.结论:DTI能客观反应婴幼儿白质纤维束发育情况及髓鞘化规律,动态监测FA值为患儿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弥散张量成像可用来测量水分子的弥散特性。本文介绍了弥散加重成像 (DWI)和弥散张量成像 (DTI)的原理 ,以及如何用最小二乘算法从DWI中获得DTI ,然后再从DTI中获得其弥散特性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弥散张量成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散张量成像可用来测量水分子的弥散特性。本文介绍了弥散加重成像 (DWI)和弥散张量成像 (DTI)的原理 ,以及如何用最小二乘算法从DWI中获得DTI ,然后再从DTI中获得其弥散特性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描述活体组织中水分子运动方向依赖性特征的诊断医学影像技术,通过特殊的软件处理,能够实现纤维白质跟踪与可视化,目前已经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诊断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在近年来的文献基础上详述了弥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并对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改变,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7例AD病人及17例对照组被试进行DTI检查。测量默认模式网络各种子点的FA值及脑白质纤维束感兴趣区的FA值。结果 AD组默认网络各脑区FA值较对照组均减低;联络系(双侧扣带束前、后部)、连合系(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投射系(内囊前、后肢)的感兴趣区FA值较对照组均减低。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正常老龄化组相比,弥散张量成像存在着特殊改变,能够为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有效的功能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帕金森氏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头颅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各感兴趣区ADC值及FA值的变化与帕金森病的关系。方法应用3.0T MR机对31例帕金森氏病患者及3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同时测量并比较基底节区、红核区及黑质区的ADC值及F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帕金森氏病患者黑质区的ADC值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在基底节区及红核区均高于健康志愿者,但无统计学意义;帕金森氏病患者基底节区的FA值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在红核区及黑质区均低于健康志愿者,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可作为协助诊断帕金森氏病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磁共振成像(MRI)鉴别诊断帕金森病(PD)、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价值。方法选取PD患者37例(PD组)、VP患者33例(VP组)与健康人群35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均予以颅脑MRI检查,比较三组的黑质致密带宽度(WPCSN)、中脑直径以及WPCSN/中脑直径,分析颅脑MRI对PD组、VP组各项颅脑病变的检出率。结果三组的中脑直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D组的WPCSN、WPCSN/中脑直径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VP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D组的基底节病变、皮层下白质病变、下丘脑病变及脑干损伤检出率显著低于VP组(P<0.05)。结论颅脑MRI对PD、VP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析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与扩散张量成像(DTI)对前列腺中央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MRI扫描后发现前列腺中央区有结节样异常信号的患者80例,分别比较DCE-MRI和DTI扫描,以及两者联合扫描诊断结果的有效性。结果:DTI及DCE两者联合的AUC值显著高于DTI和DCE组(P<0.05),DTI与DCE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DTI及DCE两者联合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无论是在前列腺癌还是前列腺增生方面都为最高。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与扩散张量成像(DTI)联合使用对前列腺中央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FAI患者60例,将股骨头或股骨头颈移行部位形态异常的35例患者列为C组,其余25例患者列为P组,所有患者均给予MRI检查,观察其影像学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的MRI信号异常率。结果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在MRI影像学上见髋臼缘在T2WI上出现异常低信号伴轴位骨质的稍高信号,或髋臼唇形态及信号异常。C组患者的股骨头骨质异常信号阳性率和髋臼骨质异常信号阳性率均显著高于P组(P<0.05),两组患者的关节面软骨信号不均匀、关节积液、髋臼唇形态及信号异常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和分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蒋春峰 《临床医学工程》2014,(11):1380-138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三维容积内插快速扰相GRE(VIBE序列)动态增强技术在前列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前列腺病变患者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扫描的基础上进行DWI序列及VIBE动态增强扫描,比较A组(DWI)、B组(VIBE)以及C组(DWI、VIBE联用)在前列腺疾病中的检出率、定性率及定性准确率,同时比较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ADC值。结果 C组可以将病变定性的比例为90.2%,定性准确率89.2%,均明显于其他两组(P<0.05)。b=800 s/mm2时,前列腺增生ADC平均值为1.352±0.238,前列腺癌为0.835±0.287,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VIBE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前列腺病变的检出率及定性准确率,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MR、MRA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颈动脉海绵窦患者的MR、MRA表现,并对比分析6例颈动脉海绵窦的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表现。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瘘MR表现为眼球突出,海绵窦扩大,属支静脉扩张、吻合支扩张及脑挫裂伤。MRA与DSA血管影像表现相一致,但MRA结合常规序列可以观察到血管外结构,DSA电影可动态观察病变血管显影情况。结论:若仅为诊断颈动静脉海绵窦瘘,MRA结合常规MR,其优势大于DSA;但DSA存在介入治疗优势,是目前MR所不能及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ascular wall imaging,MR-VWI)对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动脉瘤患者共58例(70个瘤体),依据动脉瘤破裂与否将其分为A组(破裂,10个瘤体)及B组(未破裂,60个瘤体),同时再将B组依据患者是否存在症状分为B1(有症状12个)及B2(无症状48个)。所有入组患者均经MR-VWI进行检查,对比观察各组间MR检查结果。结果 B组瘤体大小、瘤径宽度、子囊比例、高宽比及瘤径强化分级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1组患者高宽比及瘤壁强化分级明显高于B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使用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可有效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具有无创,高效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骨关节损伤的不同影像学诊断准确性差异。方法:选择2020年2月~3月本院骨科收治的骨关节损伤患者共30例,征得患者同意后均实施CT诊断及磁共振成像诊断。以关节镜诊断结果为金标准;CT成像,选用单排螺旋CT机,仰卧位,固定患肢,足部先进并保障肢体长轴垂直于扫描平面后进行诊断;磁共振成像,在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共振完成检测,仰卧位,自然伸直下肢,轻度弯曲骨关节并向外翻。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差异。结果:关节镜诊断下骨损伤、胫骨平台损伤、交叉韧带损伤占比分别为23.33%、33.33%、43.33%;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与关节镜结果完全一致,检出率100%;CT诊断分别为13.33%、30%、33.33%,检出率76.67%。结论:磁共振成像对骨关节损伤的诊断可达到理想检出效果,在辨别不同类型损伤方面优于CT诊断。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学工程》2017,(9):1187-1188
目的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检查,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果为参照,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MRA诊断结果为:脑梗死4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例。动脉自旋标记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诊断急性脑血管病的结果均较为理想,患者可依据其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序列特点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近期有关SWI临床应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SWI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的对磁化率因素极为敏感的MRI检查技术,在许多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大脑血管性病变、外伤、脑肿瘤以及退行性神经病变等疾病的诊断中,其与传统MRI检查方法相比较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在脑功能成像(fMRI)以及磁共振靶向成像方面有着较大的发展潜能。结论:SWI是一种对缺氧血、铁和钙等顺磁性物质具有极高敏感性的磁共振检查方法,在神经障碍性疾病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